《換位溝通》是日本作家山本昭生繼10年前出版的《超級說話整理術》的修訂版,立足於「簡單有效溝通」的本質,在原書的基礎上進行了內容增補和梳理。
《換位溝通》是日本深受歡迎的人際溝通課程,世界知名企業員工指定培訓教材。
他在《換位溝通》這本書中提到:「會溝通」絕不單純地指表達流暢、滔滔不絕。極端地講,只要講話人是抱著「表達自己」「讓對方聽進去」這樣的熱情在溝通,那麼,他哪怕說話時緊張地手發抖、滿頭大汗,那也叫「會溝通」,他的溝通方式也是受人喜歡的溝通方式。
書中強調了「具有優秀的溝通能力」是工作能力強、值得信任、獲得好評的標準之一。
如何提高溝通能力?
提升溝通技巧是一方面,還應該在」換位思考」的前提下好好說話,然後在1分鐘之內把話說完,真正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但卻是有效溝通的捷徑。
一、學會換位思考
現實生活中90%以上的無效溝通,都因為沒考慮對方的認知、邏輯和立場!
1、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進行溝通。
所謂換位思考,就是子女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思考、上司站在下屬的立場上思考、下屬站在上司的立場上思考,等等。
溝通這件事是擁有感情的人類在交流時發生的行為,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聽者把說話者講話的內容真正「把話聽到心裡去」,抓住說話者真正想傳達的信息點,溝通才算成立,而大前提就--------換位思考。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比較強勢的人,所謂強勢就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判斷事物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在別人看來,即便那人的業務能力超群,也不會讓對方認可所傳達的觀點,在工作中沒有考慮他人所面臨的困難,而只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溝通根本達不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有時還會把人際關係搞僵。
許多人工作了許多年後才意識到溝通的重要性,或許也主動地去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但從來沒有做好為對方著想的心理準備,而「換位思考」是支撐溝通技巧的基礎,是「地基」,相當於運動員的基本體能,如果只是一味單純地練習溝通技能並不能提升溝通能力。
2、從「立場」和「時間」角度出發思考問題
我們首先要有溝通對象,其次才能有對話,最後才會有溝通。
具備強烈的以對方為中心的意識,就是確定溝通對象,就像演員的溝通對象是觀眾,以觀眾的喜好為中心去準備內容,去打磨技藝,才能呈現出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而不是演員根據個體的喜好去決定觀眾對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一定要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獲得成功。
要換位思考,應該先做到「雙面思考」。必須認真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從而逐漸提高雙面思考和多面思考的能力,將事物的方方面面考慮周全,才能掙脫出以自我為中心,可以並且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能在說話時兼顧多方,從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效溝通。
培養換位思考能力的一種方法是進行辯證思考訓練,考慮問題時不要片面地強調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應辯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
拉近講話者與聽者之間的「時間感覺」。重視對方的時間感覺,樹立相關意識是培養換位思考能力的又一重要方法。
有人做過一項測試,認為「話長」的人對說話時間的感覺和認為「長短正合適」的人對說話時間的感覺,大部分人發現自己和別人一樣,說話時間偏長,在完全無意識的情況下將自己對說話時間的感覺強加於聽話的人。
聽別人講話,很難認真地從頭聽到最後,中途會分心,但說話的人並不自知,還以為對方在意,說得更仔細,導致說話時間更長,而對於聽者來說就是一種折磨了。
簡單且有效地表達,需要同時加強換位思考和技巧兩個方面的訓練。換位思考後,溝通技巧也就自然提升。聲音的大小,語速的快慢,說話的內容及邏輯性這些講話技巧與知識類記憶不同,掌握了其中的心意和心理基礎便是永久不會忘記的技巧了。
會換位思考的人更能贏得對方的好感,溝通更順暢。事後補救的說話方式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所以一開始就要好好講話,講到位而不是去補充說明或進一步處理,也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方式。
二、建立「1分鐘」意識,想說的話一下子就能總結好
人們都喜歡聽簡短的表述,只要把內容交待清楚就足夠了。一般情況下,語速正合適的話,1分鐘內大概講200字左右,聽者聽起來會感覺舒服;若1分鐘講300字,語速就過快了。
1、只有簡短的話能在人的大腦中留存
人類的記憶容量雖然有個體差異,但這種差異並不大。但接收的信息量與理解程度成反比。在簡短表述中,講話者如果使用較多的詞組進行表達,則更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廣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幾秒鐘的時間就傳達一條信息,人們輕而易舉地就接收到所要傳達的信息。
有效溝通的一大訣竅就是用簡潔的話陳述結論。我們越長大,說話越拐彎抹角,陳述結論時話長且不明晰。
《換位溝通》一書中就提到小學生表述可能較幼稚但清晰明了,高中生在說話時就開始考慮各種因素了,所以建議習慣深思熟慮的成年人應該有意識地進行簡潔表述。
2、只改變溝通方式就能讓別人肯定自己的能力和為人
單憑說話這一點就大致能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和為人,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請大家一定牢記。此外,語言表達方式簡潔但重點突出是傑出人士都應具備的一項素質。-------《換位溝通》
在日常交流、匯報、會議等等場合中,有意識地把每次講話時長都控制在1分鐘之內,交流將變得高效而順暢,謹記:溝通的效果與時長成反比。
3、1分鐘說話的三種類型
1分鐘說話法可以分為三類:簡潔法、緊湊型三部分構成法、三角腳本法。
1)簡潔法基本結構:寒暄語+內容+姓名;
簡潔法是1分鐘說話法的基本方法,簡潔開頭、簡潔收尾,重視開頭結尾的兩端效應,將開頭和結尾放到相框裡美化。
2)緊湊型三部分構成法:寒暄語+點題+展開+總結+姓名;【日常溝通、演講、商討】
在開始溝通時,最初的10秒對於吸引對方的注意力至關重要:外表、印象和點題的方法。多數情況下講話者與聽者的興趣點及所關心的事情並不一致,即便聽者對講話者的話感興趣,但他們能聽進去的也僅限於講話的開頭部分,當講話者開始滔滔不絕打開話匣子的時候,聽者已經預感到無聊的時刻正在逼近了,所以最初的10秒影響力超乎想像,緊湊型三部分構成法在溝通過程中,有效點題,不要讓冗長的開場白毀掉這個關鍵階段。
3)三角腳本法:寒暄語+想說的話+主要內容+理由、具體事例+姓名。【會議發言、匯報、聯繫】
以簡單的開式表達意見和主張:用一句話(20字)概括意見或主張;在1分鐘內講1-2點主要內容;闡述理由或具體事例,這種方法適用於會議發言,條理清晰,合理調整組織講話內容結構,效果天差地別。
《換位溝通》書中還提到沒有思路的情況,明明要在眾人面前講話,卻遲遲靜不下心來準備或總結不好講話的內容,此時尖藉助資料完成準備工作,演講轉筆刀就派上了用武之地。「演講轉筆刀」是指為了找到寫文章的感覺,在動筆寫之前所讀的文章。隨意翻資料讓大腦放輕鬆,反而能更快地進入狀態,整理出思路。
三、不同場合下的溝通方法
有效組織語言,不管內容有多長,一定要簡單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
1、交談
在交談的場合,友善功能和共情功能是核心。通過溝通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雙方認真傾聽、恰當應答。
2、說明
在說明場合,理解功能和接受功能是核心。溝通的要點在於講話者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地方做出明確的說明,講清楚目的、理由、背景等。
3、演講
在演講的場合,共情功能和理解功能是核心。相較需要通過理性分析才能理解的深奧內容,感性思維的講話會更加成功。
4、推銷
在推銷場合,接受功能和說服功能是核心。講話者就把握要點讓對方充分理解自己的講話內容,讓對方接納自己的計劃,或促使對方決定採用自己的系統等等。
在不同的場合中的溝通要點可總結為友善、共情、理解、接受和說服。
四、刺激對方的五感有助於實現更有效的表達
溝通的效果往往是綜合運用語言表達、聲音表達、非語言表達和視覺表達來實現。
聲音印象與視覺印象同等重要,人發出的聲音進入對方的耳朵後能刺激對方的大腦產生情感變化,對語調、音量、語速等給予重視,使聽者產生向好的心情有助於有效溝通。
印象的是由外部形象決定的,非語言表達也稱為態度語言,聽者非常容易受到講話者態度語言的影響。
《換位溝通》書中寫到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提出:
當人們面對面溝通時,不同因素對他人產生的印象的影響比重分別為:視覺信息(表情、態度、動作等可視因素)佔55%;聽覺信息(語氣、語調、音量、語速等)佔38%;語言信息(講話內容)佔7%。
書中還提到,若不用心,再好的外在形象也只能起反作用,外在形象反映講話者的內心;身體語言的表達力不亞於語言本身,有時身體語言更重要;人在無意識時做出的小動作會妨礙正常表達,有策略的非語言表達能夠提升溝通效果;人總是傾向於站在自己的立場照顧自己的想法,對方的樣子就是鏡子中的自己;一個人的品質往往比他想像中的更容易被別人看穿......
另外,善用視覺工具也是提升溝通技巧的一種方式,但視覺工具只是有效溝通的輔助手段。
五、寫在後面
《換位溝通》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一些有用的溝通方法,換位思考與溝通技巧成功打造有效溝通,有效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溝通問題,意旨在幫助讀者克服不善言辭的劣勢,將溝通能力變成自己的強項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