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要讀小學一年級了。
入學前的家長會上,老師說新生到校後會有個自我介紹的環節,建議家長們幫助孩子適當準備一下。
怎麼幫女兒準備呢?
如果是在十幾天前,我可能會為這個問題抓耳撓腮好一陣子。因為,我自己是個笨嘴拙舌的人,我很擔心給孩子幫了「倒忙」。
不過,這次我倒是很有信心,我覺得我這次應該可以讓女兒的自我介紹輕鬆愉快且能留在小夥伴們的記憶裡。
因為,我剛看了一本書——《換位溝通》,書裡就有一些簡單易學且實用的說話「技術」。
書的作者日本人山本昭生,是日本說話術研究所主任教授、NPO說話術網絡理事長,專職研究「說話」已有三十餘年,出版過多部有關溝通技巧的暢銷書。
這本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馬克思說,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因此,想把話說好,不僅要有「話術」,思想和思維也要跟得上。
在《換位溝通》這本書裡,既有「思想」層面的方法,也有「話術」層面的技巧。
對於我個人而言,「話術」層面的技巧更有幫助。
畢竟,睿智如我,缺的根本不是思想,就只是缺些把睿智的思想轉變為聲音的「話術」而已。
這句話雖然只能當是個玩笑,但很多人「不會說話」就是不懂「話術」也是事實。
而且,思想這種深層次的東西,即使缺了,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趕上來的;但「話術」與之不同,只要以正確的方法訓練,立馬就會有大幅度的改善。
接下來,我就分享幾個《換位溝通》裡的「話術」。
我幫助女兒準備小學課堂上的自我介紹時,用的就是這個。
在我看來,這是最簡單易學又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話術。
簡單說來,就是用「寒暄語-自己姓名-內容-自己姓名-寒暄語」的框架組織語言,每部分都要儘量簡潔,總時間控制在1分鐘內。
由於這個框架在結構上具有一定對稱性,《換位溝通》為這種話術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三明治法」。
這種話術特別適合在各種場合初次露面時的自我介紹。對於現代人,尤其是現代的職場中人,而言,好像經常需要準備這種自我介紹。
為了讓自己的初次亮相給大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很多人為這種自我介紹還是做了一番精心準備,不過這裡面也有不少人並未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甚至事與願違。
在我的職場經歷中,就遇到過不少人在自我介紹上「翻車」。
印象最深是一位小夥子,他字正腔圓地介紹了自己十來分鐘,介紹裡面還穿插了一些「小包袱」,顯然是有備而來。
只是,「聽眾」們並未聽得津津有味,大多數人只是在努力保持著禮貌的微笑。介紹終於結束時,身邊一位哥們還悄悄問我:他叫什麼來著?
他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準備這個&34;,卻甚至不能讓人記得他的名字,這樣的自我介紹肯定不能算是成功。
之前,我自己也沒細想其中的原因。甚至,我自己可能也犯過類似的錯誤而不自知。
看了這本《換位溝通》,我感覺我找到了原因:這個小夥子就是話太多了。
為了給大家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要儘量多說一些,讓大家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美好」。
可能很多人在準備自我介紹時,都會這麼想。
遺憾的是,除了應付面試之類的特殊場合,懷有這種想法的人從方向上就錯了。
而且,即使為面試而準備的自我介紹,也不是越多越好。這一點,我們後面再分析。
《換位溝通》裡說,溝通的效果與時長成反比。這個說法的心理學依據是:人類大腦能夠存儲的記憶其實極為有限,你說得越多,別人越容易漏掉你試圖傳遞的主要信息。
在「一分鐘溝通法」的框架裡,「自己的姓名」出現了兩次,開始時出現一次,收尾時又出現了一次。
這樣做的好處不言而喻,至少可以讓「聽眾」以更大的概率記得你的名字。若我們留意一下現在的電視節目尤其是娛樂節目,應該會發現,很多主持人就很喜歡使用這招。
這一點,我覺得我們應該向這些主持人學習一下,不管我們的職業是什麼。
除了應用於自我介紹,稍加變通,「一分鐘溝通法」也可以用於朋友間的日常交流、職場例會發言等。
適用場合
當然,若「聽眾」都是「熟人」,我們就完全沒必要刻意強調自己的姓名了。
溝通的效果與時長成反比,對說話者而言,應該儘量長話短說,但也不是所有要傳遞的信息都能在1分鐘內表達清楚。
對於需要1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信息傳遞,《換位溝通》裡也有一套話術。
宏觀地看,我們仍可採用「寒暄語-自己姓名-內容-自己姓名-寒暄語」這種框架組織語言。
不過,與「一分鐘說話」相比,我們更需要注意對「內容」部分的處理。
《換位溝通》介紹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如內容先行法、四部分構成法、AREA法等。
簡單說來,就是對要傳遞的信息進行有條理的分割,把一長段話分割為相互聯繫又彼此獨立的多個「1分鐘」或「3分鐘」。
這樣做的心理學依據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例子說明,對於一個毫無英文基礎的人,我們可能很難讓他直接記住「I-L-O-V-E-Y-O-U」這個字母序列。但是,若我們把它分割為「I」-「LOVE」-「YOU」三個「模塊」,記起來就容易多了。
這些方法事實上也可用於寫作,畢竟本質上看,說話和寫作都是組織語言。
不過,我不想在這文章裡為這些方法費更多筆墨。因為,對於複雜信息傳遞,《換位溝通》對我個人幫助最大的不是這個,而是「語言組織之外」的一些技巧。
我們要傳遞的信息越是複雜,我們越要重視「聽眾」的感受與反饋。換言之,我們不能試圖通過「我說你聽」這種過於簡單的方式傳遞複雜信息,必要時,我們還需要「表演」,需要讓聽者「說話」,需要聽聽者說話……
《換位溝通》特別強調了要認真聽聽者「說話」,並根據聽者的反饋,適當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用聽者能夠理解的方式說話。
人際溝通方面的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除了講話內容本身,講話者的聲音、語調、表情、動作甚至服飾都會對聽者產生重要影響。
《換位溝通》一書裡介紹了很多這些方面的技巧或應避開的「坑」,比如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聲音。
「偶然」聽到過自己「錄音」的人都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深意」。
我個人是在近三十歲時才「偶然」聽到了自己的真正的聲音,坦率地講,聽得我好尷尬、好傷心。
我很長時間裡都無法接受自己自認「有磁性的男中音」會是那個樣子的事實。
按《換位溝通》一書的觀點,我們平時直接聽到的自己的聲音不是真實的,我們不該根據這個「虛假反饋」評價或調整自己的聲音。
要想讓自己的聲音更「好聽」些,我們只能根據「錄音」這種真實的反饋。
說起來,我個人後來也是對照「錄音」反饋有意識地調整了自己的發聲,現在感覺變「好聽」了一些。當然,也有可能是聽習慣了。
說起來,我們人類先祖能夠最終戰勝在智力、體力上更具優勢的尼安德特人等智人,靠得就是人類超強的溝通能力。
在當今社會中,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集體,溝通能力都最能體現其競爭力的能力之一,這個「之一」甚至可以去掉。
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讓很多人感到無奈甚至沮喪的是一種觀點:溝通能力是一種天賦,沒這種天賦的人只能徒呼奈何了。
事實上,如同繪畫、音樂等諸多能力一樣,天賦的作用固然不可否認,但是,後天正確的訓練更為關鍵。
《換位溝通》一書作者的經歷似乎也能說明這一點。
作者在書裡寫道,他在畢業之初從事的是技術類工作,不善言辭,直到30歲以後才開始學習溝通方法。
所以,不善言辭的人實在不必沮喪,只要科學地訓練自己,一定能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