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一說起親子溝通,經歷過的會吐槽「熊孩子難教也」,沒有經歷過的可能就是一句「溝通就是說話呀,有什麼難的」,實際上親子溝通可不止是張口那麼簡單,在親子溝通的教育裡更需要「良言」去喚醒孩子,都說「良人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我們聽到一句惡語的負面刺激時,心情會非常沮喪、甚至做出很多極端的事情。
近年來,隨著媒體時代走入我們的生活,實現足不出戶就能知曉天下事的便捷同時,關於家長對孩子惡語傷人致使跳樓的極端事件已經不再稀奇了,在孩子不惜命的時候有很多人認為這類孩子太脆弱了,未來也成不了大器、更無法適應生存法則,實際上在我們抱怨孩子的同時又可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一下惡語傷人的心理陰影?
小的時候我特別害怕和爸爸說話,因為爸爸一開口不是訓斥就是責罵,直到如今見到老爸也是膽小如鼠,有什麼想法也不敢拿出來說、生怕被當眾批評,尤其是成年之後最害怕眾人投來的質疑眼神,有的時候我們還不得不承認溝通的重要性,這是社交能力、也是一個人的情商問題,想要親子溝通達到喚醒孩子、而不是刺激孩子的目的,那麼父母們掌握溝通的一些良言話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那麼,溝通需要掌握的良言話術技巧有哪些呢?
1、直接說話、不要去翻孩子的舊帳
關於親子溝通這件事情,很多父母認為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比較差,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想著方、變著法去顧忌孩子的情緒,明明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說的很複雜,實際上和孩子說話、尤其是他們犯錯的時候一定要直接去說,過多的語句重複就是在翻舊帳,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批評責備的教育。
比如,孩子出門穿鞋的動作比較墨跡時,我們要直接告訴孩子「快點穿,一會要遲到了」,如果我們直接對孩子說「你怎麼幹什麼事情都這麼墨跡」,對於孩子來說就是負面情緒的打壓,孩子犯錯要改、但一定要揪住正點,拿當下發生的事情去改變當下的的錯誤,既合乎情理又讓孩子無話可說。
2、說具體些、不要帶著情緒去催促
和孩子溝通,雖說直接進入主題更符合孩子的成長特性,但有的時候還是要跟孩子說得具體些,如果我們只是直接下達命令、孩子可能會不知所措,比如孩子不願意帶水杯出門,如果我們只是說「趕緊拿水壺走人,不然一會遲到了」,孩子就會不知所措,甚至認為爸爸媽媽太討厭了、非要自己帶著個累贅出門。
這個時候,關於為什麼要帶水杯出門就要說具體一些了,比如「我們出去玩的話會口渴,萬一外邊又買不到水,你帶著的水杯就可以解渴,有的時候還可以用來把髒手洗乾淨」,給出具體分析、不要帶著情緒去催促他們,當孩子意識到帶水杯能夠很多好處之後,他們才能心甘情願地去做這件事情。
3、給出建議、不要重複孩子的錯誤
當我們就某件錯事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重複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不只是父母提醒這一個方法,如果我們給出孩子建議,讓他們根據建議的實事體驗去意識到錯誤,這比起父母的提醒要更顯教育價值。
譬如孩子吃飯的時候嘴巴髒了直接拿袖子去擦,這個時候若我們告訴TA「嘴巴髒了要拿紙巾去擦哦」,當孩子看到潔白紙巾被擦髒時,他們就會意識到用衣服擦嘴是不正確的清潔方式,在實事體驗裡也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替代錯誤的事情。
4、告訴孩子:「你可以這麼做,但不管什麼結果都要負責」
當然,也有很多孩子輕言細語跟他們說話並不能如願,孩子反而會抗拒得更強烈一些,比如我們直接告訴孩子「快點穿,一會要遲到了」,孩子會直接說「遲到就遲到」,或者我們給孩子說了帶水杯有哪些具體好處之後,他們依然抱著「我就是不拿」的態度去較真,這個時候父母們就無需做過多溝通了,直接告訴孩子:「你可以這麼做,但不管什麼結果都要負責」!
有句話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很多孩子都是這樣的處事風格,面對孩子固執已見的性格只需要放手讓他們去嘗試,直到孩子吃虧意識到錯誤時他們才能用心去糾正,可能很多家長會疑惑「難道眼看孩子犯錯還要裝作看不見嗎」,是的!當孩子不聽勸解、且固執已見的時候讓他們「繼續錯下去」,直到錯誤出現很多後果需要承擔的時候,他們才能長記性、不再自大固執地不聽他人建議。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吃些苦並非是壞事,若孩子一犯錯我們就立刻阻止孩子,他們可能會形成較強的依賴性,做事情也變得越來越無頭腦,因為在孩子看來每次犯錯都有父母在身後提醒,而他們這就需要在提醒的時候糾正就好了,所以適當地告訴孩子「你可以這麼做,但不管什麼結果都要負責」還是很有必要的。
---------------------
我是蘭媽,專注於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