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孩子難管教,不聽話。
但都很欣賞別人的孩子,你看那個誰誰家的孩子多麼有禮貌,成績又好。看看自己家的孩子,渾身是缺點。
問題來了,真的是孩子不聽話嗎?
大家都沒發現真正的問題的核心,其實在家長的身上,而孩子只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家長自身的問題。
與人交往中,最最困難的是建立信任,親子關係裡其實也是。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不理解只會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更加感受不到父母的付出和善意。
所以該怎麼和孩子說話,說些什麼,就變得尤為重要。
在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裡,看見「你這樣的性格到哪都不行」,簡單的一句話能讓一個人崩潰,很長一段時間內孩子不夠自信的內心更加懷疑自己。
從中國家長的口頭禪裡可以發現知道,這是讓孩子無法忍受的噪音。這些口頭禪不但沒有說服力,還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感。
家長們哪10大口頭禪最讓孩子反感呢?
口頭禪1:「還不去看書!作業做好了嗎?」
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巴不得孩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學習上,這樣才能考高分。其實,學與玩並不是絕對矛盾的,玩也能促進學習。「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家長要轉換觀念,玩也是孩子的權利,不要盯著孩子學,而要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騰出時間讓孩子去玩。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作業按時按量按質完成了,就可以去玩。
口頭禪 2:「你怎麼這麼笨呢?」
當孩子表現不佳時,家長們往往恨鐵不成鋼,無視孩子的尊嚴,侮辱孩子,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你怎麼這麼笨呢」重複多次,就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心理暗示「我真笨」,對孩子今後的學習很不利。
儘管成績不理想,但是在某些方面表現不錯,比如解題思路清晰,書面工整,解題方法新穎等。這樣孩子就會增強自信。
口頭禪 3:「你看人家××,學習好,又懂事。」
家長總是拿人子之長比己子之短,在鮮明的對比下,人子之長更長,己子之短更短,孩子易產生逆反心理。家長本意是讓自己孩子向人家孩子學習,結束事與願違,孩子由於逆反心理對家長的其它說教也故意對著幹。
家長要變橫向比較為縱向比較,讓孩子自己與自己比,將現在與過去比,如果孩子有進步,可以比出信心,如果孩子退步了,可以比出壓力,讓他自己與自己比,更有針對性,易於接受。
口頭禪 4:「我這是為你好!」
「我這是為你好!」是個筐,什麼東西都往裡裝,當家長的意圖、行為不被孩子理解時,他們會搬出這個筐。毫無疑問,家長的動機真是為孩子好,但實際結果並不是這樣,因為好心也會辦壞事。
家長不要妨礙孩子的自主權,要為孩子做什麼要聽從孩子的意願,不要無視孩子的自主權,把一些自以為好的東西硬塞給孩子,這樣孩子不會樂意接受。如果你為孩子所做的事情確實有利孩子的發展,要引導孩子去授受,要有理有據讓孩子信服,不是一句簡單的套話——「我是為你好。」
口頭禪 5:「考試了沒有?第幾名?又考砸了嗎?」
家長過於關注孩子的成績,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兒女只有成績,仿佛分數是他們的孩子。家長對成績、名次的過分敏感,必然會忽視孩子其它方面的發展。天天問,讓孩子厭煩。
成績、名次家長要過問,但不是天天問,要有階段性,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家長要關注,實際上孩子也並不是每天都在考試。「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家長不要對成績過分敏感,這樣給孩子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家長也要精力放在親子情感溝通上,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幫助孩子疏解心理困惑。
口頭禪 6:「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去掃馬路,幹天底下最下賤的活。」
家長為了督促孩子學習發狠話甚至詛咒孩子「幹天底下最下賤的活」,其良苦用心可以理解,這會讓孩子形成誤解,認為掃馬路的環衛工人以前沒認真學習,還以為環衛工人很下賤,孩子會歧視這個職業。實際上兩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學習不好的長大就當環衛工人,這與現實不符,沒有說服力。
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學習,可以來拿身邊親戚朋友中學習勤奮後來終成大業的事例來鼓勵孩子,樹立榜樣,正面肯定,貼近生活,更能引導孩子成長。
口頭禪 7:「要跟學習好的玩,不要跟那些學習差的人來往。」
家長要孩子跟學習好的結交朋友,不跟「差生」來往。他們的動機是希望孩子近朱者赤,跟學習好的來往可以相互促進,不希望孩子近墨者黑,跟「差生」來往會變壞。家長硬性為孩子圈定朋友的做法不可取,學習好的並不是一好百好,也不一定是理想的朋友。
家長首先要鼓勵孩子與各類同學廣泛交流,擴大人際交往的圈子,豐富人際交往的閱歷,多個朋友多條路;其次要引導孩子選擇摯友,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自主選擇。
口頭禪 8:「長大了就明白了。」
當孩子向家長詢問一些敏感的問題時,比如「我是怎樣來的」「為什麼有男人還有女人」,這時大多家長會說:「你問這些幹什麼?等你長大了,你就懂了。」「長大就明白了」,讓孩子很不滿,強烈的求知慾並沒有得到滿足。經常說「長大就明白了」,孩子就會明白原來家長是在糊弄自己。
對孩子的提問,家長不能回答的可以引導孩子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向身邊知識淵博的人請教,以積極的求知態度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學到解決難題的途徑。
口頭禪 9:「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
其實這個問題要換個角度來思考,孩子插嘴說明他肯動腦,有時候孩子的見解比成人還高明,因為成人容易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孩子的某些見解思維方式值得家長借鑑。昔日孫堅帶兵打仗還經常向幾歲的兒子孫權問計。
大人說話,可以允許孩子插嘴,讓孩子積極表達自己見解,既可以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也能提高其口頭表達能力。當然,家長要圈定範圍,小孩可以說話的話題可讓他加入,少兒不宜的話題要避開孩子。
口頭禪 10:「還不睡覺,都幾點了?磨磨蹭蹭,動作快點!」
在家長們看來,孩子做事效率低,喜歡磨磨蹭蹭,沒養成好習慣。家長們關心孩子的成長,希望他們有充足的睡眠,可是這種責備、訓斥的語氣讓孩子不滿,孩子畢竟也有自己的自尊心。
家長少用訓斥責備的語氣,多用建議性的語言,提供一些提高效率的建議幫助他重塑高效的行為模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
這10大口頭禪雖只是冰山一角,但卻很清晰的反應了家長總是在無意間帶給孩子傷害。這對教育孩子,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百害而無一利,是急需要改善的部分。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何況是對孩子而言,父母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溫暖。
語言表達,在親子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很多父母會誤認為,我出發點是好的,就是有時候說話不怎麼好聽,自己的孩子不要緊的。恰恰越是親密的關係,越需要傾力呵護,正確的語言表達會給你們的關係帶來正向的影響。善於溝通的父母大大佔據優勢。那我們來看看到底怎麼該改善自己的表達方式,提升表達能力呢?
首先是學會傾聽,孩子就不需要用奇奇怪怪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啦。
親子關係也一樣,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所以往往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行為和「症狀」。
比如前不久,我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活動,有位媽媽問,為什麼在活動結束的時候,孩子死活不肯去拍照。
旁邊的一位媽媽也說到了她的孩子,同樣的也不願意參加拍照理由就是身體有些不舒服。這位媽媽也納悶,這幾天都好好的,怎麼這會就不舒服了呢?
其實,這就是孩子在通過他們的行為或「症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拍集體照,更像是個分別的儀式,這就激發了孩子們的分離焦慮。但是,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分離,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
所以,他們的種種行為,都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心理防禦機制的體現。
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去呵斥孩子,也不要認為是孩子的不懂事不聽話,而是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和評判,透過孩子的行為去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需要,並儘可能的幫助他們表達出來,這才是有效的親子溝通。
戈爾德博士指出:一次短暫的傾聽可以讓情感關係發生巨大的轉變。當我們能夠把自己從控制行為的迫切需求中解放出來,能夠把行為看作一種交流方式時,我們就有機會幫助孩子和我們自己渡過難關,從療愈中得到成長,並培養出具有心理彈性、擁有真實自我的下一代。
傾聽應注意的兩大問題:
1、以關心的態度傾聽:像是一塊共鳴板,讓說話者能夠試探你的意見和情感,同時覺得你是以一種非裁決的、非評判的姿態出現的。不要馬上就問許多問題。不停的提 問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聽者在受「炙烤」.表現得像一面鏡子:反饋你認為對方當時正在考慮的內容。總結說話者的內容以確認你完全理解了他所說的話。
2、避免先入為主:這發生在你以個人態度投入時。以個人態度投入一個問題時往往導致憤怒和受傷的情感,或者使你過早地下結論,顯得武斷。
傾聽能力的強弱,幾乎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為絕大部分時間裡,任何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都依賴聽某些人的話,或者,反過來,依賴某些人聽他的話。
無條件積極關注,也稱正向關注或者積極關懷。
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提出,是以人為中心療法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也是處理心理治療中雙方關係的中心原則,在心理諮詢中起著重要作用。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以人為本的最好詮釋。它表現為不以評價的態度來對待當事人,不依據當事人行為舉止的好壞來決定怎麼對待當事人。
可以理解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有需要操心的事情,身體是健康,學習是否進取,不要走彎路等等等等。競爭的壓力,讓家長的壓力也是水漲船高。在這個大環境下要能否給予孩子正向的積極鼓勵,其價值勝過考試考第一。
怎樣才可以控制住自己不發牢騷,給孩子正向鼓勵呢?
我們可以借鑑「BIC負面反饋模型」,客觀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看法。
工具叫BIC,什麼叫BIC?B(Behavior),首先說出對方的行為,I(Influence),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C(Consequence),這樣下去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在講(Behavior)的時候,要說事實而不是說觀點。孩子打遊戲收不住,你就說他沒有自控力,不上進。這個是一個事實還是一個觀點?很明顯這是一個觀點,這話一說出來,孩子心裡就咯噔一下,肯定不舒服!
因為沒有人喜歡被別人下定義,沒有人喜歡被別人用觀點來指責,但是換成事實就不一樣了。說我看到你從晚飯後就一直瞪著手機,現在晚上八點了。你看這就叫做講述一個事實。
會產生什麼影響呢?短期是,時間上需要合理分配,玩、休息、作業…都需要時間,時間安排上是否合理。有沒有佔用其他時間。
什麼叫consequence?就是長期的後果。這樣下去的話,我們擔心你的視力會不會越來越糟糕,學習成績會不會受到影響。在consequence的部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就是要跟這個人自身的利益掛鈎。
為什麼要跟這個人自身的利益掛鈎呢?就是一個人長期犯錯,最終會影響的一定是他自己。
一開始任何一個工具,在一開始學習的時候,都會遇到困難,尤其是像BIC這樣複雜的工具。因為給孩子提意見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有足夠的耐心,持續去做才會有更好的收效。
真誠地對待他,細心傾聽他所說的,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包容他的不合理行為,尊重他,看重他。簡單的講就是不帶批判性的態度,客觀積極表達,可以對孩子有影響力。
兒童起初需要他人積極關注,以後又需要自己對自己關注。用以評價自己行為的內部參照系是積極關注的條件在自我結構中的投射,其對自身的評價受該價值條件的約束。
言行一致這點是孩子建立信任的基石,孩子往往會對父母做出的承諾說出的話,進行觀察與核實。如果言行一致,那麼你的孩子必然也會模仿你,如果言行有出入,孩子也會有樣學樣,知道自己父母只是說說的不必當真。
「依照人們的普遍感覺,言行不一,是一種不可取的人格特徵。信仰、言語和行為前後不一的人,會被看成腦筋混亂、表裡不一,甚至有精神毛病。」
大家都有聽過《曾子殺豬明不欺》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邊跟著她邊哭,他的母親(曾子的妻子)說:「你回去,等我回家後為你殺一頭豬。」
妻子到集市後回來了,曾子就要抓住一頭豬把它殺了,妻子制止他說:「剛才只不過是與小孩子鬧著玩兒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鬧著玩兒的。
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學習的,並聽從父母的教誨。如今你欺騙他,是教他學會欺騙。母親欺騙兒子,做兒子的就不會相信自己的母親,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該用的辦法。」於是就殺了豬把它煮了。
英國偉大的化學家麥可 · 法拉第說過一句話,暗示了人對一致性看重到了何種程度- 有時候,人們覺得它比做事正確還重要。
言行高度一致大都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鈎,他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所以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會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難點在於,我們有時總會忘記自己曾經說過的話,所以需要在承諾的時候藉助一些記錄工具,幫助自己管理好自己「言出」的部分。
如果實在是無法完成的時候,也應該對孩子做出解釋或者給出一個理由。
哈佛社會心理學家埃倫·蘭格(Ellen·Langer)通過揭示了人類與動物相似的自動反應模式。一個眾所周知的認為行為原則認為,我們在請別人幫忙的時候,要能給一個理由,成功概率會更大。因為人就是單純的喜歡做事有個理由。
我們在自己的言行中和世界建立信任關係、合作關係、親密關係,這裡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防止孩子對父母的期待不能如願,導致信任破產。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不但要告訴孩子做的對,並且要說為什麼。孩子成長中難免會出現犯錯。但正是那些錯誤,讓孩子可以健康成長。而這關鍵在於家長的反饋方式。
陶行知有一天,看見學校裡邊孩子打架,他說別打了,別打了,分開。分開以後,就跟那個大小孩講,說你去我的辦公室等我,被校長叫到辦公室了,都嚇死了,然後大小孩兒站那兒等著。
陶行知進來一看,大孩子站在那兒。他拿一顆糖,給你顆糖。他說為什麼,說獎勵你,我讓你到辦公室來等我,你就來等我,說明你心中有我這個校長,懂得尊敬師長,很好,拿著。拿著一顆糖,然後那孩子說謝謝校長。然後校長接著問,說再獎勵一顆糖。
為什麼?
說我剛剛去調查了一下,你為什麼打那個小傢伙呢,因為他欺負女同學。所以,你這個行為叫見義勇為。見義勇為值得獎勵,來,拿著這顆糖。
然後那孩子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我不應該動手打同學,校長我錯了,我太急了,我下次再也不打了。特別好,來,再來一顆糖。
為什麼?
這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改了就好。所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行了,去上課吧。
三顆糖,各位想想看,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這輩子會不會忘記這件事?就是你跟孩子打架,然後被校長叫去。陶行知先生用這三顆糖,幫助孩子塑造了哪三個行為呢?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選擇怎樣反饋,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優點和品格,是所有犯錯誤時候做最好的教課書。一味指責可能挺出氣的,但並不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看見自己。反而會導致孩子更多事情瞞著父母,釀成大錯。
在當今社會節奏變快,生活壓力劇增下。養育孩子必須有方法和懂方法。擅長用語言表達來打造自己影響力的父母,未來可期,勝利在向你招手。
言語是人類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藥方。——吉普林(英)《演說》
語言表達是交流想法的一種,目的是在彼此心裡架起一座橋梁,抵達彼此的心靈深處。
獲得理解,獲得認同,獲得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