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個視頻:
視頻中一個小男孩哭著說,「媽媽,我知道我成績不好是學渣,但我會努力的,能不能不要再罵我『二百五』了!」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的無奈與委屈,當時真的想好好抱抱他。
很多家長都向我做過諮詢:為什麼孩子總不想聽我的?
回答這個問題前,請家長一定要自查,在平時生活中有沒有在不經意間使用「暴力溝通」。
相信絕對大部分家長,都是真心愛孩子的。
但很多時候,他們滿嘴是愛,卻表現出滿目猙獰。
美國愛荷華大學有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有80%的表述是消極和充滿暴力的。
每個孩子平均一天就會收到400條負面評論:
你怎麼這麼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以上這些,都是父母「暴力溝通」的常用語。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緒要發洩。
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對孩子說太多好話,要是說幾句就承受不住,將來他怎麼面對這個社會?
女星陳喬恩從小就常被媽媽打罵,為此,她擔驚受怕了40年。
她在綜藝節目中自曝,自己不懂如何和媽媽溝通,甚至害怕一開口媽媽就會罵她。
因為母親的關係,長大後的陳喬恩,常常感受到不安和恐懼。
你能想像嗎?
一個40歲的成年人,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的媽媽,還會好幾次恐慌到突然驚心回頭,確認母親是否在場。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也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孩子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後父母已不再隨便批評你,這種批判態度還會保留在心裡,時常苛責自己。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你幾句自認為沒事的狠話,很可能成為扎向孩子內心的一把尖刀,伴隨孩子一輩子。
說到暴力溝通,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打罵」。
但其實,日常親子間的暴力溝通,不只體現在肢體和語言上,還體現在其他「隱秘的角落」。
比如,表情暴力。
電視劇《少年派》裡,媽媽王勝男對女兒林妙妙各種嫌棄的表情。林妙妙做的很多事,媽媽都看不上,常常嘴一撇,眼一斜,一副嫌棄的表情。
就連林妙妙戴個發卡,媽媽都一臉鄙夷地嫌棄太幼稚。媽媽的種種嫌棄,使母女關係特別緊張,倆人經常掐架。
除了表情,一個輕蔑的眼神,也能成為一種暴力武器。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時候,當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很可能狠狠地瞪孩子。
有一次,無意間聽幾個孩子在背後吐槽爸媽對自己有多嚴多狠。
一個男孩說:「你們不知道,我媽的眼神是能『殺』人的那種。每次只要她瞪我一眼,準嚇得我立馬石化……」
男孩的話雖然誇張,但是父母的這種「眼神暴力」確實存在。
另外,還有父母生氣時冷漠地不理孩子,也是一種暴力溝通。
這些暴力方式,雖然不那麼明顯,但對孩子都有著一定的殺傷力。
成長路上,孩子做錯事,難免惹我們生氣。但身為家長,我們起碼要有這種意識,了解暴力溝通的範疇,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約束自己。
《父母的語言》中這麼一句話:「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能平等交談,並且使用的語言才是最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
作家龍應臺分享過她和兒子的一件小事:
安德烈喜歡嘻哈HipHop,美國黑人音樂,不屑父母喜歡的古典音樂。
龍應臺雖然覺得兒子喜歡的音樂歌詞粗俗,沒有營養。但她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帶著學習的態度和安德烈一起探討嘻哈文化。
在與兒子的交流過程中,龍應臺也了解了安德烈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歌曲,而兒子也願意跟隨母親嘗試去聽古典交響曲。
龍應臺說:「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語言是有催眠作用的,聰明的父母應懂得「非暴力溝通」,用語言去激勵孩子。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中提到了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有效溝通
他舉例,一位媽媽見到兒子把臭襪子扔得到處都是。她是怎麼說的呢?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呢?」兒子乖巧地照做。
媽媽的話裡,就包含了非暴力溝通的4要素,仔細體會下就明白這種溝通方式的高明之處。
第一步,告知孩子你的觀察
當你發現孩子做了一件錯事的時候,你最先要做的不是評述這件事,而是要客觀的給孩子把整件事描述出來。
建議少用或不用這些詞彙如「每次……」「你總是……」「你什麼時候才……」「你為什麼就不能……」等等。
因為我們看到孩子做了錯事的時候,如果我們帶上了這些詞彙,其實就帶上了我們的責備和情緒。
比如說,「你為什麼總是寫作業拖拖拉拉?你能不能快一點?」這就是帶了情緒去評判這件事。
那麼客觀的描述是怎麼做的呢?
看到孩子沒有寫作業而在玩,我們就會說,「寶貝,我看到你沒有在寫作業,你現在是在看電視噢,」 這就是描述事件,沒有帶上責備和情緒。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
將整件事給孩子客觀描述後,接著,需要我們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正確表達感受,而是繞著彎子說了一些偽感受。
比如:
「媽媽現在不想跟你說話!」
「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到底做錯了什麼?」
「你這樣到處亂跑是想幹什麼!被拐賣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我們雖然很生氣也很擔心,但我們沒有正確地表達出來。
我們要學會運用「我不高興」、「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覺得很累」等詞彙,對孩子講出自己的感受。
反過來,我們也要教會孩子去識別情緒,讓他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累積到這些詞彙,等要用的時候才不會因為形容詞匱乏,而只會用撒潑打滾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感受是種手段,它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它不分積極或消極,只有舒服或不舒服。
第三步,認識自己的需要
接著,是要搞清楚自己的「需要」。
我們要孩子自己去玩一會兒,這個不是需要而是行動,想想自己希望孩子做這些事的動機是什麼?以及我們做出來的行動,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
什麼意思呢?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也許是我們自己內心裏面有別的需求。
比如下班到家後,我們跟孩子說:「寶貝,你先自己玩一會玩具吧」。
也許是我們不想陪孩子,因為上完一天班覺得很累了,已經沒有精力去應付精力旺盛的孩子,所以想把孩子打發開,好好休息一下,這才是真正的需要。
當我們意識到需求的時候,我們更要知道,滿足需求的方式有很多。
當我們意識到需要休息一下的時候,實現這個需求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媽媽現在比較累了,你讓我先躺一會,等我休息好了,媽媽再來陪你,你可以先看會書,或者是先找小夥伴玩一下。」
當我們認清了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找到解決方案就不難了。
第四步,表達自己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認為,如果我們要求孩子「不做什麼」,孩子通常會感覺到困惑,甚至容易引起反感。
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做什麼」,孩子才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另外,非暴力溝通也告訴我們,要能夠接受對方說「不」的權利。否則,我們表達的就不是請求,而是一種命令。
這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我們總喜歡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孩子直接下達命令,還覺得孩子非聽不可,不允許孩子反對。
結果就是孩子越聽越叛逆,我們越說越生氣,發展成了暴力溝通......
但如果我們換成請求的方式,要求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我相信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
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少不了跟孩子說話。說有用的話,聊無聊的話;說好聽的話,吼難聽的話……這些話,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和諧度、親密度。
親子溝通好,親子關係更融洽;反之亦然,很多親子關係,就是敗在了不健康的暴力溝通上。甚至對孩子產生更深遠的不良影響。
減少親子暴力溝通,多用「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不止是一種溝通的藝術,更是一種愛的語言。
那些真正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永遠都是愛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