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多是這個原因,一個公式幫你解決親子溝通難題

2020-10-12 甜甜圈伐木累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麼一個視頻:

視頻中一個小男孩哭著說,「媽媽,我知道我成績不好是學渣,但我會努力的,能不能不要再罵我『二百五』了!」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他的無奈與委屈,當時真的想好好抱抱他。

很多家長都向我做過諮詢:為什麼孩子總不想聽我的?

回答這個問題前,請家長一定要自查,在平時生活中有沒有在不經意間使用「暴力溝通」。

「暴力溝通」的危害,超出你的想像

相信絕對大部分家長,都是真心愛孩子的。

但很多時候,他們滿嘴是愛,卻表現出滿目猙獰。

美國愛荷華大學有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中,有80%的表述是消極和充滿暴力的。

每個孩子平均一天就會收到400條負面評論:

你怎麼這麼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以上這些,都是父母「暴力溝通」的常用語。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緒要發洩。

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對孩子說太多好話,要是說幾句就承受不住,將來他怎麼面對這個社會?

女星陳喬恩從小就常被媽媽打罵,為此,她擔驚受怕了40年。

她在綜藝節目中自曝,自己不懂如何和媽媽溝通,甚至害怕一開口媽媽就會罵她。

因為母親的關係,長大後的陳喬恩,常常感受到不安恐懼

你能想像嗎?

一個40歲的成年人,在節目中談到自己的媽媽,還會好幾次恐慌到突然驚心回頭,確認母親是否在場。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也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孩子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後父母已不再隨便批評你,這種批判態度還會保留在心裡,時常苛責自己。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你幾句自認為沒事的狠話,很可能成為扎向孩子內心的一把尖刀,伴隨孩子一輩子。

「暴力溝通」,不止體現在語言上

說到暴力溝通,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打罵」。

但其實,日常親子間的暴力溝通,不只體現在肢體和語言上,還體現在其他「隱秘的角落」。

比如,表情暴力

電視劇《少年派》裡,媽媽王勝男對女兒林妙妙各種嫌棄的表情。林妙妙做的很多事,媽媽都看不上,常常嘴一撇,眼一斜,一副嫌棄的表情。

就連林妙妙戴個發卡,媽媽都一臉鄙夷地嫌棄太幼稚。媽媽的種種嫌棄,使母女關係特別緊張,倆人經常掐架。

除了表情,一個輕蔑的眼神,也能成為一種暴力武器。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時候,當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很可能狠狠地瞪孩子。

有一次,無意間聽幾個孩子在背後吐槽爸媽對自己有多嚴多狠。

一個男孩說:「你們不知道,我媽的眼神是能『殺』人的那種。每次只要她瞪我一眼,準嚇得我立馬石化……」

男孩的話雖然誇張,但是父母的這種「眼神暴力」確實存在。

另外,還有父母生氣時冷漠地不理孩子,也是一種暴力溝通。

這些暴力方式,雖然不那麼明顯,但對孩子都有著一定的殺傷力。

成長路上,孩子做錯事,難免惹我們生氣。但身為家長,我們起碼要有這種意識,了解暴力溝通的範疇,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約束自己。

被尊重,孩子才願意跟你交流

《父母的語言》中這麼一句話:「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能平等交談,並且使用的語言才是最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作家龍應臺分享過她和兒子的一件小事:

安德烈喜歡嘻哈HipHop,美國黑人音樂,不屑父母喜歡的古典音樂。

龍應臺雖然覺得兒子喜歡的音樂歌詞粗俗,沒有營養。但她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願意放下自己的身段,帶著學習的態度和安德烈一起探討嘻哈文化。

在與兒子的交流過程中,龍應臺也了解了安德烈為什麼會喜歡這些歌曲,而兒子也願意跟隨母親嘗試去聽古典交響曲。

龍應臺說:「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語言是有催眠作用的,聰明的父母應懂得「非暴力溝通」,用語言去激勵孩子。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中提到了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有效溝通

他舉例,一位媽媽見到兒子把臭襪子扔得到處都是。她是怎麼說的呢?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呢?」兒子乖巧地照做。

媽媽的話裡,就包含了非暴力溝通的4要素,仔細體會下就明白這種溝通方式的高明之處。

第一步,告知孩子你的觀察

當你發現孩子做了一件錯事的時候,你最先要做的不是評述這件事,而是要客觀的給孩子把整件事描述出來。

建議少用或不用這些詞彙如「每次……」「你總是……」「你什麼時候才……」「你為什麼就不能……」等等。

因為我們看到孩子做了錯事的時候,如果我們帶上了這些詞彙,其實就帶上了我們的責備和情緒。

比如說,「你為什麼總是寫作業拖拖拉拉?你能不能快一點?」這就是帶了情緒去評判這件事。

那麼客觀的描述是怎麼做的呢?

看到孩子沒有寫作業而在玩,我們就會說,「寶貝,我看到你沒有在寫作業,你現在是在看電視噢,」 這就是描述事件,沒有帶上責備和情緒。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

將整件事給孩子客觀描述後,接著,需要我們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正確表達感受,而是繞著彎子說了一些偽感受。

比如:

「媽媽現在不想跟你說話!」

「你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到底做錯了什麼?」

「你這樣到處亂跑是想幹什麼!被拐賣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我們雖然很生氣也很擔心,但我們沒有正確地表達出來。

我們要學會運用「我不高興」、「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覺得很累」等詞彙,對孩子講出自己的感受。

反過來,我們也要教會孩子去識別情緒,讓他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累積到這些詞彙,等要用的時候才不會因為形容詞匱乏,而只會用撒潑打滾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

感受是種手段,它可以讓我們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它不分積極或消極,只有舒服或不舒服。

第三步,認識自己的需要

接著,是要搞清楚自己的「需要」。

我們要孩子自己去玩一會兒,這個不是需要而是行動,想想自己希望孩子做這些事的動機是什麼?以及我們做出來的行動,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

什麼意思呢?

很多時候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也許是我們自己內心裏面有別的需求。

比如下班到家後,我們跟孩子說:「寶貝,你先自己玩一會玩具吧」。

也許是我們不想陪孩子,因為上完一天班覺得很累了,已經沒有精力去應付精力旺盛的孩子,所以想把孩子打發開,好好休息一下,這才是真正的需要。

當我們意識到需求的時候,我們更要知道,滿足需求的方式有很多。

當我們意識到需要休息一下的時候,實現這個需求的方式有很多,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媽媽現在比較累了,你讓我先躺一會,等我休息好了,媽媽再來陪你,你可以先看會書,或者是先找小夥伴玩一下。」

當我們認清了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找到解決方案就不難了。

第四步,表達自己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認為,如果我們要求孩子「不做什麼」,孩子通常會感覺到困惑,甚至容易引起反感。

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做什麼」,孩子才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另外,非暴力溝通也告訴我們,要能夠接受對方說「不」的權利。否則,我們表達的就不是請求,而是一種命令。

這也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我們總喜歡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孩子直接下達命令,還覺得孩子非聽不可,不允許孩子反對。

結果就是孩子越聽越叛逆,我們越說越生氣,發展成了暴力溝通......

但如果我們換成請求的方式,要求孩子幫忙做一件事,我相信結果就會大不相同了。

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少不了跟孩子說話。說有用的話,聊無聊的話;說好聽的話,吼難聽的話……這些話,決定著親子關係的和諧度、親密度。

親子溝通好,親子關係更融洽;反之亦然,很多親子關係,就是敗在了不健康的暴力溝通上。甚至對孩子產生更深遠的不良影響。

減少親子暴力溝通,多用「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不止是一種溝通的藝術,更是一種愛的語言。

那些真正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永遠都是愛和尊重。

相關焦點

  • 溝通的藝術:4則心法1條公式,解決90%親子溝通的難題
    親子關係裡,肢體暴力可能比較少見,更多的是暴力溝通,在這個特殊的節日,今天我就來講講:如何避免暴力溝通。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之前在網上刷到過這麼一個視頻。視頻中一個7歲的女孩哭著說:「媽媽,我知道我成績不好是學渣,但我會努力的,能不能不要再罵我『二百五了!
  • 孩子不聽話?一文教你掌握親子間溝通的萬能模板
    那位年輕媽媽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樣,指著他們就跟自己孩子說:「你看那個小姐姐多懂事,乖乖的就回家了,你要像小姐姐學習。你看小姐姐長得多好看,還聽話,多好呀。」小女孩聽到這並沒有像媽媽預期的那樣聽話起身,而臉上的表情卻更加委屈了。後來電梯上來了,不知道這位媽媽是用了什麼辦法帶小女孩回家,但聽到這樣的話我心裡卻感到很壓抑。
  • 用好「55387」定律,不吼不叫讓孩子聽話,讓親子溝通更有效
    ,但孩子就是不聽話的煩惱。01一個有效的溝通是親子關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要藉助溝通的方式來完成對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如果父子母女之間缺少一個良好溝通,那麼父母對孩子的所有要求就很難得到有效落實。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解決與孩子溝通的難題
    可能我們通常看的教育孩子的書都是長篇大論,但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卻是全新的視角。本書把理論和實踐、實例相結合,避免了說教,用生動形象的案例來讓家長更容易理解書中的精華內容。我曾經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一個剛會走路的孩子去超市,她的爸媽一把她放到地上她就哭,不願意走,但一抱起來孩子立馬就不哭了。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想,這孩子也太鬧人了,路都不想走。
  • 叛逆、頂嘴不聽話?別著急,這幾招幫你解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問題
    其實孩子變得不聽話叛逆愛頂嘴都是青春叛逆期惹的禍,要知道這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家長們必須要面對的一條溝壑,當然家長們也不必因此而擔心著急,完全是有方法可以解決的,當然在解決之前家長首先得找出孩子做出這一系列叛逆行為的原因。
  • 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親子溝通成難題,巧用「刺蝟定律」是關鍵
    文/紅青說教育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自我意識開始變得特別強,很不容易溝通。但青春期這個階段偏偏又是最需要和孩子多溝通的階段。所以家長在小孩子有反叛現象或情緒時,會通過更惡劣的情緒去回擊孩子,而孩子也會用更加劇烈的反叛來回擊父母,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此時,別說溝通了,估計雙方說兩句話就能直接吵起來。如果家長想要解決親子溝通的難題,就得懂得什麼是「刺蝟定律」。什麼是「刺蝟定律」?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這些方法能幫你解決孩子不聽話問題
    「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八、處罰計——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裡越陷越深。
  • 高情商父母:和孩子溝通,都使用一種表達公式,簡單又有效
    孩子1歲以後,語言能力逐漸發展起來,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了語言溝通,親子之間的衝突也逐漸顯露出來。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有一種感覺:孩子有了自我,不像原來那麼容易「應付」了,尤其是當孩子直接使用「我不」來表達自己的反對意願時。那麼,父母如何才能與孩子保持良好又有效的溝通?如何才能減少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呢?
  • 孩子軟硬兼施都不聽話,不妨試試「五指大法」,親子溝通的藝術
    01孩子軟硬兼施都不聽話,溝通有障礙相信這種情況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中上演,只是具體行為略有不同罷了。隨著孩子一天天成長,家長的煩惱也變得越來越大,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孩子越發不聽話。、「你要是不聽話,我就沒收你的玩具!」這類話語也飽含了父母的無奈之情,可總歸不奏效。那到底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才能讓他們做事情合自己的心意呢?
  • 有一個萬能公式,可以幫你解決任何煩惱
    有一個萬能公式,可以幫你解決任何煩惱。我是在十幾年前學到的,一直使用到現在。不僅簡單,而且非常有效,只有3步,馬上就能現學現用。如果你目前正好碰到了什麼難題,不妨試試這個萬能公式。01第一步:想想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 「親子」你家孩子聽話了嗎?
    是從聽話開始的。在家長的眼中,聽話的表現就是我的臉不好看,你能發現;我的眼神,你能讀懂;我的語氣,你能聽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去聽話,因為聽話是有好處的:好則被表揚,最次也可以混到個不挨罵不挨打。所以,孩子們開始了自己的模仿之路,可惜為什麼要這麼做,從內心底層的認知角度來看,其實他啥也不明白。
  • 吳一鈳:14月孩子不聽話怎麼辦?三招學會3到6歲親子溝通技巧
    在2萬多的評論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觀點:溝通時父母急於打斷、評價、說教、責怪,是讓自己沉默閉嘴,關上心門的主要原因。 02、家長,你的態度是否正面、正向,取你是否積極聆聽 家長的積極聆聽就是幫助你打開孩子心底的溝通之門的工具。
  • 教育孩子力不從心?這幾本書幫你解決養娃難題
    「養娃」這個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不只需要體力,更需要智慧。很多父母會選擇通過讀書提升自己,但面對多如牛毛的家庭教育類圖書,常常無從下手。今天大力嬤嬤精選出7本相關領域教授、經驗豐富專家的著作,幫父母更好地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
  • 孩子和家長沒話說,家長說了孩子不聽?七個方法幫你搞定親子溝通
    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幾乎給每個家庭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親子關係。一個漫長的寒假,讓很多父母懷抱著「父慈子孝,歲月靜好」的美夢破碎了。孩子們因為疫情的原因不能正式開學,在家上網課,很多父母想著正好可以切實監督孩子學習了,自己不上班也可以在家和孩子培養一下親子關係。
  • 孩子任性不聽話?家長別太擔心,找對原因是關鍵
    想讓孩子乖巧聽話,但家長卻無法做到洞悉孩子的心理,於是只能被動「忍受」他們的胡攪蠻纏。說實話孩子任性起來,幾乎沒有家長可以頂得住,因為任性的輸出值實在是太強悍。所有任性的孩子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的脾氣都很大,而且是那種隨時隨地會發脾氣的類型。
  • 孩子不聽話,喜歡發脾氣怎麼辦?根本原因在父母身上
    有朋友問我,「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我會問她這個問題,「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獨立,有主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主見、獨立、有責任感,可是又希望孩子小時候可以聽話、乖,這不是很矛盾嗎? 不聽話,恰恰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然而很多時候跟家長的觀念想法不一樣,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孩子叛逆不服管教,父母可用「非暴力溝通」,讓孩子更聽話
    父母的"非暴力溝通"主要有三個做法:經常性與孩子進行溝通每個孩子都會產生負面的情緒,而在這個時候,父母不可以採用大喊大叫的做法,這樣只會讓孩子的負面情緒無限量放大,從而變得更加不聽話不輕易下定論孩子突然間變得不聽話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這時候父母不應該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應該要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入手。
  • 一句話解決孩子愛頂嘴,不打不罵,孩子乖乖聽話
    孩子兩歲前,那就是聽話的小天使,你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更別提頂嘴了。可到了兩歲之後,孩子自我意識萌芽,開始喜歡和家長唱反調,就愛和你對著幹,弄得家長是一個頭兩個大。雖然一時有效,但卻會讓雙方心情都變差,特別是會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委屈巴巴地去執行家長的命令。當孩子頂嘴時,家長其實不必著急生氣,而是要運用心理學去解決問題。案例:孩子晚上遲遲不去睡覺,而是忙著玩遊戲、看電視,這個時候家長說「快點去睡覺,不然明天就起不來了」肯定是沒多大效果的,孩子還是該怎麼玩就怎麼玩。
  • 親子溝通失敗,往往是孩子「聽不懂」你的話,3個建議幫你解決
    若父母在說話時的情緒是消極的,比如生氣、害怕,孩子們就會理解為這是一個讓他失敗的指令;當父母在說話時的情緒是積極的,比如開心、愉悅,孩子們就會理解為這是一個讓他成功的指令。當父母說「不要爬到那裡去」「我怕你這麼做會錯」時,所傳達出的情緒都是擔心、害怕的,孩子們所接收到的指令自然就成為錯誤的消極意思了。所以,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緒。
  • 被孩子氣得想揍他一頓,家長先息怒,試試這個親子溝通方法再說
    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因為不打不成器。如今的中老年人群體中,不少人都是從這種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有的也信奉這種方法,並這樣對待孩子。有一位媽媽,她有一個8歲的女兒。媽媽在檢查作業時,發現孩子做錯了很多地方,一氣之下,抬手就朝女兒的後腦勺扇過去,沒想到因其女兒嚴重顱內受傷,再也沒能搶救回來。媽媽後悔莫及,可憐的孩子因為媽媽的一個巴掌就失去了生命。真是人生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