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逛商場的時候,看見電梯門口蹲著一位年輕媽媽在勸說小女孩回家,「咱們回家好不好,媽媽明天再帶你來玩。」小女孩搖搖頭,不願意走。媽媽繼續說,「你看商場快關門了,今天玩不了了。」小女孩看著電梯口來來往往的人,也許想著剛才玩的開心時刻,還是沒有動身、也沒有反應。這時來了另一對母女走向電梯,兩個小女孩年齡相差不大。那位年輕媽媽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樣,指著他們就跟自己孩子說:「你看那個小姐姐多懂事,乖乖的就回家了,你要像小姐姐學習。你看小姐姐長得多好看,還聽話,多好呀。」小女孩聽到這並沒有像媽媽預期的那樣聽話起身,而臉上的表情卻更加委屈了。後來電梯上來了,不知道這位媽媽是用了什麼辦法帶小女孩回家,但聽到這樣的話我心裡卻感到很壓抑。
這樣的話我們常常能聽到,或者說從小聽到大:
你看同事家的孩子又會唱歌又會跳舞,你怎麼什麼都不會?你報個班學一學啊,得有個才藝才行;
你看跟你玩的好的同學,人家次次考試第一名,你天天跟人家玩,怎麼成績總是跟不上啊,得多向人家學習學習;
你看鄰居家的孩子,每次吃完飯都幫父母洗碗,知道心疼自己的父母,你看你呢,啥活也不幹,學習還不好;
你看你這個頭怎麼也不長了,現在家裡的小孩是不是數你最低了,以前你長得最快了,就是因為小時候不愛喝牛奶,後來不長了,你看人家愛喝牛奶的都長起來。
這些話是不是聽得都要耳朵起繭子了,父母只要想讓孩子做一件事,勢必就要跟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以表揚其他孩子,打壓自己孩子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但往往事與願違。
孩子很委屈,為什麼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家長還是不滿意,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好?家長也很生氣,為什麼孩子這麼難帶,怎麼說都不聽話?想讓孩子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是不是很難?
聽話不是服從,而是讓孩子能夠能得進去別人講話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聽話的孩子,可是這種聽話往往是服從,不違背父母的意願,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己的想法,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才有老話說淘氣的孩子更有創造力。但這裡的聽話並不是服從,而是學會聽人講話,這種技能並不是人人都會,也不是只有小孩子才需要培養練習,很多時候大人也很難做到,就像網絡上的小槓精,他們就很難傾聽別人想表達什麼,只想著用自己的觀點去反駁。
1. 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學會聽人講話,首先家長就要做到傾聽孩子講話,了解孩子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提出了一個觀點,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即分析妨礙了傾聽。對待小孩也是這樣,家長在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前要先傾聽孩子的想法,並引導、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說,我們在想要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可以先詢問孩子的想法,就像開頭的那個例子,年輕媽媽或許可以這樣說:「你是不是還沒有玩夠,還想接著玩?」小女孩點點頭。「寶寶,那你可以告訴媽媽剛才玩什麼最開心呀?」「喜歡玩蕩鞦韆和滑滑梯。」「還有嗎?」「喜歡和小姐姐一起玩。」「是不是小姐姐還沒出來,你還想和她一起玩?」小女孩點點頭。這時候另一對母女走了過來,年輕媽媽說:「你看,小姐姐也出來,今天已經太晚了,商場馬上就關門了,我們跟小姐姐約好下次再一起玩好不好?去跟小姐姐拉拉手,我們還能一起回家。」小女孩開心的走了過去。
2. 家長不能對孩子一味的打壓,而是應該鼓勵和表揚。
孩子學習不好,不是表揚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自己孩子就能學習好的,而是分析學習不好的原因在哪裡,如果是學習方法有問題,那可以表揚已經很努力,我們可以一起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是因為馬虎,可以鼓勵他字寫得很好看,完成作業很快,但是寫作業要全神貫注,因為馬虎丟掉一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家長應該有一雙發現自己孩子美的眼睛,並表達出來,可以讓孩子得到一個正反饋,這樣孩子才願意聽家長講話,並且學習這種表達方式,願意表揚他人。
不聽話的孩子,會有什麼負面影響?
在玩具店,面對孩子想要的玩具,家長以已經有一個為由拒絕孩子索要的要求,孩子坐在地上大哭;
家長在說話的時候,孩子自顧自地玩耍;
認為父母說的都是錯的,拒絕溝通;
社交能力欠缺,不願意聽父母說話,也很難做到耐心聽別人講話。
不聽話的孩子更容易叛逆、自閉、喪失信心與缺乏同理心。
拒絕暴力溝通,與孩子平等交流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34;。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介紹了溝通的四要素,掌握這四點溝通技巧就可以減少溝通障礙,讓孩子更願意聽你講話,與你交流。
1. 觀察: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描述正在發生的事情。
例如,「你不吃蔬菜,不喝牛奶,我擔心你長不高」、「老師說,你中午在幼兒園沒有睡覺,而是喝旁邊的小朋友說話」、「你今天的考試錯了4道題,一道抄錯了答案,三道計算錯誤」、「你今天摔了一跤,我很心疼」,用描述事實的方法代替「你不吃蔬菜,不喝奶就長不高」、「你在幼兒園總搗亂」、「你做題太馬虎」、「走路總是不小心」這樣評論性的話。
2. 感受:表達感受,而不是評價,示弱有利於解決衝突。
例如,孩子在玩具店大哭大鬧,想要得到一個玩具,你可以跟他說,「你這樣一邊哭一邊說,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我會生氣。」而不是大罵孩子,「不要再哭了,你這樣很丟人,別人都會嘲笑你」
具體表達感受的詞彙可以參考《非暴力溝通》,其中有興奮、高興、感激、感動、平靜、放鬆、放心以及害怕、擔心、焦慮、心煩意亂、回信、氣餒、煩惱、生氣等等,建立感受詞彙表,會使溝通變得更加順暢
3. 需要:需要是有助於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某種具體的行為。一種要素是否被當作需要,關鍵在於他能否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
例如,你下班回家,非常的累,可以跟孩子說,「我今天太累了,想要休息,你自己玩好不好,我需要得到你的理解」,或者,「你今天把你最愛吃的糖果分享給了小朋友,我很高興,因為我希望你是一名懂得分享的小朋友」。
4. 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讓孩子了解家長的想法。
例如,如果想讓孩子寫作業不要拖拉,可以說:「我希望你能在我做完晚飯之前就把作業做好,這樣吃完飯我們就可以一起下去玩了。」或者,「我希望你有不會的問題可以先錯過去,等你全部做完之後再來問我或者問同學。」而不是一下子火大後罵孩子:「怎麼就知道玩,幹什麼事都拖拖拉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