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樹屋媽媽原創,歡迎大家評論分享。
「我好煩,不想上學。」
「我不要練習。」
「我不想要這個!」
每次碰聽到孩子這樣說,作為父母的你,通常怎麼回應呢?
有的父母可能很生氣,然後說「你這孩子怎麼不聽話呢?」
孩子違背了自己的意願,父母就會生氣,然後就會說「你是不聽話的壞孩子。」
聽到這個話孩子也開始置氣。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即便最終孩子聽從了父母的意願。但這樣的情況也總是不斷重複發生。
上面的這一幕是否很熟悉?
那麼孩子不聽話,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如果孩子不聽話,往往是因為2點:
1、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的感受
2、父母不懂得怎麼說話。
因此怎麼樣說話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理解他,並且能讓孩子願意配合我們呢?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四個技巧。
我們經常會聽到要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說話,但實際上至今有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例如,孩子跟他說話的時候呢,爸爸媽媽在看手機,這種就是非常明顯的心不在焉。
其實父母有沒有在認真傾聽自己的心聲,孩子心裡是非常清楚的。
我們要怎麼做呢?
首先,如果你在忙,你可以說:「我很想聽你說話,但是請給我兩分鐘,我把手上的事情處理掉。我把電腦關了,我就跟你說話。」 邊說邊把電腦關掉。然後,看著孩子的眼睛,這樣就不容易分心。
比如孩子跟你說了他的感受。
有的父母在聽了孩子的表達後,就會回答說:「那你為什麼不怎麼怎麼樣呢?」,或者「你怎麼不小心點?」
其實這樣並沒有回應孩子的感受。
正確的做法是要先回應孩子自己聽到了,而不是提出問題或者建議。
你可以回答:「我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啊!」
或者更加簡單地回答「這樣啊」,「是吧」,「嗯哼」,「哦」
例如,有一天孩子對你說「我最好的朋友她今天都不理我了。」
有的家長第一反應就是「哎呦,這有什麼嘛,你再交一個新朋友就行了嘛。」
這樣的說法就是否認了孩子的感受。
好的做法就是複述孩子說的話。說出他的情緒。
比如,「你是說你今天的好朋友不理你了,你覺得很難受是嗎?」
這樣說的好處是孩子覺得自己的心情被父母理解了,會覺得很安慰。
他才會繼續表達自己的感受,父母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家長有時候抱怨孩子不合作不配合,其實有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一些態度和做法導致了孩子的不配合。
父母掌握以下技巧就能讓孩子配合我們。
第一,不說教,心平氣和地描述問題。
例如小孩子吃完飯後,桌上亂七八糟,也沒有收拾。
這時候如果你說:「怎麼吃完飯也不收拾,這麼亂七八糟的。」 這就是在責備。
如果只描述狀況,就是心平氣和地說「我看到桌子沒有收拾還是亂的。」
這樣就會避免責備說教而引起孩子的情緒反彈。而是提醒孩子要注意什麼。
第二,不指責孩子的行為,而是提示該怎麼做
例如,你看到孩子又在玩遊戲了,這時候抱怨的說法就是,「你怎麼又開始玩遊戲了?我講幾遍了?」
而提示的做法就是,「你先完成作業,再來打遊戲。」
提示他該做什麼。
第三,避免嘮叨
不要嘮叨囉嗦,而是用簡單的話來提示。
有的父母可能會抱怨孩子總是忘帶東西丟三落四的,「我說了半天,每次他還是老樣子。」
其實簡單的提示。要比長篇大論有用多了。
例如,如果碰到孩子忘帶書的時候,你只要簡單的說:「書沒有帶。」
孩子就清楚你讓他做什麼,反而更加配合。
第四,不批評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不要批評孩子更不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說出父母自己心裡的感受。
例如你正在講電話。孩子在旁邊不停的打擾你。
這個時候。不要說「沒看到我在打電話嗎,你怎麼這麼討厭?」,而是跟孩子說:「你知道嗎?我打電話的時候一直被打斷。我會非常不高興的。」
當孩子衝著你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也不要說:「你怎麼能這樣跟父母說話?真是個沒禮貌的孩子。」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沒禮貌的標籤。
說出自己當下的感受的方法就是,「你剛才用這樣的方式和我說話,我覺得非常傷心。」
第五,將上面的方法寫下來
如果有時候覺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也可以當下不要再與孩子繼續爭論。
而是換一種方法,比如過段時間以後等心平氣和了再來說這件事兒,或者寫出來告訴孩子。
例如,孩子總是忘帶書,你可以在他的書本上面貼一個便利貼寫上「記得帶書」。
如果父母使用這些技巧跟孩子溝通,相信孩子會變成聽話的孩子,更加願意配合我們。
-END-
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評論。
持續更新更多的育兒知識,推薦育兒好書,幫助父母更好的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就分享給更多人吧。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本文由樹屋媽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