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本來聽話的孩子,突然有一天變得很叛逆,不論你說什麼,他都說「不」。而且,還會和你討價還價。
碩碩就是這樣。
在門口玩時,看到別人吃冰棒,他便跑回家翻冰箱。結果,剛把冰棒拿出來,就被媽媽阻止了:「快放下,不能吃!」
看到碩碩很不服氣,媽媽好言相勸:「乖,聽話,你拉肚子還沒好,吃了又得去醫院。」
碩碩倔強地說:「不,我好了,就要吃!」說完,就要撕開包裝袋。
媽媽一看,一把搶過冰棒,又把他打了一頓,他才安靜下來。
孩子突然變得不可理喻,難以溝通,這讓很多家長都措手不及,也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孩子真是越大越難管,越大越難溝通了。
其實,不是孩子大了難管,而是家長的認知水平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速度。既不了解孩子,也不懂溝通技巧,又怎麼有能力對抗叛逆的孩子呢?
孩子說「不」,是自我意識萌發的標誌,是好事。我們只需升級溝通技巧,在孩子不聽話時,用談判技巧與其溝通,就有可能破局。
談判?是的,你沒有看錯,是談判。
提到談判,大家能想到的畫面,大概是一群商界人士人圍坐在一起商討問題,或者是一群政界要員在一起針鋒相對。
其實,這只是談判的一種形式。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談判也無處不在:買東西時討價還價,和家人商量事情,都是一場場小型的談判。
通俗地說,談判就是通過有效溝通,找到一個能讓大家雙贏的平衡點,所以,特別適用於親子溝通。
如何與孩子談判?
不用我們自己去摸索方法,教育專家和談判專家為我們總結了很多的實戰技巧。
尤其是談判專家,他們幾乎每天都在進行談判實戰,進行談判技巧的刻意練習,方法也更具實用性。
下面是幾個經過實戰驗證的談判技巧,供大家參考。
方法一:給孩子「選擇感」,讓他覺得是自己在做主
注意,這裡「覺得」兩個字是重點。「覺得」是指一種感覺,也就是說,不必把選擇權真的交給孩子,讓他覺得自己在做主就行。
誰都不喜歡強迫。一旦孩子認為,他對一件事情有選擇權,即使選項不是那麼令人滿意,也會願意配合。
比如:
孩子抱著手機不放手,你想讓他出去活動一下。
你可以問他:「你想去遊樂場玩,還是去籃球場玩呢?」就比你直接命令他放下手機的效果好。
孩子在回家的路上磨嘰,你想讓他走快點。
你可以對他說:「咱們回到家,你就可以看動畫片了,你想看什麼動畫片呢?」你沒催他,他也會加快速度了。
選項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種自己可以選擇的感覺,就是那種可以當家作主的感覺,這可以激發孩子的行動力。
方法二:家長控制好最終結果,只讓孩子進行局部選擇
讓孩子進行選擇,是給孩子局部的選擇權。也就是說,當你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你不會把「做,還是不做」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而是讓孩子選擇具體的做事方式。
比如,孩子不願意寫作業,如果你給他的選擇是——你想不想寫作業?那你的問題就錯了!如果孩子說「不想寫」,你要怎麼接話?
所以,你可以問孩子:「你想先寫語文作業,還是數學作業?」或者問他:「寫完作業以後,你想看動畫片,還是出去玩?」
哪怕孩子回答「先寫英語作業」,或者回答「想玩一會兒手機」,都沒關係,反正你讓他寫作業的目的達到了。
所以,問題的重點在於,結果都已經定了,不可選擇。但是對於做事的方式、順序等,孩子可以有選擇權。
方法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聚焦在結果上
很多家長會發現,即使給了孩子選擇權,談判依然會陷入僵局,因為孩子會斷然拒絕你的提議,根本不中招。
這是因為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結果上了,而家長的選項對他而言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也就導致談判失敗。
所以,這時要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開來,甚至可以讓他自己提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選項,只要結果是我們想要的就行。
比如,你希望孩子養成從小做家務的習慣,所以想將飯後洗碗的工作交給他做。但是,孩子並不想做,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獎勵轉移他的注意力。
你可以問他:「如果你連續洗碗一周,你可以選擇做一件你喜歡的事情,到時候你想做點什麼呢?」
這樣一問,孩子就會把真正的訴求說出來。
我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孩子也為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主動選擇洗碗,談判的目的就達到了。
最後要說的是,談判一定要避免權力之爭,而是要在我們希望的結果與孩子的真正訴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當孩子的需求在談判中得到滿足時,他也願意配合,這種結果永遠比強迫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