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天天見,麻煩天天少,親愛的朋友你好,我是大吉大李,相信每一次的相遇,都會讓我們彼此的生命更加美好。
昨天的分享中,大吉大李介紹了積極傾聽的相關知識,你有沒有去試試效果呢?
孩子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裡話,我們才能找到問題,下一步更加重要,那就是要讓孩子聽我們的話,行動起來,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不是父母說了,孩子就會乖乖去做的。
我們家有個小暖男:
逛街的時候,他會跟媽媽說,媽媽,我幫你拿包吧,他說男生就應該幫女生拿包呀;
媽媽一天工作下來,坐下來休息時說脖子酸背痛,孩子會以比我更快的速度,跑過去一邊用稚嫩的小手幫媽媽敲敲捏捏,一邊跟媽媽說,媽媽你辛苦了,我幫你敲敲吧;
媽媽端菜的時候手被燙著了,他會拉著媽媽的手說,疼嗎,我給你吹吹;
......
我一個當爹的,看著這一幕幕,心都要融化了,何其之幸啊,我們有這麼棒一個孩子,真的是晚上做夢都要笑醒了。
小孩子就是這樣,懂事的時候讓你覺得心疼。一旦不懂事起來,大人著急的時候真的會有打他的衝動。
那天,他要參加書畫考級,提前跟他說了需要儘快寫好作業後去考試,他嘴上答應但動作上卻終磨磨蹭蹭,我們忙著工作也沒法時刻關注著他。
急匆匆的出發時,我們的工作沒處理完,他的作業也沒寫完,臨近下班高峰期再加上修路堵車嚴重,一邊擔心考試趕不及一邊督促他繼續完成作業。
他拿出一張成績不好的試卷要籤字,問他為什麼沒考好,他不吭聲,問他為什麼不說話,他說你們讓我寫作業的時候要專心不能講話啊。
簡直讓我們恨得牙痒痒,這還是平時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嗎?不說明情況,不認錯,居然還對著幹。我們越著急,他越是不聽話。
一番折騰下來,預定的先吃東西補充體力沒吃上不說,考試都差點都沒趕上。一通批評下來,孩子不開心,我們也難受。
懂事的時候像個寶,不懂事的時候真懊惱。同一個孩子,前後變化怎麼會這麼大呢?不聽話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到底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我們的,拿出合作的態度呢?
父母想要引導孩子往你說希望的方向去前進,前提是孩子願意聽你說,那麼怎麼說,才能讓孩子聽你的呢?
美國的著名親子教育專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合著了一本書,《怎樣說孩子才會聽 怎樣聽孩子才肯說》,裡面就講到了不少的技巧。
和孩子溝通的關鍵是:照顧孩子的感受、感覺、而不是簡單給建議,更不是評價,甚至指責。
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無果,或者說孩子不願意聽我們的,就在於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把父母自身的問題,最主要的就是父母本身的情緒,與要處理的孩子的問題交織在一起。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著直接關係,孩子有好的感受,才會有好的行為。當孩子的感受不被重視甚至是忽略的時候,孩子會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會感到憤怒,他就不可能會聽話,可能還會通過對抗來展示。這與我們講傾聽時需要共情,是一致的。
以前面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為例,在溝通中,我們過多的關注了自己的感受,關注的是孩子為什麼學校表現不夠好,還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沒有安排好考前的時間,沒有按照我們平時的教導來禮貌的對待我們的問話。
事實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我們在質問他:你為什麼不照我們說的做?你怎麼一點都不考慮我們?我都提醒你了你還不去做?都要遲到了,你還不快一點?
孩子的感受是,寫作業的時候要專注,不要說別的事情,這不是你們告訴我的嗎?考試考得不好,我也很難過,你們平時又有關注我的學習情況嗎?堵車可能趕不及,這也不是我的錯啊?
要跟孩子取得良好的溝通,要通過共情,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再通過積極傾聽,讓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在我們要讓孩子通過我們的教育去達成某種行動的時候,我要要反其道而行之,要讓孩子跟我們共情,聆聽我們的感受,讓孩子明白,他們應該怎麼做才會更好。
比如,我跟孩子說,你這次考試不好,一定很難過對嗎?(這是體會孩子的感受,嘗試跟孩子共情)然後我們可以乘勢表達出我們的想法,我們也覺得難過,因為我們可能沒有關注到孩子的學習,所以,我們一起努力,各自都做得更好,下次就可能考得更好一點,這樣我們心平氣和,孩子也沒有壓迫感,自然就願意順著我們溝通的結果去做。
美國著名親子溝通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讓親子溝通如此高效而簡單》一書中,也給出過一些建議和技巧:
1、要搞清楚問題的歸屬,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有問題?有的時候,我們往往因為孩子的某種行為對我們造成了影響就認為是孩子的問題,有時恰恰相反,該改變的是我們而不是孩子;
2、慎重的對孩子直接發出「解決方案信息」,比如說,你給我去如何如何,這樣做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跟大人一樣,孩子也不喜歡別人的指手畫腳,而且,這會讓孩子接收到一種信息,父母不相信我自己能夠解決事情,或者說,父母覺得他們的需求比我的更加的重要;
3、還有,父母一定注意不要對孩子發出「貶損信息」比如說,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不懂事,這樣會因為強調了孩子的不足,而損害了他們的自尊,進而可能會讓孩子做出激烈的對抗;
4、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少用「你」開頭,改用「我」開頭,讓孩子明白孩子這樣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感受是怎樣的;
5、父母傳達信息的時候,要全面,包括孩子設什麼行為,給父母造成了什麼感受,以及對父母造成的實際影響;
對父母來說,放下父母所謂的面子,坦誠的在孩子面前展現真實的自我,孩子學會父母的開誠布公,有助於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可能會變得更好。
我是大吉大李,每天都在學習、思考、踐行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親子、育兒難題,很開心我們有緣遇見。如果我的分享,碰巧解釋了你的疑惑,解決了你的問題,那大吉大李真的非常開心,達成了我分享的初衷,歡迎你常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