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得反覆強調並最終發火,孩子才聽話?溫和型父母管不了孩子嗎?

2020-08-26 兔U育兒

­

平日裡跟小區裡一些爸爸媽媽聊天的時候,總會談到孩子不聽話的問題。而且幾乎都會說孩子吃硬不吃軟,「原本好聲好氣地教他,但總是不肯聽,非得我發火了,才會乖乖聽話……」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但溫和型父母真的管不了孩子嗎?其實不然。

當我們煩惱孩子總是不聽話,每次都要父母大發脾氣才肯乖乖按照指令做之前,我們可以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①孩子不聽話?是什麼情形下的不聽話?

②每次只有發火才會按照指令做?存疑。真的是「每一次」都只有發火了才會乖嗎?

③乖乖按照指令做?這個「指令」是什麼?父母們能確保這個指令就一定是合情合理的嗎?

而美國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其著作《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也針對上述三點給出過一張「解決問題計劃表」,推薦給大家:

來,下面我們具體一個個看:


一、界定具體問題

其實我明白,有時候父母們對外界評價孩子「不聽話」時,也許只是想要指出一種現象的普遍性,因而沒有把場景具體化。但我想指出的是,有太多父母正因為沒有把場景具體化,僅憑自己的模糊印象,就把孩子定性為「不聽話」、「不禮貌」、「不懂事」等,才使得問題無法得到對症下藥的解決。試想對不聽話但又說不通哪裡不聽話的孩子,要怎麼處理?那句「你要乖,怎麼能這麼不聽話呢」並不萬能,有時候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才會屢屢冒犯不會改正。

所以,要解決孩子「不聽話」的頑皮,我們得明確具體場景下的具體行為,然後一個個攻破。比如孩子是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多次教他學會分享都學不來,還是讓孩子先吃飯再看電視,卻眼盯盯著電視不願挪身?這兩個背景下的孩子都可以籠統地稱作「不聽話」,但顯然解決辦法有差異,前者如果是家裡的玩具本身就很少,孩子又天性愛玩才會爭搶,那麼再適量添置一些玩具就好,後者則可以事前跟孩子共同約定看電視的時間表並嚴格執行,到了某個時間就要關掉電視,即使爸爸媽媽們自己有想看的電視劇也不行等等。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裡就有一個關於「界定問題」的練習,有興趣的爸爸媽媽們可以看看↓↓↓

二、記錄行為數據

人們感知到的總比事實上發生的要嚴重和頻繁。當孩子有好幾次做一些讓人生氣的事情時,父母會習慣性地做出「不聽話」的評價。但問題是,給孩子定性根本無濟於事,反而容易激化親子間的矛盾。其實父母們不妨做個有心人,記錄孩子不聽話的次數、觀察孩子每一次「不聽話」時的程度輕重,以及偶爾聽話的那天具體是哪個環節發生變化了,才讓孩子乖乖聽話。記錄這些信息能便於我們更快準地找到突破口。

拿我女兒妞妞舉例,一年級那年暑假,她特別喜歡模擬蛋糕店的服務員,把紙牌放到消毒櫃的一層橫欄上,有「顧客」要買「麵包」,就用夾子夾一張紙牌出來,再忙碌著包裝結帳。但這樣做很容易把消毒好了的餐具弄髒,有一次妞妞還因為消毒櫃剛消毒完沒多久,拿出餐具的時候把手燙傷了。我和老公阻止了她一次又一次,可她「老是」不聽話。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後來我特意記錄了妞妞玩這個模擬遊戲的時間、頻率等,發現她經常是在我和她爸爸工作日的白天玩,周六日就不玩了,但有一次我為了跟好久沒回來的閨蜜聚會,周五休假在家,妞妞也不玩。而且其實妞妞除了這個模擬遊戲外,其他事情一直都做得很好很乖,她並不是「老是」不聽話的小孩。通過這個觀察記錄,我也明白了妞妞就是一個人在家沒什麼娛樂活動,又沒人陪她玩才會那麼執拗得要玩那些不講衛生的遊戲,而且多少也有點想要引起爸爸媽媽關注的意思吧。於是我們就給妞妞報了兩個興趣班,讓她白天能夠跟小朋友們一起學習一起玩。後來妞妞興趣班回到家裡都光顧著向我們講班上的趣事,就再也不玩那個模擬遊戲了。


三、反省自身

對於父母的反省自身,其實包括兩方面:一是反省對孩子要求的合理性,二是反省自身行為的恰當性。事實上,做一個會反省自身的父母,大概就是教出聽話小孩的捷徑吧。

好,先看第一點: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指令)就一定是合理的嗎?

武志紅之前上《奇葩大會》的時候就曾經說過,

「聽話邏輯,作為中國家庭的頭號規則,它是嚴重失衡的。

家庭作為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空間,需要確立一些規則。

好的規則,是平衡的,是父母與孩子都要遵守的。

壞的規則,是嚴重失衡,只偏向一方的。

當父母徹底相信聽話邏輯時,他們就真的會認為,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所以其實當我聽到有些家長說孩子非得等到自己發火了才會乖乖按照指令做的這個「指令」是什麼?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為人父母了,但我們也是從孩童時過來的,我們自己或多或少都曾經對父母的某些做法略有微詞。所以我們又怎麼確保自己的某個指令或要求就一定是合情合理的呢?

還是說說妞妞小時候的事。妞妞以前每次去到別人家都愛拿筆在人家牆上畫小花,為此我們沒少批評她,反覆告訴她不能弄髒了牆壁,但她總是嗯嗯嗯的滿口答應後再屢屢冒犯。我老公那時也是年輕氣盛,有次直接她外婆家裡狠狠地打了妞妞一頓屁股,也就是在那次妞妞哭著說「老師說喜歡誰才會給誰大紅花,我只是喜歡外婆!」,我們才知道自己要求孩子「不能弄髒牆壁」本身就有主觀偏見,孩子從來不覺得自己弄髒了牆壁,而是在給自己喜歡的人畫小花罷了。所以你看,孩子世界裡的那套規則和判斷標準有時候跟大人們的完全不同,我們批評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孩子可能也在批評我們「不懂事」哦。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來,我們再看第二點:我們要求孩子做到聽話的時候,自身的行為是否恰當呢?

我這裡說的「恰當」指的是技巧方面的問題。孩子其實是經驗向成長的,生活教會了他什麼,他就會按照自己獲得的經驗去行事。

舉個例子,如果父母剛開始總是不痛不癢地指出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後來發現孩子仍然不聽話,這才大發脾氣。那麼這個經驗就會告訴孩子,父母剛開始的幾次喊話都只是說說而已,說多了他們才會發火,出門前電視能再看多幾分鐘就看多幾分鐘,睡覺前還能聊多久就聊多久,作業能拖到什麼時候做就什麼做……

如果再加上父母每次發火後的威脅都不了了之,比如說「如果你不怎樣怎樣,我就要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卻從來都沒真正去做,孩子就更不在意父母的要求了。

因此,父母們應當避免重複要求孩子,儘量止住孩子的拖延,「快準狠」地讓孩子做到你要求的事情,讓孩子知道你的堅決。就像與其花時間在那不停地要求孩子關掉電視,不如我們自己走上前去關掉電視外出開始鎖門;與其寄希望於讓孩子自動自覺地熄燈睡覺,不如我們自己抽走孩子的手機,幫孩子熄燈。另外,我們也要評估自己說出口的「威脅」有沒有可行性,自己能否說到做到?永遠不要做「狼來了」式父母。

圖/ 來源網絡,侵權刪



總結一下,這篇文章說的上述三個方面,主要是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父母們在定性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不要干著急,或只會打罵了事。溫和型父母也大有可為:比如做到具體化-界定孩子的行為繼而對症下藥,比如做到數據化-記錄行為了解孩子「不聽話」的時間及場合背景,比如做到客觀性-反省自身評價自己要求的合理性及做出要求時的行為恰當性,等等。

當然我也很贊成美國心理學教授戴維·謝弗在其著作《社會性與人格發展》中指出的,

「主張相互影響模式的心理學者相信:(1)兒童能夠而且的確經常影響其父母,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2)我們決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父母要為孩子向好的方向還是壞的方向成長負全責。」

每個人的人生都只能由自己負責。所謂父母,盡心盡力護住孩子走好某一程就夠了。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聽話,喜歡發脾氣怎麼辦?根本原因在父母身上
    有朋友問我,「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我會問她這個問題,「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獨立,有主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主見、獨立、有責任感,可是又希望孩子小時候可以聽話、乖,這不是很矛盾嗎? 不聽話,恰恰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然而很多時候跟家長的觀念想法不一樣,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如何教育不聽話的孩子?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如果是後者,難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聽話的孩子嗎?聽誰的話?父母、老師,還是孩子自己?服從性、順從的品質固然要培養,但不可過於強調。如果一個孩子過於聽話,這裡面是有很大隱患的。他可能會變得缺少主見、膽怯,到了青春期時,可能連叛逆的行為都不曾有,而成年後,就會難以和原生家庭分離,並真正獨立起來。那樣的話,將會影響他未來生活的獨立和人格的獨立。
  • 真正有教養的父母,從不靠發脾氣逼孩子聽話
    「你沒聽到我說的嗎?還讓我說多少遍?」「孩子越大越頂嘴,簡直讓我束手無措!」「非得收拾一下,才能化解矛盾。」「你要是好好聽話,我就……」「越吼越不聽話,到底該怎麼管?」……父母通常希望孩子乖乖聽話,但是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又經常困擾著很多父母。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緩和矛盾、增進親密關係呢?1當成人要求孩子服從時,孩子必然會反抗在家庭環境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常常劍拔弩張。
  • 孩子不打就不聽話?父母做權威型家長,別讓娃一次次試探你的底線
    ,非得打一頓才肯聽話嗎?」氣急之下打了孩子的屁股,孩子邊哭邊鑽進被窩,把被子蓋到頭上,不願看媽媽一眼。孩子哭累了才睡著,看著孩子還有淚痕的小臉蛋,小張後悔不已:「我也不想打孩子,可是忍不住啊,孩子不打就不聽話。」
  • 孩子不聽話,數落孩子有用嗎?父母堅持3個原則,孩子會聽話
    「不說你知道嗎?」「不用你管!」「我管你還不對嗎?」「用不著!」「我跟你好好說話,你怎麼這態度?」孩子憤憤回房間了。孩子小時候很乖呀,只要聽到媽媽的要求,絕不含糊,立馬完美完成。但是長大以後,好像就變得不那麼聽話了,總想跟媽媽對著幹。真的是孩子長大變得不聽話了嗎?到底怎麼讓孩子「聽話」?孩子是越大越不聽話嗎?
  • 為什麼非要家長發火,孩子才聽話?根源竟是在這裡······
    但大多數家長的問題,是太過頻繁地利用這一點來讓孩子聽話,最後變成了嘮叨+吼叫。朱自清在《沉默》中這樣一句話:「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嘮叨,不僅讓孩子對你的反覆催促產生依賴,而且也在削弱父母話語的權威,有的孩子還會選擇性「屏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並且十分嚴肅地告訴她:「不認真寫的作業必須要重新寫!」 小傢伙一聽要重寫,好一頓沉默後,小臉憋得通紅,倔犟的看著我反覆大吼:「媽媽,你說了寫完就行了!」 並不依不饒地大喊大叫:「我已經寫完了,我現在就要出去玩!」小傢伙倔脾氣上來了,態度十分蠻橫。
  • 易怒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悲劇;溫和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這些話,你對孩子說過嗎?當她關上電視準備去打掃衛生的時候,媽媽會生氣的質問她:「作業也不做!在這裡瞎忙!」當她去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會告訴她:「不要假裝做作業,你看看你考的那些分,不夠丟人的!」當她成績有所提升的時候,媽媽責怪她:「上補習班成績才有點進步,不讓人省心,你看看你王叔叔的女兒!」
  • 衝孩子發火,破壞孩子靈性;不發火憋得自己難受,請這樣做
    孩子不聽話、孩子不愛學習、孩子太調皮……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發火的原因父母有沒有想過對孩子發脾氣可能是最壞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都是用脾氣管孩子的結果。君子反求諸己,要改正自己,改自己的性格,你變孩子就變。「兒孫不用管,全憑德性感」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變我們生氣發火的脾氣秉性。
  • 「你憑什麼管我?」孩子不聽話,可能是父母的角色沒做好
    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也發現,自己逐漸管不住孩子,不少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到了,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也十分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這麼聽話,自己的孩子卻沒法管。那麼父母管不住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辦法解決呢? 家長的角色沒做到位小明的父母平時白天忙工作,與孩子的接觸少,晚上回到家,也和孩子溝通很少,晚上隨便問幾句寫完作業沒?
  • 溫順、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嗎
    一直以來, 父母親都覺得,這孩子子特別好帶,很聽話,很省心。童童對許多事情也沒有過多要求,經常一個人玩,並且可以玩很長的時間;家長感覺也落清靜,便不去多管孩子了。平時就覺得孩子很「乖」「聽話」,挺老實說在幼兒園裡童童也是「很乖的」,不太喜歡和小朋友玩,也不惹事情,只是到了孩子大班快結束,就要上小學的時候,孩子就是不願意去讀書了!家長一說上學,童童就會發火,哭著不要上學。
  • 無條件地愛孩子,溫和而堅定地要求孩子:助你成為理想父母
    有的家長對於「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的觀點無法接受,理由是:哪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骨肉的,毫無疑問會愛孩子。可有的孩子總是犯錯,說不住、管不了,不由得讓家長火冒三丈,訓斥、懲罰,都管不住。對這樣孩子的愛肯定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多子女家庭,家長更容易接納乖巧聽話的孩子。
  • 孩子不聽話,究竟是孩子太潑皮,還是家長教的方法不對
    孩子不聽話,究竟是孩子太潑皮,還是家長教的方法不對大部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覺得比上班工作難多了,會有一種特別強大的無力感。就感覺自己管不住孩子,也不知道是用什麼方法去管,對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歇斯底裡哭鬧,不顧及面子的時候,家長真的是要發瘋了。有的孩子總是亂跑個不停,情緒不穩定非常暴躁,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非常頭疼。
  • 孩子一不聽話就發火?父母學會這幾招,可以有效降低發火的頻率
    孩子在朋友面前哭鬧讓父母感覺沒有面子,大腦會把這種「失面子」對神經產生的刺激,等同面對老虎產生的刺激,並發出戰鬥或者逃跑的指令。所以,父母面對比自己弱勢的孩子,會打或罵。孩子面對比自己強勢的父母,會哭或鬧。都是感到不安全的本能惹的禍。
  •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嗎?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總之,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 「好好說話不聽,非得打一頓才好」,這樣的孩子要怎麼治?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都是最愛孩子的,沒有父母願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不過在生活中,卻有不少父母在使用棍棒教育,在這些父母眼中,這樣的教育方式不算是傷害孩子,不過這確實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父母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好好說話不聽,非得打一頓才好」,這究竟是孩子的錯,還是父母的錯呢?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道理只說一遍,孩子聽不進去、理解不了,於是反反覆覆強調,反而容易讓孩子不耐煩。14歲少年離家出走投奔網友,結果讓人痛心英國14歲男孩Breck,從小乖巧懂事,是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也是弟弟妹妹崇拜的好哥哥。
  • 孩子不聽話父母能打他一頓,父母要是「不聽話」孩子該怎麼辦?
    我進兒子房間的時候,他坐在凳子上生氣,我上前去抱著他,兒子的眼淚一下就忍不住了,抽泣的說:「為什么爸爸就可以看電視,我就不可以呢,爸爸說我不聽話還打了我,那爸爸不聽話怎辦呢?」簡單的安撫了一下他,我就離開了。坦白來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爸媽還能揍一頓制服他,但是如果我們為人父母做的不合格該怎麼辦。
  • 衝孩子發火,破壞孩子靈性;不發火憋得自己難受,請這樣做
    無論生活給了你怎樣的磨礪,在孩子面前,請控制你的脾氣。你越從容,孩子越靈秀,家庭越幸福,人生才更順遂。  君子反求諸己,只有改變自己的性格,孩子才會被你改變。「兒孫不用管,全憑德性感」這是有深刻道理的,要改變我們生氣發火的脾氣秉性。對孩子要採取「率性」的教育辦法,率是統帥,把孩子的性往好的方面引導,要經常找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閃光的地方,多鼓勵孩子。在表揚的同時,勸化引導孩子改正不良的習慣嗜好。幫助孩子打開性靈的寶藏。
  • 學做一個"聽話"的父母,會讓孩子更喜歡和你交流
    睡覺的時候我覺得我應該和兒子溝通下,我說:兒子,我今天發火做的不對。兒子說:確實,我覺得你之前像個小白兔一樣溫柔,今天就像個大老虎一樣,太嚇人了。我前兩天才在我朋友面前誇過你,今天你就成大老虎了。兒子當然也有不高興,但還是乖乖吃飯了。這個時候就應該堅定的跟孩子說,吃飯的時候不能把無關的東西帶到餐桌,這個是規矩,要懂得規矩,尊重別人。但不能像爸爸那樣直接摔掉,因為孩子根本就不明白你發火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