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2歲以後,開始學會反抗父母的「命令」,我的一位好友小張就面臨這種苦惱。
以前叫孩子去吃飯,他就乖乖地坐在飯桌前,今天孩子鬧著小張買了個新玩具,回家後就一直在玩,叫他來吃飯也不捨得放下。小張大聲地說:「先吃完飯再玩。」孩子不願意,抓著玩具不放,也不好好吃飯。
小張一下子把他手中的玩具搶過走,孩子就委屈地哭起來。孩子的奶奶看不下去了,把玩具還給孩子,然後一口一口地餵他吃飯。小張無奈地抱怨道:「我剛培養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又前功盡棄了。」
到了晚上,明明說好了9點上床睡覺,孩子在床上蹦蹦跳跳,精神得很,一會兒玩玩具,一會兒又去廁所,還想偷溜去看電視。小張不停地催:「好好呆在床鋪上,閉眼睛睡覺。」
小張被孩子折騰得精疲力盡,忍不住吼孩子:「好好跟你說的時候不聽,非得打一頓才肯聽話嗎?」氣急之下打了孩子的屁股,孩子邊哭邊鑽進被窩,把被子蓋到頭上,不願看媽媽一眼。
孩子哭累了才睡著,看著孩子還有淚痕的小臉蛋,小張後悔不已:「我也不想打孩子,可是忍不住啊,孩子不打就不聽話。」
想必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崩潰時刻」,比如在孩子不按時睡覺、不好好吃飯、不認真寫作業、出門亂跑亂爬、在街上撒潑打滾等等時候,家長費盡口舌往往不如胖揍一頓見效。
被打除了讓孩子感覺到疼痛以外,還知道自己已經觸碰到父母的「底線」,不能再作妖了。而孩子總在挨打的邊緣試探,也是因為父母的「底線」不夠堅定。
比如孩子看中一個玩具非要買,如果家長不同意,他就會撒潑打滾,父母可能就會妥協。然而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下一次孩子想要什麼東西就會使出這一招「殺手鐧」,就仗著父母對他們沒轍,於是父母的「底線」一次次被降低。
最後孩子變本加厲,父母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打孩子一頓,孩子才會乖乖聽話。
但是我們都知道,「打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父母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會打孩子,也是最為「簡單粗暴」的方式,只是暫時壓制住孩子。從長遠來看,父母打孩子的危害是巨大的,一方面給孩子造成心裡傷害,另一方面致使孩子產生暴力傾向。
孩子在試探父母的「底線」的過程中,也意味著父母在孩子的權威不斷下降,說難聽點就是孩子越來越不把父母的話當一回事兒。
美國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權威型」的教養方式,這是一種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
「權威性父母」總是以積極的態度回應孩子,同時也對孩子賞罰分明,由此樹立起家長的權威。
這種「權威」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一方面他們能與孩子共情,但不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妥協;另一方面他們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
在這種「權威型」的教養方式下,孩子的自尊心和獨立性強,不會過於依賴父母,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在人際交往中不卑不亢、自信勇敢。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看到,自家孩子因為喜歡的東西跟自己耍賴的時候,是十分於心不忍的。但是,一旦你在這種事情上沒有堅持住底線,以後類似的事情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所以,面對孩子無理的要求,家長們要學會說「不」。
其實,這一方面是為了杜絕孩子以後以這種方式來表達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形象,讓他們在今後的成長中意識到底線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東西。
爸爸媽媽需要讓孩子深刻地意識到,父母不會無端端地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而且在溝通的過程裡要注意做到:心平氣和。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先冷處理,平復情緒之後,再跟孩子就這件事情去講道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撒潑耍賴是不對的。
面對孩子的撒潑耍賴,家長不能完全無動於衷。在孩子產生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以後,家長要懂得以另外一種形式去撫慰孩子的情緒,比如親親抱抱,又或者是給他買點好吃的,讓孩子感覺到及時爸爸媽媽拒絕了自己的要求,但還是愛自己的。
世界萬事萬物可以有秩序地持續運轉,正是因為其中存在規矩。家庭的維護也需要有規則去進行約束,所以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長首先要考慮的還是規則,這也讓孩子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教養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打孩子是最不可取的,當父母感覺到自己非得打孩子一頓不可時,那就意味著自己的教育是失敗的。父母應該反省自己,平時是不是對孩子太過溺愛和縱容。父母要明確自己的底線,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才能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給孩子樹立什麼規矩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