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父母別再「打一巴掌再給顆糖」,不利於娃成長

2020-12-25 騰訊網

執筆:張蒙

定稿:蘇子後

有很多時候,家長可能會因為一時衝動對孩子造成了傷害,可是當回過神來的時候又會對孩子感到愧疚不已,想要去彌補孩子。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但這時的傷害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影響,根本無法挽回。所以,此時的家長就會借用一顆「糖」來去安慰孩子,從而來彌補自己的過錯。

不過,這種「打一巴掌給顆糖」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確嗎?

案例

明明最近看到一款新型的玩具汽車,就一直吵著自己的媽媽要,但媽媽覺得家裡的玩具已經夠多了,沒必要再買新的。

但明明卻不達目的不罷休,甚至用哭鬧的方式來威脅媽媽,媽媽有些煩躁,頭腦一熱就打了明明一巴掌,打完後又感到自己太衝動了。

看到明明臉上被自己打出來的手掌印,媽媽後悔不已,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她鄭重地給明明道了歉,還把之前一直堅持不肯買的玩具汽車也給買下了。

明明這才破涕為笑,原諒了媽媽的一時衝動。

生活中和明明媽媽一樣的寶媽很多,在孩子不聽話或自己氣急敗壞的時候,控制不住情緒就會動手打孩子,但打完就反悔了,又趕緊去彌補。

這種教育方式便是人們常說的「打一巴掌,再給顆糖」,但這樣做真的好嗎?

「打一巴掌給顆糖」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危害

1、父母制定的規則形同虛設

有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父母經常搖擺不定,不能堅守自己的底線,那麼就會讓這些規則形同虛設。

孩子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會養成愛哭鬧、拖延症、喜歡破壞、脾氣差等缺點,嚴重的甚至還會對孩子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2、讓孩子無法明辨是非,認知易出現偏差

也有的父母會覺得這樣的教育並沒有什麼問題,並且以後可能會經常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但是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卻是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大的禁忌。

父母這種經常言行不一的行為,會混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認知極其容易出現偏差。

家長應如何教育孩子

1、保持言行一致

家長在教育孩子要言行一致,始終堅持著言出必行,那麼孩子就會把這當成一種習慣,潛移默化下,孩子就能把規則當成一種本能,自然而然的就能做到去遵守它。

懂得言行一致的家長,會使孩子對自己做的事情會更有責任心,更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2、獎罰分明

制定規則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獎罰分明,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果做錯了,就要接受相應的處罰。

懂得獎罰分明的家長,孩子無論大事小事能有進退、懂得適可而止,能知錯就改、懂得為他人著想。

延伸閱讀:其他幾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1、棍棒式教育

家長經常打孩子,而又不給孩子任何精神上的補償的話,一是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膽小自卑的心理,孩子的心思比較細膩,自尊心又強,當家長經常打孩子,就會讓孩子開始逐漸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是會形成「自己不如別人」的想法。

二是容易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家長打他,他就會模仿家長打別人,尤其是喜歡欺負年紀比較小的孩子。而且如果不及時阻止,只會讓孩子越變越壞,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

2、溺愛式教育

這種教育就是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愛太多,會導致孩子產生錯覺和依賴,一是孩子在這種環境成長,會讓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意識;

二是因為過度溺愛,讓孩子對外面的生活難以適應,三是會造成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珍惜。這種教育雖然看上去是為了孩子好,但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無利。

由此可見, 「給糖」的教育是不對的, 「打巴掌」 的教育也是不對的,對於不聽話、哭鬧的孩子,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學會用溫柔和耐心去感化孩子。

相關焦點

  • 父母別再「打一巴掌再給顆糖」,「心情式」育兒毀了多少孩子?
    高興時,我給你滿滿的愛,狠狠地誇你,不高興時,我就撤回我的愛,給你一頓打擊,但你別懷疑,我是真的為你好,有多少父母對待孩子的心情,是靠孩子的表現決定的——「表現好就給塊糖,表現不好就一巴掌」。一邊給糖一邊罵的愛,最讓孩子痛苦我感覺有這樣一個故事很現實:第一隻籠子裡的老鼠,一踩開關門打開會有食物進來,它就會一直踩,重複這個動作;第二隻籠子裡的老鼠,一踩開關就會被電擊,踩幾次它就不踩了,它知道這是個「雷」;第三隻籠子裡的老鼠
  • 爸爸一巴掌讓兒子耳鼓膜穿孔,父母再生氣,也別打孩子這幾個部位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教育孩子,一定要控制住情緒,尤其是生氣時,千萬別再打孩子了浙江杭州一位家長,在給兒子輔導作業的時候,兒子的表現,讓爸爸著急上火,一時沒有忍住脾氣,就直接動了手,本來是想嚇唬一下兒子,結果弄巧成拙,導致孩子耳鼓膜穿孔,差點影響了聽力,所幸傷病較輕,後果不是很嚴重,但這也讓這位家長後怕不已。
  • 媽媽一巴掌,8歲的女兒沒了!父母再生氣,孩子這5個部位也不能打
    醫生檢查說,孩子是因為受到了外力作用,顱內發生挫裂傷致死的,根本原因就是媽媽打在後腦勺的這一巴掌。因為一時的生氣,媽媽一巴掌下去,8歲的女兒沒了!近幾年,父母打孩子致死的事件頻繁發生:2018年1月5日,江蘇一位9歲男孩因不小心把媽媽的手機弄丟,被母親毆打致死。
  • 孩子犯了錯,父母再生氣也不能打四個部位,不利於娃身心健康
    有的電視劇中,父母一巴掌把孩子打得雙目失明並不是戲劇效果,如果用力過猛,視覺神經遭到嚴重傷害,失明也不是不可能。2、後腦勺孩子不聽話,家長照著後腦勺就是一巴掌的情況也實屬常見,但這個動作也是非常危險的,腦部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如果受到傷害,很可能危及生命。
  • 孩子不聽話父母能打他一頓,父母要是「不聽話」孩子該怎麼辦?
    文|文兒前兩天兒子在家跟老公吵架,大概的意思就是,老公不允許兒子看電視,想讓他回屋寫作業,兒子站起來理直氣壯的跟老公理論,後來老公一巴掌打上了兒子的屁股,把兒子氣的跑回了房間。我進兒子房間的時候,他坐在凳子上生氣,我上前去抱著他,兒子的眼淚一下就忍不住了,抽泣的說:「為什么爸爸就可以看電視,我就不可以呢,爸爸說我不聽話還打了我,那爸爸不聽話怎辦呢?」簡單的安撫了一下他,我就離開了。坦白來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爸媽還能揍一頓制服他,但是如果我們為人父母做的不合格該怎麼辦。
  • 別再用這幾招嚇孩子了,你以為孩子變聽話了,其實孩子是在害怕
    網上有一種仿拍視頻很火:小寶寶坐在餐桌前不好好吃飯,爹媽假裝很生氣,拿起手邊早就準備好的玩具,對著玩具一頓"揍"。一旁的寶寶看得目瞪口呆,等父母再次拿起勺子餵飯,孩子在馬上就張嘴吃飯了。這一招育兒版的"殺雞儆猴",不少父母覺得好玩,紛紛拿家裡娃做實驗,看到底靈不靈,沒想到效果真還不錯。
  • 「我不吃了,你別打了!」孩子在超市跪地大哭:失控的父母太可怕
    寶媽更生氣了,看著孩子竟然跟自己反著來,一巴掌扇在她臉上,孩子被一巴掌打蒙了,站在原地大聲哭了起來。孩子被打疼了,大喊:「我不吃了,你別打了!」媽媽還是很生氣,沒停下手,嘴裡罵罵咧咧著白養一個不懂事的女兒,整天盡會給她找罪受等等抱怨的話,孩子嚇得跪在地上嚎啕不止。路人們看了都覺得很是無奈,孩子不過就是調皮了些,這樣打罵,著實不可取,情緒失控了的母親看起來真是讓人感覺可怕。
  • 孩子不打就不聽話?父母做權威型家長,別讓娃一次次試探你的底線
    ,非得打一頓才肯聽話嗎?」氣急之下打了孩子的屁股,孩子邊哭邊鑽進被窩,把被子蓋到頭上,不願看媽媽一眼。孩子哭累了才睡著,看著孩子還有淚痕的小臉蛋,小張後悔不已:「我也不想打孩子,可是忍不住啊,孩子不打就不聽話。」
  • 「不聽話就把你抓起來!」別再恐嚇教育孩子了,只會給娃造成傷害
    編輯:張大貓生娃不易養娃更難,教育孩子從來不是件簡單輕鬆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小時候的叛逆期階段,不聽話的娃真是讓新手父母頭疼到不行,不知道該怎麼教育。靠嚇唬就能把孩子教育好了?昨天群裡聊天還聊到孩子不聽話的話題,結果有個寶媽神秘一笑,給我們推薦了一個小視頻的博主。
  • 一個父親的罪己書:打了孩子一巴掌後,我發誓再打就讓他不認我
    我很後悔,昨晚八點四十五分,因為孩子不聽話,發火打了孩子一巴掌,而且手勢很重,差點把孩子打壞了。人到中年,脾氣有時候不知道怎麼來的,老爺火說發就發。為了不再犯這個火,我和孩子約定,以後再打他就讓他不要認我這個父親。我的孩子是個好孩子,我自己卻是個熊家長。我要給自己立個《一個父親的罪己書》,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 孩子身上這2個部位,是娃的「生命線」,父母再生氣也別打
    雖說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爸爸媽媽總是會小心翼翼的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但是當孩子不聽話時,爸爸媽媽還是會忍不住動手打兩下。但是下手的輕重,很多父母還是把握不好,如果下手重了一下,很有可能造成讓家長後悔一生的悲劇。
  • 帶了3年外孫,卻換來女兒一巴掌,老人哭訴:再閒也別幫閨女帶娃
    作者/英英編輯/英英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姥姥帶娃,有些姥姥帶娃可以得到女兒女婿的感激,但也有一些老人帶娃卻換來女兒一巴掌。王阿姨的女兒生下小孩之後就馬上回到了工作單位,這時誰來帶娃就成了一個問題。一開始寶媽讓婆婆來帶娃,不過因為她的要求太高,婆婆實在受不了,最終回到了老家。
  • 中國式家庭教育:孩子不聽話就打?打一「巴掌」還要給個「甜糖」
    心裡有什麼話都不會跟爸爸媽媽說,一回家就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任你怎麼喊也喊不動。父子或者母子的溝通慢慢地變少了,與孩子出現了心靈上的隔閡,父母卻感慨:「孩子是越來越難教育了」。這一切,都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前期種下的苦果,在孩子真正懂事前,都需要慢慢承受這煎熬和痛苦。
  • 寶媽一耳光,女兒險失聰:孩子身上的這5個部位,再生氣也不能打!
    不少網友對此評價: 「以前我爸手都比我頭大時,一巴掌扇的我腦子嗡嗡幾天~」 「我媽從小打我,按著頭往牆上撞,我真是命大,千萬不要打孩子,一輩子的童年傷痛,我現在自卑的毛病都改不掉。」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最笨的父母才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雖說自古以來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一直以來打孩子是很多家長慣用的手段,雖然很多家長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還是沒忍住動手了。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最笨的父母才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家長們認為打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顯然這些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打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且不說心理傷害,就說肉體傷害的事情就屢見不鮮。
  • 親子心理探索:當你正在讀書時,孩子突然給你一巴掌,你怎麼辦?
    孩子的行為舉止,多形成於父母早期的行為規範,約束孩子的負面舉動,體罰很明顯是不適宜的。 再回到問題本身,因為我的沒有回應,姑娘打了我一下,她可能只是想讓我理理她,只是方式不對,為此在孩子年幼時父母要多加引導,同時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遇到成長問題,不能急躁,或者用打罵來讓孩子記住習慣和方式。
  • 條件再難,這3樣東西也別太早給孩子「斷」,不利於娃成長發育
    在家休養了半年,公司給她批的產假也結束了,她就把母親接來幫忙帶孩子。可最近一段時間,星星發現好長時間沒買奶粉了,之前一周要買一桶,現在都半個月了,奶粉也沒見少。詢問母親後得知了原因。原來母親覺得自己掙錢不容易,想幫忙省錢,所以給孩子吃的奶粉量特別少,還經常用粥糊代替。弄清原因後,星星告訴母親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再窮再難也不能給孩子斷了糧,必須改正。
  • 孩子不聽話,被家長打一頓後哭著睡著了,背後的原因父母知道嗎?
    告訴大家一個親身經歷,小果今年4歲,有一個1歲的妹妹,平時看兩姐妹都能玩在一起,但是你一轉身,小果就會打妹妹。後來,小果打妹妹被當場捉住了,小果媽媽就問:為什麼打妹妹?小果:妹妹不聽話,她把我玩具丟地上了。說著還兇巴巴的對妹妹說:妹妹你要聽話,再不聽話我就要打你了。這句話是多麼的熟悉,不正是大人常常說的一句教育孩子的話嗎?
  • 孩子再淘氣,身上這些部位也不能打,打了後果承擔不起
    中國有句古話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打孩子,非但不會受到法律的處罰,甚至連社會的道德譴責也不存在,大家似乎默認父母有對孩子動手的權力。然而這樣就真的對嗎?當然不是,因為它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 幫女兒帶娃三年卻換來無情一巴掌,老人感慨: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娃
    幫女兒帶娃三年卻換來無情一巴掌,老人感慨:再閒也別幫女兒帶娃孩子還好比較爭氣,不哭不鬧,日子一天天過得很快,寶寶發育各方面都很好,活潑好動,可就是不愛吃飯,每次都要小雨媽媽一路小跑追著餵飯吃,有天寶寶躲避吃飯跑著走到對面拿玩具,不小心摔倒趴地下小嘴磕腫了,立馬哇哇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