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

2022-01-05 十點讀書

上小學前的最後一個暑假開始,家裡的「搗蛋大王」開始了快樂的假期。但假期的時候,除了讓她盡情地玩樂之外也會讓她自己寫一些簡單的數字。

 

「親愛的,我們先在家裡把今天要寫的作業寫好了媽媽再帶你出去玩怎麼樣?」

 

小傢伙滿口應承。微笑著說完我就轉身沒有看她了,自顧自的忙活自己手邊的活去了。

 

忙到一半我從廚房出來的時候,無意中瞥了一眼她寫好的作業,已經寫過很多次早就寫的很不錯的數字此刻在小作業本上卻是寫得歪歪扭扭,一看就是為了趕工應付著寫的。

 

我沉下臉,批評她這是在敷衍了事,希望她重新寫。並且十分嚴肅地告訴她:「不認真寫的作業必須要重新寫!」

 

小傢伙一聽要重寫,好一頓沉默後,小臉憋得通紅,倔犟的看著我反覆大吼:「媽媽,你說了寫完就行了!」

 

並不依不饒地大喊大叫:「我已經寫完了,我現在就要出去玩!」小傢伙倔脾氣上來了,態度十分蠻橫。

 

寫了一早上稿子的我,腦子正是疼痛的時候,一下子,我的情緒也上來了,說話的聲音也開始不自覺地放大,並一把把她的作業本重重地扔到桌子上。

 

「你這孩子真是不聽話!」看著她哭鬧個不停,我氣極了! 

 

然後我便開始扯著嗓子苦口婆心的和她講一系列的大道理,什麼「讀書學習是為了你好、認真學習才能更好的適應小學的生活」之類的,但很明顯收效甚微。我氣得轉頭不理她。

 

我一直很努力地做著好媽媽,恨不能把世上最好的一切都捧到她的面前,轉身時不經意地看到牆上鏡中暴怒的自己猙獰的表情時,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情緒有很大的問題。

 

童話裡說的,王子和公主結婚之後,便開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然而,結婚生子後的生活卻是在一地雞毛的瑣碎中進行著,一個七日接著又一個七日,而身為媽媽的我們,褪去漂亮的公主婚紗後,也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除了有媽媽這個角色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身份和角色,當然,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悲歡。

 

但是道理再多再充分,媽媽如果都沒有控制和接納自己的情緒,又如何去面對孩子的情緒?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馬上站起來,走到她身邊,蹲下來,抱著她:「親愛的,我知道,你是想早點下樓去找你的好朋友玩對不對?」

 

她委屈地點點頭,「我是想快點寫完,這樣就能快點出去玩了。」她說完後抬頭怯怯地看著我,似乎在觀察著我有沒有再要發脾氣的苗頭。

 

在她確認我沒有發火的前奏的時候,她伸出小手也回抱了我,我心裡一顫,放柔自己的音調。

 

 

當我們從一天繁雜的工作和生活瑣事中抽身出來,與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也會很難一如既往地溫和地對待這個我們最愛的孩子。

而當我們自己的負面情緒上來的時候,怒吼和「暴力鎮壓」便是常用的解決與孩子矛盾的「好方法」。

 

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子,哪裡還想得到自己的愛的方式正不正確!更加不可能讓孩子感受得到我們對她的這「厚重的母愛」了。

 

接下來,我趕緊調整語氣和態度,溫和地對她說:

 

「我知道你想早點出去玩,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先把該做的事情好好做完,這樣玩的時候不會老是想著回家還要寫作業,玩的時候才能痛痛快快地去玩個夠,對不對?」

 

我告訴她,我心裡是認同她的感受的,也讓她知道,媽媽是理解她的想法和渴望的。

 

她輕輕地點點頭,情緒明顯收斂了,眼淚也止住了,還親暱的把頭枕在我的頸窩。

 

 

但最重要的是讓她也有說出自己想法的機會。

 

那在引導孩子說出內心想法時,我們可以說哪些話,哪些話最好別說?

 

我們可以適當替孩子表達想法,但一定要避免威脅性暗示,沒有孩子喜歡整天活在威脅裡,比如:不要說「馬上開始收玩具……, 否則……」可以說,「你能幫我一起收拾一下嗎?」不要說:「不許玩,趕緊去寫作業……,不然的話……」可以說:「我們先把作業寫完了,再去好好玩個痛快好嗎?」

 

 我輕輕地拍著她的後背,一邊再輕聲地和她說: 「媽媽陪著你一起,咱們把寫的不好的地方重新再寫一遍好嗎?」 

 

「嗯,媽媽,我會認真寫的。」她趴在我身上,嗡聲嗡氣地跟我說。

 

一場學習和玩耍時間的糾紛,一個擁抱、一些理解、幾句從她的角度出發的共情的話語就解決了半個小時的哭鬧,並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了我的安排。

 

抱著這個小傢伙,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這哪是孩子不聽話啊,是我自己不會說話和表達!

 

 

有位德國人在書中寫過,一個5歲的女孩,她的媽媽經常給她念書、講故事。

 

有一次,電視上播放講故事節目,一個非常專業的阿姨在電視上講故事,在大人看來這是個非常好的節目。

 

那個5歲的女孩一開始很感興趣地看節目,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去找媽媽,讓媽媽給她講故事。

 

媽媽問:「電視上的阿姨不是講得挺好,挺有意思嗎?」於是孩子回答說:「可是,電視上的阿姨不能抱著我。」

 

這就是孩子的心情。

 

把孩子抱在膝上讀書給他們聽時,我們的心情能傳達給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傳達給我們。

 

我曾在書中看到過19世紀義大利教育家的一句話,一句非常精彩的話,他說:「光愛孩子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他們感受到愛。」

 

愛孩子並不意味著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為親密的朋友,教育才能發揮出真正的作用。孩子也只有在自己真實感受到有人愛他的情況下,他的各種才能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

 

 

那究竟要如何說孩子才愛聽呢?

 

 首先,家長對孩子要指令簡潔、句式簡單。

 

我有個朋友,在孩子寫作業問題上一直很頭疼,基本上喊十遍八遍、講道理,威脅利誘孩子都不會動。孩子還一個勁兒的指責媽媽太愛嘮叨。

 

很多媽媽被孩子貼上了嘮叨囉嗦的標籤,就是因為一個指令來回說,說多了反而失去了效力,還讓孩子更煩躁或者左耳進右耳出,所以想做與孩子溝通的高手,爸爸媽媽需要學會長話短說,挑關鍵的說。

 

而後,注重身體語言,情感教育永遠比道理教育更有意義,擁抱永遠比吼叫更有力量。

 

孩子鬧彆扭的時候,最怕的是你的冷言冷語和暴力鎮壓。

 

先得讓他把情緒儘量發洩出來,然後,蹲下來,抱抱他,用行動和溫和的語言讓他感受到你的愛,讓他知道他有父母的接納和承載,那他那顆幼小而慌亂的心便會逐漸平靜下來,也才能夠開始認真地聽你說的話。

 

也可以把「擁抱」變成一個遊戲,制定一個規則,在大家情緒失控,對方感覺不好時,也可以要求「擁抱」,這會讓大人孩子都情緒平和下來,能夠充滿愛而理智地 溝通。

  

一個擁抱,幾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的話語,比你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說一萬句「媽媽這是為你好」對於孩子來說更有用。

 

有時候真的不是孩子「不聽話」,很尷尬的情況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並不怎麼會講話。

點擊圖片收聽十點電臺

讓我做你最美的晚安

相關焦點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聊天的父母
    經常有父母在後臺留言,不知道怎麼跟孩子交流,總是沒說兩句就沒話說了,再問吧孩子還嫌煩;還有的父母說,工作實在太忙,等有時間想和孩子聊聊天,孩子卻總是沈默。女孩的媽媽說:「這個都不知道?昨天的課程沒複習吧,就知道玩...」小女孩匆忙辯解:「媽媽,我昨天...」話還沒說完,就被媽媽嚴厲斥責了,一點都沒給孩子反駁的餘地。直到我下車,女孩都沒有再說一句話。我知道,這個媽媽把天聊死了。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中並不少見。02我爸也是這樣一個,總能一句話把天聊死的家長。在我家,我爸總是佔據著說話的主動權。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超媽後臺有家長留言說,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往往忽略了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認知,如果只是一味的「聽話」,沒有自己的獨立想法,這無疑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所以,孩子不「聽話」也很正常,與父母之間出現認知偏差也屬正常。這些所謂的「問題」,其實都屬於溝通的問題。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以下幾點父母需注意
    導讀: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以下幾點父母需注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以下幾點父母需注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管教的父母
    許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都成為了最好的自己,卓越到上了報刊雜誌以及電視,同時也有許多從惹盡各種麻煩的頑童,變成校園裡的風雲人物。這些年接觸的孩子和父母,讓他們歸納了很多教養的重點,成就了這本《我的孩子不聽話:4216個搗蛋鬼成就的事》。」 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教養手冊,對於孩子不聽話、無理取鬧等各類情況都有很好的教導方法,父母只要有決心,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父母
    如果我們父母不去用心了解觀察,就武斷地對孩子訓斥,霸道地給孩子作出懲罰,那結果一定會適得其反,久而久之,孩子由反感到對抗和逃避。要想真正的了解孩子,我們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動機。有一位單親爸爸,因為要趕火車,沒時間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離開了家門,一路上就擔心著孩子有沒有飯吃,會不會哭,心裡老是放心不下。
  • 沒有「不聽話」的孩子 只有連自己都「管不好」的父母
    「我們家的孩子太不聽話了!」「為什麼你就是不聽我的?」「我是你媽,你怎麼能這麼對我說話?」這些話,是我們在生活中能經常從父母口中聽到的。在他們眼裡,不聽話的孩子仿佛就是生下來和他們作對的,卻從來沒有反思,與他們的期望背道而馳的孩子,到底為什麼會「不聽話」。
  • 不聽孩子說話的父母,養不出聽話的孩子
    我們總習慣讓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的理想人生去走,卻忘了不是聽話就能養出優秀的孩子。面對兒子的不配合,林永健說:「你要不就別演,別在這搗亂,好不好,聽見沒有。」我們習慣以父母的權威去要求孩子聽話,按照我們的方式方法來行事,卻忘了傾聽一下孩子內心的需求,忘了允許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
  • 家長不會說話,孩子怎麼會「聽話」:心理學深度剖析說話的藝術
    說話是一件看似簡單,但卻是飽含智慧的事情,會不會說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親子關係質量生活中評判一個孩子「好壞」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這個孩子是否聽話。不知道外國人是否也以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至少在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傳統。
  • 不聽話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不懂事的父母
    文丨魚爸   圖片來自網絡1孩子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大人不會說話。還記得前段時間朋友跟我訴苦說,「兒子說什麼也不肯去幼兒園」。她利用了孩子怕去幼兒園的心理來控制孩子的行為。這樣只會在無形之中加重了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甚至為了讓自己的「威脅」更有效果。有的大人還會添油加醋,說不聽話,老師就不喜歡,還會關小黑屋。這樣一說,孩子還敢去嗎?我們常常說孩子不聽話,也許是大人不懂事。
  • 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家長有這樣思想不對
    但其實聽話懂事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有很多真正聽話懂事的孩子,是沒有個人思想的,真正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容易變成媽寶男,這樣的孩子,沒有自立能力,這樣的孩子在生活當中會處處依賴於他人,並且當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逃避。
  • 孩子不聽話?不聽從教悔?真相只有一個
    文慧本就已經很生氣了,聽到老公這樣說,立馬發怒:「站著說話不腰疼,你管過他寫作業嗎?」「就是因為你總陪他做作業,兒子才成了這樣!」強宇脫口而出。後面的場面可想而知,二人又大吵一架。在文慧的家裡,夫妻二人這樣因孩子而起衝突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這就是孩子不聽話的原因:爸爸和媽媽每天都在做不聽話的示範。
  •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家長的說話方式出現問題,請試試溫柔說話
    導語:生娃之前都是大風吹就能吹到的軟妹子,可是生完孩子之後情況卻出現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原本說話都不會大聲的女生能夠在一瞬間變成一隻&34;,奇怪是想要讓他們再變回原來的樣子,也只需要寶寶軟萌萌地喊一聲&34;。有的家長表示自己變成這樣全是被小朋友&34;的,但事實上,這樣的教育很可能會把孩子&34;成另一個樣子。
  • 「媽媽,你少說話」,孩子自我意識發展不願聽話,父母要學會傾聽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會開始發生許多的變化,有的孩子他們在很小的時候會特別的聽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孩子反而會變得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會和父母「頂撞」。
  • 孩子不聽話,多半是家長說話態度有問題,「低聲教育」來幫你
    很多人會發現,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說話更大聲,而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更冷靜。這樣的父母說話有條理,不慌不躁,即使孩子犯了大錯誤。父母知道憤怒不能解決問題,但當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時,他們總是顯得焦慮。對一些孩子來說,父母越挑剔,他們就越不聽話。
  • 家庭環境塑造良好個性,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而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個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任何孩子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在成長的時候孩子和家長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不聽話,不好好學習,亂發脾氣等等,這些都是反覆會出現在孩子身上的,不可能一次性根治,而是需要家長反覆不斷耐心的教導才行。孩子叛逆,孤獨,自私,甚至缺乏正義感和善良等優良品質,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太聽話的孩子其實很悲哀,有格局的父母都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而同事不僅業務比她好,又能說會道,深得領導的喜愛,而她性格比較內向,又不喜歡跟他人多說話,更不會去為自己打抱不平,再委屈也只能自己忍著,然後每次一見我就抱怨個不停。聽話的孩子,即使長大後,也很難走出父母愛的掌控,凡事會以父母的意願為主,一輩子都會一直活在長輩的傳統思想理念之下,規規矩矩,不敢犯錯,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會想著去突破自己,光活著就被很多東西給局限住了。
  • 孩子不聽話父母能打他一頓,父母要是「不聽話」孩子該怎麼辦?
    我進兒子房間的時候,他坐在凳子上生氣,我上前去抱著他,兒子的眼淚一下就忍不住了,抽泣的說:「為什么爸爸就可以看電視,我就不可以呢,爸爸說我不聽話還打了我,那爸爸不聽話怎辦呢?」簡單的安撫了一下他,我就離開了。坦白來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爸媽還能揍一頓制服他,但是如果我們為人父母做的不合格該怎麼辦。
  • 孩子不聽話,數落孩子有用嗎?父母堅持3個原則,孩子會聽話
    「我管你還不對嗎?」「用不著!」「我跟你好好說話,你怎麼這態度?」孩子憤憤回房間了。總想讓孩子變得優秀,給自己長臉。孩子因為能力限制,不想去學,或者也學了但是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父母就認為孩子故意和自己對著幹,不聽話。不是孩子不想聽話,是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是我們的要求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當他反抗的時候,我們沒有傾聽他的想法,強迫孩子服從我們的意願。
  • 「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是父母親手培養出來的,別推卸責任了
    缺少關注和愛,是孩子調皮的根本原因很多孩子調皮,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寫字不認真,堆積木撒的滿地都是,回想看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大喊大叫,訓他一頓?那在這之前呢?你有沒有好好跟孩子溝通?應該是沒有,甚至很少說話。
  • 孩子不聽話怎麼?父母跳出2個誤區,用5個方法教育孩子
    家有神獸,很多父母都對家裡的神獸無可奈何,因為他們調皮搗蛋又不聽話。但其實要想讓孩子聽話並沒有父母想的那麼困難,之所以父母覺得很難是因為父母是站在成年人的視角看待孩子,因此導致出現偏差。其實生活的壓力是來自方方面面,父母想要孩子聽話於是就吼罵式,但這樣反而會讓孩子萌生叛逆。同時父母之所以吼罵不僅僅是因為孩子不聽話還因為父母的其他情緒得不到釋放,正是這樣致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