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是父母親手培養出來的,別推卸責任了

2020-12-19 凌晨媽媽育兒

文|全文共1862字,閱讀時間約3.2分鐘

整理書籍的時候,我發現一本有意思的書,叫做《班主任素質與行為藝術》,名字看起來好像哪裡不對,但當時是省裡最優秀的班主任講的,收穫頗多,尤其是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有一套理論很棒。

老師當時給了三個步驟,讓我們去攻克

1、 讓小傢伙愛上我們;

2、 對班級的"搗蛋分子"個個擊破,而非一棍子打死;

3、 孩子處在發展中,誨人不倦而非「毀人不倦」。

聽起來,好像是陳舊的雞湯,不過在後來的實踐生涯中,我受益良多,後來教育孩子,也應用上了,「不聽話」的孩子,其實缺少愛與關注,並非真的調皮搗蛋、無藥可救!

缺少關注和愛,是孩子調皮的根本原因

很多孩子調皮,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寫字不認真,堆積木撒的滿地都是,回想看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大喊大叫,訓他一頓?那在這之前呢?你有沒有好好跟孩子溝通?應該是沒有,甚至很少說話。他的"不良"行為,其實是在說「媽媽,看我看我!」

妹妹在家也是這樣,有幾次,我在看書,她拿著洋娃娃一下扔到地上,我沒理她,又拿了一個玩具砸在地上,轉身就去玩其它玩具了,我走過去撿起來玩具,沒理她又去看書了。但過了沒幾分鐘,我聽到洗手間水龍頭譁譁的聲音,走過去一看,妹妹在洗衣服,原來她的衣服被畫筆染上了顏色,剛才弄大動靜是希望我看到,幫她處理,結果我卻沒發現,她只好自己去做了。

還有一次帶著孩子們去遊樂場,一位小男孩在玩旋轉木馬,一輪下來還想再玩,媽媽拉著他要走,他就不幹,坐在地上哭,邊哭邊喊:「你一個星期都陪不了我倆小時,再坐一圈木馬怎麼了?」原來,他更貪戀的,是媽媽抱著他玩旋轉木馬的感覺,而不是遊戲本身。那位媽媽有點不好意思了,又陪著孩子坐了兩圈,兩個人才離開。

孩子哭鬧,調皮,往往是他們希望父母能關注到自己,能給予一點點,哪怕只是一點點關愛。那些可能只是他們向你在傳遞信號:"嘿,媽媽,我在這兒,看我,快看我!"

關於「聽話」的能力

《管教的智慧》一書中,作者馬睿欣認為: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首先要問,他有沒有"聽話"的能力?

這裡說的「聽話」能力,不是生理上的「聽力」是否正常,而是孩子能不能集中精力、認真聽你說話。我想,很少有家長會思考到這個層面,而是看孩子的表現來下定論。

其實,有些孩子缺少或沒有「聽話」能力,很大概率不會按你說的去做,表現也就是調皮、搗蛋。有「聽話」能力的孩子,則可能會執行或給出適當的回應。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聽話」能力呢?

想想看,學齡前兒童有什麼特點呢?最明顯的是情緒激動、自制力不強、喜歡模仿,對吧?他們很少老老實實坐下來玩耍,喜歡東走西走,即使你喊他安靜下來,他也可能沒聽到一樣,有時家長跟他說話,兩隻眼睛到處亂看,根本不理你。好像跟他說話的你,不存在一樣。

其實,他們小腦袋裡對聽話的總結是——呼來喚去!不愛聽,不想聽,自然也聽不進去了。父母氣的不行,對孩子也沒什麼用。

首先要讓孩子對聆聽,有正面、直接的感受。比如你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儘量蹲下來,讓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保持在同一高度上,這樣,他看著你,再跟他說話,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以後會更願意聽你說話。

舉個例子,《爸爸去哪兒》中,每次陳小春蹲下來和兒子說話,Jasper的眼睛裡,都冒著小星星,也能完全正確的理解,爸爸發出的每一個指令,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愛上了這對父子。

有些孩子被父母認為是"不聽話"的娃兒,也不一定是缺乏「聽見」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麼做出對的回應?

你可能以為你說的很簡單了,照著做就可以了。但這只是「你以為」,用成人的思維判斷孩子的行為,這是不對的。

比如,有次孩子跟你吵著要棒棒糖吃,你說不可以,但後來經不住他大哭大鬧,還是給他了。那以後他再接到你說「不可以」的指令時,還會不會當真呢?

所以,有些「不聽話」的孩子,其實我們父母自己培養出來的。

在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你可以堅定立場,並表明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自己思考,或者找個「安靜角」,讓孩子自己想一想。孩子聰明的很,但他們的聰明以及對待事情的態度,往往也是跟大人互動習得,規範自己的行為,比強硬要求孩子更重要。

凌晨媽媽來叨叨:

昨天有位朋友說,多讀心理類書籍吧,別隨便給別人貼標籤,我覺得也是如此,"調皮"的孩子不會一直"調皮",給他貼上了這個標籤,或許他以後都會"調皮"了,因為你看待他的眼睛"有顏色"了。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闢謠:好脾氣孩子情商高?壓抑情緒問題多,情商從「接納」開始

相關連結二:「謝謝你,我的孩子!」把感恩掛嘴邊,是「中國式」父母該學習的

相關連結三:有種「逆襲」叫曹格女兒,一改醜萌形象,大長腿堪比超模

相關焦點

  • 太聽話的孩子其實很悲哀,有格局的父母都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即使長大後,也很難走出父母愛的掌控,凡事會以父母的意願為主,一輩子都會一直活在長輩的傳統思想理念之下,規規矩矩,不敢犯錯,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會想著去突破自己,光活著就被很多東西給局限住了。
  • 「不是我的錯」,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多半是父母這些行為慣壞的
    一、孩子喜歡推卸責任,多半是父母這些行為慣壞的1.父母存在得過且過的心理很多人都覺得孩子那麼小,很多事情都不明白所以父母都會覺得他們不用負很大的責任,所以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沒有說自己就會繼續這種狀態。當孩子發現可以仗著自己年齡小就可以推卸責任的時候加上父母不責怪,孩子就會養成這種習慣。
  • 李玫瑾教授:以下出身的孩子情商低,責任在父母身上,別推卸責任
    李教授表示,很多家長埋怨孩子情商低,不懂得與人相處,本質是因為孩子的家庭出身問題,責任在父母身上,別想著推卸責任。父母愛吵架的孩子脾氣大李教授認為,一對愛吵架的父母養不出好脾氣的孩子,無論他們怎樣壓抑自己的內心,行為上都會透露出易燃易爆炸的訊息。
  • 李玫瑾教授:以下出身的孩子情商低,責任在父母身上,別推卸責任
    聽到這句話,在場的家長都譁然了,本是來學習如何提高孩子情商的,怎麼還沒進入主題就被當頭棒喝了呢?然而李教授接下來的發言卻讓父母心服口服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的不僅是百科知識,還有社交上的待人接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李教授表示,很多家長埋怨孩子情商低,不懂得與人相處,本質是因為孩子的家庭出生問題,責任在父母身上,別想著推卸責任。
  • 孩子不聽話的責任在大人?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有「城府」
    孩子在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都會變得「不聽話」,但是成長並不是一天完成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充當著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可以說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父母教育出來的,如果父母言行不當,那麼受影響的一定是孩子。
  • 孩子愛推卸責任,如何培養孩子敢作敢當品質?教你4個小妙招
    當遇到自己闖下的的小禍時,小傢伙百般抵賴,推卸責任,相信這會讓父母感到棘手吧.那如何才能培養出孩子敢做敢當的好品質呢?4招讓孩子有擔當,我們來看看吧。培養孩子責任感有位10歲的小女孩,她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對她進行表揚,還經常在外人面前稱讚她。這樣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 聽話又有主見的孩子,都是被「會溝通的父母」培養出來的
    導讀:聽話又有主見的孩子,都是被「會溝通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聽話又有主見的孩子,都是被「會溝通的父母」培養出來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總愛推卸責任?了解其中原因,3個原因培養他們責任意識
    她說孩子慢慢長大了越來越有自己的意見了,可是她的孩子遇到事情特別愛推卸責任,自己做錯了事首先就是先責怪別人,能往別人頭上推就把責任全都歸咎於別人。讓她特別著急,說孩子沒有責任感,以後可怎麼辦。愛推卸責任的情況在很多孩子身上都會發生,家長們常常會發現孩子遇到做錯事之後「是她讓我這樣做的」、「都是她害的」之類的話語屢見不鮮,甚至撒謊,明明是自己一個人的想法,編造一個人出來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歸根究底就是孩子害怕承擔責任,而孩子會這樣,可能是好幾種原因導致的。第一種原因:父母對孩子特別兇。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要推卸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看,這就是一個父母把作為監護人的責任推卸給了孩子。孩子之所以還需要監護人,就是因為孩子的生活體驗和經驗尚且不足以自主決定自己,而父母應履行作為監護人的責任,在必要的時候,行使監護權,確保孩子的行為正常進行。當然,這裡有著正常行使監護權和濫用監護權的平衡。像孩子要不要去洗澡了,如果任由孩子想什麼時候就什麼時候,那就是推卸了自己監護權的責任。
  • 孩子犯錯後總推卸責任,長大可能會沒擔當,父母要及時引導
    無論什麼樣的事情都會有父母幫助他們解決。也正是由於過度保護,所以導致孩子在成長當中沒有養成承擔責任的習慣,在面對的一些突發事件時就很容易做出推卸責任的行為。3.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大,並且很多影響都是終身性的。如果父母在平常生活中就有推脫責任的習慣,那麼就會給他們造成一個非常不好的負面榜樣。
  • 還在培養「聽話」的孩子?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值得我們深思
    聽話,指的是順服父母或老師的想法與指令。如果了解了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你還會心安理得地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嗎?孩子在大人不斷地對「聽話」的表揚與獎勵機制的強化下,會淡化自身的責任感。因為不聽話,是自己的選擇與責任,會被懲罰;而選擇順服,是他人的選擇,自己不用負責,省心又被鼓勵,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的責任感與反省意識缺失。二、大人的話就是權威,都是對的,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來。
  • 孩子老實聽話,父母別高興得太早,聰明父母用3招讓孩子更有主見
    父母喜歡太老實聽話的孩子嗎?老實聽話的孩子看起來很省心,但是父母別高興得太早,長大後容易缺乏獨立思考和反抗精神,遇事沒有主見。德國心理學家海茨進行過一次調查,以2至5歲的兒童為對象,分成具有反抗精神和沒有反抗精神的兩個測試組各100名進行調查,一直到孩子青年期進行追蹤調查。
  • 孩子經常撒謊甩鍋,推卸責任?這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父母要重視
    孩子同樣是人,也會出現逃避責任的行為。逃避自己的責任是懦夫才會做的事情,我們只有做好孩子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才能夠讓孩子承擔起自己應當肩負的責任。孩子擁有責任心,就不會輕易做出推卸責任的事情來。·在生活中做一名盡職盡責的父母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想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名負責任的人,首先要從我們自身做起。
  • 真正有教養的父母,從不靠發脾氣逼孩子聽話
    「孩子越大越頂嘴,簡直讓我束手無措!」「非得收拾一下,才能化解矛盾。」「你要是好好聽話,我就……」「越吼越不聽話,到底該怎麼管?」……父母通常希望孩子乖乖聽話,但是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又經常困擾著很多父母。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緩和矛盾、增進親密關係呢?
  • 當孩子犯錯之後不會主動承擔責任,推卸責任,家長要這樣做
    孩子們不願意承認錯誤,也說明了他們對於自己尊嚴的一種維護,孩子們認為似乎只要承認了錯誤,就不會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如果選擇不承認錯誤,自己就站在了弱小的那一方,則會得到家長的同情。所以當孩子在推卸責任時,家長應該辨別是非對錯,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否做錯了,千萬不要秉持著偏袒自己孩子的心理,而去縱容他的推卸責任的這種行為
  • 孩子遇事推卸責任就一定是沒有擔當嗎?未必…
    媽媽明白過來後就生氣的說:難道你自己沒有責任嗎,你如果不亂放東西,它至於滾下來嗎?孩子聽了哭的更豪橫了:「就怪了你,你討厭!」那傷心勁兒頭比自己親媽死了還要深沉呀!因為本身這個事件不同於其他單純孩子推卸責任的事件。比如:孩子打破別人玻璃,死不承認的這種孩子自己參與破壞,而直接甩鍋的案例。在這個事件中孩子眼中直觀看到就是媽媽打碎的,在她的意識中她自己沒有參與破壞,潛意識把自己從此事中摘了出來!從而忽略了自己因為亂放是造成此結果的另一個原因。這就需要家長引導她更深層次的認識自己的行為。所以我們家長不要將孩子推卸責任一概定論孩子行為不好。
  • 「軟柿子」性格的孩子,多半是父母親手捏出來的,被欺負是常事
    同時這樣性格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欺負是常事。如果家裡沒錢沒勢,建議別把孩子培養成這種性格。那為什麼有的孩子有了這種「軟柿子」性格呢?要知道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3-6歲,而這個階段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家人和父母。若是孩子是「軟柿子」的性格,多半也是父母親手捏出來的,常見以下幾種狀況。
  • 不聽孩子說話的父母,養不出聽話的孩子
    我們總習慣讓孩子聽話,按照父母的理想人生去走,卻忘了不是聽話就能養出優秀的孩子。面對兒子的不配合,林永健說:「你要不就別演,別在這搗亂,好不好,聽見沒有。」:「別聽他的,他是魔鬼。」我們習慣以父母的權威去要求孩子聽話,按照我們的方式方法來行事,卻忘了傾聽一下孩子內心的需求,忘了允許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
  • 聽話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
    因為不聽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理由,我想沒有哪個孩子想做一個壞孩子,畢竟人的心都是向善的。那有哪些原因導致孩子不聽話呢?孩子確實想做一件事,而父母卻不允許。父母表現得太強勢,缺少耐心和溝通,沒照顧到孩子的感受,導致了孩子的反抗情緒。
  • 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
    導讀: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有問題」?為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