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62字,閱讀時間約3.2分鐘
整理書籍的時候,我發現一本有意思的書,叫做《班主任素質與行為藝術》,名字看起來好像哪裡不對,但當時是省裡最優秀的班主任講的,收穫頗多,尤其是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有一套理論很棒。
老師當時給了三個步驟,讓我們去攻克:
1、 讓小傢伙愛上我們;
2、 對班級的"搗蛋分子"個個擊破,而非一棍子打死;
3、 孩子處在發展中,誨人不倦而非「毀人不倦」。
聽起來,好像是陳舊的雞湯,不過在後來的實踐生涯中,我受益良多,後來教育孩子,也應用上了,「不聽話」的孩子,其實缺少愛與關注,並非真的調皮搗蛋、無藥可救!
缺少關注和愛,是孩子調皮的根本原因
很多孩子調皮,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寫字不認真,堆積木撒的滿地都是,回想看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大喊大叫,訓他一頓?那在這之前呢?你有沒有好好跟孩子溝通?應該是沒有,甚至很少說話。他的"不良"行為,其實是在說「媽媽,看我看我!」
妹妹在家也是這樣,有幾次,我在看書,她拿著洋娃娃一下扔到地上,我沒理她,又拿了一個玩具砸在地上,轉身就去玩其它玩具了,我走過去撿起來玩具,沒理她又去看書了。但過了沒幾分鐘,我聽到洗手間水龍頭譁譁的聲音,走過去一看,妹妹在洗衣服,原來她的衣服被畫筆染上了顏色,剛才弄大動靜是希望我看到,幫她處理,結果我卻沒發現,她只好自己去做了。
還有一次帶著孩子們去遊樂場,一位小男孩在玩旋轉木馬,一輪下來還想再玩,媽媽拉著他要走,他就不幹,坐在地上哭,邊哭邊喊:「你一個星期都陪不了我倆小時,再坐一圈木馬怎麼了?」原來,他更貪戀的,是媽媽抱著他玩旋轉木馬的感覺,而不是遊戲本身。那位媽媽有點不好意思了,又陪著孩子坐了兩圈,兩個人才離開。
孩子哭鬧,調皮,往往是他們希望父母能關注到自己,能給予一點點,哪怕只是一點點關愛。那些可能只是他們向你在傳遞信號:"嘿,媽媽,我在這兒,看我,快看我!"
關於「聽話」的能力
《管教的智慧》一書中,作者馬睿欣認為: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首先要問,他有沒有"聽話"的能力?
這裡說的「聽話」能力,不是生理上的「聽力」是否正常,而是孩子能不能集中精力、認真聽你說話。我想,很少有家長會思考到這個層面,而是看孩子的表現來下定論。
其實,有些孩子缺少或沒有「聽話」能力,很大概率不會按你說的去做,表現也就是調皮、搗蛋。有「聽話」能力的孩子,則可能會執行或給出適當的回應。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聽話」能力呢?
想想看,學齡前兒童有什麼特點呢?最明顯的是情緒激動、自制力不強、喜歡模仿,對吧?他們很少老老實實坐下來玩耍,喜歡東走西走,即使你喊他安靜下來,他也可能沒聽到一樣,有時家長跟他說話,兩隻眼睛到處亂看,根本不理你。好像跟他說話的你,不存在一樣。
其實,他們小腦袋裡對聽話的總結是——呼來喚去!不愛聽,不想聽,自然也聽不進去了。父母氣的不行,對孩子也沒什麼用。
首先要讓孩子對聆聽,有正面、直接的感受。比如你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儘量蹲下來,讓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保持在同一高度上,這樣,他看著你,再跟他說話,讓他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以後會更願意聽你說話。
舉個例子,《爸爸去哪兒》中,每次陳小春蹲下來和兒子說話,Jasper的眼睛裡,都冒著小星星,也能完全正確的理解,爸爸發出的每一個指令,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愛上了這對父子。
有些孩子被父母認為是"不聽話"的娃兒,也不一定是缺乏「聽見」的能力,而是不知道怎麼做出對的回應?
你可能以為你說的很簡單了,照著做就可以了。但這只是「你以為」,用成人的思維判斷孩子的行為,這是不對的。
比如,有次孩子跟你吵著要棒棒糖吃,你說不可以,但後來經不住他大哭大鬧,還是給他了。那以後他再接到你說「不可以」的指令時,還會不會當真呢?
所以,有些「不聽話」的孩子,其實我們父母自己培養出來的。
在以後遇到類似的問題,你可以堅定立場,並表明這樣做的原因,讓孩子自己思考,或者找個「安靜角」,讓孩子自己想一想。孩子聰明的很,但他們的聰明以及對待事情的態度,往往也是跟大人互動習得,規範自己的行為,比強硬要求孩子更重要。
凌晨媽媽來叨叨:
昨天有位朋友說,多讀心理類書籍吧,別隨便給別人貼標籤,我覺得也是如此,"調皮"的孩子不會一直"調皮",給他貼上了這個標籤,或許他以後都會"調皮"了,因為你看待他的眼睛"有顏色"了。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闢謠:好脾氣孩子情商高?壓抑情緒問題多,情商從「接納」開始
相關連結二:「謝謝你,我的孩子!」把感恩掛嘴邊,是「中國式」父母該學習的
相關連結三:有種「逆襲」叫曹格女兒,一改醜萌形象,大長腿堪比超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