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種性格的人,凡事忍讓、苦自己扛、委屈往肚子裡咽。好聽點說叫做「老好人」,但說白了是「軟柿子」性格。自己還以為是善良,但沒有原則的善良,其實是這是事件最大的「惡」。同時這樣性格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欺負是常事。如果家裡沒錢沒勢,建議別把孩子培養成這種性格。
「軟柿子」性格的孩子,在學校可能成為被霸凌的對象,步入社會可能任人欺負。那為什麼有的孩子有了這種「軟柿子」性格呢?要知道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3-6歲,而這個階段對孩子性格影響最大的人就是家人和父母。若是孩子是「軟柿子」的性格,多半也是父母親手捏出來的,常見以下幾種狀況。
一、家長過於強勢,時刻打壓孩子
一些家庭的「專制」氛圍簡直讓人窒息,孩子的各方面都要滿足家長的要求。要求考100分,考99分都要受到嚴厲的批評,自己內心還認為是為孩子好。但家長往往忽視,在這種不平等關係裡,讓孩子無條件接受自己的命令,與關在監獄中有什麼區別呢(除了吃穿能好點,精神上很相似)?
我突然想到《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的瑞德這個角色,從開始不斷的希望得到假釋,到最終因為囚禁太久,真正等到釋放那天,連尿尿得不到允許都尿不出來,甚至想要犯罪重新被關回監獄的狀況。這段讓我感觸很深,一個人無論是依附與監獄或者一個工作,或者是父母,都很難有獨立精神。
一個沒有獨立精神,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的孩子,無論是在校園還是步入社會,給人最大的感觸是膽小、依附討好他人、沒有主見,這樣的角色自然容易成為「軟柿子」的角色。在這裡提醒家長,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用一句為你好,把孩子囚禁在精神的牢獄裡。
二、家長本身比較悲觀,喜歡凡事自己身上找原因
有些家長本身就是一個「老好人」的角色,性格也比較悲觀,生活中也充滿了負能量。平時教育孩子就是別給別人添麻煩,凡事自己找原因。與別人爭吵了、被欺負了,要反思為什麼欺負的是你,而不是別人。還一直亂用「吃虧是福」的理念,不得不說這種思想真的太可怕了。
長此以往,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經常有一種熱臉貼人家冷屁股的感覺,明明自己已經低到了塵埃裡,可是依然不能收穫友誼。本質上來說,這種孩子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凡事兒都往自己身上攬,久而久之自卑、自我懷疑、錯誤的自我認知會越來越強烈,自然就會越來越懦弱。
易中天曾表示,小時候老實的孩子,長大以後都沒有出息,他還拿曹操舉例,曹操小時候就是我們口中的熊孩子,而這樣的熊孩子才成了割據一方的霸主。我們作為家長要避免孩子成為「老好人」、「軟柿子」這樣的角色,除了不做前面敘述的兩種家長以外,建議從下面兩方面入手。
一、培養樂觀、自信的性格
只有滿懷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並實現自己的理想。——高爾基
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那些事業成功的人,技術和學識在成功的因素中佔比只有15%。而良好的心理素質佔85%。而樂觀和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石。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永遠活不成軟柿子的性格。
有自信的孩子,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內心很堅定,不會盲目從眾而妥協。而且不妥協別人,也不會覺得心裡痛苦。
二、學會說「不」,不會拒絕人,永遠得不到尊重!
我一直把「不會拒絕人,永遠得不到尊重」當作一種警言,我之前就因為不好意思拒絕,發現總會有人不停地挑戰你的底線,自此以後,將「不」說出口成為了我的一門功課。但是多年的性格改起來太難了,所以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我第一件事就是要教會他拒絕。
最後還是要提醒家長,如果家裡沒錢沒勢,不能永遠做孩子的靠山,不要給孩子養成「軟柿子」的性格,不然苦的是孩子,將來會很吃虧,與所有家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