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熊二
編輯/御姐
在最近的這幾年裡,人們經常利用手機來了解周圍的新聞,但是有時候我們一打開手機,就會看到一些讓人心痛的視頻:校園霸凌,在這些學生被霸凌的視頻裡,被欺負的學生,輕則被辱罵,重則扇巴掌、毆打。
每當看到這種的視頻,都讓許多人內心感到十分氣憤,有的人會一邊生這些霸凌者的氣,認為他們欺凌弱小;另一邊也對這些被打的孩子抱有不甘,家長難免會想:為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不選擇報警或者是求救,或者是在發生的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有時候孩子的爸媽被瞞了許久,知道視頻爆出來後才知道。
第一:舉個例子
麗麗今年剛進入一年級,或許是因為她平時的性格比較膽小,班級裡的同學就老是喜歡欺負和嚇唬她,對她的行為已經有了一些校園霸凌的跡象,但是因為麗麗不敢和老師、家長說,同學們的行為就一直沒有被阻止,知道後來麗麗的同學發現了這個情況,才跟老師報告了這個情況,避免了事情進一步變得嚴重。
麗麗的爸爸媽媽在知道這件事情以後非常的心疼,一想到自己的寶貝女兒在學校裡受了同學一段時間的持續性欺負,但是作為父母的自己卻什麼都不知道,就覺得自己這個爸媽沒有做好,同時對那些這麼小就有校園霸凌的同學也感到很氣憤和震驚,要求校方和對方的父母給自己的女兒一個交代。
然而即便是這個交代給得再好,對他們一家的補償再全面,麗麗受到過的霸凌和內心的傷痛最終也是難以抹去和撫平的,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所以為了讓孩子不再受到被人的欺負,家長只能夠從自己的孩子身上努力,改變孩子懦弱的性格,想要改變孩子的性格問題,首先家長要從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原因,因為孩子的懦弱性格可能是因為父母的錯誤教育而導致的,也就是說,&34;孩子大多都是家長捏出來的。
第一種,太過強勢的父母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感覺,那些越是強勢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卻會越懦弱,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是因為如果父母兩個人的性格都很強勢的話,那麼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就會十分養,態度也會比較兇悍。
孩子為了能夠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能夠順利的成長,就會因為外部的環境,將自己的性格變為順從,不反抗的,這樣順從的性格能夠極大的減少與父母發生摩擦的機率,所以說太過強勢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34;。
第二種,控制欲極強的父母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控制欲望非常的強烈,因為在他們的心理,孩子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為是父母生育的,所以也就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當孩子習慣了被動的接受外來的想法和要求,即使是面對那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想法和做法,也不會去主動抵抗,習慣了逆來順受,那麼孩子的性格也就會變得越來越習慣順從他人和軟弱。
第三種,過於小氣的父母
許多父母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總是喜歡新帳舊帳都翻出來一起算,這就是父母小氣的表現。對於孩子來說,那些犯過的錯誤就是孩子尚未癒合的一道傷疤,父母的反覆提起行為就像是給孩子的傷疤不斷的製造新的傷口,讓孩子無法癒合。
作為父母,也應該就事論事,不要總是翻舊帳,才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良好的性格。
這3種家長容易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懦弱、順從,成為人人都敢捏的&34;,那麼家長要如何做才能夠幫助孩子由&34;變成一顆&34;呢?
1,父母要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內心的安全感是他們能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大膽發展的強大根基,有了安全感他們才敢肆意的在他們的童年揮灑出他們的快樂,在面對外來危險的時候敢於勇敢面對或者是找大人尋求幫助。
有時候孩子碰到事情,不願意跟父母說,就是因為孩子並不確定父母到底會不會幫助他,會不會也對孩子進行批評,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們足夠的愛和關注,讓孩子明白你們就是他們的後盾。
當孩子內心有了安全感,即使是面對那些無禮的要求,孩子也會擁有敢於拒絕的勇氣,各位寶貝在碰到危險的時候才會主動跟父母說,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2,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有時候孩子碰到問題了,有一種父母的做法是把孩子放到一邊,然後幫孩子解決問題,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還有一種就是對孩子不管不顧,讓孩子自己解決。
這兩種方式其實都是不正確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所以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和孩子站在一條線上,一起解決才是最好的辦法。
3,家長適當放手
有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大小事情進行包攬式的育兒法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自己獨立的鍛鍊,讓孩子自己面對和處理一些事情,才能夠讓孩子擁有真正的獨立成長。
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蘇霍姆林斯基
許多時候,孩子性格軟弱並不是因為他們自己造成的,而是家長的一些錯誤行為和強勢性格,所以說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幫助孩子建立起勇敢的性格,建立起孩子對家長的信任,這樣孩子才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受到別人的傷害。
有時候,我們無法避免別人傷害我們的孩子,只能自己教會孩子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