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聽到我說的嗎?還讓我說多少遍?」
「孩子越大越頂嘴,簡直讓我束手無措!」
「非得收拾一下,才能化解矛盾。」
「你要是好好聽話,我就……」
「越吼越不聽話,到底該怎麼管?」
……
父母通常希望孩子乖乖聽話,但是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又經常困擾著很多父母。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緩和矛盾、增進親密關係呢?
1
當成人要求孩子服從時,孩子必然會反抗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常常劍拔弩張。
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乖乖聽話——這可是幾輩家長公認的「好孩子」的標準。
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卻並不總是我們希望的樣子。
於是,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體現家長的權威,父母不是語重心長的說教,就是聲色俱厲的管束。
結果,孩子變得唯唯諾諾、膽怯畏懼,只知順從,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作為成年人,父母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無論是在職場還是與人交往時,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傾聽和理解。這不僅有來自對方的言語、動作,也有眼神、態度。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任何思維正常的人都不願意屈服於命令。
任何年齡的人都渴望自己,希望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天性好奇,對什麼都充滿熱情。一旦身邊有能夠引起他興趣的東西,孩子就會下意識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可是,在父母眼裡,這卻成了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的表現。
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著摺紙。這時,父母一看睡覺時間快到了。
於是,不管不顧地朝孩子大吼起來。
「快點,別玩了,趕緊洗漱,都幾點了,還不睡覺!」
簡直分分鐘都是戰火。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我在教育孩子,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沒有錯。」
可是,孩子不是機器,你說一,他就是一,你說往北走,他就往北走。
當他跟你反抗、對著幹的時候,你的反應很可能會立馬大變,跟他歇斯底裡的大吼,甚至忍不住動手,試圖解決這場矛盾衝突。
然而,你隨即又後悔萬分,覺得自己不該那麼做,但轉念又想,「我小的時候,不也是這樣被教育的嗎?對,我做得對。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孩子就該聽父母的。」
但是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言行是怎樣的,一定會真實而完全地投射在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總是以發號施令,甚至是威脅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做些什麼事情,非得事與願違,孩子反而會以更強硬、更粗暴的方式來對待他身邊的人。
更令人感到可嘆的是,一旦孩子習慣性地被大人指揮、命令,他們就會變得盲從、懦弱,忘記自己還有選擇的權利,也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
結果,你眼裡的孩子不僅「熊」得讓你不知所措,更是「慫」得讓你憂心忡忡。
其實,並非孩子沒有主見,也並非孩子沒有責任心,而是他就像個提線木偶一樣,被你牢牢地掌控著、束縛著。
如果你們的親子關係走到這一步,你可能更加火急火燎,一方面急於解決矛盾衝突,另一方面就急於糾正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
如果你還未醒悟的話,情急之下,很可能會以更嚴厲、更強硬的方式對待孩子。
而孩子的反應也會隨著你的態度的急劇變化,而變得愈發牴觸和反抗。
這麼看,是不是覺得很可悲!孩子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完全是你一手「塑造」的。
2
父母要做好的幾個改變
成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卓越這是人之常情。但撫養孩子不是馴養動物,跟任何人需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一樣,孩子同樣需要。
一個真正教養好的孩子不是「管」出來的、「吼」出來的。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周圍的人能夠給予他們積極的引導、良好的表率,溫和的關懷,孩子的大腦區域才會發育良好。孩子的行為表現才會更符合社會規範。
而且這樣的孩子也能做到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自己的決定。
當你以自以為是的口吻說教孩子時,孩子從你的身上學會的很可能是你的獨斷專行、你的聲色俱厲。
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一個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善於體諒他人、理解他人的孩子。
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榜樣力量的影響下,才能一步步通過自己的觀察、模仿,慢慢形成自己內在的行為準則。
無論什麼時候都請記住,親子之間任何的對抗、誤解都不僅僅是方法層面出了問題,而是你,作為家長,在你的角色上出了問題。
作為父母,要習慣對著鏡子問問自己,「今天,我微笑了嗎?」「今天,我快樂嗎?」「今天,我足夠自信嗎?」
當你把更多的精力專注於自己,投身於自我修煉時,你的孩子也會耳濡目染。
當你們之間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對生活的美好體驗、對親子關係的溫馨體會時,你臉上的笑容會笑得更真誠、更自如。而孩子也會更配合、更願意聽的話。
孩子不是機器,孩子也不是你手裡的提線木偶。
當你對孩子足夠寬容、足夠放手時,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千萬不要低估這份信任,它可是孩子慢慢學會獨立、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重要驅動力。
為此,你需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談話,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真心地告訴孩子,你是多麼地愛他,欣賞他,並且以他為榮。
就算你忍不住對他發火,也請真誠地跟孩子講出你的心裡話。
一個善於反思自己行為的父母,一定會養出同樣有著寬容接受和通情達理的孩子。
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家長。
全然接受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是為自己某些失職的做法而推卸責任。
孩子確實需要教育,但是對待孩子,他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真誠與真心。
作為父母,當你忍不住抱怨孩子懶惰、自私、不懂禮貌、不善解人意的時候,不妨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理解孩子、多接納孩子。
養育孩子的路很長,也很累。雖然你做不到十分的完美,但你願意培孩子一同成長,這就是你為人父母最棒的成績單。
關注【北京豆妞媽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更溫暖;讓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評論、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