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教養的父母,從不靠發脾氣逼孩子聽話

2020-10-20 北京豆妞媽媽

「你沒聽到我說的嗎?還讓我說多少遍?」

「孩子越大越頂嘴,簡直讓我束手無措!」

「非得收拾一下,才能化解矛盾。」

「你要是好好聽話,我就……」

「越吼越不聽話,到底該怎麼管?」

……

父母通常希望孩子乖乖聽話,但是孩子不聽話的問題,又經常困擾著很多父母。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緩和矛盾、增進親密關係呢?

1

當成人要求孩子服從時,孩子必然會反抗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常常劍拔弩張。

一方面,我們希望孩子乖乖聽話——這可是幾輩家長公認的「好孩子」的標準。

但是另一方面,孩子卻並不總是我們希望的樣子。

於是,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體現家長的權威,父母不是語重心長的說教,就是聲色俱厲的管束。

結果,孩子變得唯唯諾諾、膽怯畏懼,只知順從,沒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作為成年人,父母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無論是在職場還是與人交往時,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傾聽和理解。這不僅有來自對方的言語、動作,也有眼神、態度。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任何思維正常的人都不願意屈服於命令。

任何年齡的人都渴望自己,希望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孩子也不例外。

孩子天性好奇,對什麼都充滿熱情。一旦身邊有能夠引起他興趣的東西,孩子就會下意識地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可是,在父母眼裡,這卻成了孩子不聽話、對著幹的表現。

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著摺紙。這時,父母一看睡覺時間快到了。

於是,不管不顧地朝孩子大吼起來。

「快點,別玩了,趕緊洗漱,都幾點了,還不睡覺!」

簡直分分鐘都是戰火。

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我在教育孩子,我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沒有錯。」

可是,孩子不是機器,你說一,他就是一,你說往北走,他就往北走。

當他跟你反抗、對著幹的時候,你的反應很可能會立馬大變,跟他歇斯底裡的大吼,甚至忍不住動手,試圖解決這場矛盾衝突。

然而,你隨即又後悔萬分,覺得自己不該那麼做,但轉念又想,「我小的時候,不也是這樣被教育的嗎?對,我做得對。這並沒有什麼不妥。孩子就該聽父母的。」

但是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言行是怎樣的,一定會真實而完全地投射在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總是以發號施令,甚至是威脅的方式逼迫孩子去做些什麼事情,非得事與願違,孩子反而會以更強硬、更粗暴的方式來對待他身邊的人。

更令人感到可嘆的是,一旦孩子習慣性地被大人指揮、命令,他們就會變得盲從、懦弱,忘記自己還有選擇的權利,也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

結果,你眼裡的孩子不僅「熊」得讓你不知所措,更是「慫」得讓你憂心忡忡。

其實,並非孩子沒有主見,也並非孩子沒有責任心,而是他就像個提線木偶一樣,被你牢牢地掌控著、束縛著。

如果你們的親子關係走到這一步,你可能更加火急火燎,一方面急於解決矛盾衝突,另一方面就急於糾正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

如果你還未醒悟的話,情急之下,很可能會以更嚴厲、更強硬的方式對待孩子。

而孩子的反應也會隨著你的態度的急劇變化,而變得愈發牴觸和反抗。

這麼看,是不是覺得很可悲!孩子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完全是你一手「塑造」的。

2

父母要做好的幾個改變

成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卓越這是人之常情。但撫養孩子不是馴養動物,跟任何人需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一樣,孩子同樣需要。

一個真正教養好的孩子不是「管」出來的、「吼」出來的

  • 培養一個充滿活力與幹勁、善解人意、善於交際、懂得與人合作的孩子,需要父母付出足夠的耐心、積極的引導,並以良好的行為做出表率。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周圍的人能夠給予他們積極的引導、良好的表率,溫和的關懷,孩子的大腦區域才會發育良好。孩子的行為表現才會更符合社會規範。

而且這樣的孩子也能做到理解他人、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出自己的決定。

  • 父母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

當你以自以為是的口吻說教孩子時,孩子從你的身上學會的很可能是你的獨斷專行、你的聲色俱厲。

這樣的教育很難培養出一個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善於體諒他人、理解他人的孩子。

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榜樣力量的影響下,才能一步步通過自己的觀察、模仿,慢慢形成自己內在的行為準則。

無論什麼時候都請記住,親子之間任何的對抗、誤解都不僅僅是方法層面出了問題,而是你,作為家長,在你的角色上出了問題。

作為父母,要習慣對著鏡子問問自己,「今天,我微笑了嗎?」「今天,我快樂嗎?」「今天,我足夠自信嗎?」

當你把更多的精力專注於自己,投身於自我修煉時,你的孩子也會耳濡目染。

當你們之間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對生活的美好體驗、對親子關係的溫馨體會時,你臉上的笑容會笑得更真誠、更自如。而孩子也會更配合、更願意聽的話。

  • 相信孩子,把選擇的權利還給他。

孩子不是機器,孩子也不是你手裡的提線木偶。

當你對孩子足夠寬容、足夠放手時,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千萬不要低估這份信任,它可是孩子慢慢學會獨立、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重要驅動力。

為此,你需要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談話,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真心地告訴孩子,你是多麼地愛他,欣賞他,並且以他為榮。

就算你忍不住對他發火,也請真誠地跟孩子講出你的心裡話。

一個善於反思自己行為的父母,一定會養出同樣有著寬容接受和通情達理的孩子。

這個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家長。

全然接受這一點並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是為自己某些失職的做法而推卸責任。

孩子確實需要教育,但是對待孩子,他更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真誠與真心。

作為父母,當你忍不住抱怨孩子懶惰、自私、不懂禮貌、不善解人意的時候,不妨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理解孩子、多接納孩子。

養育孩子的路很長,也很累。雖然你做不到十分的完美,但你願意培孩子一同成長,這就是你為人父母最棒的成績單。


關注【北京豆妞媽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更溫暖;讓孩子更健康、更幸福!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評論、點讚!

相關焦點

  • 臺灣醫師:父母勿只靠成績評價孩子 找回教養初衷
    她呼籲,現代父母應放下視成績為唯一評價孩子的方式,找回教養孩子的初衷。臺灣醫師李佳燕透露,在門診會遇到許多從小就跟著爸媽一起來看病的孩子,孩子們長大後出現各種問題,父母也會回來向她諮詢,她由此觀察出臺灣家庭中普遍的教養情況。資料圖:臺灣孩子學習民俗剪紙。
  • 喜歡給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會收穫一個更不聽話的孩子
    但很多人也發現了,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其實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有位母親,七歲的女兒非常叛逆,最喜歡跟母親對著幹。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比如天氣冷,讓她加衣服,她就是不願意穿。帶她去買衣服,她也不願意去。每次好說歹說都不行。
  • 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好事,父母做好這幾點,孩子將來更聽話
    讓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小明卻因此大發脾氣,直接坐在地上哭鬧。其實,這種情況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孩子愛發脾氣也許是好事,只要使用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反而可以讓孩子更聽話。其實父母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因為這對於孩子來說並不全部都是危害,愛發脾氣的孩子可能還有一些優點哦。二、發脾氣的孩子會有哪些優點?1.更加健康每個人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都會產生情緒,但是在產生情緒之後如果不能及時的發洩出來對於心理和身體的健康都會有一定影響。
  • 孩子8歲前,有4件事兒父母不要逼他們做
    小孩子有恐懼的東西很正常,有可能他之前被狗嚇到過,也有可能別人告訴過他狗咬人,需要離遠點兒。可是,大人總是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逼孩子懂事,卻忽略了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曆程,他們所有的常識和經驗,都需要在生活中點滴的積累。
  • 孩子不聽話,喜歡發脾氣怎麼辦?根本原因在父母身上
    有朋友問我,「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我會問她這個問題,「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獨立,有主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主見、獨立、有責任感,可是又希望孩子小時候可以聽話、乖,這不是很矛盾嗎? 不聽話,恰恰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然而很多時候跟家長的觀念想法不一樣,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孩子的教養,折射著父母的品行
    教養,不是流於表面的形式,它存在於生活的細節裡,一個有教養的人最大的表現,就是以行動對別人尊重,給別人帶來溫暖。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他的母親性格溫和,寬容大度,遇事從不與人計較。她優秀的品行,讓胡適耳濡目染,後來也成為一個有風度,有教養的人。
  • 孩子喜歡發脾氣,不清楚原因,別隨意打罵,這些方法讓他們聽話
    孩子的脾氣暴躁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事情。很多家長會反映,孩子的脾氣過大,沒有人能管教得了。但現在社會壓力大,很多大人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更別說孩子了。當他們發脾氣時,父母應該了解其根本原因。發脾氣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情感豐富,語言表達跟不上面對家長的過度限制,他們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只能通過發脾氣、哭訴來爭取自己的權利。
  • 允許孩子「發脾氣」,是真正的高情商
    ,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 /很多媽媽有個錯誤的認知,認為高情商的孩子,不會發脾氣。其實不是這樣的。蔡康永曾在書中講過一個故事。學回來之後,他們跟別人炫耀說:「你看我們的小孩,情商變好高,這對小孩來講太有用了。」如果你進一步問他,什麼叫做有用?這個爸爸媽媽可能就會回答說:「我們家小孩去學了情商課之後,變得乖巧又聽話,再也不會亂發脾氣了。」我聽了以後很困惑,小孩再也不亂發脾氣,就是一個好小孩嗎?這麼怕小孩發脾氣,為什麼不乾脆養一顆雞蛋算了?
  • 《隱秘的角落》孩子聽話好不好?聽話的孩子有三個特點要小心
    很多父母總是習慣於用聽話來評價孩子,但是聽話的孩子真的好嗎?看了最近大火的《隱秘的角落》,朱朝陽每次考試都能夠拿到班裡的第一名,甚至年級第一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脫下來的鞋子擺放整齊,暑假在家不用媽媽監督學習。這樣的孩子像極了別人家的孩子。
  • 真正自律的孩子,從不是父母逼出來的
    你想擁有一個自律的孩子嗎?單純靠家長的逼迫是無法讓孩子學會自律,反而會適得其反。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經說過:「自由從何而來?從自信來,而自信則是從自律來的。」自律是一切的基礎,越自律的人就越優秀。果然,不久以後,孩子不但追上了,還超越了很多孩子。自律的孩子很有時間觀念,做事從不拖延,有很強的自控能力,能抵禦外界的誘惑,堅持做好自己的事。一個可以自律的孩子,前途是無量的。
  • 想讓孩子有教養,有底氣的「滿分」父母這樣做就對了
    小男孩如此有教養,廣大網友連連稱讚。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家長的影子。讓孩子從心底真正地欽佩和認可自己,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可能這才是有教養有底氣的「滿分」父母。 在教養孩子的問題上,孫儷和鄧超無疑是「滿分」父母,因為他們不僅有足夠的耐心、更有有足夠的技巧。
  • 一流的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
    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與力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這世上,有一種教養,是原諒不完美的父母。一流父母,從不做孩子的差評師,而是做孩子的好評師。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完美的,而在父母眼中,孩子卻是全身缺點。記得有一次,我在地鐵上見過這樣的場景。女兒低著頭站在爸爸身邊,爸爸手中拿著試卷看了一遍,突然就大聲責罵了孩子,應該是孩子這次考試成績並不理想。
  • 為什麼說養出會發脾氣的孩子,是父母的福氣,這個解釋讓人很服氣
    文丨逗逗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不吵鬧,不搗蛋,這樣可以讓自己更省心,甚至是以此為傲。如果孩子愛發脾氣,喜歡跟自己作對,父母就會覺得非常無奈煩惱,認為孩子不聽話,擔心發脾氣的壞毛病會影響孩子的未來。最近,朋友跟我聊天說她家孩子越來越不像話,動不動就發脾氣,這讓她十分苦惱。
  • 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 那就是發脾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後,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2.
  • 教養的原則系列二:了解並理解孩子
    「了解並理解孩子」,這是對孩子的教養中最有用的詞語。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需求與能力,而教養技巧也必須隨孩子的成長而改變。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求。一個2歲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需要作出的反應,與一個4歲的孩子發脾氣所要作出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終於被父母逼瘋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為了面子堅持錯誤是最沒有面子的事情!可是有的父母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不斷的逼迫孩子,並且一錯再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鐘國衍原本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從不會跟父母頂嘴,他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了達到父母的目標,他一直都很認真努力。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終於被父母逼瘋!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為了面子堅持錯誤是最沒有面子的事情!可是有的父母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不斷的逼迫孩子,並且一錯再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鐘國衍原本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從不會跟父母頂嘴,他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了達到父母的目標,他一直都很認真努力。
  • 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相信大家都曾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那樣的父母,他們的素質有高有低,高者令人欽佩,低者令人不齒,而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往往會發現這樣的對應關係:素質高的父母,身邊帶著的孩子往往也很有教養,讓人心生喜歡;而那些沒素質、缺教養的父母,往往帶著的都是熊孩子,令人心生厭惡。
  • 孩子愛發脾氣,都是父母的錯,用這三個方法教育孩子絕對聽話
    相信在現實生活中,每個父母都曾遇到過孩子大哭大鬧、發脾氣的情況,理智的家長會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採取旁觀的方式,當他們的情緒逐漸冷靜時,再進行說教,如果父母的情緒同樣非常激動,很有可能會採取冷暴力或是暴力的手段強行壓制孩子的情緒。
  •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淘氣,而是父母的脾氣
    如果你只會發火、發脾氣去對待,孩子從你這裡能學會什麼呢?除了發火、實施暴力外,沒有任何受益。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