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淘氣,而是父母的脾氣

2020-09-04 七田真


達爾文曾經說過,脾氣暴躁是人類較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在記憶中,如果小朋友不聽話或耍小脾氣,再甚者違抗爸爸媽媽的指令,一般來說,都會是被批評一通,甚至可能挨一頓打。發脾氣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死敵,父母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參加一個繪畫比賽。在眾多參賽的家庭中看到了這一幕,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在這次繪畫過程中表現不是非常理想,就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孩子,看到孩子那因害怕而低頭哭泣的背景,看著真讓人難受。


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氣往往會加倍反彈回來。如果你只會發火、發脾氣去對待,孩子從你這裡能學會什麼呢?除了發火、實施暴力外,沒有任何受益。

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為什麼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一分脾氣七分害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

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後,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2. 壞脾氣會遺傳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裡脆弱又好鬥。孩子長大後,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很可能發生性變態、神經病傾向。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發洩傷害、複製暴力」的情況。這時,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壞脾氣的犧牲品。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 壞脾氣是親子關係最強的殺傷武器

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親近、不敢跟你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受怕中,沒安全感,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脾氣升級,孩子的壞行為也跟著漸長。

記得之前看央視《道德觀察》裡面記錄了一個小男孩非常淘氣難管,後來父親居然用繩子把他綁起來打,可這孩子並沒有被打服變乖,僅到三年級,他就徹底不上學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種奇怪的慣性——他認為吼孩子沒用,就得罵;罵的「力度」不夠,開始打;後來又奉行「棍棒出孝子」。實際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況越糟。

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改變壞脾氣的辦法

1. 把發脾氣換做溝通

隨便發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麼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會因此而好好寫作業嗎?當然不會,孩子會更不牴觸寫作業。

如果你想要達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

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如果孩子這樣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自然順利的流動。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發雷霆效果好的多。讓家中充滿感情和溝通,而不是充滿暴力和訓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實際上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2. 靜心思考,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一味的壓抑、克制脾氣不是最好的辦法。情緒是無法壓抑的,壓抑的情緒最終會以更失控的狀態爆發。真正的做法是,學會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我自己情緒管理不好,和孩子無關」。

曾經做企業的時候,老太太處理自己脾氣時有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或筆記本,把心裡的想法敲出來。等把所有的怒氣、怨氣、壞脾氣一股腦寫出來後,心中也平息了許多。

這不僅是疼惜自己的一個舉動,也是高效率處理情緒的實用方法,能夠讓我們的思想騰出更多「內存空間」去幹有意義的事,效果非常好。

3. 學會真實的表達情緒,及時疏導

我有個同學是公認的好脾氣,做了媽媽後也從不發火。她說之所以從不發火,實際上是因為她會經常與家人表達情緒。

她說不管在外遇到什麼事,被老闆罵也好、被朋友誤解也罷,只要回家跟愛人傾訴一番,心情就會恢復平靜,從不擔心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

當一個人生氣、發怒時,只要給她一個有力的擁抱,並用心傾聽、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夠給對方帶去力量和安慰,對方的情緒一旦釋放出來,表達出來,也就自然會平靜和溫和了。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不需要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被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後,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


教育孩子,就是在修自己的心

記得有次孩子火急火燎的要吃菜,跟她說等爸爸洗好澡一起吃。可孩子不聽,不但用手去抓菜,還往菜盤裡噴口水、吐氣,正好被我看到,用眼睛瞪她、她也反過來瞪我。她的舉動令我非常憤怒,想吼她不聽話、沒教養,可我忍住了沒發火,繼續若無其事的打掃廚房臺面。


接下來孩子可能知道錯了。吃飯時,我對她剛才的舉動隻字不提,她反而比往常任何時候吃飯都要乖,不亂走動也不問這問那,吃完飯後還知道把碗放回洗漱池了。

看到孩子的反常表現,我突然感覺到克制脾氣是對的。在如此有挑戰意義的事件上,能做到不發脾氣,很佩服自己。如果我當時忍不住,對著孩子的行為大聲呵斥或打罵,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如果想讓對方放棄,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放手:父母心中無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



父母小小的改變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氣往往會加倍反彈回來所以,我們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不讓壞脾氣露臉。

和孩子較量,只要你動怒、發脾氣,就敗了。父母若不和孩子發脾氣、逞強,遇事有定力、會變通,孩子學到的也是這些智慧。

如果你只會發火、發脾氣去對待,孩子從你這裡能學會什麼呢?除了發火、實施暴力外,沒有任何受益。

有時候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頂嘴,父母一定要看到本質原因。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對問題的勇氣,總比像個木頭人一樣,沒主見和靈魂,唯唯諾諾聽命大人要好。

人們常說「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而這一切都是以好的情緒為基礎,良好情緒控制的養成離不開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引導。為孩子營造和諧健康環境的同時,自己也備受滋潤。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愛的教育。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乍一聽,頭頭是道,很有道理的樣子。深入一想,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如果用這個思路去養育孩子,無形之中,會形成對孩子的道德綁架。孩子培養、教育得越好,社會就會越進步,人類就越進步。這是人類發展的法則。當然,這並不是否定感恩教育,而是提醒各位父母、各位家長:感恩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孝順父母。
  • 淘氣不是過度管教的理由,缺少這4點難以成為孩子內心需要的父母
    從嬰兒時期的屎尿屁到幼兒時期的性格、習慣養成,再到長大後的成家立業,父母註定為孩子操勞一生。操心勞累也罷,最怕的還是家有「淘氣大魔王」,成天上躥下跳,沒有一刻閒暇;父母說東他往西,就愛「對著幹」;不讓做的偏要做,執拗無人能敵……面對這般情景,「別動」「不可以」「不行」似乎成了家長的口頭禪,「乖孩子」亦成父母心中頭等期許。不過,孩子淘氣就真的壞事嗎?
  • 家庭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父母和孩子到最後成為最親密的陌生人
    家庭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父母和孩子到最後成為最親密的陌生人 父母和孩子是如何的關係,其實應該這麼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關注。我不想錯過你的後半生,也請你一起見證我是前半生。
  • 父母脾氣的好壞,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1.一分脾氣七分害。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
  • 孩子的不成功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有些問題父母註定無能為力!
    家庭教育的失敗幾乎是永遠可能存在的現象,有成功就有失敗,就像高考一樣,有第一名就會有倒數第一名,好像看起來是符合: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規則,但是我們這裡要分析的是,被淘汰的那一部分,為什麼會被淘汰,是否會存在一些本來可以規避的措施呢?
  • 父母脾氣壞,孩子更膽怯
    每一個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孩子還小,正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事情做得不夠好,或者犯各種錯誤。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不停的糾正孩子,引導孩子,有些父母因為脾氣急躁,還會訓斥孩子。殊不知,父母越是脾氣壞,對孩子的要求和禁錮越多,孩子就會越發膽怯,怯懦。這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廣闊的成長空間,反而處處限制孩子,導致孩子放不開手腳去成長。
  • 沉迷遊戲背後的家庭教育啟示:該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總結: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引導孩子對學習的認知,而不是等到沉迷了才後悔不已。C類:沉迷電子遊戲的孩子,15歲左右●檢討家庭教育,父母找出自身的問題,與孩子交流並解決問題;●保證家庭的和睦和無條件的愛;●引領孩子認知遊戲、學習和未來;●建立玩電子遊戲的規則,溫柔而堅定地執行!
  • 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就拼命的淘氣|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陪伴
    導讀: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就拼命的淘氣|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陪伴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就拼命的淘氣|其實孩子要的很簡單:陪伴!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教育的最大死敵, 就是父母的脾氣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
  • 被罵大的孩子不可怕,被脾氣暴躁的父母養大,這才是最讓人擔心
    記得我小的時候很淘氣,作為孩子,我似乎比男生都要更淘氣一點。自然,我這樣的孩子是少不了挨打受罰的。但每次我媽媽打我,都是先將戒尺舉得高高,讓我對她的舉動全面注意,然後才是問話,才是打在身上,但實在的說,往往第一下都不疼,我一直以為那是因為恐懼心理掩蓋了痛疼,要知道一般情況下下,打的第二下才是最痛最痛的。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
    真正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源於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所以關於家庭教育,很多人不認為自己有問題,因為虎毒不食子,父母肯定都愛自己的孩子。
  • 父母愛情:江德福家裡最淘氣的孩子是誰?不是亞菲,也不是衛民
    導語,父母愛情:江德福最淘氣的的孩子是誰?《父母愛情》是由郭濤、梅婷、任帥、劉琳主演的年代愛情片。這部作品改編自劉靜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上個世紀末背景下江德福和安傑長達半個世紀的愛情故事。那個年代的愛情純真而美好,江德福和安傑的愛情也是許多人心中愛情最理想的樣子。
  • 家庭教育|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敗帶來的後果。把天才培養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 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父母的脾氣
    1、一分脾氣七分害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
  • 孩子見到媽媽就「耍脾氣」?並不是孩子無理取鬧,原因很暖心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歡歡是一個很乖的小傢伙,平日裡爸爸媽媽要上班,都是奶奶在帶歡歡,奶奶逢人便誇自己的小孫子特別乖巧,完全沒有同齡孩子的淘氣。周末的時候奶奶回了鄉下老家,帶歡歡的事便落到了媽媽身上。可是令媽媽沒想到的是,奶奶口中的乖孩子在媽媽面前卻成了淘氣包。
  • 從外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來看,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
    從外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來看,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美國「給孩子制定一個家務勞動計劃。」;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加拿大「讓孩子學會玩。」;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國外家庭教育,這裡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們的著眼點是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培養和自身鍛鍊。一個良好的習慣,往往會讓孩子受。你是否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也許我們一些父母正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孩子天性和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做某件事失敗了,英國人的觀念不是索性不讓孩子去做或家長乾脆包辦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機會。
  • 成年人跟父母亂發脾氣,對別人卻客客氣氣源於家庭教育的缺失
    不是說女性沒有這樣的。咱們只說眼見為實的。這種人的表現之一是和父母在一起不好好說話,不以禮相待。要不惡語相向,要不惡聲惡氣,要不毫不理睬,眼神裡面滿滿的不耐煩。在父母面前這個樣子,父母心裡一定不舒服,只不過是忍著不說。要不就是小心翼翼的。看起來,孩子成了老子,父母反而成了孫子。我認為這就是家長不注重家庭教育的後果。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父母的脾氣
    一分脾氣七分害。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壞脾氣會遺傳。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內心脆弱又好鬥。孩子長大後,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很可能發生性變態、神經病傾向。
  • 教育的最大死敵,是父母的壞脾氣!
    孩子長大後,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很可能發生性變態、神經病傾向。當這樣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發洩傷害、複製暴力」的情況。這時,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壞脾氣的犧牲品。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