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2020-12-19 騰訊網

現在的中國,什麼都提倡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

可是,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生了孩子,你就不能「退貨」

教育孩子是人類最重要而又最困難的學問。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敗帶來的後果。把天才培養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別錯過了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發展的關鍵期: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你了解多少孩子發展的關鍵期,比如: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這個時期的許多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

黃金閱讀期(8~4歲):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閱讀,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獨立關鍵期(12~15歲):這一段抓不好,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給父親的建議

1

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作為父親,必須意識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責任,一定要記住: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更優秀。

2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孩子的問題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孩子「生病」,父母一定要「吃藥」。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範本」。身教重於言教。

3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做父母的,一定要理解孩子,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但要注意惜「言」如金。成熟的父母,應該學習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多看一些家教書刊,了解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經常與孩子溝通,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4

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培養「正常的人」。「一隻手」、「一隻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換一種思路教育孩子,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

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愛得糊塗,愛得錯位,有時又愛得過分。愛是一門藝術,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有時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愛要適度,溺愛的結果是傷害。

6

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應該把孩子帶回家,當眾責罵、毆打,往往後果非常嚴重。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要保護孩子的心靈,做不到這一點,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

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對孩子來說,他極度地渴望愛,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將對孩子的成長構成不可修復的傷害。

8

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

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9

性教育,晚講不如早講

一般來說,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大約從10-12歲開始,而男孩則從12-14歲才開始。與其拐彎抹角,不如直言不諱。為孩子選擇一本青春期教育書,不要把孩子正常的異性交往當作早戀。

10

千萬別錯過孩子的黃金閱讀期

10—14歲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黃金閱讀期。錯過了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和大量有效閱讀,將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

做父母,最高境界就是孩子把你當朋友。

真正愛孩子,讓孩子現在就快樂。

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附:六句家庭教育箴言 家長必須知道

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我接觸過這麼多的傑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鬆,說你的孩子那麼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就像全國十大傑出母親沈麗萍所做的那樣,如果不是由她親口所說,人們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嘉鵬的成長背後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麼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其實,文盲並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第三句: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在地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的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

第四句: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迴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適應。應試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並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第五句: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第六句:好成就都是教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訊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更多推薦

天氣越來越冷了,早晨如何讓孩子乖乖起床?

幼兒園溫馨提示:冬季這樣穿衣,讓孩子不冷不熱不生病!

讓孩子按年齡應該學會的生活技能 (一到八歲),很好的參考

50首幼兒園主題兒歌,不用再到處找了!

幼兒園40首繞口令

-END-

關注中國幼教 關注中國未來

相關焦點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對於教育,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可是,很多的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多誇老師。家長和老師是同一戰壕的戰友,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絮絮叨叨訴說老師的「不是」,批評老師,甚至與老師爭吵,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附:六句家庭教育箴言 家長必須知道。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現在的中國,什麼都提倡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有些發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可是,很多的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薦讀)
    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作為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鮮鮮娘·媽媽說 孩子,爸爸終於知道你不是笨,而是爸爸的方法不對
    ,滿腦子都是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自從兒子出生後,就按照自己的原則教育兒子,堅持不給孩子報輔導班,但兒子依然養成了壞習慣,不愛學習,晚上不睡覺,喜歡擺弄爸爸的手機。排除智力原因,我們可以說沒有笨孩子,只有笨父母。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這位爸爸在信的最後說:「孩子,爸爸知道你不是笨,而是與別人不同。發現並放大你的閃光點,是爸爸最大的幸運。」孩子可能沒有機會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這是他的不幸,更是父母的悲哀。鮮鮮娘想說的是,更多的時候不是孩子笨,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
  • 家庭教育,家長「威信」樹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沒有威信。家長的威信是確保教育順利開展,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資源。但家長的威信又不簡單地理解為家長有什麼,不是建立在父母的體力,家長的財力和權力之上;而是孩子要什麼,是建立在盡最大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上。我確信自己在女兒心目中有威信、有權威。我的聲譽主要來自於我的「能」和對待「不能」的態度上。 先說我的「能」。
  • 2019春晚小品《佔位子》戳中了無數家長!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許多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英語教育|捆住孩子的不是英語,而是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英語環境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金錢給的;而孩子的安全感,都是家庭環境給的。而家庭教育,我們往往缺少的不是錢,而是那個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環境。其中有54%的家庭基本是爺爺奶奶在帶孩子,出現這一類情況的80%是在農村。還有26%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帶孩子,出現這一情況的家庭基本在城市。剩下的20%就是爸爸媽媽自己帶孩子,而這一類人中,又涉及了父母自己接受教育的情況。
  •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淘氣,而是父母的脾氣
    發脾氣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最大死敵,父母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參加一個繪畫比賽。在眾多參賽的家庭中看到了這一幕,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在這次繪畫過程中表現不是非常理想,就當著眾人的面訓斥孩子,看到孩子那因害怕而低頭哭泣的背景,看著真讓人難受。
  •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家庭
    對於目前上海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究竟該怎麼看,基於不同的角色與身份,會做出不同的解讀。本刊將陸續刊發相關方面的見解,與讀者共同討論這一問題。 希望孩子成長、發展好不是壞事,但怎樣讓孩子好卻是難事。讀了《上海教育》編輯部刊發的《家長負擔的多與少》,使我覺得家庭教育「市場」很大,人氣很旺,可收效「甚微」,焦慮不少。這雖然不是希望看到的局面,但也不是不可接受的現實。
  • 新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與技能教育,而是道德和情感教育
    在家庭內部,本質上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關係來對孩子實施的家庭教育。一般地,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根本問題就是把下一代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相互之間的言傳身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響,繼而家庭成員被彼此相互影響的一種社會活動,在這種程度上說,家庭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教育。
  • 三人行必有我師,孩子的言行藏著家長痕跡,孩子有毛病家長需反思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導師,透過孩子的一言一行可以了解孩子背後的家庭環境,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滋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及品德修養藏著家長的影子,很多家庭的家長有偷盜行為,嚴重影響孩子的三觀,慢慢孩子也變成了小偷,面對孩子的偷盜毛病,家長需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那應該如何才能正確的教育孩子三觀?家長需從這幾點來反思。
  • 北大校長直言: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3-6歲的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的功能是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成長;社會教育的功能是能力素質的提升和多元教育的補充;家庭教育則是人生成長最重要的載體,也同樣是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兩年前,曾經看過中國大學排行榜的冠亞軍——北大、清華,孩子能考上如此名校,是多少父母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在我看來,上了名牌大學就能踏上人生的成功之路嗎?顯然是誤區。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中直言: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我不想挑刺,可一旦遇到把家庭教育概念化、極端化的例子,還是忍不住,要說一說。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乍一聽,頭頭是道,很有道理的樣子。深入一想,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 沉迷遊戲背後的家庭教育啟示:該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電子遊戲不是洪水猛獸。隨著時代變化,它將慢慢在生活的一些方面,以及學習教育方面,佔領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可年幼的孩子們意識不到這些,他們只是沉迷玩樂,這怎麼辦?總結: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引導孩子對學習的認知,而不是等到沉迷了才後悔不已。
  • 育人先育己:家庭教育不只是「看到」孩子,而是所有人共同成長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很多家長談起孩子就是一臉煩惱,覺得孩子哪裡都不對:這不行,那不會,還總給家長添麻煩。但很多家長都忘了,教育本就是雙向的,育人要先育己,好的家庭教育不只是家長「看到」孩子的缺點、情緒,而是所有人一起努力,共同成長。
  • 孩子走向優秀之路,家長需正視孩子自我教育,不妨這樣做
    對於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來講,必須要經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洗禮。對於學校教育來說,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長們都特別重。對於家庭教育則只有一部分家長重視,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良好的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和教育才是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沃土。
  • 爸爸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主導
    多年從事家庭教育工作,接觸的絕大部分是媽媽,中國的教育一直有個傳統——&34;型,父親把握教育的原則,給出基本的規矩,母親不多管孩子的教育,用&34;滋潤著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都比較正常。&34;型,母親主要負責孩子的教育,父親因為各種原因參與教育孩子比較少,這也是中國目前教育制度下,出現很多問題孩子的原因之一。
  • 我們面臨的不是「中國的教育問題」,而是「教育的中國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是發生在中國的,單純是教育方面的問題;但「教育的中國問題」,就不單純是教育的問題,而是在中國有關教育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