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沒有威信。家長的威信是確保教育順利開展,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資源。但家長的威信又不簡單地理解為家長有什麼,不是建立在父母的體力,家長的財力和權力之上;而是孩子要什麼,是建立在盡最大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上。我確信自己在女兒心目中有威信、有權威。我的聲譽主要來自於我的「能」和對待「不能」的態度上。
先說我的「能」。一次我和女兒一起觀看全國甲A聯賽申花隊在主場的比賽,當申思的一個任意球還未起腳之前,女兒提出能否打賭一下,是進還是不進。我當然應戰,並讓她先猜。女兒選擇了不進球,我只得被迫選擇進球。結果是我「選中」了。於是女兒就誇獎我「爸爸你真行!」「我的行是你給予的,再說大家都有50%的概率」我馬上補充說。可從我對女兒的觀察和了解,我的意外「成功」還是讓她十分欽佩,因為她有機會但沒有「把握」住。2001年暑假她去香港演出,在公交車上偶然聽到了有位乘客在說:中國大陸電視節目只有一檔是真的,那就是《實話實說》。於是她一到家看見我,就用大拇指誇獎我:爸爸,你真不容易,你喜歡的電視節目,香港人也在說好。從那以後她也很喜歡看這一節目。女兒最佩服我的一件事,用女兒的話說:爸爸,你真不簡單,連高考的作文題目也能猜中,假如今年我也參加高考那該多好啊。原因是1999年上海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的語文作文題是看《回聲》寫《回聲的啟示》。而《回聲》一文刊登於1999年4月5日的《文匯報》上。我受二胡曲目《空山鳥語》的影響,那天給她詳細講解了《回聲》一文的意義,如果你希望別人對你好,你首先要對別人好。同時,我還把那篇文章從報紙上剪下來貼在二胡練習記錄本上。今天,我在「能」方面的威信,還集中體現在從小讓女兒學二胡,高中選擇去上海,留學選擇去德國。用女兒自己的話說:再讓我選擇也是這樣的選擇。
再說我對於「不能」的態度。如果說我們家長有多「能」,那麼我們同樣也就有多「不能」。但我覺得父母的「不能」也可成為父母的威信,但不是作秀,更不是作假,而是對於「不能」 的態度。在我對女兒的教育中,曾多次引用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可有一天女兒向我發出了挑戰,說她看到了這樣一句話:知識就是負擔。起初我不信,過幾天女兒找來了以這句話為標題的那篇文章以及發表這篇文章的那張報紙。「知識是權力,也是負擔」是陳平教授在參加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2000年應屆博士、碩士、雙學士畢業典禮上發表的一個觀點。面對「知識就是負擔」,我沒有強化「知識就是力量」,而是誇獎女兒的用心以及由她提供給我的思考和學習機會。女兒為自己的有心而高興的時候,還以我的良好學習態度而自豪。從那以後,尤其是女兒去了德國,我的威信主要來自於我對於「不能」的態度――學習。
家長的威信使得家庭教育容易而有效,使得孩子不會輕易懷疑、否定家長的意見。這本身就是學習。而家長用學習應對「不能」的態度,就是確保自身具備威信的最佳途徑;也是引導孩子讀書、學習的最佳途徑。父母的威信來自於改變自己而不是孩子;源於做強、做精自己而不是孩子。
父母在自己孩子眼裡的權威既不是他們的權力也不是他們的財力,更不是他們的體力。而應該是他們的智慧,經驗和真誠。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在其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對其產生重大影響的重要人物」,而且父母更有優勢和可能成為孩子最為崇拜的權威。孩子的真誠和童心更容易對他人「入迷」,負面的例子就是容易上當受騙。在我們家就是如此。但我的權威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不是「馬後炮」,而是富有極高「正確率」的預見性。譬如:《回聲》、申思任意球、「實話實說」、選擇延安中學,高中留學去德國乃至在很長時間內讓女兒「感冒」的學習二胡,最終都得到了她的極高評價。多次得到女兒高舉大拇指的獎賞。
文/朱良俊,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家庭教育學會聘請為全國家庭教育專家;上海市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專家;全國家庭教育試驗研究基地(青浦基地)負責人,上海一站家庭教育指導中心首席顧問。探究並實踐家庭教育40多年,積累豐富經驗,有自己獨到見解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