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
對於國人來說,生命有多寶貴,面子就有多寶貴。你給足他面子,他就會給足你一切!樹要皮,人要臉,面子就是一個人的臉面,很多人就是靠著面子而撐著。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信譽就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也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很好的「威信」,繼而讓我們以理服人,或者以德服人。
如何樹立「威信」呢?讀史可以明智,《史記》中給出了2種方法,屢試不爽。學會這2招,我們也可以很輕鬆地樹立起威信,讓自己做事情遊刃有餘,事半功倍。
1、殺雞儆猴,代表人物:司馬穰苴
司馬穰苴,是田完的後代子孫,是田家的妾生之子,但是能文能武,德才兼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齊國危難之際,齊景公急需要將帥之才,於是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田穰苴。齊景公死馬當活馬醫,馬上任命田穰苴為將軍,派他率兵去抵抗燕、晉兩國的軍隊。
田穰苴是個聰明人,他自知地位卑微,很難服眾,難以在將士當中樹立起權威,於是讓齊景公派一位自己寵信的大臣來做監軍。齊景公很高興地答應了要求,派大臣莊賈去做田穰苴的監軍。
田穰苴和莊賈約定說:「明天正午在營門會合。」
到了第二天,穰苴率先達到營門,等待監軍大人莊賈,還特意立起了計時的木表和漏壺。但莊賈一向驕盈自滿,官架子很大,遲遲不來,過來正午時分,還沒去營門會合。
田穰苴知道莊賈估計要晚到,於是打倒木表,摔破漏壺,進入軍營,開始布置他的作戰計劃。到了傍晚時分,莊賈踉踉蹌蹌地來了。
田穰苴質問道:「為什麼約定了時刻還遲到?」莊賈找理由為自己開脫,說「朋友親戚們給我送行,所以耽擱了」。
田穰苴怒斥道:「身為將領,從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應當忘掉自己的家庭,來到軍隊宣布規定號令後,就應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進軍,戰況緊急的時刻,就應當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敵人侵略已經深入國境,國內騷亂不安,戰士們已在前線戰場暴露,無所隱蔽,國君睡不安穩,吃不香甜,全國百姓的生命都維繫在你的身上,還談得上什麼送行呢!」
於是田穰苴把軍法官叫來,問道:「軍法上,對約定時刻遲到的人是怎麼說的?」回答說:「應當斬首!」
莊賈很害怕,馬上派人報告齊景公,請齊景公搭救。可是沒等報信的人回來,田穰苴把莊賈斬首,向三軍巡行示眾,全軍將士都震驚害怕。從此以後,大家都不敢小看平民出身的田穰苴,很忌憚他的威嚴,對于田穰苴的話,也都是令行禁止。
田穰苴說話算數,治軍有方,賞罰分明,將士們也個個精神振奮、鬥志昂揚。不出意外,田穰苴率領齊軍成功擊退晉、燕的入侵之軍,因功被齊景公封為大司馬。所以後世也稱他為「司馬穰苴」,其子孫世稱司馬氏。
由此可見,我們要在一個新環境樹立威嚴,並且已經大權在握,最好的方式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用威嚴下馬威,再用柔情安撫大眾,「剛柔並濟」、「嚴寬並舉」,效果為上佳。
2、立木為信,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是戰國時期改革家、思想家,他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
但是在實行新法的前期,並不是那麼順利,畢竟商鞅是衛國人,他只是以客卿的身份替秦孝公出謀劃策罷了。所以說,非要商鞅在秦國變法的過程中獨當一面,還是很有難度係數的。特別是,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非常反對變法,認為此舉損害了自己利益。
雖說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商鞅畢竟是一個外來的卑微言輕之人,一時半會兒也很難在秦國老百姓心中樹立威嚴、威信。
於是商鞅動腦子,想了一個辦法:他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
老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動,只是圍在一起議論。於是商鞅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
突然,人群中走出一個年輕小夥子,說道:「我來試試。」小夥子一口氣把木頭扛到了北門。
商鞅立刻賞給扛木頭的年輕人五十金,一分不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 商鞅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通過「立木為信」這件小事,只付出了50金,便在老百姓心中樹立了威信,表明自己是令出必行,絕不欺騙,更為後面推行新法打下了夯實基礎。
由此可見,要讓他人相信,我們自己首先要守信用,最好能夠付出點真金白銀來取得他人信任。正如老子《道德經》所講:「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想要奪取某樣東西,必先給予、付出,有舍有得。
結語:
讀史可以明智,讀《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學習司馬穰苴的智慧,我們明白了樹立威嚴要懂得殺雞儆猴;讀《史記-商君列傳》,學習商鞅的智慧,我們明白了可以通過「立木為信」來樹立威嚴和威信。學會這2招,教大家樹立威信,屢試不爽!
今日話題:
您還知道哪些樹立威嚴的方法?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跟著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