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熊育兒日記
都說父母需要有威信,否則孩子是不會信服你的,也不會聽你的教育。所謂威信,既是要有權威也要有信任。那麼威信是靠吼和打罵建立的嗎?當然不是,在打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威信是無法長久的。父母對孩子獎懲有別,說話算話才能真正建立起威信。
樂樂本來是個挺聽話的孩子,媽媽有時候因為他聽話反而自己變得不太守信用。明明答應了樂樂的事,只要樂樂不催促,她就當這件事沒發生過。她覺得反正孩子沒有記性,扭頭就忘是常事。結果慢慢的樂樂變得叛逆起來,這時媽媽再用承諾去引導他,他也不買帳了。
有一次媽媽又許諾說,只要他期末考到95分以上,自己就獎勵超級飛俠的玩具。結果這次樂樂還是考栽了。媽媽生氣地說:「超級飛俠也不想要,那就算了!」沒想到樂樂頂嘴道:「不要就不要,你上次說帶我去海洋公園,不是也沒去嗎?我無所謂!」
這種隨意的「畫大餅」就是最典型的透支威信的行為。隨口敷衍、不當回事、覺得孩子還小,這些藉口都在某種程度上會讓自己的威信喪失。更有甚者,孩子也會變得無視承諾,把約定看作不值一提的東西。
1、失去孩子的信任
不守承諾的父母是短視的。他們熱衷於用威嚇或者哄騙的方式讓孩子立刻聽話。於是他們的獎勵是輕飄飄的,懲罰也是輕飄飄的,難以執行到位。
特別是當孩子成功了,達到了他們的要求後,他們就滿足了,至於是否兌現承諾,那就要看孩子是否記得以及自己的心情了。這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孩子的信任就失去了。
2、獎懲不具備效應
沒有執行力的獎懲是不具備效應的,特別是教育上。當孩子看透了獎懲的本質後,他們就會抱著僥倖或者無所謂的心態,隨便父母是威嚇還是引誘,對他們來說都已經失去了效應,因為父母已經失去了威信。
3、讓孩子變得無視約定
獎懲的約定始終不被執行,那麼孩子也會認為約定不重要。父母的失信變成了他們學習的榜樣。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他們難免有樣學樣,無視和他人的約定,變成一個沒有信用的人。詩人喬叟說:「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那麼沒有了信任的孩子是否還是一個具有美德的人呢?
可見,言而無信的行為是父母丟失威信的首要原因。而且這種言而無信、隨心所欲的行為方式還會給孩子帶來內心的傷害,有的孩子甚至會用一生去修補這種傷害。
1、孩子的熱情被消耗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特別是獎勵方面。他們可能在執行某個約定時就在盼望著得到獎勵的那一刻。然而父母裝聾作啞,每次都要自己去提醒或者催促才兌現承諾,那麼孩子的熱情久而久之就會被消耗。
2、孩子的內心安全感缺失
父母的獎懲如果過於隨意,會讓孩子的內心缺失安全感。因為他們不知道父母何時會獎勵,又何時會懲罰自己。他們惶惶不可終日,不敢對父母有什麼盼望。這種不安定感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3、孩子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如果獎勵一再被拖延和無視,孩子甚至會認為父母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別傻?特別好欺騙?他們會把這種無視上升到父母不愛自己的層面。要麼會十分傷心難過,要麼會變得叛逆,既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我也就沒有必要再信任你了。
也許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隨口敷衍和拖延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和傷害。從某種程度來說,不但是父母的威信受損,孩子同樣會引起心靈上的衝擊。那麼父母如何通過承諾來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呢?
1、許諾前請三思
父母不要隨意許諾。太隨意的諾言和懲罰都是不可取的。在許諾前,父母可以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時間和經濟是否能支撐。如果綜合考慮下不能實現,就要和孩子進行商量,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
通常情況下,孩子是能夠理解父母的。有時候,孩子的期許是很簡單的,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和金錢,也許他們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盡情陪伴自己一次。
2、獎懲都要執行到位
要樹立威信,獎懲都要執行到位。如果約定好了的事情,做到了,父母立刻執行獎勵。如果沒有做到,按照事先的約定,立刻執行懲罰。
獎懲都需要事先約定並執行到位。不能把承諾變成一種收買和賄賂。當孩子發現,每一次的約定都會帶來相應後果時,他自然會變得尊重約定,那麼父母的威信自然也就樹立起來了。
3、失信不要隱瞞
當然世界上不是每件事都能實現,父母的承諾也可能出現無法兌現的情況。但是父母切記不能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覺得孩子不提就算了。真正到孩子提起的時候,承諾的顏色就已經褪去了。父母應當第一時間直接地告訴孩子,並且認真地和孩子說明情況並道歉。
最重要的是要提出一個補救的方案,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重視自己的,這樣也能把傷害減少到最低。通過這種開誠布公地交流,也能讓孩子懂得家人之間「無話不可說」的道理。
松下幸之助說:「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父母要樹立威信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遵守每一次的承諾,執行每一次的懲罰。只有父母把承諾的地位上升到不可撼動的地位,孩子的心中才能真正重視它,孩子才能真正意識到父母的威信。
平時你是否能遵守和孩子的約定呢?你覺得父母沒有威信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歡迎下方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