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說話不算話,透支的是家長的威信,別怪孩子不信服你

2020-09-26 小熊育兒日記

文/小熊育兒日記

都說父母需要有威信,否則孩子是不會信服你的,也不會聽你的教育。所謂威信,既是要有權威也要有信任。那麼威信是靠吼和打罵建立的嗎?當然不是,在打罵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威信是無法長久的。父母對孩子獎懲有別,說話算話才能真正建立起威信。

樂樂本來是個挺聽話的孩子,媽媽有時候因為他聽話反而自己變得不太守信用。明明答應了樂樂的事,只要樂樂不催促,她就當這件事沒發生過。她覺得反正孩子沒有記性,扭頭就忘是常事。結果慢慢的樂樂變得叛逆起來,這時媽媽再用承諾去引導他,他也不買帳了。

有一次媽媽又許諾說,只要他期末考到95分以上,自己就獎勵超級飛俠的玩具。結果這次樂樂還是考栽了。媽媽生氣地說:「超級飛俠也不想要,那就算了!」沒想到樂樂頂嘴道:「不要就不要,你上次說帶我去海洋公園,不是也沒去嗎?我無所謂!」

這種隨意的「畫大餅」就是最典型的透支威信的行為。隨口敷衍、不當回事、覺得孩子還小,這些藉口都在某種程度上會讓自己的威信喪失。更有甚者,孩子也會變得無視承諾,把約定看作不值一提的東西。

不守承諾給父母威信帶來的損害

1、失去孩子的信任

不守承諾的父母是短視的。他們熱衷於用威嚇或者哄騙的方式讓孩子立刻聽話。於是他們的獎勵是輕飄飄的,懲罰也是輕飄飄的,難以執行到位。

特別是當孩子成功了,達到了他們的要求後,他們就滿足了,至於是否兌現承諾,那就要看孩子是否記得以及自己的心情了。這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孩子的信任就失去了。

2、獎懲不具備效應

沒有執行力的獎懲是不具備效應的,特別是教育上。當孩子看透了獎懲的本質後,他們就會抱著僥倖或者無所謂的心態,隨便父母是威嚇還是引誘,對他們來說都已經失去了效應,因為父母已經失去了威信。

3、讓孩子變得無視約定

獎懲的約定始終不被執行,那麼孩子也會認為約定不重要。父母的失信變成了他們學習的榜樣。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他們難免有樣學樣,無視和他人的約定,變成一個沒有信用的人。詩人喬叟說:「真誠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那麼沒有了信任的孩子是否還是一個具有美德的人呢?

可見,言而無信的行為是父母丟失威信的首要原因。而且這種言而無信、隨心所欲的行為方式還會給孩子帶來內心的傷害,有的孩子甚至會用一生去修補這種傷害。

獎懲的隨心所欲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什麼傷害

1、孩子的熱情被消耗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特別是獎勵方面。他們可能在執行某個約定時就在盼望著得到獎勵的那一刻。然而父母裝聾作啞,每次都要自己去提醒或者催促才兌現承諾,那麼孩子的熱情久而久之就會被消耗。

2、孩子的內心安全感缺失

父母的獎懲如果過於隨意,會讓孩子的內心缺失安全感。因為他們不知道父母何時會獎勵,又何時會懲罰自己。他們惶惶不可終日,不敢對父母有什麼盼望。這種不安定感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3、孩子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如果獎勵一再被拖延和無視,孩子甚至會認為父母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別傻?特別好欺騙?他們會把這種無視上升到父母不愛自己的層面。要麼會十分傷心難過,要麼會變得叛逆,既然你不把我放在心上,我也就沒有必要再信任你了。

也許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隨口敷衍和拖延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如此大的影響和傷害。從某種程度來說,不但是父母的威信受損,孩子同樣會引起心靈上的衝擊。那麼父母如何通過承諾來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呢?

家長如何通過承諾來樹立起威信

1、許諾前請三思

父母不要隨意許諾。太隨意的諾言和懲罰都是不可取的。在許諾前,父母可以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時間和經濟是否能支撐。如果綜合考慮下不能實現,就要和孩子進行商量,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

通常情況下,孩子是能夠理解父母的。有時候,孩子的期許是很簡單的,不需要那麼多的時間和金錢,也許他們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盡情陪伴自己一次。

2、獎懲都要執行到位

要樹立威信,獎懲都要執行到位。如果約定好了的事情,做到了,父母立刻執行獎勵。如果沒有做到,按照事先的約定,立刻執行懲罰。

獎懲都需要事先約定並執行到位。不能把承諾變成一種收買和賄賂。當孩子發現,每一次的約定都會帶來相應後果時,他自然會變得尊重約定,那麼父母的威信自然也就樹立起來了。

3、失信不要隱瞞

當然世界上不是每件事都能實現,父母的承諾也可能出現無法兌現的情況。但是父母切記不能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覺得孩子不提就算了。真正到孩子提起的時候,承諾的顏色就已經褪去了。父母應當第一時間直接地告訴孩子,並且認真地和孩子說明情況並道歉。

最重要的是要提出一個補救的方案,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重視自己的,這樣也能把傷害減少到最低。通過這種開誠布公地交流,也能讓孩子懂得家人之間「無話不可說」的道理。

松下幸之助說:「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父母要樹立威信就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遵守每一次的承諾,執行每一次的懲罰。只有父母把承諾的地位上升到不可撼動的地位,孩子的心中才能真正重視它,孩子才能真正意識到父母的威信。

平時你是否能遵守和孩子的約定呢?你覺得父母沒有威信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從小說話不算話,造成孩子「沒信用」的真正原因,你了解嗎
    可是,沒想到,當孩子拿到新玩具回到家之後,完全忘記了答應過我的要求,我主動向他提出讓其打掃房間的這個要求後,孩子也總是忽略我的說話,甚至當作沒有這回事。看到孩子表現出來的這種情況,我不禁開始思考:孩子總是說話不算話,造成孩子"沒信用"的這種情況,其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家長說話不算話?言出必行,是你教給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一直持續了一個星期,孩子的情緒都特別的不好,早上起床哼哼唧唧,說爸爸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我抱著她,告訴孩子爸爸真的很忙,本來是可以有時間的,臨時要走的,爸爸也沒有說話不算話,只是時間上推遲了,寶貝要耐心的的等待呀!
  • 家長經常說話不算話,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危害?西瓜視頻告訴你
    小時候你有沒有遇到父母所謂善意的謊言呢?哄孩子時不假思索地給出一些承諾,卻從不會實現,有些家長覺得無所謂,一種我們小時候不都是這樣哄著過來的心理。無限次的給孩子承諾卻不兌現,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呢?有些父母都是雙標的,一邊教育著孩子要講信用,說話要算話,一邊自己又不以身作則,這樣孩子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嗎?
  • 想讓孩子言而有信,家長先從自己說話算話做起
    為什麼又答應了別人去她那裡,你到底要去哪啊?你到底說話算不算話啊?結果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和那位阿姨,我們兩個都是被鴿的小垃圾……媽媽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你也猜不明白。然而很多父母習慣了欺騙,卻把欺騙用在了孩子身上,往往忽略了欺騙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做成什麼事情,給孩子提供了很多的空頭支票和承諾,比如:只要你考到第幾名,爸爸媽媽就帶你去……等到真的完成任務的時候,卻又開始返回。
  • 孩子不講規則,說話不算話?先別怪孩子,看看你做到這個了嗎?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求他們說話算數大多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管教孩子,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的一種方法。基於這點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在被迫的情境下答應的事情往往不是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是父母的意願。這就導致我們要求孩子外出半個小時就回家,但是孩子其實想玩一個小時,孩子為了能夠出去玩,不得已才答應下來,但是等他們出去了之後就會忘了時間,把我們的話都丟到天邊去了。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不能完全以自己的想法為主,也要考慮到孩子的需求。更不能用「你不答應我就不讓你出去玩」之類的話來逼迫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學會敷衍家長。我們是否做出過不平等條約?
  • 孩子經常說話不算話?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父母應該要反思
    ,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父母無法成為孩子學習的良好榜樣,那麼孩子怎麼可能擺脫父母帶來的惡劣影響,成為一個優秀出色的人呢?所以身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進行深刻的反思,是否自己的言行出現不當,而影響了孩子的正確成長方向。
  • 家長這3種行為,會失去自己的「威信」,孩子也會越來越不尊重你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的3種行為,會失去自己的「威信」,孩子也會越來越不尊重你,不把你的話放在心上,家長們要注意了。1.言而無信有些家長們習慣對孩子們做出許諾,比如說今天承諾孩子去遊樂場玩兒,明天承諾孩子買些什麼東西。
  • 父母說話不算數,真的讓人很絕望,再好的教育也白搭
    這也能看出,說話不算話的父母真的不是個例。 在孩子的心中,家長的承諾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你隨口的一句獎勵,孩子卻當成了目標。 女兒站在臺上大聲的控訴:如果你再這麼嘴快,說話不算話的話,那我以後再也不跟你說事情了。
  • 父母的說話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別不信,心理學依據讓人信服
    父母的「禁止」,反而對孩子是一種「鼓勵」有很多父母說,孩子的性格特別叛逆,你越不讓他做什麼,他越要去做什麼試試。其實,孩子的這種性格,就是與父母的說話方式有關。就像父母管教孩子時,總用一些「禁止」性的語言,比如「不要吵鬧」、「不要亂拿東西」、「不要不禮貌」等,孩子反而就照著這種禁止的事情去做。所以,父母的「禁止」,反而對孩子形成了一種「鼓勵」。因此,父母的說話方式,確實可以決定孩子的性格,心理學依據讓人信服。不想因為錯誤的說話方式,讓孩子形成不好的性格,父母應該怎麼做?
  • 教育孩子時,父母別不守信
    父母也會慢慢失信於孩子,帶來的壞處是非常大的。1、孩子認為父母說話不算數,父母失去威信有些父母開出的承諾也許真的是有事情不能夠辦到,但是孩子並不能理解這種「爽約」的藉口。只會認為父母說話不算數,從此不再信任父母。
  • 父母如此辛苦為何孩子不理解?如果父母不想聽,就別怪孩子不想說
    或許是,從孩子到父母的身份轉變太過劇烈,導致許多「中國家長」在思想意識上尚未真正重視、仔細學習和深入思考,就已經匆匆忙忙地坐上了家長這一併不輕鬆的「寶座」。結果就是,大多數家長都不是合格的家長,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優秀的孩子。
  • 父母學堂 | 6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你威信盡失,快來看看!
    「這孩子沒大沒小的,動不動就對我們發脾氣。」諸如此類的話,仔細推敲起來,的確反映了當前一部分家庭在教養孩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長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擁有一定的威信是必不可少的。家長的威信是一種難以估量的潛在的教育力量,是家長對孩子有效地進行教育和使孩子能自覺地接受教育的條件。
  • 說話不算數的父母,憑什麼要求孩子講誠信
    「你考到前三名,我給你買球鞋。」「你成績提高了,我就帶你去迪士尼」…….孩子一旦實現的父母的要求,父母卻有了各種藉口:「忙死了,沒時間」、「買什麼玩具,你都多大了,買參考資料吧!」。如果孩子不開心,還要被父母扣一頂不懂事,不聽話的帽子。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一個針對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現狀與期望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排在第一位。
  • 家庭教育,家長「威信」樹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能沒有威信。家長的威信是確保教育順利開展,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資源。但家長的威信又不簡單地理解為家長有什麼,不是建立在父母的體力,家長的財力和權力之上;而是孩子要什麼,是建立在盡最大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上。我確信自己在女兒心目中有威信、有權威。我的聲譽主要來自於我的「能」和對待「不能」的態度上。 先說我的「能」。
  • 請不要透支孩子對你的愛——「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
    當我們爸爸媽媽口口聲聲的說著愛孩子的時候,多少家長是愛著自己心目中的目標而讓自己的孩子缺愛,多少家長是愛著心中的自己而給孩子溺愛! 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和上進,溺愛會讓孩子失去道德和責任!這都是害孩子!
  • 當孩子到了年紀,父母就要給零花錢了,不然就別怪孩子「偷」
    導讀:當孩子到了年紀,父母就要給零花錢了,不然就別怪孩子「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當孩子到了年紀,父母就要給零花錢了,不然就別怪孩子「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請不要透支孩子對你的愛——"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
    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當我們爸爸媽媽口口聲聲的說著愛孩子的時候,多少家長是愛著自己心目中的目標而讓自己的孩子缺愛,多少家長是愛著心中的自己而給孩子溺愛!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和上進,溺愛會讓孩子失去道德和責任!這都是害孩子!真正能夠做到愛父母的卻是我們的孩子,因為孩子的心目中是有真愛的,他們大部分都能包容、悅納、理解著父母,而絕大部分的父母卻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多麼諷刺!大人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卻口口聲聲說著愛孩子,而孩子能夠包容、悅納和理解父母卻從來不口口聲聲說愛父母。
  • 孩子沉默寡言說話不清楚,父母從小這樣和孩子說話令人擔心
    這樣的媽媽你見過嗎一位從事早教的朋友,推薦了一個說話不清楚的孩子,讓我們幫忙想想辦法。按約定日期,媽媽帶著孩子來做言語評估和測音,整個過程令人煩躁。這個孩子說話不清楚,而且沉默寡言。,孩子多麼的糟糕,多麼的叛逆,多麼的不聽話,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
  • 要想孩子誠實守信,首先父母就不能出爾反爾
    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考試前我就對他許下諾言:只要他能考上二等獎,就帶他去省內兩日遊。也不知是他運氣來了,還是真努力了,小子竟然得了一等獎。假期就快過完了,我還沒抽出時間陪他去玩。這個暑假實在太趕貨了,天天都有做不完的工。小子有些著急了,問我究竟哪天出發。
  • 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理解家長的苦心
    她沒有收到爸爸的獎勵和表揚,還受到了一頓打擊:「你這次是僥倖才能考這麼好。」「要是平時,你連前30都進不了。」「這次考個第8名,你就滿足了?那人家還有考第1名的呢。」「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糟心玩意兒,你要手機幹什麼?爸媽這麼拼命掙錢供你,你還要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