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此辛苦為何孩子不理解?如果父母不想聽,就別怪孩子不想說

2020-12-02 教育思享

中國家長,是這個星球上最辛苦的職業。

從孩子出生起,就要肩負和承擔著孩子的養育責任,可是,對於年輕父母來說,前一年自己還是孩子,還能依靠父母和家庭;後一年自己就有了孩子, 無時無刻都需要自己的照料和關愛。

或許是,從孩子到父母的身份轉變太過劇烈,導致許多「中國家長」在思想意識上尚未真正重視、仔細學習和深入思考,就已經匆匆忙忙地坐上了家長這一併不輕鬆的「寶座」。

結果就是,大多數家長都不是合格的家長,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優秀的孩子。

今年9月,湖北武漢一個14歲的初中生,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玩撲克牌,被母親在學校樓道扇了兩個耳光而感到自尊心受挫,在猶豫片刻後,毅然決然地跳樓,離開了這個世界。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果對於青春期孩子,父母能夠多一點耐心、寬容和理解,孩子能感受到多一點溫情、欣慰和關愛,或許事情的結果,不至於如此。

作為父母,既沒有合格證、上崗證和畢業證,也不需要學習、聽課和考試,就因為年齡比孩子大,似乎就註定要做孩子無可辯駁的批評者、質疑者,甚至是否定者。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這無疑是毫無道理和不近人情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數量繁多的教育書籍、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但是很遺憾,想要通過讀書學習來提升自己做父母的能力, 改善自身教育方式的父母,實在是太少了。在大多數指責、抱怨和苦惱於青春期孩子叛逆的父母眼裡,大人是父母,小孩是孩子,那麼孩子按照父母「為他好」的想法思路去生活,肯定不會錯。

可實際上,這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大錯特錯。

如果只是「為他好」,父母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強加到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本身的意願和需要,既不屑於和他溝通,也不樂於和他相處,那麼我們辛辛苦苦教育孩子十多年,最後的結果,卻是孩子的心思性格和父母漸行漸遠,這又何苦呢?

孩子畢竟是孩子,與生俱來就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於手機、電腦和遊戲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和痴迷。父母督促和引導孩子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當然是好事,可孩子也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從孩子的興趣、感受和心境著手,先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後再循序漸進地和孩子進行深入交流,逐步引導孩子思考、對比和分析。

或許有些父母覺得,反正都是一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不惹事、少出門和學習好,有必要小心翼翼、無比謹慎地和孩子說話相處嗎?

明代啟蒙讀物《增廣賢文》提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意思就是說,在同樣的情境下說話,通情達理的話語能讓人感到欣慰、暖心;而粗暴惡劣的話語卻能讓人不寒而慄。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作為父母,不能說掌握了家庭的話語權,就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無所顧忌」,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還美其名曰「棍棒教育」。

為什麼許多孩子天生就快樂,和父母在一起卻逐漸愁眉苦臉,抑鬱終日?

為什麼許多孩子總想要出門,待在家裡就如坐針氈,痛苦不堪?

為什麼許多孩子越來越沉默寡言,離開家庭就很少回去,毫無感恩之心?

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每一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自以為是、信口雌黃和動輒打罵責罰孩子的父母。

現實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沒有誰能夠真的「獨善其身」,大人和孩子,從來都不是教育事業的左右兩極,孩子想輕鬆,大人要分數,僅此而已。

「中國家長」的辛苦,誰都無以言表。

可是,教育不是父母掏出真心,孩子全盤接受的過程。唯有共情、尊重和理解,才是解決青春期叛逆和家庭教育問題的前提。

如果父母不想聽,就別怪孩子不想說!

相關焦點

  • 父母總說為了孩子好,為何孩子不領情?「刻意感動」打動不了孩子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說這麼一句話「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有的孩子會理解父母,但也有的孩子毫不領情,甚至還會對父母說這樣的話而反感。因為倩倩有些許跟不上老師的教學節奏,於是,媽媽又給倩倩報了兩個輔導班來提高成績。為什麼會說又呢?是因為倩倩在原來就上著好幾個輔導班,還有小提琴、芭蕾的興趣班。
  •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爸媽們常常糾結:是聽孩子的選擇放棄,還是要繼續堅持,逼一下孩子?我覺得,在真的放棄之前,父母有責任適當地逼一逼孩子。因為放棄誰都會啊,可以說是非常容易的事。可是要堅持下去卻要足夠的耐力和勇氣。怎麼理解這個「適當」,考驗著為人父母的智慧。
  • 孩子不想上學,家長應該怎麼做?高情商父母的做法值得借鑑
    所以每當父母聽到孩子說不想上學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會有怒氣,有的父母甚至二話不說便開始責備孩子「不懂事」。其實高情商的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也許並不是一時興起,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耐心詢問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知道了原因之後,父母才能「對症下藥」,更精準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 如果不想孩子長大以後變成「白眼狼」,父母就不要總說這幾句話
    「孩子,你就是爸媽全部的希望,我們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在父母的心中,是把孩子看的很重的。但是不要總是將這種想法掛在嘴上,父母對於孩子的那份心,就算不說出來,孩子也是知道的。如果總是拿出來說,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 鄭伊健坦言不想生孩子:做人太辛苦,不想讓孩子來到世上受苦
    人們在選擇生兒育女的時候,會先考慮很多的方面,例如是否可以給孩子好的生活,是否可以讓孩子快樂成長,又是否可以讓孩子健康的長大,這些都是為人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於鄭伊健來說,他也曾經為這些事情苦惱,所以他也曾經在訪談過程中坦言自己渴望婚姻,當時不想生孩子。
  • 孩子想要的理解,為什麼父母給不了?
    被理解後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的? 有人寫下了當時的感受:好像陽光照進了心裡,穿透了迷霧,整個人都被照亮了。那一刻,你不再孤獨,不再壓抑,好似心理有了溫度,人仿佛也重新活了過來,可以動彈了。你所有的努力、付出、犧牲、委屈統統都被看到、被接納、被撫慰,很放鬆、很熨帖。
  • 開學了,你的孩子為何不想上學?
    而一些孩子仍舊處於焦慮、不想上學的狀態,這個時候就需要引起重視了。對於家長來說,如果孩子不想上學,首先要意識到的就是:孩子害怕的不是上學這件事,而是一切會與上學聯繫起來的緊張想法或不愉快經歷。孩子永遠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愛,如果平時家長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孩子,沒有給予足夠的陪伴和關心,有的孩子就會通過裝病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注意力,而有的孩子則會通過不想去上學的方式來獲得更多關注。
  • 為何孩子不聽勸?越說越不聽?家長多說這3個字,化解孩子逆反心
    導讀:為何孩子不聽勸?越說越不聽?家長多說這3個字,化解孩子逆反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何孩子不聽勸?越說越不聽?家長多說這3個字,化解孩子逆反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說他「聽不見」啊
    「好好說話不聽的,非要我吼幾聲,才聽得見。」相信這是不少朋友的煩惱吧,對孩子說話仿佛就是耳邊吹過風,風過無痕。我一位朋友還為此特地帶孩子去看了耳鼻喉科,結果只是印證了,孩子就是不想聽媽媽說,你說氣人不?
  •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父母的應對很重要,可決定孩子的未來
    文/小熊育兒日記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為孩子安排了各式各樣的培養課程,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想要放棄的一瞬間,此時父母的應對極為重要,如果應對不當,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將來。
  • 孩子不想上學了,是堅決不上那種,作為父母該怎麼辦?
    孩子不想上學了,是堅決不上那種,作為父母該怎麼辦?這個問題我分為3點來回答。1:首先我想說,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因為這件事,打罵孩子,這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更不想去學校。所以說,必須要對症下藥,自己花一些功夫去了解一下孩子之所以不想去學校,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導致的,可以向老師或者同學了解一下,自己孩子在學校的實際情況或者是遇到了些什麼事情,這樣就可以和老師,一起配合起來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
  • 《幸福三重奏》郎朗感謝「狼爸」: 孩子說不想學了,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看到苦惱的朋友,我不禁想,如果未來某天我家孩子也對我說:「媽媽,我不感興趣,不想學。」我該怎麼做才是真的對孩子好?但是,平日裡孩子並沒有下苦功練習,自己應不應該順應孩子的興趣。 教育專家的回答一針見血: 孩子說對舞蹈感興趣,卻有沒有下功夫,父母必須讓她明白,即便是有興趣,也不意味著事情能夠輕易完成,很快看到成果。興趣不是靈丹妙藥,更不該成為逃避的藉口。
  • 道理都說了,可孩子就是不聽,父母該怎樣教育一個"理想型"孩子?
    道理都說了,可孩子就是不聽,父母該怎樣教育一個&34;孩子?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是心力交瘁,給孩子說了那麼多大道理,孩子也能明白,但是還是和以前一樣不聽大人的話,說了也是白說,一點用也沒有。對此,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很頭疼。比如,現在很多孩子都架起了眼鏡框,有的甚至在小學的時候都得了近視眼。
  •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如何說少年才會聽?怎麼聽少年才肯說?》
    通常孩子不肯跟父母多說,是因為父母根本不會聽,不會聊,聊著聊著就把天聊死了。例如:當孩子抱怨作業太多,媽媽會如何應對呢?孩子:媽媽,今天作業太多了,我都不想做了。媽媽:不做作業怎麼行,老師明天不會批評你嗎?再說,老師布置作業也是為了你們好,別抱怨了,有這抱怨的功夫還不如趕緊做呢!孩子:煩死了,我知道了,不跟你說了。
  • 為何寶寶哈欠連連就是不睡覺?父母別怪孩子不懂事,也許是在求救
    照顧寶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忙碌了一天後,父母最喜歡的就是看著孩子睡著,然後自己好好休息一會。但也有家長發現,有些寶寶明明已經瞌睡得不行,哈欠連連了,可就是不睡覺。很多家長覺得,可能是因為寶寶雖然困,但是就是不想睡,是不懂事的表現。
  • "賺錢很辛苦,家裡不富裕",父母該不該把這樣的話,說給孩子聽
    一些家境貧窮的父母,都會給孩子說這樣的話,&34;;又或者是&34;、&34;。也許父母的初衷是好的,那就是讓孩子學會節儉,不要亂花錢。但是這樣的話,父母該說給孩子聽嗎?,說給孩子聽?有的父母或許會覺得,不應該和孩子說這樣的話,因為這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也有的父母會認為,應該要和孩子說,讓他們知道家裡不富裕,才能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其實,像&34;這類的話,父母應該和孩子說,但不要一直強調,更不要把它當作是拒絕孩子請求的藉口。
  • 孩子不愛讀書,不想上學怎麼辦?這些方法父母必須知道
    小黃同學今年是新一年級新生,滿懷著期待走進小學的教室,但是剛開學一周,他就開始不想學習,不願意去上學了。爸爸媽媽是「哄、打、罵...」各種能想到的招式都用上了,但是整體效果一般,孩子對於上學的那種期待和興趣已經沒有了,為什麼剛開學就不願意去上學?
  • 孩子總粘著父母?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通俗點說就是像彼得潘一樣永遠也不想長大的人,特點是依賴心強、不想負責任、情緒化任性、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絕等。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身上都有這些缺陷孩子一味地粘著父母,父母幫助孩子解決了許多孩子原本就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會大大降低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
  • 孩子有秘密不想說,跟愛不愛父母沒有關係,為此糾結大可不必
    尤其是孩子進入高年級後,這種現象會更為突出。也許家長們會說,孩子大了有心事、有小秘密是正常現象,所以基本不太在意。而有些家長會陷入情感的糾結。認為孩子大了,親子關係如此疏離,無法接受又苦於不知如何是好。
  • 父母不想傷害孩子,關鍵是學會《讀懂孩子的心》
    父母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有時卻是傷害孩子最深的人。有位朋友十分疼愛自家孩子,但由於性格急躁,忍受不了孩子磨磨蹭蹭,還喜歡看動漫的毛病,動不動就會大吼大叫,有時不惜用極其難聽的話語痛罵孩子。原本孩子十分活潑可愛,膽子很大,近些日子再去看他家時,發現孩子已經變得十分膽小,在陌生人面前唯唯諾諾,不禁讓人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