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是這個星球上最辛苦的職業。
從孩子出生起,就要肩負和承擔著孩子的養育責任,可是,對於年輕父母來說,前一年自己還是孩子,還能依靠父母和家庭;後一年自己就有了孩子, 無時無刻都需要自己的照料和關愛。
或許是,從孩子到父母的身份轉變太過劇烈,導致許多「中國家長」在思想意識上尚未真正重視、仔細學習和深入思考,就已經匆匆忙忙地坐上了家長這一併不輕鬆的「寶座」。
結果就是,大多數家長都不是合格的家長,大多數孩子都不是優秀的孩子。
今年9月,湖北武漢一個14歲的初中生,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玩撲克牌,被母親在學校樓道扇了兩個耳光而感到自尊心受挫,在猶豫片刻後,毅然決然地跳樓,離開了這個世界。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如果對於青春期孩子,父母能夠多一點耐心、寬容和理解,孩子能感受到多一點溫情、欣慰和關愛,或許事情的結果,不至於如此。
作為父母,既沒有合格證、上崗證和畢業證,也不需要學習、聽課和考試,就因為年齡比孩子大,似乎就註定要做孩子無可辯駁的批評者、質疑者,甚至是否定者。對孩子的成長來說,這無疑是毫無道理和不近人情的。
在這個世界上,有數量繁多的教育書籍、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但是很遺憾,想要通過讀書學習來提升自己做父母的能力, 改善自身教育方式的父母,實在是太少了。在大多數指責、抱怨和苦惱於青春期孩子叛逆的父母眼裡,大人是父母,小孩是孩子,那麼孩子按照父母「為他好」的想法思路去生活,肯定不會錯。
可實際上,這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大錯特錯。
如果只是「為他好」,父母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強加到孩子身上,不顧及孩子本身的意願和需要,既不屑於和他溝通,也不樂於和他相處,那麼我們辛辛苦苦教育孩子十多年,最後的結果,卻是孩子的心思性格和父母漸行漸遠,這又何苦呢?
孩子畢竟是孩子,與生俱來就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對於手機、電腦和遊戲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和痴迷。父母督促和引導孩子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當然是好事,可孩子也是獨立自主的個體,我們在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從孩子的興趣、感受和心境著手,先吸引他的注意力,然後再循序漸進地和孩子進行深入交流,逐步引導孩子思考、對比和分析。
或許有些父母覺得,反正都是一樣的教育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不惹事、少出門和學習好,有必要小心翼翼、無比謹慎地和孩子說話相處嗎?
明代啟蒙讀物《增廣賢文》提到,「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意思就是說,在同樣的情境下說話,通情達理的話語能讓人感到欣慰、暖心;而粗暴惡劣的話語卻能讓人不寒而慄。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作為父母,不能說掌握了家庭的話語權,就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孩子「無所顧忌」,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還美其名曰「棍棒教育」。
為什麼許多孩子天生就快樂,和父母在一起卻逐漸愁眉苦臉,抑鬱終日?
為什麼許多孩子總想要出門,待在家裡就如坐針氈,痛苦不堪?
為什麼許多孩子越來越沉默寡言,離開家庭就很少回去,毫無感恩之心?
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每一個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自以為是、信口雌黃和動輒打罵責罰孩子的父母。
現實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沒有誰能夠真的「獨善其身」,大人和孩子,從來都不是教育事業的左右兩極,孩子想輕鬆,大人要分數,僅此而已。
「中國家長」的辛苦,誰都無以言表。
可是,教育不是父母掏出真心,孩子全盤接受的過程。唯有共情、尊重和理解,才是解決青春期叛逆和家庭教育問題的前提。
如果父母不想聽,就別怪孩子不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