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父母的應對很重要,可決定孩子的未來

2020-11-02 小熊育兒日記

文/小熊育兒日記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為孩子安排了各式各樣的培養課程,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想要放棄的一瞬間,此時父母的應對極為重要,如果應對不當,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將來。

知名演員李亞鵬曾經在採訪中提到了一個故事,他的女兒李嫣從小學習鋼琴,然而學習了6年都沒有通過樂理知識的考試,這讓李嫣非常沮喪,一度想要放棄說不想學了。

當她和爸爸提出了這個想法的時候,李亞鵬並沒有像別的家長一樣訓斥女兒,他先安撫了孩子的情緒,然後問了女兒一個問題:你人生的第1次放棄要來得這麼早嗎?

李嫣聽了爸爸的話,經過仔細思考,又一次的報名參加了考試,最終在第二年順利的合格通過,其實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你的應對很重要。

由於幼兒各項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善,同時也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無法衡量學習技能對自己的人生將會帶來哪些好處和幫助,也很難心甘情願地進行枯燥乏味的持續訓練。

因此幼兒在學習的時候出現厭學情緒,試圖放棄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此時正是家長應該負起責任,幫助孩子調整狀態的關鍵時刻。

如果讓孩子習慣了遇到困難就選擇放棄,那麼將會給今後的人生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過早的放棄,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不良影響?

1.不具備堅持的品格

過早的放棄,容易滋生孩子的畏難情緒,讓孩子覺得遇到難題就可以甩手不管,因此無法養成堅持的品格。

然而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斷的堅持,才能夠實現夢想達成目標,如果孩子沒有辦法持之以恆,那麼今後也很難取得成績。

2.抗挫折能力差

習慣了遇到困難就放棄的孩子,沒有應對問題的經驗,因此往往抗挫折能力很差。

面對問題不懂如何解決,所以才會本能地選擇放棄,也因此在心理上缺乏承受能力,很容易會因為失敗而情緒崩潰,給心理上留下創傷。

3.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放棄的孩子,自然也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為一個習慣想要養成,需要日復一日不斷的重複,才能夠形成生理上的自然反射。

如果孩子輕易就選擇放棄,自然也就不具備持久的恆心,無法在以後的人生裡得到長遠的發展和進步。

對於幼兒來說,重複的練習無疑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更何況還有許多新鮮事物在吸引著孩子的注意力。

所以面對孩子的放棄思想,家長需要堅守自己的底線。幫助孩子進行情緒上的引導和規範,父母的用力託舉,才是孩子獲得燦爛人生的關鍵。

孩子的未來,需要父母的用力託舉

1.幫助孩子確立目標

首先家長應該幫助孩子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目標的孩子就如同沒有方向的小鳥,自然也就沒有辦法產生學習的自主性。

家長可以通過孩子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愛好和理想,然後確立一個符合自身條件和成長規律的目標,激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夢想。

2.多鼓勵孩子的進步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需要對孩子的進步進行多多的鼓勵,萬萬不能吝嗇誇獎,總是指出孩子的不足,否則將會導致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沒有辦法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也會影響孩子自我認知的提升。

家長的誇獎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信,找到學習帶來的快樂,也因此更加願意投入到學習當中。

3.適當的「逼迫」孩子

當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家長需要給予一定的理解,保持思想上的理智,進行全面的分析。

在不影響孩子健康的前提下,家長可以適當的「逼迫」孩子,幫助孩子進行持久的堅持,但是需要注意手段,不可以太過激烈,尤其是不能體罰孩子,避免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傷害。

面對孩子的放棄,如果家長的應對不當,那麼將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危害,所以家長需要格外注意以下3點,萬萬不要走入這些誤區。

面對孩子的放棄,家長容易走入哪些誤區?

1.無底線的縱容

有些家長過於心疼孩子,對於孩子的要求往往是無底線的縱容。

孩子不想學習,那麼家長也會無條件的支持,甚至覺得自己家裡條件不錯,不學習也無所謂,只要快樂就好。

其實這種教育態度非常的不負責任,所謂親子教育的意義,正是家長幫助孩子在人生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規範自己的行為,成為更好的人。

2.嚴厲指責斥罵

還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放棄行為,第一反應就是非常生氣,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指責和斥罵,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甚至會採用一些激烈的手段,對孩子進行暴力行為。

這種教育方式容易給孩子留下心理的陰影,而且也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孩子產生更加激烈的厭學情緒。

3.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家長也同樣需要注意,面對孩子放棄的時候,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認為孩子沒耐心,沒恆心,並且經常從這個角度上對孩子進行冷嘲熱諷。

這種行為將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暗示,在家長的不斷提起當中,孩子會在心理上默認自己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自然也就會引發越來越多的放棄行為。

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認為:「我們留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是幫助他們發展出本來認為自己不可能具備的能力,從而挖掘出自身潛能,也知道要讓自己的夢想成真,要用什麼方法,付出怎樣的努力。」

幼兒正處於人生的起步階段,缺少明確的判斷能力,他們並不知道一次簡單的放棄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而我們作為成年人,比孩子具備更多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需要幫助孩子做好理性的分析,鼓勵孩子進行勇敢的堅持,只有父母的用力託舉,才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擁有光輝燦爛的前途。

你的孩子是否有過放棄的想法,你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想學了」父母給孩子的回答,對孩子的未來很重要
    相對於枯燥乏味的學習來說,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明顯會讓孩子感覺到更快樂。於是有的孩子就會歪著自己的小腦袋皺眉對家長說:「媽媽,我不想學了。」面對著孩子的請求,家長應該怎樣來給出自己的回答呢? 「媽媽,我不想學了
  •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爸媽們常常糾結:是聽孩子的選擇放棄,還是要繼續堅持,逼一下孩子?我覺得,在真的放棄之前,父母有責任適當地逼一逼孩子。因為放棄誰都會啊,可以說是非常容易的事。可是要堅持下去卻要足夠的耐力和勇氣。怎麼理解這個「適當」,考驗著為人父母的智慧。
  •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因為年齡和生理發展的限制,比起成人,孩子的語言系統和認知都很簡單。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面對狀況不動聲色,也不能準確表達讓自己不想繼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所以作為家長,在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讀出孩子的言外之意,判斷孩子的這個「不」真正表達的意思是什麼——1. 害怕付出:我真的很努力了,就是學不會,我不想學了.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他是在說:我真的付出了很多,但是看起來,這一點兒意義都沒有,我為什麼還要繼續付出呢?2. 缺乏毅力:我都上好幾次課了,也沒學會,我不想學了.
  • 當孩子說「我不想去幼兒園了」,家長要小心應對,回答至關重要
    文/小焦媽媽為人父母,自然都希望孩子能夠所學有所成,在學習上取得良好的成績,今後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然而很多小朋友卻時常會出現厭學情緒,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幼兒,總是會對父母抱怨說自己不想去幼兒園。此時家長需要小心應對,因為家長的回答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 《幸福三重奏》郎朗感謝「狼爸」: 孩子說不想學了,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朋友讓他好好學,孩子還學著大人的語氣振振有詞地回嘴:「我的興趣不在這一塊,對感興趣的事我才能學好。」 朋友再問:「要不說說你的興趣在哪些科目?」,孩子又說不上來。朋友一直奉行的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擔心逼孩子會讓他失去學習的樂趣和探索的好奇,若隨他去又怕會造成基礎知識和常識的不足,感到十分為難。
  • 「棉花糖分享」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所以作為家長,在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讀出孩子的言外之意,判斷孩子的這個「不」真正表達的意思是什麼——1. 害怕付出:我真的很努力了,就是學不會,我不想學了……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他是在說:我真的付出了很多,但是看起來,這一點兒意義都沒有,我為什麼還要繼續付出呢?2.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前兩天,送孩子去書法班的時候,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劉星:「我不願意學,你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你也不懂事嗎?
  • 懂得比愛更重要,父母的成長決定孩子的未來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都有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工作太忙了,都沒時間跟孩子交流……我自己都煩死了,哪有心思陪他講故事聊天?孩子嘛,能想什麼呢?我陪了呀,可是他從來都是什麼都不願意跟我說,我也沒辦法呀!母女倆抱頭痛哭…… 所以說,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路上,父母的懂得,比愛更重要! 之二 你希望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 「媽媽,我不想學了」,當孩子說這種話,家長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自律決定人生高度。不自律的孩子,未來很難自由。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的習慣需要父母從小培養。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醫生深入研究後發現,這兩個孩子厭學的原因竟然和小時候一個共同的經歷有關:兩人幼時都學過很多才藝,但都中途放棄了。圍棋、鋼琴、素描……都是他們自己感興趣,並提出要學習的。父母請了輔導老師,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孩子突然不想學了,父母也聽之任之。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最終,孩子還是拗不過媽媽,上了車,去學舞蹈。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到底該不該逼孩子一把?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
  • 面對「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如何正確幫孩子擺脫消極心態!
    女孩嘟囔著:「媽媽,我不想去,我不想學了!」媽媽一直就不耐煩,聽這句不想學了,勃然大怒:「要學也是你,不想學也是你,你學什麼堅持一年了?學什麼都半途而廢!不行,必須去,有什麼你和老師說去。」最後小女孩被媽媽強拉硬拽走進教學樓。
  • 孩子說「太難了」,怎麼辦?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寫字課上老師質問「你怎麼寫幾節課都寫不好」,一個孩子低聲回答:「這實在太難了」。另一個孩子本來搭了很高的積木,由於一塊沒拼好,結果全部倒下,他一邊用勁地扔出積木,一邊帶著哭腔叫喊到:「這太難了,我不玩了。」
  • 當孩子哭著對你說:「我不想去幼兒園」,家長如何正確應對
    但還是有很多孩子不適應,甚至開始和老師周旋,又是拳打又是腳踢,回到家又是各種哭鬧著不想再去幼兒園,可讓人愁壞了。我當初也是這樣,憧憬過無數種孩子背著小書包自己走進教室的樣子,覺得他終於可以獨立成長,不必追,但萬萬沒想到反抗來得這麼快,讓我束手無策。
  • 《三十而已》告訴怎樣讓孩子鶴立於人群中?父母三觀決定孩子未來
    裡面有段劇情很精彩很有教育意義:家長們在群裡要求患有癲癇的孩子退學,只有顧佳不同意。「我不想我兒子上幼兒園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歧視。」這一番話既留下了患病的孩子,她和兒子也受到其他家長的重視,也給兒子正確的三觀和處理事情方式。其實,為人父母能給孩子一生受益的教育,就是父母的三觀。父母的三觀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影響著孩子!
  • 孩子的未來是否決定於父母的教育
    我個人認為,老一輩的人覺得孩子養到18歲或者22歲, 那麼他們就應該自己獨立的學會生活,獨自去面對社會創造自己的未來。無論以後過的好與壞,那麼作為父母是不會在去過多的幹涉或者幫助,但是現實中真的就是這樣的嗎?這裡有兩張網圖大家看看有什麼感受。
  • 媽媽說| 父母的品行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中福會副主席、黨組書記、秘書長趙丹妮說。2018上海國際少兒生活方式展工作研討會現場在展會開始前,關於孩子們的生活方式,關於父母怎樣與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來聽聽一位小男孩牛牛的媽媽是怎麼說的:大家好,我是鄭旻,是國元證券的宏觀研究員。
  •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母女倆開始互相埋怨:「從小就叫你學鋼琴、學跳舞、學編程,結果都是學一半就喊累、無聊,不想學,沒一個堅持下來的,看,後悔了吧!?」「我一個小孩懂什麼,我說不學就不學,你當媽的也不知道逼我一下!」「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幹嘛要我逼?!」……我邊聽邊苦笑。
  • 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決定孩子的未來
    有育兒專家說: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一個人最初的心理反應習慣就是在和父母的關係裡形成的,健康地愛孩子的父母,往往能做到以下3點。媽媽卻對他說:你說話很有特點,這不是你缺點,而是優勢,你的特色讓別人更容易記住你。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 父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人物,要讓孩子學著自己長大
    性格決定命運,父母決定孩子的性格很多時候一個人今後會是什麼樣的人,其實在他的童年階段就已經註定了,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未來自己會成為的樣子。雖然說後天的環境已經經歷有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但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無法擺脫童年的影響。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並沒有錯,而決定性格的正是孩子的父母。
  • 父母最重要的能力:和孩子說廢話!
    他文章裡提到,父母最重要的能力,是和孩子說「廢話「的能力。他在一個分享會上和紀錄片出品人毛思翩就教育問題上展開討論,希望他們的對話對你也有幫助。來源:一土教育 (ID:etuedu), 口述者:毛思翩,賀嶺峰,內容整理:陶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