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不想學了」父母給孩子的回答,對孩子的未來很重要

2020-08-29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對於枯燥乏味的學習來說,和小夥伴們在一起玩耍明顯會讓孩子感覺到更快樂。

於是有的孩子就會歪著自己的小腦袋皺眉對家長說:「媽媽,我不想學了。」面對著孩子的請求,家長應該怎樣來給出自己的回答呢?

「媽媽,我不想學了」父母給孩子的回答,對孩子的未來很重要

小李的孩子今年六歲了,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輸給別人家的孩子」,小李為孩子報了整整三個興趣培訓班,將孩子有限的空閒精力分配的十分徹底。

可想而知這樣的生活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有多勞累,而小李看著孩子疲憊的樣子也感覺十分心疼,但是想到孩子的未來,卻只能狠下心來讓孩子繼續這樣的生活。

這天周末小李像往常一樣為孩子準備好上課需要用的物品,準備帶著孩子去參加今天的培訓班。可是往常乖巧的孩子今天卻變得有些抗拒,最後在臨出門時,孩子終於沒忍住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向小李說道:「媽媽,我不想學了。」

當聽到媽媽說出這句話時,小李並沒有像大部分家長一樣,用強迫的方式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命令乖乖去參加培訓班。

小李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首先小李表示自己清楚孩子的疲憊,也感覺很心疼,然後小李轉而向孩子灌輸自己的觀點,向他說明了參加培訓班對孩子的重要性,並對孩子給予鼓勵,承諾在孩子上完培訓班後會帶他去吃一頓大餐。

面對著小李的耐心疏導,孩子慢慢的調整了自己的情緒,乖乖地跟著小李去參加了培訓班的課程學習。

其實每個家長都有可能遇到與小李相似的處境,當孩子對學習抗拒時,家長給出的反應至關重要,很可能家長隨意的一個回答,就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那麼孩子參加一些興趣培訓班,對成長有怎樣的好處呢?

①獲得一個陪伴自己一生的愛好

家長為孩子報名參加興趣培訓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孩子培養出一個自己喜歡的愛好。

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會遇到一些讓自己感到難過的煩心事,當孩子長大後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排解自己的煩憂。

②懂得堅持的意義

任何知識的入門都是對自身毅力的一種考驗,當孩子報名參加培訓班的時候,勢必會經過一段入門前的「陣痛期」。

如果孩子在家長的鼓勵下能夠堅持下來的話,就會懂得堅持的意義,而這勢必會對自身將來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家長如何為孩子挑選喜歡的培訓班,培養出興趣呢?

①提前詢問孩子自己的意見

不同的孩子會對不同的的領域感興趣,並不是家長感興趣的課程孩子就會喜歡。家長在為孩子挑選培訓班培養興趣時,最好提前徵求孩子的意見,看一下自己的孩子對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再進行針對式的培養。

②採用鼓勵式的教育方法

有的家長在遇到孩子對上培訓班有牴觸情緒的時候,會選擇對孩子進行「逼迫」,強迫他服從自己的命令。

其實這種方法並不正確,面對這種情況時家長應該儘量採用鼓勵式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循循善誘,讓他逐漸對家長的培養產生興趣。

​和你說句貼心話

所有為孩子報名參加興趣培訓班的家長初心都是為了自己孩子能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當家長發現孩子對培訓班產生牴觸情緒,不想參加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好心卻做了錯事。

今日話題:你覺得參加興趣培訓班對孩子成長還有哪些好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影響孩子的一生
    母女倆開始互相埋怨:「從小就叫你學鋼琴、學跳舞、學編程,結果都是學一半就喊累、無聊,不想學,沒一個堅持下來的,看,後悔了吧!?」「我一個小孩懂什麼,我說不學就不學,你當媽的也不知道逼我一下!」「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幹嘛要我逼?!」……我邊聽邊苦笑。
  •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爸媽們常常糾結:是聽孩子的選擇放棄,還是要繼續堅持,逼一下孩子?我覺得,在真的放棄之前,父母有責任適當地逼一逼孩子。因為放棄誰都會啊,可以說是非常容易的事。可是要堅持下去卻要足夠的耐力和勇氣。怎麼理解這個「適當」,考驗著為人父母的智慧。
  •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父母的應對很重要,可決定孩子的未來
    文/小熊育兒日記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為孩子安排了各式各樣的培養課程,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在幼兒時期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想要放棄的一瞬間,此時父母的應對極為重要,如果應對不當,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將來。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父母的回答很重要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當孩子問「你為什麼要上班」這個問題,體現的正是孩子對外界的思考,這個時候,父母的回答非常重要。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日後的格局。
  •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這位媽媽的回答,讓無數父母羞愧
    然而,面對記者的採訪,男孩媽媽一臉苦笑,無奈地說道:「孩子今天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習了,學習太累了,隨便做點什麼都行,要不我幫你下麵條吧。』我聽後很生氣,因為我們開飯館很辛苦,我不想讓孩子以後走我們的路。想想那時候,我們就是因為父母讓我們讀書,我們不讀,我們沒有吃學習的苦,現在才會吃生活的苦。」媽媽的話雖然樸實,卻藏著被生活磨礪後的悔恨和對孩子的拳拳深情。
  • 「媽媽,我不想學習了!」這位媽媽的回答,讓無數父母震驚羞愧
    然而,面對記者的採訪,男孩媽媽一臉苦笑,無奈地說道:「孩子今天突然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習了,學習太累了,隨便做點什麼都行,要不我幫你下麵條吧。』而男孩在媽媽的小飯館打了一天工後,也終於反悔:「我不想幹了......我想去學習」這次痛苦的體驗,真的讓孩子學會了珍惜學習的機會。以前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兩個小時才能完成,現在他40分鐘就能完成兩門課。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前兩天,送孩子去書法班的時候,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
  • 「媽媽,我不想學了」,聰明的媽媽這樣回答,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現如今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成人身上的壓力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孩子身上的升學壓力,也是無法忽視的。繁重的課業已經讓他們喘不過氣來,如果身上沒有任何才藝,似乎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這也是很多父母拼命給孩子報興趣班的原因。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這個回答很重要,父母別再答錯了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
  • 「媽媽,我不想學了」,當孩子說這種話,家長的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不自律的孩子,未來很難自由。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期。沒有天生就自律的孩子,自律的習慣需要父母從小培養。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育兒師一針見血地說:孩子自律能力差的根源,就在媽媽的過度控制欲上。媽媽每時每刻都盯著孩子的結果是,孩子覺得,反正有媽媽幫我規劃一切,索性完全放棄自律了。演員孫茜講過一個童年故事,和這個女孩很像。她只要放學回到家,就聽見媽媽在外面催「你寫作業了沒有?快去寫!別耽誤了!」
  • 《幸福三重奏》郎朗感謝「狼爸」: 孩子說不想學了,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朋友讓他好好學,孩子還學著大人的語氣振振有詞地回嘴:「我的興趣不在這一塊,對感興趣的事我才能學好。」 朋友再問:「要不說說你的興趣在哪些科目?」,孩子又說不上來。朋友一直奉行的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擔心逼孩子會讓他失去學習的樂趣和探索的好奇,若隨他去又怕會造成基礎知識和常識的不足,感到十分為難。
  • 「媽媽,我再玩5分鐘」!父母此時的回答,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父母平時勤儉持家,給孩子最好的,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偉大而不求回報。不過,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小孩做事不小心,不免惹父母生氣。特別是他們在做功課的時候,磨磨蹭蹭,還貪玩。有時候他們還會試探地問:「我再玩十分鐘行嗎?」只要手機一到孩子的手中,就很難讓他放下手機。
  •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因為年齡和生理發展的限制,比起成人,孩子的語言系統和認知都很簡單。他們不能像我們一樣面對狀況不動聲色,也不能準確表達讓自己不想繼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所以作為家長,在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讀出孩子的言外之意,判斷孩子的這個「不」真正表達的意思是什麼——1. 害怕付出:我真的很努力了,就是學不會,我不想學了.當孩子這麼說的時候,他是在說:我真的付出了很多,但是看起來,這一點兒意義都沒有,我為什麼還要繼續付出呢?2. 缺乏毅力:我都上好幾次課了,也沒學會,我不想學了.
  •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我討厭這個老師。」聰明媽媽這樣回答
    當孩子放學回來對你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我討厭這個老師"時。兩種媽媽的不同回答帶來不一樣的結果。普通媽媽的回答「什麼?不去上學?不去上學你能去幹嘛?聰明媽媽的回答「哦,寶貝,你是說你不想上學了,是因為你討厭那個老師,對嗎?「」是啊媽媽,因為今天上課時,抽查背誦,我沒有背好。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了我。」
  • 當孩子說「媽媽,我要看動畫片」,你的回答很重要,關乎孩子未來
    小彤聽到了媽媽的話卻哭鬧道:「媽媽,我就要看,我不吃飯了。」小芳說;「你不吃飯,肚子會餓,媽媽會傷心,但是媽媽現在不會餵你吃飯了。你不能一邊看動畫片,一邊還要媽媽餵你,幼兒園老師也教過你怎麼吃飯了。」當孩子一定歲數時,就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不能再任由孩子去淘氣和頑皮。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你的回答可能改變孩子一生
    ,在小區門口看到一位媽媽,她正拽著孩子往車裡進,孩子哭著掙扎:「我不想學舞蹈了,我不去,太累了.」媽媽怒吼著:「你今天去也得去,不去也得給我去!」最終,孩子還是拗不過媽媽,上了車,去學舞蹈。我不禁想到一個問題:到底該不該逼孩子一把?當孩子皺著眉頭跟我們說:「媽媽,我不想學了!」我們又該如何應答?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不去上班?」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媽媽(爸爸),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在家陪我好不...」當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該怎麼回答?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啊?」媽媽回答:「媽媽要賺錢才能給你買吃的買玩的供你讀書啊。」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
  • 「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你的回答太重要了
    入園焦慮這事,其實父母的狀態也很重要。如果父母過度焦慮了,那麼這份情緒就會感染到孩子。曾經聽一位幼師朋友講過這樣一件事。最近一次,帶兒子參加閨蜜聚會,聊起孩子們上學的事情,她竟然哭了:「兒子就是不貼心啊,看你們家姑娘,每天上學都依依不捨,我家臭小子就是個沒心肝的,壓根不曉得我一個人在家多想他。我想得狠的時候,眼淚就吧嗒吧嗒掉。」老師了解到這個情況後,試探性地問這個孩子:「你哭,是因為擔心媽媽嗎?」孩子回答:「我不想媽媽哭。」研究發現,母親的情緒能被孩子捕捉到。
  • 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決定孩子的未來
    有育兒專家說: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決定了孩子的未來。一個人最初的心理反應習慣就是在和父母的關係裡形成的,健康地愛孩子的父母,往往能做到以下3點。媽媽卻對他說:你說話很有特點,這不是你缺點,而是優勢,你的特色讓別人更容易記住你。有句話說得好: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 「媽媽能給我點零花錢嗎」,父母回答需謹慎,對孩子人生影響很大
    沛沛和慧文回家就對媽媽說「媽媽能給我點零花錢嗎,我想買條小裙子」?沛沛媽媽聽到這話後立馬就火了,直接大罵道「我看你像個裙子,有的穿就行唄,沒錢給你買」。「媽媽能給我點零花錢麼」?面對孩子要錢的請求,父母回答需謹慎,將直接影響孩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