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最難過的群體,應該就是學生了吧。結束了暑假,重返學校,心理上各種不適應。一些學生在回到學校後慢慢緩解過來,但一些學生仍舊焦慮、不想上學。
這種焦慮小到第一次入園的孩子,大到大學裡的大學生都會出現。
他們焦慮的不僅僅是學業,還有與父母的分離、回校後的社交、害怕融入一個新的環境等等,其明顯表現為情緒上的牴觸,一想到開學了馬上要早起早睡就難受;有些學生甚至還會出現失眠、沒胃口等症狀。
都是正常的,所以不需要太擔心。
但一些孩子在上學後一段時間,症狀會自行緩解恢復。而一些孩子仍舊處於焦慮、不想上學的狀態,這個時候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對於家長來說,如果孩子不想上學,首先要意識到的就是:孩子害怕的不是上學這件事,而是一切會與上學聯繫起來的緊張想法或不愉快經歷。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的首要任務是需要搞清孩子不想上學的真實原因。
原因一:應激性事件,導致無法適應校園生活
對於一些孩子來說,厭學有比較明顯的應激性事件。
孩子不想去學校,是為了逃避學校給他帶來的不良情緒和負性事件。
比如在學校遇到了霸凌,被同學排擠孤立、被老師體罰或其他壓力性事件,這些負性事件會極大程度上導致孩子對上學產生牴觸心理。
而對於年紀太小的孩子,他們往往又講不清楚自己遭遇的事,所以父母一時很難發現背後的原因。
而容易被霸凌的孩子,往往也跟家庭氛圍有關。有可能是父母長期忽視孩子,或者在教育模式上,總是進行說教、評判,不涵容。
在這樣的情況下,校園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一想到要去上學,孩子就會聯想到讓自己感到焦慮、緊張、抑鬱、低落等等不良情緒的場景。
原因二:分離焦慮引起的不想上學
分離焦慮,顧名思義:孩子與其依戀對象分離時過度的、持久的和不現實的焦慮。在嚴重程度上,持續時間上遠遠超過正常兒童的離別情緒反應,社會功能也受到明顯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離開父母時會感到害怕和恐懼。這種害怕不僅僅是發生在孩子去上學的時候,也有可能發生在孩子需要和父母分開的任何場合中。
暑假孩子一直待在家中和家人在一起,上學則意味著某種形式的分離。即使是成年人在離別時也會產生依戀、不舍的情緒,所以對於孩子而言,這種情緒更為強烈。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有分離焦慮,那麼在上學期間則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有時候,則是父母不能分離。比如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父母則不時去教室門口看一眼,這樣的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過於緊密,那麼就會更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造成分離上的困難。
有的孩子則可能有分離創傷,比如小時候被不同的保姆帶大,或者這幾天在外婆家,過幾天又在爺爺家裡,沒有一個穩定的客體,每次分離都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感受和體驗。
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每次與他們分離的時候,即使是短暫的分離都能與孩子好好告別,也應該告訴孩子自己走開後一定會回來的道理,那麼孩子長大後能更容易接受未來的分離。
如果分離焦慮太過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那麼就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了。
原因三:獲得父母的關注
孩子永遠渴望獲得父母的關愛,如果平時家長工作太忙無暇顧及孩子,沒有給予足夠的陪伴和關心,有的孩子就會通過裝病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注意力,而有的孩子則會通過不想去上學的方式來獲得更多關注。
或者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太高,讓他們對於上學產生某種恐懼心理,害怕自己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於是用不想上學來逃避壓力。
所以父母平時要多關愛孩子,不僅是物質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精神及心理世界。
原因四:社交焦慮
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學可能是因為對社交這件事情產生了焦慮感。
有社交焦慮的孩子更容易敏感、多疑和孤獨,在與人交往或者融入集體的時候內心特別忐忑,不想參與集體活動等社交活動,害怕在課堂上會點名等等一切需要在集體面前展示自我的場景。
作為父母,對於他們的「膽小」,要多一些溫暖有力的支持、理解、同情和耐心。因為他們設想的都是最差的情形,例如「別人一定會拒絕自己」,「自己一定是冒犯了別人」等等。
孩子在外的人際關係都是複製於和父母的互動,如果孩子有社交焦慮,父母就需要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經常評判、指責孩子。
比如當孩子哭的時候,有些父母會說:「你再哭,我們就不愛你了!」
這種恐嚇孩子的方式是最糟糕的。
社交焦慮是可以醫治的,若情況嚴重,建議及早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
原因五:學習動機被損傷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家長抱怨,「我家孩子什麼都不用做,只用學習就行了,這麼好的條件他們為什麼都不珍惜?」
對他們來說,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優渥的學習條件,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讓孩子幹,但只做一件事都還做不好,是家長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事。
其實正是因為管得太多太細了,反而成了孩子成長的阻力。因為家長沒有意識到,如此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已經使學習本來有的樂趣被稀釋掉了,原本該孩子做的事情,變成了為父母做的事,父母強行外包了孩子的自我功能,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也破壞了孩子自主學習的動力。
如果孩子出現不想上學的情況,父母應該首先思考原因,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為什麼他不願意去上學?
然後再和孩子主動討論,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在談論過程中,家長要多傾聽孩子,而且儘量避免下意識地去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否則談話只能起到反向作用。孩子的焦慮不但得不到緩解,甚至會因為自己不被理解而演化成生悶氣、哭泣、發脾氣等等。
父母儘量不要跟孩子說「你想太多了」,而是要反問孩子「你是怎麼想的?」
父母也不要擔心給不了孩子具體的解決方案,孩子能夠說出來他自己的感受,父母能夠真正認同並接納了他的感受,孩子就會感覺好很多。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理心,也能促進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該文章為重慶麓沁心理原創,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麓沁心理:重慶專業的心理機構,陪你撥開心靈迷霧,向內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