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張穎穎 王文婷
最近,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門診迎來了一群特殊的患者。
說來也怪,一提到「開學」,原本活潑可愛的他們就會突發各種症狀:有的表現為生理不適,頭暈、肚子痛;有的表現為情緒上的不穩定,吃不下、睡不好,還會哭鼻子;還有的是既往診斷過心理疾病,明明已經恢復正常,到了開學季卻又「舊疾復發」……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張海生介紹,這些患者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厭學,尤其經過超長的疫情假期,這些厭學情緒得到了充分的發酵和醞釀,即使是優等生也不例外。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孩子們的真實心聲:
「我討厭做功課,媽媽還總是嫌我慢,嫌我不認真,煩死了!」
「一上學就要大考小考,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媽媽就會問,那個誰誰誰幾分啊,有幾個100分啊,真討厭!」
「我上語文課頭疼,上數學課胃疼,上英語課肝疼,上音樂課嘴疼,上美術課手疼,上體育課腿疼……」
對此,家長們焦頭爛額,正所謂「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真是形象極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想要幫助孩子
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厭學
1.軀體因素:一些孩子本身就有軀體疾病,如嚴重的心臟疾病,這使得他們無法適應正常的學習環境和壓力,也就自然不願意上學。學習是他們額外的、無法承受的身心負擔。
2.精神心理疾病因素:一些孩子正經歷著心理疾病的折磨,例如,嚴重的抑鬱障礙可導致孩子經常性情緒低落、反應能力下降,而抑鬱障礙引起的敏感多疑又進一步破壞了孩子的人際關係,使他們迴避同學、躲避學校,產生社交障礙。
3.社會心理因素:一些孩子既沒有軀體因素,也沒有精神心理疾病,可是一提到「學校」就會出現各種不適。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學校中與同學或老師相處出現了問題,如受到過語言、肢體上的傷害,或是校園霸陵凌的受害者,等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對此,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張海生給廣大家長們支了幾招:
1.如果發現孩子有明顯軀體疾病和嚴重心理疾病,及時去正規醫院接受治療。當疾病緩解後,幫助孩子們進行身體和心理康復訓練,重新回歸學習生活的「正軌」。
2.家長要教會孩子們如何辨別惡意行為和應對校園霸陵,教導孩子們在遭受威脅和痛苦時學會求助,以及面對不同情況應採取怎樣的應對辦法。
3.改善孩子在學校中人際關係壓力,如果孩子和個別老師相處不好,或者和個別同學之間關係不良,家長們要作為第三方適當介入,尋找合適的機會一起交談,化解誤會。
4.面對孩子和父母談條件才上學,如果家長草率滿足一個條件,孩子還會有下一個條件。這時,不是一味滿足他們,而是找個合適的機會和孩子「對決」與「和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外,張海生還提到,厭學好發於青春期,尤其是初二的孩子。
青春期對於孩子而言,就像毛毛蟲化繭成蝶必須要經歷痛苦的「蛹」的階段,他們會經歷更多苦惱與困惑:有時什麼也不想做,有時面朝書桌「神遊太虛」,有時還會喜歡看原本不屑一顧的小說,除此之外什麼也不做。
在這個階段,大部分孩子僅表現為成績稍有下降,在大人不怎麼發覺的情況下度過「蛹」的時期。
然而,如果這種「蛹」的狀態比其他孩子更加持久和嚴重,就容易演變為厭學症。這時,家長要尊重並等待這種狀態結束,相信時機成熟了,孩子就一定會走出來。
最後,張海生建議,每一個孩子厭學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厭學,心平氣和地聽一下原因,必要時到醫院臨床心理科接受心理疏導、治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