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去幼兒園、小學,天天周而復始,對五六歲的小孩子來說,確實有點枯燥乏味。所以,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不想上學的情況吧。一旦耍賴,任憑你怎麼說,就是不出門。你會不會好奇,這時候,孩子會想些什麼。
我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冬天尤其不想起床,每天早上都要費很多口舌才能叫起來。有一天,他不僅自己不起床,還抱著我的脖子不撒手。我哄他說:「你再這樣,媽媽就要遲到了,就會被扣錢,還會挨領導批評。」沒想到,他抱得更緊,大聲喊:「你去對你們領導說,就說我說的,以後上三天歇兩天!」喊完了,他反而鬆了手。可能,他自己也覺得這句話不夠權威。後來就在我連哄帶勸下起了床。
你看,很多孩子不想去上學,不是不知道應該去,而是遵循了想舒服的本能,不願意去。其實,也帶著試探的意思,看家長是否夠堅決。一旦看出你的猶豫,那就可以再糾纏一會,遂了在家的心願。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孩子的現身說法吧。
《如果我不去上學》的作者是羅謝慈,創作這本書時,他才七歲,正是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早上醒來,忽然就不想去上學。但又知道必須去,怎麼辦呢?於是,他想著讓別人代替他去。讓誰去好呢?蝸牛吧,不行,太慢了,還沒到學校就放學了;讓大猩猩去?不行,太鬧了;讓小蛇去?不行,連個手也沒有,寫作業只能畫圈……一個個否定下來的結果就是,上學這件事,還真得親自去才行!
小作者腦洞大開,充分發揮想像力,把能想到的動物都拉出來溜了一遍,覺得誰都不能勝任。故事在不想上學中開始,到來到教室結束,中間的想像部分,在一片忙亂中透出童心的俏皮和幽默,以及對代替自己上學這個想法的否定。孩子在提出一種動物的時候,幾乎立刻就提出了反對意見,這與其說是在否定動物,不如說是在否定自己不去上學的想法。當他來到學校的時候看到同學們,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曾經過內心的掙扎,但最後都戰勝了那個懶惰的自己,來到了學校。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雖然小主人公一直在給自己找替身,但內心深處是知道怎麼做的。所以,從故事一開始,小孩子一醒來,他就在慢慢地起床。他想像的過程,也是他起床的過程,先是醒過來在床上趴著,然後坐起身打哈欠,再穿褲子,穿上衣,和小狗玩,在床上翻跟頭,最後下床吃飯。對於家長來說這個過程可能是舒緩的,漫長的,可對於孩子來說,這何嘗不是他們說服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呢。
有意思的是,繪者充分利用影子來拓展孩子的想像,暗示並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孩子蓋著被子,趴在床上的影子就像個蝸牛。這時候,他應該還沒完全清醒,所以腦子是木木的,很遲緩,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蝸牛。等他坐起身,精神點了,打個哈欠,牆上的影子就變成了大猩猩;等他躺下來,伸著一條腿穿褲子的時候,影子就像一條大蛇;舉起小狗的影子,就像一個長頸鹿……孩子的思維直觀而簡單,他看到什麼就想到什麼,他的那些想像並不是天馬行空毫無依據,而是他根據牆上的影子想到的!這樣的預設給了讀者充分的提示,也為後文發展做好了鋪墊。
書中用色彩斑斕的畫面來表現想像的豐富多彩,用黑白畫面來表現小主人公不想去學校的無奈,兩種顏色互相交叉,讓讀者在每種想法中迅速切換,鮮明而有趣。
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很多彩蛋埋伏。小主人公上的學校是森林魚小學,森林魚小學旁邊有個森林魚書屋。這個森林魚到底是個啥?哈哈,森林魚是這本書的出版策劃機構。不仔細看或者不注意,你可能會忽略掉這個隱形廣告喲。書中還有一個地方是小主人公去吃早飯的時候,小狗推開了一扇虛掩的門,門上訂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司令部」。再往後翻,小主人公背著書包去上學,推開門和床上那個鼓鼓囊囊的人形被子說再見的時候,你會發現門邊有個小黑板,上面寫著「羅司令周一任務:下班後買菜、做飯、洗碗、拖地」。你有沒有好奇,這個羅司令是誰?嘿嘿,羅司令就是羅謝慈的爸爸,江湖人稱「羅司令」。這個人物在前面也有友情出鏡喲,他還和小朋友一起在教室的水池裡玩水來著。同時,,他還作為壓軸人物出現在了封底。原來,小主人公都去上學了,羅司令卻還沒起床。他的枕邊放著一張紙,一支筆,上面寫著:如果我不去上班……看來,不只小孩子不想上學,大人也會有不想上班的時候。故事就這樣在我們微微上翹的嘴角中結束了。這時候,你會想,哎呀,小孩子不想去上學也是可以原諒的吧。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所以,對於小孩子偶爾的賴床,家長們要寬容以待,千萬不要一看見孩子不起床就大聲嚷嚷,連聲催促,這只會讓他覺得很煩,很刺耳,造成的結果就是心裡更加牴觸,更不想起床。每天告訴他起床的時間, 允許他有個緩衝的過程,讓他可以從夢中懵懂轉換成清醒。科學證明,人睡醒後,由抑制狀態轉入興奮狀態需要一個過程。如果立即起身穿衣、洗漱,身體沒適應過來,血流也比較慢,不能及時將氧氣輸送到大腦,就容易出現頭暈、眼花等不適症狀。最好的辦法是把鬧鈴設置的比預定起床時間早幾分鐘,鈴聲響起後在床上緩一緩,等腦子慢慢清醒過來,在被窩裡活動一下手腳再起床。這點時間足夠他慢慢回神,只要不再睡過去就行啦。
但寬容並不等於縱容,等孩子已經足夠清醒,也不是因為病痛或者受欺負等外在原因不想去上學,只是想偷懶,那家長一定要溫柔但堅定地告訴他:上學不是一件討價還價的事,耍賴是行不通的。你的態度堅決了,孩子就會充分認識到哭鬧是沒用的,以後就不會再用這招。
再有,從這本書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家長對於孩子所謂的「胡思亂想」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鼓勵孩子想像,有興趣的還可以把孩子的想像記錄下來,既可以作為回憶保存,還可以像這位小作者的爸爸一樣幫孩子整理出來,說不定能成就另一本有意思的童書。
所以,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就會發現,孩子的想法雖然有時候很幼稚,卻真實有趣,對家長理解孩子有很大的幫助。從這個意義上說,繪本不僅是孩子的讀物,也是家長重新認識孩子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