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女孩不想上學,問其原因,總感覺同學瞧不起自己,想害自己,家人給換學校也不行,最後只好來看心理醫生。
7月31日,記者從市心理調試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單元了解到,這種厭學的孩子還真不少。為此,專家提醒,家長對孩子學習不要逼得太緊,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最後讓孩子患上心理疾病。
事件
轉學多次還是不想上學
今年19歲的林林,開學升高三。讀小學、初中時,林林學習成績很突出,近半年來,她突然不想上學了,和爸爸媽媽總慪氣,問其原因:不喜歡老師講課,尤其是數學老師的課,說數學老師上課時總針對她,甚至在課上說她壞話,讓她無法忍受。時間長了,她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學不會,自己著急,夜裡睡不著覺。
林林也不願意和同學來往,認為同學總取笑她,同學無意中看她一眼,她就會聯想到很多,覺得同學們都瞧不起她,眼神中充滿了惡意,想害她,她因此害怕上學,整天低著頭,不敢看人,不想上學,她讓媽媽為她轉學。
本以為在新的學校,林林會好好學習,可是兩個月後,她又有了原來的想法,她要求媽媽再次為她轉學。
林林的爸爸生氣之餘,狠狠地打了林林一頓,從此林林就不上學了,一說起上學的事情,一家三口就吵架。
林林的舅媽得知林林這個情況後,認為林林出現了心理問題,便帶著她來看心理醫生。
經診斷,林林有妄想和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狀。
經過兩個多月的藥物、物理及心理治療,林林的病情得到了好轉。
專家
精神出問題要及早治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厭學已經成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重災區,從門診量來看,約50%來此進行心理諮詢的家庭,都是因為孩子厭學。
對於林林的情況,市心理調試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單元任凱主任介紹,當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不想上學時,家長一定要問清原因。
如果孩子堅信自己受到迫害或傷害,變得極度害怕和處處防備,認為被人議論、誣陷、遭人暗算、不願上學、不願與人交往、退縮甚至生活懶散時,就要考慮,孩子是否出現了精神問題。
早發現、早治療,往往康復效果很好,否則任其發展下去,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學業,還會貽誤病情,導致終生無法挽回的惡果。
任凱表示,厭學症的病因有多種,有的是多動症造成的,有的是強迫症造成的,還有的是抑鬱症造成的,而其中多動症最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想法。
任凱認為,孩子心理素質不穩定,承受能力欠佳,特別是過分敏感和性格內向的同學,他們往往精神過度緊張疲勞,唯恐成績下降,對考試信心不足,過分看重考試成績,當學習生活欠規律,不能做到勞逸結合時,最終會造成不良狀態。
提醒
家長多鼓勵有利治療
任凱表示,從家庭來說,家長要學會處理和識別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不要一味的說教,要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進行交流,多傾聽孩子的心裡話,要經常給孩子以成功的體驗,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家長要注意讚美和鼓勵,家長必須懂得,語言讚美會對孩子的學習起到很大的作用,批評過多,會使孩子情緒低落,學習時更易犯錯誤。
從學校來講,師生之間應該民主、平等、積極合作,在課堂上努力創造和諧的心理氣氛,實施「人格教育」。
教師應把教學與學生特長結合起來。其實特長與學習並不矛盾,可以相互影響。
由於有特長、有興趣,學生會經常受到來自學校和家庭的表揚和鼓勵,從而增加他們的成功體驗,教師適當的引導與鼓勵,他們的興趣勁頭,也會潛移默化地移到學習方面來,逐漸擔負起學習任務。
責編:賈鑫宇 審核:代寶柱 監製:王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