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有時卻是傷害孩子最深的人。
有位朋友十分疼愛自家孩子,但由於性格急躁,忍受不了孩子磨磨蹭蹭,還喜歡看動漫的毛病,動不動就會大吼大叫,有時不惜用極其難聽的話語痛罵孩子。
原本孩子十分活潑可愛,膽子很大,近些日子再去看他家時,發現孩子已經變得十分膽小,在陌生人面前唯唯諾諾,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教育孩子並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簡單工作。多數父母只是關心孩子成績好不好,卻對孩子是否能茁壯健康成長有所疏忽。
父母如果不想傷害孩子,關鍵是要學會《讀懂孩子的心》。
這本書是由知名講書人樊登老師撰寫,匯總了17本教育書籍的精華,經由樊登老師嫻熟講故事技巧娓娓道來,閱讀體現很好,十分適合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書中最核心的知識點是「尊重孩子的本能」。
要知道,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有成長過程的,很多父母在生活裡常常忘掉這點。
有位朋友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兩者年齡相差不大。按理說,父母應同等對待兩人。實際上並不是,父母希望姐姐能多幹些家務活,平時少跟弟弟搶玩具,好東西應該讓給弟弟先吃……
如果姐姐做不到,父母就會指責她,說她怎麼一點都不懂得姐姐的擔當和照顧弟弟的責任。事實上,姐姐也只是個孩子,需要時間才能理解什麼是「責任」。
不懂得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長過程,就談不上尊重孩子的本能,容易鬧出揠苗助長的笑話。
書裡介紹了蒙臺梭利教育體系,描述了孩子6歲前的4個重要特徵,分別是敏感期、重視外部秩序、內部定向和通過自己努力發展智力。
如孩子稍大點,往往會希望自己探索世界,模仿大人說話、走路、穿衣服等等,這些是孩子發展智力的必經之路,但父母常常會打斷孩子的探索,看到孩子洗澡太慢,就忍不住幫他洗;看到孩子笨拙穿衣服的樣子,就忍不住過來幫忙……
父母的好心會切斷孩子的自我探索之旅。更好的方式是,尊重孩子的本能,相信他有能力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切都包辦。
包辦一切的背後隱含著父母對孩子成長的焦慮,恨不得控制孩子的一切。
有位朋友的孩子,前些年剛大學畢業,在城市裡的中醫館實習,原本幹得好好,孩子也很喜歡這份工作。
但那位朋友卻認為這樣的工作不穩定,非要拉孩子回鄉村做名普通櫃員。即便孩子反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但朋友壓根不理睬,動用七大姑八大姨的力量,硬生生把孩子拉回去。最好父母很高興,只是他們不知孩子心裡的委屈。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品,如果父母整天處於焦慮狀態,如何顧及得了尊重孩子的本能?
書中建議父母應管理好焦慮,嘗試瑜伽或冥想等方式,放鬆自己,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焦慮;如果孩子表達了自身焦慮,無需過度反應,平靜處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