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讀《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是司馬遷的私人著述並非官書。司馬遷撰寫此書的本意在於「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此,此書在司馬遷生前並未流傳,直到漢宣帝時,才由他的外孫楊惲傳布開來。漢代學者稱此書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到東漢桓、靈時代,才以《史記》作為此書的書名。「史記」即「太史公記」的簡稱。全書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餘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記載了約3000多年的歷史,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民族、文化及風俗等多方面。本書採用了與以往編年體或國別體史書不同的體例,以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含自序一篇)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史記·周本紀》記載: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裡。閎天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徵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烙之刑。紂許之。
周部落的開基之祖古公亶父覺得自己的少子季歷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瑞之兆。古公亶父讚嘆道:「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歷,以便將來能傳位於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了荊蠻,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髮,而讓位給季歷。而太伯和虞仲後來在太湖流域創建了吳國。他秉承古公遺道,治理周宗,發展農業,推行仁義,使周逐漸強盛,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商王承認季歷做西方霸主。 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時代,季歷曾「討伐西落鬼戎,俘虜了十二個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領兵先後徵伐燕京之戎,餘無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敗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戰功。商王太丁(文丁)因而封季歷為商的「牧師」,即商朝西部的眾諸侯之長。後文丁懼西方諸侯成為季歷的羽翼,構成對殷商的威脅,於是囚殺季歷。季歷雖死,但周部落在徵伐戰爭中進一步發展壯大,為文王治岐滅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姬昌勤於政事,廣羅人才,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周的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將姬昌拘於羑裡。周國大臣散宜生重價購得騶虞、雞斯之乘、驪戎文馬、有熊九駟及有莘氏美女給紂王。紂王大悅,「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於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獄,賜給弓矢(shǐ)斧鉞(yuè),使姬昌得專徵大權。以上圖文均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讀故事,學歷史,品人生,明道理.謝謝大家閱讀評論收藏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