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周本紀

2020-12-23 千謙君梓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讀《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是司馬遷的私人著述並非官書。司馬遷撰寫此書的本意在於「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此,此書在司馬遷生前並未流傳,直到漢宣帝時,才由他的外孫楊惲傳布開來。漢代學者稱此書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到東漢桓、靈時代,才以《史記》作為此書的書名。「史記」即「太史公記」的簡稱。全書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餘字,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迄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記載了約3000多年的歷史,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民族、文化及風俗等多方面。本書採用了與以往編年體或國別體史書不同的體例,以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含自序一篇)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史記·周本紀》記載: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季歷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裡。閎天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徵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烙之刑。紂許之。

周部落的開基之祖古公亶父覺得自己的少子季歷最為賢明,更為可貴的是,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瑞之兆。古公亶父讚嘆道:「我的後代當有成大事者,大概就是昌吧?」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歷,以便將來能傳位於昌,所以兩人便逃亡到了荊蠻,按當地風俗身刺花紋,剪短頭髮,而讓位給季歷。而太伯和虞仲後來在太湖流域創建了吳國。他秉承古公遺道,治理周宗,發展農業,推行仁義,使周逐漸強盛,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商王承認季歷做西方霸主。 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時代,季歷曾「討伐西落鬼戎,俘虜了十二個翟王」。文丁四年,他又領兵先後徵伐燕京之戎,餘無之戎,七年破始呼之戎,十一年打敗了翳徒之戎,多次立下了戰功。商王太丁(文丁)因而封季歷為商的「牧師」,即商朝西部的眾諸侯之長。後文丁懼西方諸侯成為季歷的羽翼,構成對殷商的威脅,於是囚殺季歷。季歷雖死,但周部落在徵伐戰爭中進一步發展壯大,為文王治岐滅商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約前1152年―約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陝西岐山縣)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稱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姬昌勤於政事,廣羅人才,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齊、太顛、閎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後歸附在姬昌部下稱臣。周的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暗中向紂王進言說,西伯到處行善,樹立自己的威信,諸侯都嚮往他,恐怕不利於商王,紂王於是將姬昌拘於羑裡。周國大臣散宜生重價購得騶虞、雞斯之乘、驪戎文馬、有熊九駟及有莘氏美女給紂王。紂王大悅,「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於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獄,賜給弓矢(shǐ)斧鉞(yuè),使姬昌得專徵大權。以上圖文均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讀故事,學歷史,品人生,明道理.謝謝大家閱讀評論收藏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史記》——《周本紀》之周文王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
  • 小吳帶你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周本紀⑯》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走進《史記》之《十二本紀·周本紀》,本期我們來看一看各國混戰之中,我們熟悉的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這些成語的典故是怎麼來的。
  • 跟著陳正宏教授,發現不一樣的完整《史記》
    《史記》中的《表》和《書》,雖然「不明覺厲」,但即使是文史研究者初次讀通也絕非易事,普通讀者自然更是繞道而行,因此很多普及本《史記》也直接選擇跳過這些內容。缺了《表》和《書》,《史記》確實更像歷史故事集。但是,加上《表》和《書》的完整《史記》會是什麼樣子?《表》和《書》究竟講些什麼內容?這些內容普通讀者能讀懂嗎?
  • 《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1. 天下無雙   原文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李廣是有才氣之人,他是出類拔萃,獨一無二的將才。   2.
  • 《史記 周本紀》教學筆記(23分鐘視頻及文字)
    以往連結:《史記 五帝本紀》教學筆記(8分鐘視頻及文字)《史記 夏本紀》教學筆記(5分鐘視頻及文字)
  • 《史記》中先周世系可能存在錯誤!《山海經》中發現被遺漏的祖先
    我們提到《史記·周本紀》關於周人始祖后稷活動年代有問題,不可能從五帝時期一直生活到夏朝,進而指出周人真正有記憶的先祖是不窋,后稷的原始形象來自於農業神。但我們仔細讀《周本紀》的話,會發現雖然不窋到周武王的世系完整,但仍然存在疏漏之處。為什麼這樣說呢?
  • 記載於《史記》上的預言,500年後被證實:一字不差
    記載於《史記》上的預言,500年後被證實:一字不差說起預言,很多小夥伴都立刻來了興趣,眾所周知,離我們最近的預言是2012年的世界末日預言了吧,但是很不幸,現在已經2018年了。那今天我們的主角不是這本《推背圖》,而是中國歷史上,在《史記》記載的最早的關於秦朝統一六國的預言。《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紀傳體同時,詳細記錄了從上古傳說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的幾千年歷史,是在司馬遷家族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著作完成。為了完成史記的編寫,司馬遷從20歲開始變週遊全國各地,儘可能的搜集詳實可考證的資料,來增加史記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 閱讀訓練:處而正心誠意 ——我與《史記》的緣分
    他講《史記》中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荊軻刺秦王》繪聲繪色。我對信陵君似乎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卻永遠記住了朱亥、侯嬴、荊軻。記得陶淵明《詠荊軻》詩句:「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這套教材被認為是典型的厚古薄今,不久就停用了。對於我來說,卻是我人生與事業的奠基,也是我第一次與《史記》結緣。  少年不識愁滋味。
  • 史記、尚書之錯誤點補正
    以下全文謹按司馬遷《史記》(漢宣帝時褚少孫補錄、漢明帝時班固輯補),又按傳世今本《尚書》(春秋時孔子刪編為百篇、西漢時孔安國校訂未發行,東晉梅頤刊定,明清以來,以為其真偽間雜而說其是偽《尚書》),本文之論述,凡出於司馬遷《史記》之後的史籍材料一概不採,不作為材料依據來源。1、帝堯實際在位年數的問題?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無可奈何,你還知道哪些與《史記》相關的成語?
    出處:《史記·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咕囁耳語。」典故:灌夫,字仲孺,西漢時代人。他性情剛直,講究信義,說出的話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員,而對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貧賤,他越敬重。
  • 就在夏王朝,周朝先祖經歷了一場滅頂之災|史記周次元003
    《史記》次元裡說到周王朝的先祖,一直都是充滿肯定的。后稷在五帝世代的功績為這個未來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也就是說,在歷經陶唐、虞和夏三個時代漫長的歲月,姬姓家族的勢力和影響力一直是穩定的。 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史記》次元裡,在夏之前,還存在過陶唐和虞兩個時代的,后稷的勢力正是在這段時期建立起來的。而他的封地也是來自帝舜時代。
  • 【說略】《史記》其書體例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史記》開創的五體史例的重要意義。《史記》體例由五體構成:《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原題《太史公書》,東漢桓、靈之際,始名《史記》。
  • 仁仁讀史記:周公旦死後,從周成王到周幽王,周朝是如何衰落的
    李商隱 圖片源於百度百科綜論: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詠史》有一句詩可謂家喻戶曉,內容是「歷覽前賢國與家,持有勤儉敗由奢」,這句話放在這裡來概括史記的《周本紀》歷代君王的功過是比較恰當的單從史記《周本紀》來看,周穆王徵討犬戎,獲利很少,戰利品僅僅是「四狼四鹿」,國力消耗不少,而且諸侯們慢慢地不和而且有做大之心,比如上文寫到周穆王設立刑法來約束諸侯,周共王為了三個女子而攻滅密康公,看起來周穆王霸道,周共王貪婪,在筆者認為,諸侯不和、密康公不獻美女的現象正表明了諸侯之間開始爭權奪利,開始不尊重周王室的權威了,面對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周厲王只能積聚財物,重用善於聚財的榮公,來填補周王室的財政缺口
  • 孫利政丨《史記》三家注音注校議
    關鍵詞:《史記》;三家注;音注;訂誤 一、引 言 《史記》三家注指的是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原本各自單行,自北宋後始附入《史記》正文,三家注合刻本逐漸成為最通行的《史記》版本。
  • 《史記》筆記:商朝除了紂王,還有個武乙帝更讓我印象深刻
    《史記》上所載,夏商之時諸侯間的紛爭似乎沒有。幾乎全是天子自家出問題。當時輔佐天子的有,方伯,三公。統領著軍政大權。如果諸侯有不從天子之命,方伯或是三公便會帶兵徵討,替天行道。夏朝從 啟 開始直到最後一位天子 履癸 這裡結束,一共出現了十六位天子。履癸就是夏桀。夏朝的天子位一直在 子 與 弟 之間互傳。
  • 《史記》中商王武乙侮辱天神,結果被雷擊死,背後可能有一場陰謀
    《史記》對季歷在位期間只有一句話:「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看來,季歷延續了太王的仁政,諸侯就自動慢慢歸附了。這個說法,實在是過於美化了。古本《竹書紀年》和今本《竹書紀年》中,記錄了季歷在位期間一連串的戰爭。這樣記錄未必都反映了史實,如一般認為今本《竹書紀年》可信度較低。但整體來看,季歷在位時期一方面繼續推行德政,但另一方面又開啟了武裝鬥爭。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自當學生以來,我先是聽過負荊請罪、圯上納履、胯下之辱、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等情節生動的故事;後來,又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史記》選本中的白話文本;再後來,潛心看了一些《史記》文言文原著和《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更是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 周厲王的變革,大招憋了三十年,還是失敗了|史記周次元038
    這是在《史記》次元裡打了標籤的。作為周王朝一個昏庸君王的代表,他好利,史無前例地鉗制輿論,連話都不讓人說。他還一意孤行地任用了貪利的榮夷公。一系列操作下來,引發了國人不滿,直接發動了一場暴動把他趕下了臺。連太子差點都在這次暴動中被殺。這在歷代王朝都是很罕見的。周王朝似乎從這個時代起,就開始不可逆轉地衰敗下去。他好像幹得太差了。
  • 教科書關於「武王伐紂」的表述欠妥 | 短史記
    商、周本為世仇1、商君武乙褻瀆周人信仰,在周地神秘死亡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記下一個傳說:商朝國君武乙曾經褻瀆周人信奉的天神,後來武乙在「河渭之間」打獵時,被雷擊而死。周武王「替天行道」討伐作惡多端的商紂,此說所依賴的主要資料是《史記》。按照《史記》描述,周武王組織「孟津觀兵」,其他諸侯都說「紂可伐矣」。武王卻說「汝未知天命,未可也。」直至兩年後,周武王「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才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打出「共行天罰」的旗號來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