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邗。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後十年而崩,諡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西伯暗中做善事,諸侯都來請他裁決爭端。當時,虞國人和芮國人發生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到周國來。進入周國境後,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古代傳說由於聖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佔有土地。後遂用「讓畔」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晉 潘嶽 《西徵賦》:「耕讓畔以閒田,沾姬化而生棘。」《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次年,伐犬戎。又次年,伐密須。又次年,打敗耆國。殷的祖伊聽說後,害了怕,把情況報告給帝紂。紂說:「不是有天命助我嗎?他能怎麼樣!」又次年,伐邘。又次年,伐崇侯虎,並開始營建豐邑,從岐山下遷都到豐邑。又次年,西伯死,太子發即位,就是武王。
周文王姬昌勤於政事,廣羅人才,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姬昌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周國。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連山易(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歸藏易(歸藏八卦)。後來,據說經過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集權之先聲;而《周易》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則有著深刻影響與巨大改變,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改變了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影響了今天的文化基質.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壽九十七歲,葬於畢。《詩經·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孔子: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孟子: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蘇轍《歷代論》:文王用人,其廣如此,而堅何尤焉!張居正《帝鑑圖說》: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於枯骨,況於人乎?」
以上圖文均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讀故事,學歷史,品人生,明道理.謝謝大家閱讀評論收藏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