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周本紀》之周文王

2020-12-24 千謙君梓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邗。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裡,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後十年而崩,諡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西伯暗中做善事,諸侯都來請他裁決爭端。當時,虞國人和芮國人發生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到周國來。進入周國境後,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古代傳說由於聖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佔有土地。後遂用「讓畔」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晉 潘嶽 《西徵賦》:「耕讓畔以閒田,沾姬化而生棘。」《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次年,伐犬戎。又次年,伐密須。又次年,打敗耆國。殷的祖伊聽說後,害了怕,把情況報告給帝紂。紂說:「不是有天命助我嗎?他能怎麼樣!」又次年,伐邘。又次年,伐崇侯虎,並開始營建豐邑,從岐山下遷都到豐邑。又次年,西伯死,太子發即位,就是武王。

周文王姬昌勤於政事,廣羅人才,許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從商紂王朝來投奔的賢士,他都以禮相待,予以任用。姬昌生活勤儉,穿普通人衣服,還到田間勞動,兢兢業業治理周國。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國力日漸強大。

相傳在上古時,伏羲氏創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農氏創造連山易(連山八卦),軒轅氏創造歸藏易(歸藏八卦)。後來,據說經過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集權之先聲;而《周易》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則有著深刻影響與巨大改變,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改變了古代的文化發展軌跡,影響了今天的文化基質.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壽九十七歲,葬於畢。《詩經·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孔子: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孟子: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蘇轍《歷代論》:文王用人,其廣如此,而堅何尤焉!張居正《帝鑑圖說》: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於枯骨,況於人乎?」

以上圖文均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讀故事,學歷史,品人生,明道理.謝謝大家閱讀評論收藏加關注.

相關焦點

  • 《史記》周本紀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讀《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是司馬遷的私人著述並非官書。司馬遷撰寫此書的本意在於「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此,此書在司馬遷生前並未流傳,直到漢宣帝時,才由他的外孫楊惲傳布開來。漢代學者稱此書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到東漢桓、靈時代,才以《史記》作為此書的書名。
  • 史上著名戰役:周人滅商牧野之戰
    文王在位50年間,始終把滅商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他吸取前輩的經驗教訓,在實施內政外交上,注意在形式上臣服於商,消除商王對周的疑慮,暗地裡卻積極積蓄力量,招攬四方之士,擴大周的影響。文王的意圖被崇侯虎察覺,並向紂王指出周對商的潛在威脅,於是商紂王囚文王於羑裡(今河南湯陰)。文王的謀臣們積極營救,投商紂王之所好,向其進獻美女、駿馬及其他寶物,紂王大喜而赦文王,並賜以弓矢斧鉞,授以徵戰之權。
  • 史記、尚書之錯誤點補正
    太史公在最《殷本紀》、《周本紀》皆不載商王文丁和周公季歷之事,而在角落處寥寥一筆,以代其事,記載得過於隱晦了。8、武王東伐,至孟津而還?太史公載: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觀兵於商,以未知天命而還。
  • 《史記》中先周世系可能存在錯誤!《山海經》中發現被遺漏的祖先
    我們提到《史記·周本紀》關於周人始祖后稷活動年代有問題,不可能從五帝時期一直生活到夏朝,進而指出周人真正有記憶的先祖是不窋,后稷的原始形象來自於農業神。但我們仔細讀《周本紀》的話,會發現雖然不窋到周武王的世系完整,但仍然存在疏漏之處。為什麼這樣說呢?
  • 小吳帶你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周本紀⑯》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走進《史記》之《十二本紀·周本紀》,本期我們來看一看各國混戰之中,我們熟悉的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這些成語的典故是怎麼來的。今又將兵出塞攻梁,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
  • 《世界文學發展史》中國上古文學之四:《詩經》2
    《公劉》歌頌了周民族一代優秀的領袖,讚揚了公劉成功地領導人民遷徙,在新地創國立家的過程。這次遷徙在周民族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周民族走上了繁榮昌盛之路,因此《史記》載道:"周道之興自此始。"《綿》記述了古公亶父,即太王由豳遷到歧,在歧建基立業的事跡。歧距豳地二百五十裡,這裡屬於關中平原,土地肥沃。全詩共九章。
  • 《史記 周本紀》教學筆記(23分鐘視頻及文字)
    《史記 殷本紀》教學筆記(7分鐘視頻及文字)以下為《周本紀》教學筆記(23分鐘視頻)周本紀 【原文】周后稷,名棄。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餎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鹹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於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 從逸周書到史記再到封神演義,讓我們梳理出一個真實的姜太公
    但是,我們通常閱讀的歷史普及讀物稱之為上三代的夏王朝、商王朝、周王朝的時代,正是在《史記》的這種視角基礎上被描述的。把「不清楚」的部分說得好像非常「清楚」,這絕不是對「事實」客觀地描述,而是借用漢代的視角所留下的記錄罷了。實際上,根據比史記成書更早的逸周書中的記載,呂尚最可能的身份應該是東夷部落的一位族長,在周滅商的戰爭中,與周結盟,兩面夾擊商紂。
  • 牧野之戰中的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又寵信美妾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與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微子被迫出逃於周。與此同時,渭水流域的諸侯國周在周文王姬昌的領導下,開始興起。文王勤政愛民,選賢舉能。任用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太顛四人為親信大臣,輔佐他處理政事;又將渭河邊垂釣的姜尚請來整頓軍事。經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周的實力大大的增強了,時天下三分,周有其二。
  • 神算周文王姬昌的成就
    他連忙趕至渭河邊,通過與釣者的交談,覺得老人有不凡之處,想要請他出山輔佐自己。其實,這位老者就是特意在此等待周文王的姜子牙,如今文王希望得到他的輔佐,他自是高興,但不能答應得太爽快,他得要試試文王的誠意。於是姜子牙說:「如果你親自給我拉車,我就答應你的請求。」文王的隨從覺得姜子牙太不懂規矩,都臉有慍色,但文王很爽快地答應下來,並表示不需要任何人幫忙。
  • 一系列證據指出周王室並非黃帝後裔?
    《史記-周本紀》描述周人始祖后稷的感生傳說及教民稼的故事,參考的是《詩·大雅·生民》的記載:「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 ;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 ;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
  • 楊儒賓:殷周之際的紂王與文王——新天命觀的解讀
    武王在甲子興師之前,周民族已連續遭受到王季被殺、文王被囚的悲慘命運,兩民族累積的仇恨已深。文王被囚後終被釋放,不久,更「受命」為王。受命是受天命,「受命為王」的政治解讀即是周已自立、不再受命於商,而且要「殪戎殷」,「殪商之多罪紂」[3],商周已進入難以共存的敵我矛盾。武王伐紂,決戰牧野,其實在牧野之戰前,武王早已載著文王「木主」,興師伐罪過,顯示武王善述善繼,他正執行文王的遺志。
  • 八百年周王朝的源起
    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周王朝,前後綿延近八百年之久。這八百年時間裡,既是中國奴隸制社會發展的巔峰,也是中國思想文化形成的起源。縱觀先秦各時代,相較於五帝的虛無縹緲,夏朝的無跡可尋,殷商的詭秘莫測,周朝則實實在在,有血有肉。
  • 如果姜子牙在72歲遇上周文王,那他享年就有一百七十九歲,您信嗎
    所以,周文王死年,決不是九十七歲。《大雅大明》篇中又說「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即周文王在繼位之初就與太姒結婚了,將之與《尚書無逸》所記文王「享國五十年」結合起來看,文王死年大概是六十三歲。同樣道理,《史記》載:「周王崩,成王少,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即武王死後,成王因為年幼,周公不得不親踐天子之位,攝政治理天下。
  • 《史記》中商王武乙侮辱天神,結果被雷擊死,背後可能有一場陰謀
    《詩經·大雅·大明》說「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講的就是這個故事。摯國雖然不是殷商王族,但與殷商也頗有淵源。 「摯仲氏任」代表太任是任姓、摯國、排行第二的女子。「任」在金文又作「妊」,這個姓族可以追溯到夏朝時期的車正奚仲,《呂氏春秋》等文獻說他發明了車,不過考古發現最早的古車來自安陽殷墟。
  • 古公亶父在什麼情況下建立了周?
    《史記●周本紀》把周人由那遷岐的情況作了概括,說:「公叔祖類卒,子古公壹父立,古公壹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
  • 西周建立之初,武王的兄弟們做了哪些事情
    周朝經歷了文王和武王的開疆時代,再經過周公一系列政策的穩固,最終建立了周八百年的基業。經武王滅殷之後,中華文明的版圖綰合了黃河東、西兩岸。 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更燦爛、更偉大的王朝——西周。周武王乘著商王朝主力遠徵東夷,商都虛的機會,親率西周全部精銳大舉伐商,據《史記·周本紀》記載:空周王率領的軍隊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其中虎賁是周師的精銳,這裡所謂的「甲士」,就是伴隨戰車作戰的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