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
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此乃七計也,觀此則勝負可見也。
商朝末期,紂王荒淫無道,殘忍暴虐。他使用的筷子是象牙做的,杯子是玉制的,穿則錦衣玉帶,住則廣廈高臺。又寵信美妾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與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微子被迫出逃於周。
與此同時,渭水流域的諸侯國周在周文王姬昌的領導下,開始興起。文王勤政愛民,選賢舉能。任用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太顛四人為親信大臣,輔佐他處理政事;又將渭河邊垂釣的姜尚請來整頓軍事。經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周的實力大大的增強了,時天下三分,周有其二。
周文王去世後,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繼續施行文王時的仁政,暗地裡為滅掉商朝積極準備著。
紂王帝辛好大喜功,屢次出兵徵討東夷,主力軍常年在外,都城朝歌守備不足。這就給武王滅商製造了最佳時機。出徵前夕,姜子牙與武王謀劃,趁商軍主力滯留在東南之際,率領精銳部隊直搗朝歌,瓦解商政權。
1044年,武王認為滅商時機已經成熟,遂聯合眾多反商諸侯國伐商。聯軍很快就打到離朝歌只有幾十裡的牧野,紂王聽聞大軍來攻,隨釋放囚徒和奴隸去迎戰聯軍。不料這些囚徒和奴隸對紂王怨恨已久,立即調轉矛頭,引導聯軍攻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自焚而死。周軍佔領朝歌,商朝滅亡。
牧野之戰中,周能取勝是已定之事。商紂王暴虐無道、殘酷不仁,周文王父子愛民如子、任人唯賢,這就決定了武王伐紂是順應民意的正義之舉,君民上下一心協力作戰,豈有不勝之理。更兼姜子牙具備了為將者的五種基本素質——智信仁勇嚴,還得到了武王的大力支持。
相關國學知識
文王被囚羑裡,推演出文王八卦,與伏羲八卦(又稱先天八卦)遙遙相對,稱為後天八卦。
文王四友——指南宮适(音括)、散宜生、閎夭、太顛四位親信大臣。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史記·周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