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戰中的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

2020-12-20 夜郎江淹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

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此乃七計也,觀此則勝負可見也。

商朝末期,紂王荒淫無道,殘忍暴虐。他使用的筷子是象牙做的,杯子是玉制的,穿則錦衣玉帶,住則廣廈高臺。又寵信美妾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與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微子被迫出逃於周。

與此同時,渭水流域的諸侯國周在周文王姬昌的領導下,開始興起。文王勤政愛民,選賢舉能。任用南宮适、散宜生、閎夭、太顛四人為親信大臣,輔佐他處理政事;又將渭河邊垂釣的姜尚請來整頓軍事。經過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周的實力大大的增強了,時天下三分,周有其二。

周文王去世後,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繼續施行文王時的仁政,暗地裡為滅掉商朝積極準備著。

紂王帝辛好大喜功,屢次出兵徵討東夷,主力軍常年在外,都城朝歌守備不足。這就給武王滅商製造了最佳時機。出徵前夕,姜子牙與武王謀劃,趁商軍主力滯留在東南之際,率領精銳部隊直搗朝歌,瓦解商政權。

1044年,武王認為滅商時機已經成熟,遂聯合眾多反商諸侯國伐商。聯軍很快就打到離朝歌只有幾十裡的牧野,紂王聽聞大軍來攻,隨釋放囚徒和奴隸去迎戰聯軍。不料這些囚徒和奴隸對紂王怨恨已久,立即調轉矛頭,引導聯軍攻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自焚而死。周軍佔領朝歌,商朝滅亡。

牧野之戰中,周能取勝是已定之事。商紂王暴虐無道、殘酷不仁,周文王父子愛民如子、任人唯賢,這就決定了武王伐紂是順應民意的正義之舉,君民上下一心協力作戰,豈有不勝之理。更兼姜子牙具備了為將者的五種基本素質——智信仁勇嚴,還得到了武王的大力支持。

相關國學知識

文王被囚羑裡,推演出文王八卦,與伏羲八卦(又稱先天八卦)遙遙相對,稱為後天八卦。

文王四友——指南宮适(音括)、散宜生、閎夭、太顛四位親信大臣。

參考資料《孫子兵法》《史記·周本紀》

相關焦點

  •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計篇孫子兵法第一篇是計篇,這裡的計,不是陰謀詭計的計,而是計算的計,通俗一點說,就是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斤兩。計的目的,在於比較敵我雙方的實力,評估自己勝算的概率有多大。我做了幾張孫子兵法計篇的圖解,計篇的思維都包含在下面這幾個圖裡了。現在我帶大家詳細分析孫子兵法計篇。慎戰論
  • 《孫子兵法》計篇,告訴你比三十六計更重要的精華
    最近研究《孫子兵法》,中國古代行軍打仗作戰的謀劃,就像做人做事一樣,要有充分的事前準備,做到站前五事七計。孫子主張未戰先勝,也就是戰前計算勝算概率,如果合天道勝算高再出兵作戰,如果不合天道勝算不高就不應該出兵作戰。
  • 《孫子兵法》五事七計的戰略觀,是計算也是策略,關鍵是知勝負
    研究《孫子兵法》的學者,大都會認為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觀是最佳戰略,稱為孫子最理想的戰略追求。學者有研究:稱孫子的「全勝觀」為大戰略,也就是國家戰略,包含政治、外交、經濟等各方面內容的戰略。那麼,孫子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正是高於「其次伐兵」的大戰略,而五事七計是計算也是策略,關鍵是是要能知勝負。《計篇》的最終結果是要有戰略判斷 「戰」相反相成。我們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前者是「和」,後者是「戰」,敢戰才能談和,談和更須備戰。二者缺一,都是機會會主義。
  • 《孫子兵法》:計篇決策大事,不可不慎察
    今天咱們正式開啟《孫子兵法》學習之旅。   《孫子兵法》開篇頭章為計篇,這一章提綱挈領的闡述了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就是「計」。一個「察」字,反映出孫子慎重對待戰爭的思想。   既重戰,又慎戰,這就是孫子開篇第一句話要表達的思想,也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這句經典名言確實值得我們高度重視,無論是戰爭決策,還是企業決策,都務必慎之又慎。
  • 《孫子兵法》計篇
    計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首篇,主要論述了廟算(戰前評估)的首要性和重要性,以「五經」「七計」評估戰前的勝負因素,以「詭道」指導戰前的行動和時機。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孫子兵法.始計篇
    《孫子兵法 • 始計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孫子兵法》,五事七計,不可不察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春秋·孫武俗語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看完《孫子兵法》後你會知道不拘小節者難成大事。一件大事要做成,背後需要千千萬萬件小事去支撐。在三國演義一百回裡,諸葛亮北伐軍受阿鬥命撤回蜀中,害怕司馬懿在後追殺便用了個「增灶計」。比如軍中只有一千軍士,則晚上紮營時要掘兩千個灶,第二天晚上則掘三千個灶,依次類推。司馬懿見蜀軍每日灶數增加,以為有兵士不斷加入,於是不敢再魯莽追擊。諸葛亮則成功撤回蜀中。如果不是每次戰爭中諸葛亮都注重這麼多細小的地方,以蜀魏之間的懸殊,蜀國恐難支撐如此之久。由此可見小節之重要。
  • 【商戰智慧——向《孫子兵法》學經營管理】即將開始連載
    親愛的「兵法苑」學友們,喜馬拉雅FM的《薛教授精講孫子兵法》111課已經連載結束了。
  • 《孫子兵法》在商業中的運用——計篇
    為什麼突然想寫孫子兵法在商業中的運用?首先最近在看《孫子兵法》方面的書籍,另外我一直覺得所有的理論都是能共通共用的,對於中國古代的一些理論知識在管理及商業上,肯定是可以運用的就看你如何去理解,所以打算試著寫寫自己看後的心得體會,最後覺得這樣對寫自媒體也有了一個方向有一個連續性。
  • 《國學經典》——孫子兵法始計篇
    始計篇原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孫子兵法·計篇》兵之五事
    何為兵之五事?兵之五事的作用又是什麼?《孫子兵法·計篇》中,孫子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這句話什麼意思?孫子的意思就是說,所謂的道,就是要讓民(老百姓)和上位者都同意,換言之就是民心民意的意思。
  • 孫子兵法解讀及隨性思考-計篇-蓮花山秋水浮萍居士
    孫子兵法-計篇 作者孫武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說:戰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將領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勝,我就留下他;將領不聽從我的計策,任用他必敗,我就辭退他。聽從了有利於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造一種勢態,作為協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勢、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相應措施。)
  • 這一次,我們徹底讀透《孫子兵法》
    在學習這門課之前,我們有必要就《孫子兵法》本身,談談如何才能「講透」這本書。1. 提到《孫子兵法》,或許你會覺得就是教人怎麼打仗的。對,但也不對。事實上,《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恰恰是不戰之法。書的一開頭,就講了三個「不戰」:打不贏,不打;打得贏但是打不起,不打;打得贏也打得起,也要看是否不打就可以解決問題。
  • 孫子兵法原文欣賞
  • 孫子兵法文白話對照版
    (孫子兵法.謀攻贍)譯文﹕用兵的上策是運謀取勝,其次是利用外交,再次是滅其軍隊,下策是攻城。34.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敵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兵法.謀攻篇)譯文﹕善用兵的人,使敵兵不戰而屈服,不硬攻而奪其城,不久戰而可滅其國。務求用全勝計謀爭勝於天下,軍隊就不受挫,取得全部利益。
  • 《孫子兵法》詳細解讀,勝算是可以算出來的,五個維度學會做分析
    孫子兵法之中提出了五事七計,而對於戰爭的決策問題是不可不察的,並且孫子也一再強調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察,深入研究以後才能夠有所行動。其實這話說起來非常的容易,軍事原則一直都很簡單,但是想要貫徹下去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了。面對戰爭時,將軍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可以說是千頭萬緒。
  • 學點孫子兵法 提升戰略思維
    ----------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智慧中獲取洞察力,學習下中國古代戰略大師孫子兵法的精華。孫子生活在春秋戰國群雄爭霸的時代,就競爭勢態而言與我們目前所處的全球貿易時代有某些共同的特點。孫子戰略思維的特點是不畏強敵,敢於制勝的大智大勇和冷靜的慎戰思想完美結合。
  • 張翔: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002解讀孫子兵法
    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讀《孫子兵法》。這是讀一本書寫一本書第2篇原創文章。◎現在的我是知道孫子牛逼,而且他牛逼在哪裡?我能夠說出來,所以我就要開始解讀《孫子兵法》。一字一句,我能夠告訴你孫子為什麼牛逼,他牛逼在哪裡?他怎麼幫助我和你像他一樣牛逼。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解讀《孫子兵法》。就是要讓你和我像孫子一樣牛逼。而不是像孫子一樣慫。
  • 孫子兵法全球行:臺學者解秘孫子兵法「密碼」
    第一個條件是破譯漢字密碼;第二個條件是破譯想像力的密碼;第三個條件是與古人對話;第四個條件是站在中華文化與中華智慧的整體,來審視和再現孫子的大智慧。  臺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研究員王長河試圖解秘《孫子兵法》的「密碼」。他對記者說,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致使西方戰略家之論述往往多達數十萬言,仍不及《孫子兵法》6000餘字,言簡意賅。
  • 《孫子兵法》01始計篇
    讀懂《孫子兵法》01《孫子兵法》01始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