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計篇,告訴你比三十六計更重要的精華

2020-12-20 Vivian聊財經

最近研究《孫子兵法》,中國古代行軍打仗作戰的謀劃,就像做人做事一樣,要有充分的事前準備,做到站前五事七計。孫子主張未戰先勝,也就是戰前計算勝算概率,如果合天道勝算高再出兵作戰,如果不合天道勝算不高就不應該出兵作戰。

我們一般形容一個人足智多謀,善於想方法的叫做三十六計,但孫子主張五事七計。五事也就是:道,天,地,將,法;七計也就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孫子主張要先勝後戰:「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也就是得道名將,沒有什麼奇淫巧技,不靠出奇制勝的計謀,沒有英勇戰功。孫子兵法講的也是不戰之法,是先勝後戰。作戰講究兵不血刃,未戰先勝。

而後還有十二詭道,講的是靠虛虛實實,真假遠近的功夫,以擊敗人性的弱點取勝。

十二詭道包括: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事以密成,語以洩敗:孫子認為事情做成之前不要讓太多人知道,尤其不要隨意透露自己的作戰意圖給太多人知道。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提前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因為只有有了的生的可能才去打仗,才能打贏,如果事先算計都沒有勝算,那麼這仗其實不應該打。因為打仗貴在精而短,最好一次取勝,一仗結束戰鬥。如果來來回回打了好幾次仗,那麼即便是打贏了,也沒有什麼好處。

相關焦點

  • 千萬不要把《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混為一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誕生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
  • 《孫子兵法》:計篇決策大事,不可不慎察
    今天咱們正式開啟《孫子兵法》學習之旅。   《孫子兵法》開篇頭章為計篇,這一章提綱挈領的闡述了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就是「計」。這是整部《孫子兵法》的第一句話,也是要講的重點。   這句話關係到民眾生死、國家存亡的大事,告訴我們面對戰爭一定要深入調查,深入研究,搞清楚了再拍板決策。千百年來,這句話成為普遍被人們認可的經典名言。   孫子是個唯物主義者,長期的戰爭經歷讓他深刻認到,戰爭是社會運行的一種方式,不可避免。
  • 五事七計只是入門,清流詳解《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
    孫子兵法成書已超2500年,到現在依舊被廣泛傳誦,是因為它揭示了戰爭的普遍規律,但凡涉及到博弈的地方,都可以運用到孫子兵法。孫子兵法不僅是兵家的思想,它還被廣泛地運用於經濟、貿易、企業管理等方面,時至今日依舊被廣泛研讀。正因為孫子兵法有很大的戰略意義,所以我決定給大家詳細地講一講。孫子兵法一共13篇,字數約6000字,我會給大家一篇篇地解讀。
  • 張翔: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002解讀孫子兵法
    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讀《孫子兵法》。這是讀一本書寫一本書第2篇原創文章。◎現在的我是知道孫子牛逼,而且他牛逼在哪裡?我能夠說出來,所以我就要開始解讀《孫子兵法》。一字一句,我能夠告訴你孫子為什麼牛逼,他牛逼在哪裡?他怎麼幫助我和你像他一樣牛逼。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解讀《孫子兵法》。就是要讓你和我像孫子一樣牛逼。而不是像孫子一樣慫。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以外,不可多得的一部智謀名著!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作為工具,既能攻擊敵人,也能保護自己!《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如今已經成為了一些著名商業學院的培訓教材,同時也成為了孫正義、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等著名商人的一大成功利器。
  • 孫子兵法文白話對照版
    (孫子兵法.計篇)譯文﹕謀策多能取勝,少則不能。38.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黃石公三略.中略)譯文﹕不計劃,便無法確立決心,排除疑慮。39.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譯文﹕作戰如無孫武那樣的謀略,就無靈活運用的戰策。40.凡將正而無奇,則守將也﹔奇而無正,則鬥將也﹔奇正皆得,國之輔也。
  • 《孫子兵法》計篇
    計篇,是《孫子兵法》十三篇的首篇,主要論述了廟算(戰前評估)的首要性和重要性,以「五經」「七計」評估戰前的勝負因素,以「詭道」指導戰前的行動和時機。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借《孫子兵法》解讀《三十六計》之離間計,制勝的關鍵在攻於心計
    一個好的謀略在善於運用的人手中就能化腐朽為傳奇,在不懂戰爭規律的人手中卻是羈絆和對其的束縛,而《孫子兵法》就是教導世人在一場戰爭中致勝的關鍵和因素。《孫子兵法》作為古代歷史中較早出現的兵書,所以經常有人會將此與其他兵書進行比較,例如《三十六計》。
  • 這一次,我們徹底讀透《孫子兵法》
    昨天,《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本書的作者,華杉老師同名課程《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在得到App重磅上線。不到24小時,就有15000人訂閱。在原書的基礎上,這門課做了大升級,不僅提純並豐富了原書精華,更由華杉老師親自講述。
  •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奇思妙解
    尤其針對人們對《孫子兵法》的普遍誤讀、誤解,做了鞭辟入裡的詳解分析。 01 兵法的「計」是計算,而非計謀孫子兵法第一篇講「計」,不是奇謀巧計,是計算的計,是現代的SWOT分析(優劣勢分析法):優勢、劣勢、威脅、機會。
  • 一張圖讀懂《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
    《孫子兵法》的邏輯結構《孫子兵法》成書年代在2500年以前,雖然孫子的語言很優美,邏輯也很清晰,但畢竟是用古文寫的,對古文功底並沒有那麼深厚的普通讀者來說,並不是很友好,很容易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筆者初學的時候也走了不少彎路,總結一張關於《孫子兵法》邏輯結構的圖,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 孫子兵法.始計篇
    《孫子兵法 • 始計篇》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思維導圖詳解《孫子兵法》(1):本書到底講了點啥
    一說兵法,大家印象都是排兵布陣、奇謀詭計,比如常常聽到的八卦陣、孔雀陣、空城計、反間計等。但細讀此書後,我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在《孫子兵法》裡,沒有教人布陣,更沒教人詭計。雖然書裡說「兵者,詭道也」,但有關「詭道、計謀」的語句,縱觀全文,不超過五句。
  • 孫子兵法全球行:臺學者解秘孫子兵法「密碼」
    第一個條件是破譯漢字密碼;第二個條件是破譯想像力的密碼;第三個條件是與古人對話;第四個條件是站在中華文化與中華智慧的整體,來審視和再現孫子的大智慧。  臺灣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研究員王長河試圖解秘《孫子兵法》的「密碼」。他對記者說,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致使西方戰略家之論述往往多達數十萬言,仍不及《孫子兵法》6000餘字,言簡意賅。
  • 《孫子兵法》在商業中的運用——計篇
    為什麼突然想寫孫子兵法在商業中的運用?首先最近在看《孫子兵法》方面的書籍,另外我一直覺得所有的理論都是能共通共用的,對於中國古代的一些理論知識在管理及商業上,肯定是可以運用的就看你如何去理解,所以打算試著寫寫自己看後的心得體會,最後覺得這樣對寫自媒體也有了一個方向有一個連續性。
  • 《孫子兵法》牛在哪?10句話告訴你!
    ——《孫子兵法·計篇》 詭:欺詐。道:學問,理論。示之:做給他看。  這幾句大意是:戰爭是一種用假象來欺騙和迷惑對方的學問。——《孫子兵法·計篇》 實:敵人力量充實。備:防備。這幾句大意是:對敵人要以小利誘惑他,使他上鉤;要擾亂敵人,趁機戰而勝之;當敵人實力雄厚時,要防備他可能進攻自己;當敵人力量強大時,就要避其鋒芒,保存實力。
  • 《孫子兵法·計篇》兵之五事
    《孫子兵法·計篇》中,孫子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這句話什麼意思?孫子的意思就是說,所謂的道,就是要讓民(老百姓)和上位者都同意,換言之就是民心民意的意思。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也是這個意思。這道,代表道理,代表道義,代表了一個正確的目標。只有如此才能師出有名,士兵們才能死戰,而不畏懼危險。
  • 36個兵法詳解!《三十六計》釋義+原典,收藏
    提到《三十六計》,大家或多或少能叫出其中幾個計謀名,聲東擊西、借刀殺人、美人計、無中生有……《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三十六計」指的是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
  • 36計的成名之路
    空城計:有關於36計的最早的記載,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所以有人說三十六計是南齊宋名將檀道濟寫的。僅憑這一句話雖然不能斷定,36策就是檀公兵書,但是憑這一句話,卻對36計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十六計中有一些計謀理論源出自《孫子兵法》,比如以逸待勞(《孫子·軍爭篇》說:「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所以也有人說36計是孫武所著。千百年以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句話已經成為俗語,老嫗都能隨口一說。
  • 當《論語》《孫子兵法》和「算盤」交匯
    孟洛川的商業才能從小就顯露出來,他小時候性格頑皮,不喜讀書,常以數磚計瓦為遊戲。18歲那年,孟洛川就開始掌管家業。但孟洛川在將自己的商業智慧理論化後,我們就能看到他「靈活的一面」還是有思想來源的。筆者發現,將孫子兵法思想和孟洛川的經營管理思想相比較,孟洛川很多的經營管理思想其實源自《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