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帶你讀史:《史記》之《十二本紀•周本紀⑯》

2020-12-22 長城原創

  導語:今天《小吳帶你讀史》欄目帶你繼續走進《史記》之《十二本紀·周本紀》,本期我們來看一看各國混戰之中,我們熟悉的百步穿楊、百發百中這些成語的典故是怎麼來的

  蘇代遊說韓討伐東周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楚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圍了雍氏,原來計劃三個月攻下,如今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疲憊了。」韓相國說:「對。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蘇代於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周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周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周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周,與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於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為什麼不給呢?」韓相國說:「好。」果然把高都送給周了。

  原文:

  王赧謂成君。楚圍雍氏,韓徵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請以國聽子。」代見韓相國曰:「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韓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五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弊高都得完周也。曷為不與?」相國曰:「善。」果與周高都。

  百步穿楊 百發百中的典故

  三十四年,蘇厲對周君說:「秦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將師武,往北攻取了趙的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幹的。這個人善於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善於射箭的人。離柳葉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發百中。左右帝觀的人有好幾千,都說他箭射得好。可是有一個漢子站在他的帝邊,說:「好,可以教給他射箭了。」養由基很生氣,扔掉弓,握住劍說「你有什麼本事教我射箭呢」?那個人說「並不是說我能教你怎麼伸直左臂撐住弓身,怎樣彎曲右臂拉開弓弦。一個人在百步之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過一會兒力氣小了,身體累了,弓擺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發射不中,那麼一百發就全部作廢了」。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了』。」

  原文: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劍,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

  梁國士兵給周築城

  四十二年,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周築城。」他去對梁王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梁王說:「好。」於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馬犯又去對秦王說:「梁並非是想保衛周,而是要攻打周。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秦果然出兵。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適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伐周,以後您辦事將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周築城,藉此把諸侯懷疑您要伐周的事端蓋住。」梁王說:「好。」於是就讓那些士兵給周築城。

  原文: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秦果出兵。又謂梁王曰:「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復之。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周冣勸說秦王不攻打周

  四十五年,周君的秦國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讚秦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后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周。攻打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您的軍隊在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於諸侯了。」

  原文: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曰:「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后養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秦攻周,而周勣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弊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弊秦,勸王攻周。秦與天下弊,則令不行矣。」

  (據中國古籍全錄、古詩文網、國學網等綜合)

相關焦點

  • 《史記》周本紀
    從今天開始,我們一起讀《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是司馬遷的私人著述並非官書。司馬遷撰寫此書的本意在於「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因此,此書在司馬遷生前並未流傳,直到漢宣帝時,才由他的外孫楊惲傳布開來。漢代學者稱此書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到東漢桓、靈時代,才以《史記》作為此書的書名。
  • 讀《五帝本紀》——《史記》札記之1
    五帝之中,最靠譜的應該說就只有舜,但不知為什麼,本紀敘述舜卻最為蕪雜舛迕。原來讀《史記》沒發現,這次再讀,感覺開臺鑼鼓有些凌亂。關於《五帝本紀》史料、行文邏輯、帝王行跡考,大致就是這些。下面再談談部分語詞。《史記》之後的學者,讀史那是必讀「五帝本紀」,所以其措辭、語彙影響深遠。
  • 《史記·項羽本紀贊》
    寫給項羽的一封信您好!劉邦搶先做到了,你卻不遵守「懷王之約」。又比如你尊楚懷王為「義帝」,答應他盡享榮華富貴,可是轉手又殺了他。所以,劉邦對你的種種,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韓信幫助劉邦最終贏得了天下,但不要忘記他也曾在你手下工作過,是你的自負趕走了他。他後來在劉邦面前評價你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 《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採摭眾家 成其博大
    ·十二本紀》/袁仲一 趙光勇 編/西北大學出版社  共12卷、560萬字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以下簡稱《集成》)終於出版了,這是當代《史記》研究學人不懈努力,付出二十餘載心血的成果。引用中國古代《史記》研究著作420餘種、現當代《史記》研究著作260餘種、海外漢學研究文獻100餘種、考古資料200餘種,以及一批代表性學術論文。千餘種著述的體量規模,是以往《史記》工具書無法比擬的。但本書並不限於單純的資料匯聚,以「匯校」「匯注」「匯評」為其主體。
  • 跟著陳正宏教授,發現不一樣的完整《史記》
    《史記》,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雖然通常介紹《史記》的第一句話都把它稱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因為它以「傳」的形式呈現了中國從三皇五帝到漢武年間三千年的歷史,而且被後世尊為二十四史之首,但對更多普通民眾而言,《史記》則是一部文學性帝王將相的傳記,《本紀》《世家》《列傳》無不故事引人入勝、情節跌宕起伏,讓人不忍釋卷。
  • 《史記》——《周本紀》之周文王
    《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
  • 篇章十二:《呂太后本紀》(據《呂太后本紀》第九)
    篇章十二:《呂太后本紀》(據《呂太后本紀》第九) 題引
  • 讀書時間:史記《項羽本紀》1
    過去因為條件所限,古代的老百姓不可能接觸到這種精美的文字,今天,得益於網絡發達,獲取知識及極其容易,能讓人有更多的機會認識這種極帶美感的文字。《項羽本紀》史記,其實很適合當成小說看,她的語言簡潔、樸實,邏輯清晰,音韻和文採都極其優美,而且不會晦澀難懂,難度不大,又都是人物傳記,經過司馬遷的藝術加工,充滿著激情澎湃的英雄氣概和浪漫氣息,引人入勝,就是有些字不認得需要查字典,當然學霸可以忽略不計。在史記中,我特別喜歡的是《項羽本紀》。
  • 《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1. 天下無雙   原文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李廣是有才氣之人,他是出類拔萃,獨一無二的將才。   2.
  • 論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中的史家筆法
    關鍵詞:《史記·呂太后本紀》;呂雉;司馬遷;史家筆法《呂太后本紀》①是《史記》中的名篇,關於惠帝劉盈、高后呂雉的統治,司馬遷的總體評價:「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 兩千年《史記》研究的集大成,三代《史記》研究學人積十數年之功...
    記者今天在司馬遷故裡韓城市舉行的「史記與韓城學術研討會暨陝西馬遷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現場看到,剛剛出版不久的12卷《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新書,被參會嘉賓和學者、院校代表紛紛訂購。陝西省司馬遷研究會副會長、西北大學出版社社長馬來介紹說,12卷560餘萬字的《史記研究集成·十二本紀》,是匯集中外學者從古至今研究《史記》的精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陝西省重大文史項目,並獲得陝西省和國家出版基金資助。
  • 學論 | 子玄: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看司馬遷的歷史敘事語言
    通讀《秦始皇本紀》,我們可以發現此篇作為秦朝的第二篇本紀具有清晰的敘事結構,該結構可以被粗略地分成四個部分:從嬴政到子嬰歷年的詳細歷史;司馬遷借引用賈誼《過秦論》發表對前述歷史時期的看法;編年簡述秦歷代君王在位時所發生的要事(即《別本秦公世系》,當為後世所加);後世附加的漢明帝評論(即班固《評秦始皇本紀文》)。
  • 【說略】《史記》其書體例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史記》開創的五體史例的重要意義。《史記》體例由五體構成:《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原題《太史公書》,東漢桓、靈之際,始名《史記》。
  • 60位教授聯手,把《史記》逐句譯成白話文,好看好懂
    而讀歷史,《史記》是繞不開的。無論我們看到何種書單,名人推薦,必有《史記》。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讀《史記》小編推薦,先去讀白話版,讀通了再去讀原著。 這套精品之作,譯者陣容強大,為市面罕見的白話本佳作。
  • 本紀世相——《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11
    ○ 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
  • 曾國藩:「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史記》.」
    讀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
  • 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的白話《史記》,極為罕見
    而讀歷史,《史記》是繞不開的。無論我們看到何種書單,名人推薦,必有《史記》。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很多人以為它嚴肅枯燥,但其實它如小說般生動、有趣,情節豐富。
  • 臺灣地區60位教授聯手,把《史記》逐句譯成白話文,好看好懂
    而讀歷史,《史記》是繞不開的。無論我們看到何種書單,名人推薦,必有《史記》。魯迅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首部,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很多人以為它嚴肅枯燥,但其實它如小說般生動、有趣,情節豐富。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我選用的《史記》讀本,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帶注釋和譯文,工具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辭典》。閱讀之前,我挑選了一個較厚的筆記本,下載了歷代朝代更替大事記和北大教授高明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別問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工作,相信聰明的你是懂得我的。《項羽本紀》是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司馬遷最為得意的作品。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司馬談也是一個博古通今,通曉諸子百家的大學者,因為和漢武帝的理念不同,在漢武帝泰山封禪的時候沒有帶司馬談去。不久之後司馬談就因病去世了。有人就揣測司馬談是因為劉徹沒有帶他去泰山而氣病的。司馬談死前對他兒子司馬遷說道:"等我死了,你做太史官,你該把許多事情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