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項羽本紀贊》

2021-02-13 小林伴讀

大家好!這裡是小林伴讀,我是小林先生!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王芳老師寫的《穿過歷史線·吃透小古文》第3冊第7章:劉邦和項羽曾經是同事——《史記·項羽本紀贊》。

寫給項羽的一封信

您好!穿越時空,我想給兩千多年前的你寫封信。我猜想,你現在一定正御風飛行在遙遠的星河中,笑看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吧!

都說「勝者王敗者寇」,但在我心中,你也屬於勝利者。雖然你沒有像你的老對手劉邦那樣創建新的朝代,但是你的勇猛、你的彪悍、你的不畏強權,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我也認為意氣用事、暴虐、不聽勸是你致命的弱點,它們最終讓你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

還記不記得「巨鹿之戰」後,各路諸侯將領都向你俯首稱臣,你揮一揮劍,全天下都要跟著抖一抖。二十五歲的你就得到了這樣至高無上的榮耀——這才是真正的「王者榮耀」。在世人眼中,此時的你是一位頂天立地的真英雄!然而,你馬上就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要在一夜之間,將二十萬秦軍降卒坑殺殆盡。你一定讀過孟子的經典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就因為一小部分士兵的抱怨與不滿,你下了「坑殺令」,一殺就是二十萬,這算不算是「失道」呢?你一定會說,如果不殺他們,他們有可能會反抗、會叛變,後患無窮。從你的立場來說,也許你有這麼做的原因,其實完全可以不這麼殘忍。

我覺得你的性格很複雜,有時殘暴無情,一次殺幾十萬人的事情做了好幾次。可另一方面,你也曾多次優柔寡斷。比如你帶領大軍進了鹹陽,年近半百的劉邦去給你賠不是,其實他的心中很清楚「小不忍則亂大謀」,他並不是真的覺得自己錯了,只是當時的他打不過你而已。亞父範增也一再勸你殺了劉邦,但是劉邦說幾句軟話,你立馬放過了他,還請他吃了一頓史上最著名的大餐——「鴻門宴」。

也許,你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人。

在你生活的那個年代,論打仗,你真是天下無敵手,無論是一對一單挑還是群體作戰,劉邦和其他諸侯王都不是你的對手。你也創造了很多以少勝多的案例,是當之無愧的戰神。很多人畏懼你,但畏懼你的人未必從心裡服你。

同樣進入鹹陽城,劉邦「約法三章」,不允許士兵為所欲為;而你,不但一把大火燒了鹹陽的宮殿,還一聲令下屠城了。老百姓也沒做錯什麼,為何要斬盡殺絕?

你的這些決定,都為你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你總是無條件地相信劉邦,比如你封他為漢王,看到他在去封地的路上拆了所有的棧道,就真的相信他不會再回關中,但是很快他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地打回來了;劉邦打下關中地區後,通過各種渠道告訴你,他只想做個「關中王」,不會再向東進攻了,你也相信了他;再後來,你們籤訂了「鴻溝協議」,劃定楚河漢界,互不幹涉,你高高興興地收兵回去了,劉邦卻馬上撕毀協議,再次追來。這種輕信、不設防,是你的性格使然,但是劉邦手下有韓信、張良和陳平啊,他們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怎麼可以不設防?

當然,你有光明磊落的一面,也有不誠信的時候。比如楚懷王曾與你們約定,「誰能夠先進入函谷關並且安定關中,誰就是關中王」。劉邦搶先做到了,你卻不遵守「懷王之約」。又比如你尊楚懷王為「義帝」,答應他盡享榮華富貴,可是轉手又殺了他。所以,劉邦對你的種種,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

韓信幫助劉邦最終贏得了天下,但不要忘記他也曾在你手下工作過,是你的自負趕走了他。他後來在劉邦面前評價你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是說你發怒咆哮時,上千人都會被你嚇倒,然而你卻不能信任和任用賢能的將領,所以只是自己強大而已;「婦人之仁」是說你待下屬恭敬慈愛,語言溫和,見有人生病,會因同情而落淚,也會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然而等到屬下有了功勞應當受賞封爵的時候,你卻寧願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裡把玩得磨去了稜角,也捨不得封賞給有功之臣。

韓信說得對不對,你還真得好好想一想。

我不知道你在烏江邊提劍自刎離開人世間的那一刻,內心在想些什麼——有沒有反省過自己失敗的原因?我想你是敗在了年輕氣盛上;去世那一年你才三十歲,很多人還在摸爬滾打的年紀,你已經走向了人生的巔峰,又從巔峰跌至萬丈深淵;而你的對手劉邦已經五十四歲了,真的是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他精於謀略,又知道在關鍵時刻低頭,他的心智比你成熟得多!不管怎麼說,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你應該感謝司馬遷,在他創作的《史記》中,關於你的精彩橋段特別多:《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烏江自刎》……在這些故事中,我們讀出了兒女情長,讀出了英雄氣短,還讀出了絕不苟且偷生的沖天豪氣。

你去世一千多年後的南宋,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女詞人,她叫李清照。她為你寫了一首詩,讓你再次名揚四海。

一口氣寫了這麼多,你精彩的一生我連萬分之一都沒寫出來,但是,你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國歷史的豐碑上。

史記·項羽本紀贊

《史記》中有十二本紀,主要記錄的是歷代帝王的故事。不過其中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呂雉,她不過是劉邦的妻子,沒有皇帝的稱謂,但是劉邦死後,她掌政多年,是當時西漢真正的統治者。本紀中還有一個例外就是項羽了,項羽也沒有當過皇帝,但司馬遷認為他一度有著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是無冕之天子,所以也把他的故事列入了「本紀」中。

對於項羽,司馬遷還作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處理——他把《項羽本紀》放在《史記》的第七卷,而《史記》的第六卷是《秦始皇本紀》,第八卷是《高祖本紀》。司馬遷把項羽排在秦始皇之後、漢高祖劉邦之前,既充分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確認了他在秦漢之際的實際統治地位,又將本篇與《高祖本紀》蟬聯而下,形成鮮明對照,更為深刻地揭示出楚、漢成敗的原因。

《史記》中大部分人物,司馬遷都要評價一下。他對項羽懷有深切的同情,認為他和舜一樣,個人能力超群,而對其錯誤的批評,則一針見血,毫不含糊。司馬遷總結了項羽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我讀過之後覺得非常精彩,推薦給大家。

小林先生今日讀書心得:

更多分享,請關

相關焦點

  • 讀書時間:史記《項羽本紀》1
    史記很難讀!這是我對史記的印象。
  • 【高考文言文】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全書由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組成。雖然這五種體例各有區別,但它們卻是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十二本紀是綱領,統攝上自黃帝、下至西漢武帝時代三千年的興衰沿革。十表、八書作為十二本紀的補充,形成縱橫交錯的敘事網絡。三十世家圍繞十二本紀而展開,用司馬遷自己的話來說,世家與本紀的關係,猶如"二十八宿環北拱,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太史公自序》)。
  • 《史記》真的是吹項羽、黑劉邦的麼?
    許多翻案文都愛說,《史記》誇項羽,嘲劉邦。——其實也不全對。
  • 論司馬遷《史記·呂太后本紀》中的史家筆法
    筆者追本溯源,細讀《史記·呂太后本紀》的文本,分析司馬遷如何運用史家筆法,記述漢初這段特殊的歷史,塑造呂雉的女主形象,表達他的史官態度。一、「為人剛毅」的呂雉和她的眼淚《史記·呂太后本紀》對呂雉性格的直接描述:「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 (收藏詳譯版)古文觀止:項羽本紀贊
    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yì)邪(yé)?何興之暴也?1、太史公:司馬遷自稱; 2、周生:漢時的儒生,姓周,事跡不詳; 3、蓋:副詞,疑問不能確定之義;重瞳子: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瞳孔; 4、苗裔:後代; 5、興:發跡;暴:突然,迅速。[譯文]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裡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孔。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麼?為什麼他崛起得那樣迅猛呢?
  • 《史記.項羽本紀》全文翻譯
    項梁派沛公和項羽另外去攻打城陽,屠戮了這個縣。又向西進,在濮陽以東打敗了秦軍,秦收拾敗兵退入濮陽城。沛公、項羽就去打定陶。定陶沒有打下,又離開定陶西進,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打敗秦軍,殺了李由。然後回過頭來攻打外黃,沒有攻下。項梁自東阿出發西進,等來到定陶時,已兩次打敗秦軍,項羽等又殺了李由,因此更加輕視秦軍,漸漸顯露出驕傲的神態。
  • 《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譯文)
    路上遇到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問他:「你將要去見武信君嗎?」回答說:「是的。」宋義說:「我斷定武信君的軍隊一定失敗。你慢走就可以免死,快走就要遭殃。」秦果然發動全部兵力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大破楚軍於定陶,項梁戰死。沛公、項羽離開外黃攻打陳留,陳留堅兵固守,不能攻下。沛公、項羽互相商量說:「如今項梁的軍隊垮了,士卒恐懼。」於是就領兵同呂臣的軍隊一起向東進發。
  • 常識積累:和項羽有關的成語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和項羽有關的成語。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中)
    《史記·項羽本紀》:「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成語故事】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鹹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項羽入鹹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項羽宴劉邦於鴻門。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我選用的《史記》讀本,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帶注釋和譯文,工具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辭典》。閱讀之前,我挑選了一個較厚的筆記本,下載了歷代朝代更替大事記和北大教授高明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別問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工作,相信聰明的你是懂得我的。《項羽本紀》是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司馬遷最為得意的作品。
  • 讀《五帝本紀》——《史記》札記之1
    忽然想到要把《史記》三家注從頭到尾再細讀一遍。《史記》問世以來古今注本眾多,但南朝裴駰《史記集解》、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與張守節《史記正義》,是最精湛、最經典的學術注本,稱為「《史記》三家注」。年輕時雖然讀過,但讀得一知半解。這次下決心要補補功課。《史記》既然是通史,就必須敘述源頭,回答華夏、中國、漢民族的始祖是誰?我覺得,司馬遷寫第一篇,取捨是艱難的。
  • 本紀世相——《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11
    ○ 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
  • 通過11個成語了解項羽的一生
    那麼今天,我想通過幾個成語,來了解下項羽的一生,並簡單認識這個爭議人物。1取而代之。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項羽和他叔叔項梁在觀看。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我可以取代秦始皇的位置。項梁馬上捂住項羽的嘴,並說小心滅族。2 3作壁上觀、破釜沉舟。
  • 短命項羽的漫長作死之路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接下來就是我們熟知的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的巨鹿之戰的故事,自此項羽名震天下。諸侯「跪」服。《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 巨鹿之戰疑點重重,項羽真是戰神嗎?我們可能對史記有些誤會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這是《史記·項羽本紀》對巨鹿之戰的記載,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巨鹿之戰時救援趙國的軍隊雖然有十多支,可只有項羽的楚軍敢與秦軍交戰。
  • 《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1. 天下無雙   原文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李廣是有才氣之人,他是出類拔萃,獨一無二的將才。   2.
  • 【說略】《史記》其書體例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史記》開創的五體史例的重要意義。《史記》體例由五體構成:《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原題《太史公書》,東漢桓、靈之際,始名《史記》。
  • 30個智慧的成語,原來都出自《史記》
    【沐猴而冠】【來源】《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釋義】比喻虛有其表,得意忘形;或是譏嘲為人愚魯無知空有表面。【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來源】《史記·高祖本紀》:「……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杜南入蝕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項羽無東意……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
  • 一起來看,《史記》中的成語典故與常識考點
    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一下高頻考點《史記》中的成語典故及其考點。 典故 01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剛建立時,漢高祖劉邦宴請群臣,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會失敗?」大家眾說紛紜。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與項羽有關的成語
    一、取而代之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二、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巨鹿南數裡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