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林伴讀,我是小林先生!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王芳老師寫的《穿過歷史線·吃透小古文》第3冊第7章:劉邦和項羽曾經是同事——《史記·項羽本紀贊》。
寫給項羽的一封信
您好!穿越時空,我想給兩千多年前的你寫封信。我猜想,你現在一定正御風飛行在遙遠的星河中,笑看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吧!
都說「勝者王敗者寇」,但在我心中,你也屬於勝利者。雖然你沒有像你的老對手劉邦那樣創建新的朝代,但是你的勇猛、你的彪悍、你的不畏強權,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我也認為意氣用事、暴虐、不聽勸是你致命的弱點,它們最終讓你走進了人生的「死胡同」。
還記不記得「巨鹿之戰」後,各路諸侯將領都向你俯首稱臣,你揮一揮劍,全天下都要跟著抖一抖。二十五歲的你就得到了這樣至高無上的榮耀——這才是真正的「王者榮耀」。在世人眼中,此時的你是一位頂天立地的真英雄!然而,你馬上就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要在一夜之間,將二十萬秦軍降卒坑殺殆盡。你一定讀過孟子的經典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就因為一小部分士兵的抱怨與不滿,你下了「坑殺令」,一殺就是二十萬,這算不算是「失道」呢?你一定會說,如果不殺他們,他們有可能會反抗、會叛變,後患無窮。從你的立場來說,也許你有這麼做的原因,其實完全可以不這麼殘忍。
我覺得你的性格很複雜,有時殘暴無情,一次殺幾十萬人的事情做了好幾次。可另一方面,你也曾多次優柔寡斷。比如你帶領大軍進了鹹陽,年近半百的劉邦去給你賠不是,其實他的心中很清楚「小不忍則亂大謀」,他並不是真的覺得自己錯了,只是當時的他打不過你而已。亞父範增也一再勸你殺了劉邦,但是劉邦說幾句軟話,你立馬放過了他,還請他吃了一頓史上最著名的大餐——「鴻門宴」。
也許,你是個吃軟不吃硬的人。
在你生活的那個年代,論打仗,你真是天下無敵手,無論是一對一單挑還是群體作戰,劉邦和其他諸侯王都不是你的對手。你也創造了很多以少勝多的案例,是當之無愧的戰神。很多人畏懼你,但畏懼你的人未必從心裡服你。
同樣進入鹹陽城,劉邦「約法三章」,不允許士兵為所欲為;而你,不但一把大火燒了鹹陽的宮殿,還一聲令下屠城了。老百姓也沒做錯什麼,為何要斬盡殺絕?
你的這些決定,都為你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你總是無條件地相信劉邦,比如你封他為漢王,看到他在去封地的路上拆了所有的棧道,就真的相信他不會再回關中,但是很快他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地打回來了;劉邦打下關中地區後,通過各種渠道告訴你,他只想做個「關中王」,不會再向東進攻了,你也相信了他;再後來,你們籤訂了「鴻溝協議」,劃定楚河漢界,互不幹涉,你高高興興地收兵回去了,劉邦卻馬上撕毀協議,再次追來。這種輕信、不設防,是你的性格使然,但是劉邦手下有韓信、張良和陳平啊,他們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怎麼可以不設防?
當然,你有光明磊落的一面,也有不誠信的時候。比如楚懷王曾與你們約定,「誰能夠先進入函谷關並且安定關中,誰就是關中王」。劉邦搶先做到了,你卻不遵守「懷王之約」。又比如你尊楚懷王為「義帝」,答應他盡享榮華富貴,可是轉手又殺了他。所以,劉邦對你的種種,也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吧。
韓信幫助劉邦最終贏得了天下,但不要忘記他也曾在你手下工作過,是你的自負趕走了他。他後來在劉邦面前評價你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是說你發怒咆哮時,上千人都會被你嚇倒,然而你卻不能信任和任用賢能的將領,所以只是自己強大而已;「婦人之仁」是說你待下屬恭敬慈愛,語言溫和,見有人生病,會因同情而落淚,也會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然而等到屬下有了功勞應當受賞封爵的時候,你卻寧願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裡把玩得磨去了稜角,也捨不得封賞給有功之臣。
韓信說得對不對,你還真得好好想一想。
我不知道你在烏江邊提劍自刎離開人世間的那一刻,內心在想些什麼——有沒有反省過自己失敗的原因?我想你是敗在了年輕氣盛上;去世那一年你才三十歲,很多人還在摸爬滾打的年紀,你已經走向了人生的巔峰,又從巔峰跌至萬丈深淵;而你的對手劉邦已經五十四歲了,真的是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他精於謀略,又知道在關鍵時刻低頭,他的心智比你成熟得多!不管怎麼說,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你應該感謝司馬遷,在他創作的《史記》中,關於你的精彩橋段特別多:《霸王別姬》《四面楚歌》《烏江自刎》……在這些故事中,我們讀出了兒女情長,讀出了英雄氣短,還讀出了絕不苟且偷生的沖天豪氣。
你去世一千多年後的南宋,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女詞人,她叫李清照。她為你寫了一首詩,讓你再次名揚四海。
一口氣寫了這麼多,你精彩的一生我連萬分之一都沒寫出來,但是,你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中國歷史的豐碑上。史記·項羽本紀贊
《史記》中有十二本紀,主要記錄的是歷代帝王的故事。不過其中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呂雉,她不過是劉邦的妻子,沒有皇帝的稱謂,但是劉邦死後,她掌政多年,是當時西漢真正的統治者。本紀中還有一個例外就是項羽了,項羽也沒有當過皇帝,但司馬遷認為他一度有著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是無冕之天子,所以也把他的故事列入了「本紀」中。
對於項羽,司馬遷還作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處理——他把《項羽本紀》放在《史記》的第七卷,而《史記》的第六卷是《秦始皇本紀》,第八卷是《高祖本紀》。司馬遷把項羽排在秦始皇之後、漢高祖劉邦之前,既充分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確認了他在秦漢之際的實際統治地位,又將本篇與《高祖本紀》蟬聯而下,形成鮮明對照,更為深刻地揭示出楚、漢成敗的原因。
《史記》中大部分人物,司馬遷都要評價一下。他對項羽懷有深切的同情,認為他和舜一樣,個人能力超群,而對其錯誤的批評,則一針見血,毫不含糊。司馬遷總結了項羽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我讀過之後覺得非常精彩,推薦給大家。
小林先生今日讀書心得:
更多分享,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