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真的是吹項羽、黑劉邦的麼?

2021-02-1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許多翻案文都愛說,《史記》誇項羽,嘲劉邦。

——其實也不全對。

我估計許多人讀史,都經歷類似過程:

小時候先知道劉邦項羽,劉勝項敗。

稍微接觸了點《項羽本紀》、《高祖本紀》,覺得項羽作為敗者,被描寫得威風凜凜;高祖作為勝者,卻有一堆破事。哎!很反直覺啊!

憑啥太史公把項羽寫得很帥,把高祖寫得不無流氓色彩?

許多翻案文大概也從此著手,寫高祖本是無賴,項羽何等威風……太史公其實是捧項黑劉的……

但再多看幾遍,會發現:

太史公寫高祖那些罵人細節,但也寫他雄才大略,寫他有大度。

太史公寫項羽百戰無敵,但也寫他暴虐,寫他任人唯親。

優缺點都寫到,這才全面嘛。

項羽臨終說天亡我非戰之罪,看著很酷;但太史公在後面追加吐槽,說項羽到死都不覺悟不自責,還說天亡我,「豈不謬哉!」

太史公說高祖一堆小破事,踩腳啊罵人啊欠債啊,但臨了也說高祖是大聖人,漢得天統。

這才是所謂全面辯證地描寫。

我們會覺得這樣很詭異,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另一種寫史的邏輯:

成王敗寇,贏家什麼都是對的,輸家什麼都是錯的。

項羽輸了,所以他什麼都不能誇,死了也要踩幾腳,滅秦的功勞也不算了。

劉邦勝了,所以他什麼都是對的,欠債也是對的,罵人也是對的,殺彭越韓信也是理所當然……

嗯,擱現在網際網路上,就是蜜黑思維。

如果習慣了這種非黑即白一邊倒,好的全好,壞的全壞,就會覺得太史公這麼寫得有稜有角有好有壞,很是不一樣了。

班固如此說太史公: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直率,不虛誇,不隱惡。

項羽的勇武要誇,項羽的暴虐和不自覺要嘲。

高祖的雄才大略要誇,高祖的罵人踩腳小破事要記。

我覺得,太史公這個,屬於寫史書的人,相對正常的態度吧?

《蘇秦列傳》結尾,太史公說:

「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

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夫蘇秦起閭閻,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

——蘇秦長於權變,最後中了反間計死了,大家笑他,不學他了;但許多關於蘇秦的八卦說法,其實也都不太靠譜;畢竟蘇秦出身平凡,合縱六國,有過人之處;我就列清楚他做的事,不要讓他只背負壞名聲。

好的要寫,壞的也要寫。不能讓一個有意思的人獨蒙惡名。

這就是太史公的態度。

我覺得,之所以顯得獨特,大概因為後世寫史的,反而沒幾個像他這樣的了。

畢竟後來某些史書,寫到自家開國君主,被迫各色回護,誇勝諱敗;誇敵國的人前,還得來幾句「臣誠惶誠恐死罪死罪」。

那樣的確好壞分明,特別臉譜化,但對了解歷史真相,就沒那麼方便了。

嗯對,我就是在說陳壽《三國志》。只看《三國志》,很容易顯得曹魏西晉都厲害得很;得結合裴注,才會覺得東吳季漢另有動人之處。

這讀起來,就比讀《史記》費力多了。

比較諷刺的一個事:

《三國志》在晉朝了,對涉及司馬懿的段落,當然儘量誇勝諱敗。所以現在許多司馬懿面對諸葛亮時吃癟的段落,都是裴註裡給的,陳壽沒敢寫。

《史記》卻是,對漢高祖頗多不那麼友好的段落,整體是優缺點都寫,寫成一個優缺點鮮明的大活人。

但後來,沒啥文化卻愛聽史書的石勒,聽人念《史記》、《漢書》後,對劉邦有了了解,表示:

自己願意當劉邦的臣下,不能跟司馬懿那樣奸計取天下。

可見:

對明白人而言,太史公這樣不虛美不隱惡地寫史,哪怕漢高祖有些細節挺無賴,但整體並不太影響漢高祖的英雄形象。

反而不管晉朝怎麼粉飾司馬宣王,也沒法讓石勒佩服他欺負孤兒寡婦。

相關焦點

  • 《史記·項羽本紀贊》
    寫給項羽的一封信您好!我想你是敗在了年輕氣盛上;去世那一年你才三十歲,很多人還在摸爬滾打的年紀,你已經走向了人生的巔峰,又從巔峰跌至萬丈深淵;而你的對手劉邦已經五十四歲了,真的是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他精於謀略,又知道在關鍵時刻低頭,他的心智比你成熟得多!不管怎麼說,你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通過以上兩件事得出的結論,司馬遷寫《史記》就是為了誹謗劉徹,抹黑老劉家。所以《史記》一點歷史意義都沒有,他是一部謗書,是司馬遷用來發洩心中不滿的書籍。真的是這樣嗎?《史記》到底有沒有黑劉徹,有沒有黑老劉家。
  • 讀書時間:史記《項羽本紀》1
    史記很難讀!這是我對史記的印象。
  • 小人物劉邦打敗大英雄項羽。史記中,司馬遷是如何神話皇權
    作為二十四史的第一史,《史記》對皇權的神話也是很有代表性的。說實話,《史記》最為一部私人修撰的史書,能夠流傳下來,也是經過東漢朝廷刪減的。否則東漢的皇帝們是不會讓《史記》流傳出去的,私人修史對皇權的神性危害太大。對於《史記》如何神話皇權,我們可以從項羽與劉邦的事跡中找找線索。
  • 《史記》中的10個成語典故,精闢透徹,感悟深刻!
    《史記》中的10個成語典故,精闢透徹,感悟深刻!   1、取而代之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巡幸到會稽,讀過浙江的時候,項梁和項羽都去觀看,項羽說:「我可以去取代他。」
  • 【高考文言文】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由五種體例相互補充而形成的結構框架,溝連天人,貫通古今。在設計上額具匠心,同時也使它的敘事範圖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圖。十二本紀按帝王世代順序記敘各朝興衰終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國間大事,八書是有關經濟、文化、天文、曆法等方面的專門論述,世家主要是貴族之家的歷史。列傳是不同階層、不同類型的人物傳記。
  • 巨鹿之戰疑點重重,項羽真是戰神嗎?我們可能對史記有些誤會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這是《史記·項羽本紀》對巨鹿之戰的記載,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巨鹿之戰時救援趙國的軍隊雖然有十多支,可只有項羽的楚軍敢與秦軍交戰。
  • 《史記.項羽本紀》全文翻譯
    章邯猶疑不決,秘密派軍候始成,到項羽那裡去,想要訂立和約。和約沒有成功,項羽命令蒲將軍日夜不停地率兵渡過三戶津,在漳河之南駐紮下來,與秦軍交戰,再次擊敗秦軍。項羽率領全部軍兵在汙(yú,於)水攻擊秦軍,把秦軍打得大敗。章邯又派人來求見項羽,想訂和約。項羽召集軍官們商議說:「部隊糧草不多,我想答應他們來訂約。」軍官們都說:「好。」項羽就和章邯約好日期在洹(huán,桓)水南岸的殷墟上會晤。
  •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故事(中)
    《史記·項羽本紀》:「夫被(披)堅執銳,義不如公。」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成語故事】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鹹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項羽入鹹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項羽宴劉邦於鴻門。
  • 常識積累:和項羽有關的成語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和項羽有關的成語。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 《史記》中8個經典成語,值得收藏學習!
    一、吹簫乞食出自《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於吳市。」原指春秋時伍子胥於吳市吹簫向人乞討。後指沿街乞討。二、蜂擁而來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陳涉首難,豪傑蜂起。」意思是像蜂群似的擁擠著狂奔而來。現在形容人非常的多。三、耳食之言出自《史記·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我選用的《史記》讀本,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帶注釋和譯文,工具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辭典》。閱讀之前,我挑選了一個較厚的筆記本,下載了歷代朝代更替大事記和北大教授高明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別問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工作,相信聰明的你是懂得我的。《項羽本紀》是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司馬遷最為得意的作品。
  • 通過11個成語了解項羽的一生
    那麼今天,我想通過幾個成語,來了解下項羽的一生,並簡單認識這個爭議人物。1取而代之。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項羽和他叔叔項梁在觀看。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我可以取代秦始皇的位置。項梁馬上捂住項羽的嘴,並說小心滅族。2 3作壁上觀、破釜沉舟。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很多人對於他二人的了解都是源於《史記》,說是項羽叱吒風雲,英雄無敵,本性情直、以自己的本事起兵,而且做事光明磊落、無小人之見、是大丈夫所為,後來即便是戰敗了,也寧死不屈,自刎烏江。而劉邦就是個流氓無賴,自小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在外面吃喝玩樂,結識了一群狐朋狗友。
  • 項羽,這就是你年輕時不愛讀書的代價
    但是再次翻開《史記·項羽本紀》,首先看到那張「西楚霸王」的頭像,心裡不禁生起好笑,項羽一生很短,只活了三十歲,永生都停駐在那個叱吒沙場的年紀,畫師為什麼要把他畫得像個七老八十的老頭子呢?呵呵,我真是不懂。那個畫師太愚腐了,只知道按著古代星相學的那一套線條規矩刻板地造一個古代帝王的面孔。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烏江自刎的真相 其實是被漢軍包圍砍死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 項羽能舉起千斤重的鼎?如果換成現在的重量單位,換作是你也可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儘管早在公元前202年,項羽就已經自刎烏江,但是人們對他的敬佩和思念延續了兩千多年。儘管劉邦建立的漢朝十分強盛,但是總有人會忍不住遐想,假如項羽能夠捲土重來,中國古代的歷史會不會就此改寫。
  • 項羽志大才疏譯文,項羽志大才疏翻譯
    項羽志大才疏譯文,項羽志大才疏翻譯  《項羽志大才疏》文言文及注釋  一個人不能空有大志
  • 項羽力能扛鼎,那他的力氣究竟有多大?為何大家對大鼎重量感興趣
    《史記》中關於項羽的記載很有意思,說他是身長八尺多,力能扛鼎。也就是說司馬遷在誇項羽,這小夥兒不僅長得高,而且力氣大,在哪兒幹活都是一塊好料子,堪稱十裡八鄉有名的俊後生。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史記》從以上的記載,我們能夠得知項羽是個一米八幾的大高個,可問題是力能扛鼎,那麼他力氣到底有多大呢?就要問問大鼎有多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