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2020-12-22 田朗朗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才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皆聖賢發憤而所作為也。」——摘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浩如煙海的書海裡,總有極少數的書是比較難讀的、要求比較多的書。閱讀這樣的書,會增長我們的心智,讓我們變得有智慧,也更有知識,甚至於直到我們生命的盡頭,它仍然能提高我們的心智。這樣的書籍就是偉大的作品。

英國作家和評評論家說: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定來完成的。而我國的偉大作品,幾乎都是作者在遭遇厄運後,靠著信仰,用生命來完成著作的。《史記》上篇文章交待過,經過了兩千年的考驗,是歷代文學家和史學家都學習和模仿的偉大作品。

萬事開頭難,對於古代漢語零基礎的我來說,閱讀《史記》更是難上加難。平時閱讀普通書籍,大約一天多可以完成,但閱讀偉大作品估計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我選用的《史記》讀本,是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帶注釋和譯文,工具書用的是《古代漢語辭典》。閱讀之前,我挑選了一個較厚的筆記本,下載了歷代朝代更替大事記和北大教授高明的《中國歷代王朝興亡四字歌》。別問為什麼要做這些準備工作,相信聰明的你是懂得我的。

《項羽本紀》是我閱讀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司馬遷最為得意的作品。生活中,我們常聽「鴻門宴、霸王別姬」等較為熟知的故事,都在《項羽本紀》裡。除個別學過的章節外,我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礙、困難和疑惑。初看時,滿眼都是生僻字;再看時,滿篇都是通假字,幾乎每個一句子裡都有障礙,每一段話裡都有疑惑,每一個章節也都有難點。我閱讀著原文,查看著注釋,還不停地查《古代漢語辭典》……但即便是這樣,不理解就是那一時刻最真實的感受,再加上閱讀時間的碎片化,好不容易讀懂一點,但讀了後面的就又忘了前面的……

太難了,實在讀不下去時,我想退縮和放棄。如就此放棄,也許我今生都不會再拾起。一想到這司馬遷用生命著就的偉大作品時,內心非常不甘。要不退一步吧,只閱讀《少年讀史記》,如再有精力再閱讀譯文。但是《少年讀史記》和《史記》譯文都閱讀過後,我又忍不住看原文。不過我漸漸地意識到,憑目前的閱讀理解能力,無法完成,需要借力,請教高人。

所幸的是,置身於大數據時代,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再像以前那樣稀缺和難得,網際網路上關於《項羽本紀》的課件、音頻資料和文字資料還真不少。學習強國、嗶哩嗶哩和喜馬拉雅,我一遍遍地搜集,逐個點開試聽,恨不能有老師帶著逐句逐詞講解。

海量的音頻和課件裡,白雲出岫老師的《史記》朗讀版本和《王立群講史記》之《項羽本紀》(共六集)性價比較高。我邊讀邊聽,個別弄不懂的再分類檢索。磕磕絆絆中,用十天多時間,不求甚解地完成了對《項羽本紀》的基礎閱讀。

合上書本,問自己,真正吸收了多少?按這樣的速度,我什麼時候才能讀完這52萬多字?花費了時間和精力,讀過的都能都能記住嗎?會不會像讀《倫語》一樣,最後記住的都是「子曰」「子曰」「子又曰」……「讀過就忘記」不是我想要的結果。那一時刻,我更迫切想要尋找一種更高效且實用的閱讀方法,讓我真正能走進這部偉大作品,得到豐富的文學滋養。而且我也更加渴望,在有生之年裡,能踮起腳尖,跨過兩千年的時間荒野,牽著這位文化巨人的衣袖,嘗試讀懂他和理解他的作品,向著更早的三千年時光裡漫溯……讓這部偉大作品真正能影響到我。

隨後的半個月時間裡,我閱讀了六七本介紹讀書方法的書籍,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等,同時也查閱和學習了教授學者們都推薦和認可的《史記》讀法,才決定再次重啟對這部偉大作品的閱讀計劃。

袁枚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今後不管閱讀中遇到再大的困難,我想自己都會堅信,這本偉大作品一定會帶自己一起成長。每一部偉大作品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靈魂,更何況它已經歷了兩千年的檢驗呢。對於想要獲得成長的我來說,為閱讀這部作品,付出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

人世間,沒有一種經歷是多餘的。如果此刻屏幕前的您,和我一樣也有閱讀《史記》的願望,那麼我們攜手前行,一起閱讀《史記》吧!

相關焦點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2020-10-23 14: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百姓為什麼喜歡《史記》,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魯迅先生對《史記》評價很高,稱其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為什麼?因為司馬遷既是史學家,又是出神入化的文學家,他既善於寫「奇節」和「壯行」,也善於諷刺和揶揄,最重要的一點,他的文字和語言愛憎分明,仿佛話劇對白一樣,讀來令人血脈噴張,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 願有後生,值得你託付 | 閱讀《史記》
    我總覺得,立志欲讀《史記》全本者,當先讀《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以下簡稱「《自序》」和「《報書》」),這是讀懂《史記》、走進司馬遷精神世界的鑰匙。我們常以為,司馬遷出自史官世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自序》開篇所述: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 讀《白話史記》,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無論何種書單,名人推薦,都必有《史記》。但原著文古質,艱澀難懂,對於大眾來說,沒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是讀不懂的。讀《史記》廟廟推薦,先去讀白話版,讀通了再去讀原著。
  • 讀《五帝本紀》——《史記》札記之1
    讀什麼呢?忽然想到要把《史記》三家注從頭到尾再細讀一遍。《史記》問世以來古今注本眾多,但南朝裴駰《史記集解》、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與張守節《史記正義》,是最精湛、最經典的學術注本,稱為「《史記》三家注」。年輕時雖然讀過,但讀得一知半解。這次下決心要補補功課。《史記》既然是通史,就必須敘述源頭,回答華夏、中國、漢民族的始祖是誰?我覺得,司馬遷寫第一篇,取捨是艱難的。
  • 《少年讀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我是今天的引讀教師劉老師。今天,我將繼續引讀《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作者在每本書「寫在前面的話」中分別以不同的主題,講不同的歷史人物故事,談自己對《史記》的理解與感悟。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摘要]日本古代教育中,《史記》是重要的教科書。日本古代設有專門講習歷史的「紀傳道」,修習「紀傳道」的學生被稱為「紀傳生」。《史記》是這些「紀傳生」的必讀之書。司馬遷的《史記》很早就傳入朝鮮半島,歷史上一直被奉為經典。三國時期、統一新羅和高麗時期皆重視對《史記》的學習,朝鮮王朝進一步弘揚這個傳統。《史記》既是朝鮮儒士喜讀的史學著作, 也是其科舉的重要內容和世子侍講、國王經筵日講的重要史書, 在朝鮮王朝的政治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朝鮮世子的培養非常重要,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習讀經史,《史記》是必讀書籍。
  • 《史記》在國外的流傳
    著名的明治皇就特別喜讀《史記》,他每逢二、七為專攻《史記》日,所用課本為鶴牧版之《史記評林》。此外,為了培養大批了解外國的政治人才,日本朝廷曾將數百"傳生"組織起來攻讀《史記》等「三史」。與此同時,日本皇室還經常將《史記》作為賜品恩賜給府庫,以供政府之文武百官學習研究。在教育方面的影響。明治以前,《史記》是宮廷教育和藩校重要的教學科目,明治以後 普及於大、中學校。聖德太子就是精讀《史記》的人。
  • 司馬遷之「想見」與「被想見」 | 閱讀《史記》
    ……「想見其為人」和「想見其人」頻現我之閱讀中。難道他們真的那麼迷、那麼「粉」、那麼「想見」?(「見」且不作「現」解,並模糊兩種「想見」之差別。)當我在《史記》中一而再地看到司馬遷也因讀之書文而「想見其為人」的表達時,我確信這是真的;同時確認:司馬遷當是中華如此「想見」的「始作俑者」。
  • 中華之國粹:《史記》,精彩又難讀的著作
    司馬遷是西漢的史學家和散文家,早年受學於孔安國和董仲舒等文人,在漫遊各地後便了解到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於是在後來就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著名的《史記》。司馬遷二十四史之一的《史記》,最初的名字叫《太史公書》或者《太史公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的紀傳體通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每日閱讀課:《史記》賞析(附古文試題和解析)
    想了解中國歷史,不能不讀《史記》。想理解中國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能不讀《史記》。梁文道說:「如果不讀《史記》,我們作為中國人的資格,就很可疑了。」梁文道,香港作家、傳媒人。活躍於兩岸三地文化界。作家沈從文在 1952 年的一封家書中,如此反映《史記》的迷人之處。
  • 《少年讀史記》講述有溫度的歷史
    我是今天的引讀教師劉老師。從今天開始,我將分三次引讀《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由臺灣著名作家張嘉驊精選《史記》中的人物故事編寫而成,共計60篇。《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的作者是張嘉驊,他是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曾出版《怪怪書怪怪讀》《我愛藍樹林》《海洋之書》等作品,榮獲中華兒童文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兒童讀物獎等二十餘項大獎。
  • 鄭子寧︱《史記》裡的亞歷山大帝國:進擊的漢語歷史音韻學
    在亞歷山大徵服兩百年後,中國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這場徵服也以相當晦澀的方式留下了記錄。司馬遷著《史記》之時,已是張騫「鑿空西域」之後。《史記》關於西域的記載,集中在《大宛列傳》裡。這兩個字的讀音在今天幾乎所有漢語中都截然不同。但是讀過《漢語歷史音韻學》之後,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了。能夠把貌似天差地別的兩個字連接在一起是另外一個字:格。音韻學術語中,「格」屬於二等字。
  • 讀《史記》長大的孩子,人生必定不會平庸 !
    《史記》是我國二十四史之首,也是文學的巨作,更是史學的集大成者。整本部頭太大,人物繁雜,又是晦澀的文言文,再加上還有匈奴、西南夷、西域這些紛繁複雜的歷史關係,別說孩子了,就是大人讀起來,都費勁巴拉的。  我之前也買過不少其他的白話文版本,但Ada都不喜歡看。直到看到這套通俗、有趣的《青少年讀史記》,娃拿到手,居然一口氣讀了大半本!
  • lucy:跟隨戴老師和小雪同學一起讀《史記》
    02跟隨戴老師和小雪同學一起讀《史記》作者:lucy當初決定跟隨戴老師和小雪同學一起讀《史記》,是因為家裡有一個小學生,想學學別人家的媽媽怎麼帶領別人家的孩子讀書,然後回來帶自家的小孩一起共讀。《史記》第一期20篇跟讀下來,這個小目標早已實現,現在我也帶著自己孩子和他的小夥伴開始了《史記》的共讀。 剛開始讀《史記》讓我感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文言文、字不認識、故事背景不熟悉,能堅持讀下去嗎?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自當學生以來,我先是聽過負荊請罪、圯上納履、胯下之辱、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等情節生動的故事;後來,又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史記》選本中的白話文本;再後來,潛心看了一些《史記》文言文原著和《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更是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 司馬遷《史記》朗誦合集
    》司馬遷《司馬穰苴治軍》司馬遷《孫子練女兵》司馬遷《商君先見》司馬遷《甘茂取宜陽》司馬遷《孟嘗君年少有才》司馬遷它包羅萬象,而又融匯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通史,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
  • 課程分享:【少年讀史記作者張嘉驊趣解史記】網課資源百度雲共享
    低價好課 課程分享:【少年讀史記作者張嘉驊趣解史記】網課資源百度雲
  • 《白話史記》: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很多人以為它嚴肅枯燥,但其實它如小說般生動、有趣,情節豐富。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但原著文古質,艱澀難懂,對於大眾來說,沒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是讀不懂的。
  • 小學生課外閱讀必選經典——《青少年讀史記》,讓孩子悉知歷史!
    要讀歷史,必讀《史記》!《史記》是中國古代史學典籍中最著名的一本書,也是中國第一種通史性著作,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中華人文初祖黃帝,下迄作者司馬遷同時代的漢武帝時期的3000餘年歷史。《史記》也是中國第一種紀傳體史書,是代表性的中文傳世文獻《二十四史》的開山之作,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但是,《史記》原著有130篇,50多萬字,人物繁多,再加上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孩子們很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