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2020-12-11 騰訊網

[摘要]日本古代教育中,《史記》是重要的教科書。日本古代設有專門講習歷史的「紀傳道」,修習「紀傳道」的學生被稱為「紀傳生」。《史記》是這些「紀傳生」的必讀之書。

《史記》

作者:孫衛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影響力,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東亞地區逐漸形成了以中華文明為核心的文化傳統。中國書籍經、史、子、集源源不斷地流傳到周邊各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鮮半島一直以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科舉考試也仿效中國王朝,以儒家經典為主要的考試範圍,因而促使朝鮮士人閱讀中國典籍,進而推動了中國典籍在朝鮮的傳播與影響。古代日本對中國典籍也相當重視。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中日之間的海上航路被稱之為「書籍之路」,幾乎每一部比較重要的中國史書,都傳到了日本,有著程度不同的影響。對於越南,也有著類似的影響。

中國史籍在東亞的流傳,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偉大的傳記文學巨著,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世史學和文學影響深遠。同時,對東亞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越南等地,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他們學習中國歷史最重要的史籍,也是他們編寫史書仿效的目標,甚至是議論朝政參考的對象。

司馬遷的《史記》很早就傳入朝鮮半島,歷史上一直被奉為經典。三國時期、統一新羅和高麗時期皆重視對《史記》的學習,朝鮮王朝進一步弘揚這個傳統。《史記》既是朝鮮儒士喜讀的史學著作, 也是其科舉的重要內容和世子侍講、國王經筵日講的重要史書, 在朝鮮王朝的政治文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朝鮮世子的培養非常重要,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習讀經史,《史記》是必讀書籍。同樣,如同中國朝廷的經筵制度一樣,朝鮮王廷也舉行經筵制度,乃是大臣定期向國王講授儒家經典與重要史籍。朝鮮國王要求大臣不僅要精通儒家經典,也要精通中國史書,以備顧問。《史記》是歷朝國王經筵中必講內容。大臣往往借講史之際,聯繫現實政治,提出參考建議,以便更好地治理王朝。燕山君時期,領事魚世謙對國王說:「進講《史記》,欲觀古人已行之事,法其善、戒其惡也。」明宗時期,有大臣上疏曰:「自上聖學高明,《四書》必講之後,當以《史記》進講。治亂興亡,人物邪正之易知者,莫如《史記》。」可見,總是將治國之事與講《史記》聯繫起來,這樣,使經筵日講有經世致用之功效。

同時,朝鮮還從《史記》中編選了許多著作,而以朝鮮國王正祖御定的《史記英選》最為引人注目,其內容選自《史記》。此書雖為史抄之書,但出自朝鮮國王正祖御定,長期為其宣教所用,此後更被奉為經典,指令群臣朗讀背誦,充分體現了此書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史記》對朝鮮的深遠影響。

朝鮮古代史書體裁與中國一樣,最為重要的乃編年與紀傳二體。在討論紀傳體時,都首先肯定司馬遷《史記》的開創之功,後世紀傳體史書都遵循司馬遷所創設的規制。「後世作者,一遵史遷規制。」這成為朝鮮史家編撰紀傳體史書的基本理念。高麗王朝金富軾主編的《三國史記》和朝鮮王朝鄭麟趾主編的《高麗史》是朝鮮半島歷史上「兩大官修正史」,莫不是效法司馬遷的《史記》。朝鮮學人就稱:「本史則有高麗金氏富軾《三國史記》、本朝鄭氏麟趾《高麗史》……本史,遷、固之遺。」 「本史」,即是紀傳體史書,明確指出乃是「遷、固之遺」,完全是效法司馬遷和班固的史書。這兩部史書都是由王室主導、大臣監修的紀傳體官修史書,因而無不是以《史記》作為模仿對象。

《史記》何時傳入日本,有不同說法。一般認為,公元600年聖德太子派出第一批遣隋使,正是他們把《史記》帶回了日本,這是中國史學始傳日本的重要標誌。《史記》傳入日本後,頗受重視。推古天皇時期,聖德太子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將「天皇」一詞,移植過來,不再使用「大王」,此後,「天皇」成為日本民族的象徵。604年,聖德太子將《史記》的大一統思想引進《憲法十七條》,為其「大化改新」奠定了思想基礎。

日本古代教育中,《史記》是重要的教科書。日本古代設有專門講習學問的「大學寮」,其中設有專門講習歷史的「紀傳道」,修習「紀傳道」的學生被稱為「紀傳生」。《史記》是這些「紀傳生」的必讀之書。「紀傳生」學成後,常擔任大學頭、侍讀、式部大輔等要職,成為公卿,直接參與政治活動。亦有部分學生被選派到「撰國史所」,參與日本官方的修史活動。到室町時代,幕府設立足利學校,足利學校中規定「學校不得講解除《三注》、《四書》《六經》、《列子》、《莊子》、《老子》、《史記》、《文選》之外的其他內容」。可見,古代日本學校對《史記》的重視,在中世武家教育和藩校教育中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最早的史學著述,大約出現在6世紀前半期的繼體天皇、欽明天皇時期。此後《六國史》出現,乃是日本奈良、平安時期官方編撰的六部日本國史書,即《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日本文德天皇實錄》、《日本三代實錄》的總稱。《日本書紀》成書於八世紀,史料上直接參考過《史記》,體例上也直接借鑑了《史記》的體例。按天皇立卷,編年記事。同時,其借鑑《史記》中的正統思想,以說明天皇繼承中的正統問題,把天皇敘述為天照大神的後代,有別於其他血統。這種觀念沒有《史記》的影響,在當時是不可能形成的。隨後《續日本紀》等五部史書,繼續弘揚《日本書紀》的特點,吸收和繼承《史記》所開創的紀傳體史書的某些特點。

日本史學史上最著名的漢文紀傳體日本史,是江戶時代水戶藩德川光圀主持編纂的《大日本史》。此書1657年開館,一直到1897年才基本完成,最終於1906年出版,歷時250年。記載了神武天皇即位至南北朝終結的日本史,分本紀、列傳、志、表四部分,合計三百九十七卷(另有目錄五卷)。此書乃日本最重要的紀傳體史書,在日本史學史、文化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此書多方面模仿了以《史記》為代表的中國紀傳體史書。為天皇立本紀,為大臣立傳,亦根據日本社會的情況,設立一些特殊的類傳;根據日本特點,對中國紀傳體史書中《志》的體例進行改進,編成十志。在義例與正統方面,我國古代正統論是應王朝更替而產生的,這與皇統萬世一系的日本有著根本差別。故《大日本史》既有模仿中國史書的特色,也有自身的特徵。

安南半島在五代之前屬於我國郡縣,五代時期,越人吳權開始獨立,其文化已經印下了深厚的漢字文化的印記,司馬遷《史記》等中國古代史書早已為他們熟知。《史記》也是越南儒士需要閱讀的最重要的史書,亦是他們科舉考試的內容。之後越南古代史書體裁也是在《史記》等中國史書的影響下而生成的,主要採用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其中最重要的編年體史書乃漢文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該書於後黎聖宗洪德年間(1470-1497),由吳士連編纂,收錄了自鴻龐氏時代以來的傳說及史實,最後於1697年,由黎僖負責增補至後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歷時二百多年。全書二十五卷,分外紀全書、本紀全書、本紀實錄三部分,是越南歷史上最重要的編年體通史,乃是效法《史記》之本紀部分而成的。

總之,在傳統的東亞世界中,《史記》是各國君臣與儒生必讀之書,也是他們議論朝政的重要依據;同時藉助閱讀《史記》,強化其正統思想。在編撰史書之時,無論是塑造本國與本朝的正統性,還是在史書體裁、史料上,皆不同程度地受到《史記》深深的影響。《史記》在傳統東亞世界的政治與文化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原標題:《史記》對東亞政治文化之影響)

相關焦點

  • 美國/俄羅斯/德國/印度/日本教科書中,中國是什麼樣子?
    專家說,教育和媒體的影響最為重要。那麼,外國歷史教科書中怎麼寫中國?會不會顛覆我們過去所學?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外國教育界灌輸給學生的是怎麼一個中國,共同尋找外國人對中國的各種看法由來的答案。日本版本日本教育借重中國傳統文化日本的教科書有很多種,並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編寫人員不同,教科書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所有出版社的教科書都要經文部科學省審定。
  • 美國、日本、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如何寫中國?差距太大
    美國、日本、韓國的歷史教科書中如何寫中國?差距太大。無論是對於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我國對於學生歷史知識的教育都是很看重的。如今,我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也被各個國家編寫到歷史書中。但每個國家對於中國歷史的描述都不同,其中以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歷史教科書最具有代表性,而這幾個國家對中國歷史的描述卻是大相逕庭。在美國,對於學生的教育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所以,在美國的歷史書上對中國歷史部分的描寫是非常客觀的、中立的。美國的歷史書也曾參照過中國的歷史資料,所以和我國的歷史書上的描寫是相差無幾的。
  • 明治維新後日本教育改革與教科書審定製度
    古代日本天皇1890年,天皇以「聖旨」的形式頒布《教育敕語》,要求中小學生能全文背誦,其「為天皇盡忠」、「保衛天壤無窮皇運」是日本近代教育的指導理念。1891年起,文部省將《教育敕語》複寫,用豪華捲軸裝裱,隨日本天皇和皇后的照片(「御真影」)一道送到日本各地中小學校,在重要節日或者學校重大活動時,《教育敕語》和「御真影」擺放在顯著位置上。
  • 改造教育:近代中國的日本教科書翻譯浪潮
    兩位譯者翻譯此書的初衷,是針對當時中國教育的諸多弊端而發,寄託了期望中國教育制度向美國學習、改造學制的意圖。當初日本政府虛心學習傳回日本的西方文教制度,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他們認為這值得中國政府和知識階層效仿。森有禮所編的這部小書中,所謂「文學」,正是文化教育之意。他把不同於傳統的近代「教育」作為一個重要理念加以介紹,強調文化教育對國家強盛所具有的作用,這對中國教育改造和新式教育的興起意義重大。
  • 教科書關於「武王伐紂」的表述欠妥 | 短史記
    如日本學者、文字文化研究所所長白川靜認為:「對天的信仰為周人所固有……武乙的傳說是對這個信仰的挑戰,侮辱天神的行為,同時就是作為神聖帝王而拒絕了周人的信仰」「武乙僇辱天神的傳說,可視為其宗教糾紛的表現」。②二是從軍事上看。如先秦史學者、中研院院士許倬雲分析:「文丁的父親武乙獵於河渭之間,遭遇暴雷震死。
  • 《史記》在國外的流傳
    著名的明治皇就特別喜讀《史記》,他每逢二、七為專攻《史記》日,所用課本為鶴牧版之《史記評林》。此外,為了培養大批了解外國的政治人才,日本朝廷曾將數百"傳生"組織起來攻讀《史記》等「三史」。與此同時,日本皇室還經常將《史記》作為賜品恩賜給府庫,以供政府之文武百官學習研究。在教育方面的影響。明治以前,《史記》是宮廷教育和藩校重要的教學科目,明治以後 普及於大、中學校。聖德太子就是精讀《史記》的人。
  • 清末中學教科書中是如何寫日本的?
    在清季的最後十幾年中,日本充當了至為關鍵的角色,它為中國思想和體制的轉型起到典型的作用。清末民國時期,日本形象在教科書中所發生的變化和教科書對日本歷史的解釋,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的日本研究、中國人認識日本的歷程。國人對於日本的認識過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 百姓為什麼喜歡《史記》,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魯迅先生對《史記》評價很高,稱其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為什麼?因為司馬遷既是史學家,又是出神入化的文學家,他既善於寫「奇節」和「壯行」,也善於諷刺和揶揄,最重要的一點,他的文字和語言愛憎分明,仿佛話劇對白一樣,讀來令人血脈噴張,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 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
    亞非澳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本次工作坊的最後一個主題是「亞非澳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第一場由波琳娜·瑞亞薩科娃副教授主持,來自日本九州大學的愛德華·維克斯教授(Prof. Edward Vickers)作了「影響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描繪中國形象的政治因素」的報告,維克斯教授首先介紹了日本的中小學教育的概況。
  • 【韓城黃河故事】《史記》在國外的流傳
    在教育方面的影響。明治以前,《史記》是宮廷教育和藩校重要的教學科目,明治以後 普及於大、中學校。聖德太子就是精讀《史記》的人。由於宮廷教育對《史記》的重視,使得許多朝廷官員也雅愛《史記》,不僅能理解《史記》所述義理,而且取材《史記》題詩作賦。到了奈良、平安時代,《史記》不僅是宮廷教育的必修課,而且是日本"紀傳儒"的必讀書。在室叮、江戶時代,《史記》更是日本政治家普遍愛讀之書。
  • 《金瓶梅》曾是日本侵略者維護統治教科書
    作為鄰國,日本對《金瓶梅》的研究未曾間斷。除了娛樂消遣之外,日本人也會拿《金瓶梅》當學習中國語言的教科書,甚至日本侵略者也按圖索驥用來維護其佔領區的統治。但即便如此,包括曲亭馬琴在內的不少日本知識分子仍然認為《金瓶梅》中的內容都是虛構的。  《金瓶梅》民俗內容豐富 侵略者用其當教科書  「《金瓶梅》在日本第二次推廣的原因是因為戰爭。」鈴木陽一說。
  • 日本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是怎麼描寫中國的?和你想的有點不一樣
    接下來就隨著小編一起看一看,可能和你想像中的略有不同首先我們從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上來看,美國的歷史教科書對中國歷史非常的重視,且保持著中立的態度,美國中學生都要念《世界歷史》這門課,課本是接近1000頁的一大本彩色精裝書,從美國的教科書上,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歷史書最重要的部分還是闡述西方文明的起源,這一點和我們主要闡述東方文明起源是一樣的!
  • 以敵為師:清末翻譯日本教科書熱潮
    教育對於國家強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那麼,考察日本要學習什麼,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1902年繆荃孫東遊時,曾得張之洞的囑咐:「考學校者,固當考其規制之所存,尤當觀其精神之所寄。」 甚至張謇在1904年赴日考察的日記中寫道,要君臣上下抱有「勾踐種蠡堅忍自奮之圖」,「彼驕則我益下,彼肆則我益恭,以求進於學問。」 這種「知恥而近乎勇」的心態充分表現了清政府學習日本的急迫感。
  • 袁天罡的徒弟注釋的書,成為日本教科書,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歷史上有許多人曾為《九章算術》作過注釋,其中最著名的有魏晉時期的劉徽、初唐時期李淳風等人,劉徽、李淳風等人的注釋一直流傳至今。自從西漢後,需要學算術的人,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並把它作為準則和教材。尤其是到了唐朝和宋朝,《九章算術》都由朝廷明令規定為教科書。
  • 教科書上的魯班事跡,都是後人杜撰的 | 短史記
    大多數中國人都曾在語文或歷史教科書上,了解過一些魯班的事跡。教科書中的魯班舊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上,長期收有出自《墨子》的《公輸》一文,其在注釋中對主人公「公輸盤」的介紹是:「魯國人,公輸是姓,盤是名,也寫做『公輸班』或『公輸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間稱他魯班。」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史記》上篇文章交待過,經過了兩千年的考驗,是歷代文學家和史學家都學習和模仿的偉大作品。萬事開頭難,對於古代漢語零基礎的我來說,閱讀《史記》更是難上加難。平時閱讀普通書籍,大約一天多可以完成,但閱讀偉大作品估計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 魯迅為何要退出教科書?專家:日本的語文教材一直保留魯迅的文章
    魯迅站在古代與現代的交匯點上,抱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信念,用瘦小的肩膀閘住黑暗,只為將青年送到光明的地方去。從早年求學南京到遠赴日本探索救亡之路,從學習現代醫學到從事文學創作,從教育工作者到專注於立人救國的作家,魯迅的一生,可謂是中國現代性轉型歷程的一個縮影。
  • 日本新版教科書顛倒黑白,只能是自欺欺人
    日本新版教科書把釣魚島稱為日本「固有領土」,並在南京大屠殺等歷史認知問題的表述上出現倒退,如把現行版本中日軍「殺害了眾多俘虜和居民」修改為「波及俘虜和居民,出現了眾多死傷者」,刪除「日軍的暴行遭到譴責」這樣的表述。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7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時稱,「歷史就是歷史,不能也不容篡改。
  • 由日本中學教科書出版看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影響
    日本全國初中教科書的總需求冊數為3670萬冊,增加約140萬冊。總需求冊數增加的原因,一是老師的使用需求量增加,二是在校初中生略有增加。在各類教材中,爭議最大的是歷史教科書和地圖課的教材出版。在日本,以出版右傾色彩濃厚的歷史教科書而出名的扶桑社,2012年退出競標,代之以同扶桑社有資本聯繫的育鵬社,實際出版發行4.7萬冊,僅佔有3.7%的份額。
  • 博士生成果| 喀麥隆中學歷史教科書異域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形象
    喀麥隆歷史教科書如何認識中國這一歷史悠久的國家和中喀關係,對於中喀合作非常重要。通過對喀麥隆中學1-5年級歷史教科書的分析,可將中國形象按喀麥隆歷史分期和專題歷史大致分輝煌燦爛的古中國,挨打、被遺忘的近代中國、「挑事兒」的共產主義中國,有情有義的中國四類形象。喀麥隆歷史教科書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歷史觀,從他者文化的角度塑造了異域文化中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