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關於「武王伐紂」的表述欠妥 | 短史記

2021-02-13 短史記-騰訊新聞

圖:最新版教科書關於「武王伐紂」的表述

文 | 楊津濤

現行七年級初中歷史教科書,在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中講到「武王伐紂」這段歷史時,是這樣說的:

「商紂王……對外徵伐,耗費國力,同時修築豪華宮殿,對百姓徵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

在該課的「課後活動」中,還有一道思考題:「總結一下,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共同原因。」參考教材中「桀不修德行,統治殘暴」、「周厲王與民爭利」等其他相關描述①,該思考題所問及的「共同原因」,顯然指向了「統治者腐敗、殘暴,引致人民反抗」這樣一個答案。

但甲骨文及先秦史籍所見的商周鼎革,並不是教科書呈現的這種面貌。

商、周本為世仇

1、商君武乙褻瀆周人信仰,在周地神秘死亡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記下一個傳說:商朝國君武乙曾經褻瀆周人信奉的天神,後來武乙在「河渭之間」打獵時,被雷擊而死。所謂「河渭之間」,即黃河和渭水間,是周人統治的核心地區,武丁死在這裡,意味著是受到周人所奉天神的懲罰。

對於這個傳說,現在的學者大致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是從信仰上看。如日本學者、文字文化研究所所長白川靜認為:

「對天的信仰為周人所固有……武乙的傳說是對這個信仰的挑戰,侮辱天神的行為,同時就是作為神聖帝王而拒絕了周人的信仰」「武乙僇辱天神的傳說,可視為其宗教糾紛的表現」。②

二是從軍事上看。如先秦史學者、中研院院士許倬雲分析:

「文丁的父親武乙獵於河渭之間,遭遇暴雷震死。武乙河渭之狩,未必只為了畋獵,大約也多少有以兵威鎮懾周人以防反側之意。暴雷震死又太古怪,未嘗不可能是其他死因的掩飾。」③

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商、間早有矛盾,是不爭的事實。

2、周君季歷開疆拓土,被商君文丁所殺


季歷在位期間,周開始開疆拓土。他先是奉商朝的命令,徵討西北的鬼方,得到商君武乙的賞賜,古本《竹書紀年》說,

「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裡、玉十轂、馬八疋」。

後來季歷又率軍徵討山西地區的戎狄,被商君文丁(武乙之子)封為「牧師」,即諸侯之長。此後,季歷繼續在山西地區開疆拓土,如文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周人不斷擴充國土,讓商人倍感威脅,文丁遂設法囚禁季歷並殺死了他。

3、紂王囚禁周文王


季歷死後,他的長子姬昌即位(即周文王)。姬昌繼續擴展勢力,並且在商君帝乙二年,發動了一次意在復仇的伐商戰爭。事後,帝乙將妹妹嫁給姬昌,作為安撫。④帝乙死後,紂王即位,封周文王為「西伯」,即西部諸侯首領。後來周文王觸怒商紂,又一度被囚禁在羑裡。

周文王回國後,維持對商朝表面上的臣服的同時,積極擴張,先後滅了密、黎、邘、崇等諸侯。

共行天罰or解決饑荒?

周武王「替天行道」討伐作惡多端的商紂,此說所依賴的主要資料是《史記》。

按照《史記》描述,周武王組織「孟津觀兵」,其他諸侯都說「紂可伐矣」。武王卻說「汝未知天命,未可也。」直至兩年後,周武王「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才遍告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打出「共行天罰」的旗號來替天行道。

這段描述在事理上有頗多不可理喻之處。一者,「孟津觀兵」本是為了伐紂,即便只是「軍事演習」也仍形同對商的一種政治挑釁;二者,周及諸侯之軍群集孟津本屬不易,人力物力消耗甚巨。周武王解散聯軍的率性做法,對敵人而言,形同給了商兩年的準備時間;對盟友而言,無故消耗他人的國力,形同「烽火戲諸侯」。鑑於「孟津觀兵」一事在司馬遷之前不見於典籍,此說的真實性是相當可疑的。

如果「共行天罰」之說缺乏依據,「武王伐紂」的真實原因又是什麼呢?

在《左傳·僖公十九年》中,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被記錄了下來:

「昔周飢,克殷而年豐」。

據此,民國歷史學者張蔭麟,在其所著《中國史綱》中推測:

「可見牧野之戰,也是周人掠奪糧食、競爭生存之戰。武王是知道怎樣利用飢餓的力量的。」

考古發現也確能說明商末氣候惡化,曾經發生乾旱。比如,殷墟文化二至四期已經發掘的一些墓葬和水井,呈現不斷加深的傾向,說明地下水位在持續下降。⑥從甲骨文中的卜辭看,自商末文丁開始,祭祀用的牲畜最多只有「三牢」或「五牢」,而在此前,商人一次祭祀使用的牲畜能有數十,乃至數百頭。牲畜的減少,應該與氣候乾旱,水草退化有關。史籍中「洹水一日三絕」、「河溺而商亡」等記錄,也反映了這一情況。

長期研究西北歷史環境的學者王暉、黃春長認為,商末的乾旱迫使商人向東南發展,也讓周人不得不一再向水資源較充足的地方遷都。他們指出,

「周人克商的牧野大戰發生在大旱之年,其直接導火索是為了解決因旱災發生饑荒的生存危機,是周人為了尋找生存出路而作出的舉動。」

「解決饑荒之戰」,顯然比「共行天罰之戰」更有史料依據。

商軍倒戈or血流漂杵?

歷史教科書將商軍倒戈,作為武王取勝的一項重要原因,其來源同樣是《史記·周本紀》:

「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

對於這種說法,呂思勉很早就表示了懷疑。他認為,有關倒戈的內容是司馬遷自己加上的,而非史實。⑧呂思勉更相信《逸周書·克殷》對牧野之戰過程的敘述:

「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崩。」

牧野之戰事關興亡。周人與商人競爭交惡至少有四代人的歷史,商人對周人也 不會掉以輕心。《尚書大傳·大戰》對戰事的描述顯然更近情理:

「武王與紂戰於牧之野,紂之卒輻分,紂之車瓦裂,紂之甲魚鱗」。

《尚書·武成》形容此役「血流浮杵」,《春秋文耀》稱「牧野之戰鬼哭」。這些記載俱與《史記》的描述大相逕庭。

大約自孟子開始,儒生們傾向於否認「牧野之戰血流漂杵」之說,渲染「武王伐紂兵不血刃」,確實有助於佐證儒家「仁者無敵」的理論。⑨不過,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針對當時的流俗,卻也有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的灼見。

事實上,孟子否定「牧野之戰血流漂杵」的原因是很粗暴的——孟子認為周武王以「至仁」之師,討伐商紂王的「至不仁」之師,絕無「血流漂杵」的道理——也是超出事理常識的。梁啓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對此有很精闢的分析:

「吾儕讀《尚書》《史記》,但覺周武王弔民之師,其文明程度,殆為超人的。倘非有《逸周書》中《克殷》《世俘》諸篇,誰復能識『血流漂杵』四字作何解?」

「孟子因《武成》嘆『盡信書不如無書』,謂『以至仁伐至不仁』,不應如此。推孟子之意,則《逸周書》中《克殷》《世俘》諸篇,蓋為偽作無疑。其實孟子理想中的仁義之師,本為歷史上不能發生之事實,而《逸周書》敘武王殘暴之狀,或反為真象。」

「孟子理想中的仁義之師,本為歷史上不能發生之事實」,梁啓超此語,可謂道破關鍵。

伐紂的具體時間仍存爭議

近代以來,學者們對於武王伐紂年代的推論,多達44種,其中最早的說法是前1127年,最晚的是前1018年,前後相差約100年。

教科書中說武王伐紂發生於「前1046年」,使用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參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一些學者,按照利簋銘文中所說克商戰役當日的天象——歲星在天空的位置,再結合《國語》等文獻及天文學知識,推斷武王伐紂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20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整體項目」通過國家驗收後,其包括武王伐紂時間在內的主要成果並未獲得學界普遍認可,

「夏商周斷代工程最終提交的『金文歷譜』因湊合而成,很不嚴格,且很多問題及矛盾……它推定伐紂年,還需《武成》《召誥》等文獻資料。通過排譜,夏商周斷代工程實際只得到了周成王元年為BC1042,據此推定克商年還要參考文獻中的王年材料,該結論實與克商BC1046和BC1044兩說均不矛盾,似與後者更妥,因為武王在位2年說似比4年說更有依據……西周列王年數及武王伐紂年結果,尚不足以作為定論。」⑩

又如甲骨文學家胡厚宣、胡振宇即說:

「公元前1046年雖被『斷代工程』選定為武王克商年,但因上古時期史料缺乏,『前1046年說』同樣並未能使其他各家所信服」。

綜而言之,教科書上有關武王伐紂的內容,一方面拘泥於傳統的「有道伐無道」敘述,而忽略商、周世仇的背景,及牧野之戰的殘酷真相;另一方面寫入尚無定論的伐紂年代,同樣有欠妥當。

注釋

①《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20頁;②(日)白川靜:《西周史略》,三秦出版社1992年,第15頁;③許倬云:《西周史》,三聯書店1994年,第86頁;④白光琦:《先秦年代續探》,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60頁;⑤張萌麟:《中國史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6頁;⑥李鵬為:《武王伐紂的歷史情境復原》,《大眾考古》2016年第9期;⑦王暉、黃春長:《商末黃河中遊氣候環境的變化與社會變遷》,《史學月刊》2002年第1期;⑧呂思勉:《讀史札記 上》,譯林出版社2016年,第11、112頁;⑨蘇德榮:《武王伐紂研究》,中國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1—72頁;⑩李勇:《武王伐紂年質疑》,《第七屆北京青年科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2003年。

推薦閱讀

教科書關於「元謀人」的表述是不準確的

新版歷史教科書:內中插圖大有問題

相關焦點

  • 典故:武王伐紂
    我們一起領略《聲律啟蒙》的魅力和美文 | 紫羅蘭    圖 | 原野《武王伐紂今天,將帶領同學們透過幻想的折光,欣賞遠古發生的《中國神話故事》武王伐紂。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數年後,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抬著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著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為了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 武王伐紂只是一個騙局,掩蓋在歷史下的真相如何呢?
    再來說標榜正義的"武王伐紂",看似順應天道為國為民,其實終究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商紂王劇照帝辛暴行未必真實,或許是後世臆測杜撰商紂王的本名其實是帝辛,人們之所以稱他為"商紂王",只是為了表達貶低羞辱之意。按照輩分排位來說,帝辛是帝乙的小兒子,但他出生前母親被封為王后,所以比其他人的身份都要尊貴得多。
  • 封神榜的故事家喻戶曉,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是怎樣的?
    01一部《封神演義》,讓武王伐紂的故事家喻戶曉。各種暴政和令人髮指的罪行,《封神演義》裡的紂王簡直就是天字第一號暴君,妲己就是典型的「紅顏禍水」的形象……02「武王伐紂03不過,這畢竟是小說裡的世界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武王伐紂
  • 西周伐紂後,紂王自焚,武王一年後也去世,你看後來又發生了什麼
    西周伐紂後,紂王自焚,武王一年後也去世,你看後來又發生了什麼 歷史上的周文王姬昌頗有賢名,治理得西岐井井有條,並且深得民心。 經過七年的牢獄之災,文王在河南安陽的羑裡城裡拘而演周易。回到西岐後,又在渭水河畔訪得高人姜子牙。
  • 歷史上武王伐紂是真的嗎?西岐和朝歌又是現如今的什麼地方?
    由於封神演義的影響,提起來西岐可能就會想起來武王伐紂的故事了。歷史上確實有武王伐紂這件事情,但是和封神演義中說的並不是一回事。殷紂王絕非昏君,周武王也沒有那麼多神仙相護。就連姜太公姜尚也是存在爭議的,因為姜尚是七十多歲才出山相助周文王的,而在那個時期七十歲多半是要入土為安了,不可能成為王佐之才的。
  • 武王伐紂,帝辛之後,世間再無人皇
    歷史書上記載,武王伐紂,皆因紂王無道,濫殺無辜,寵信奸佞,荒淫無度。周武王上承天意下應民心,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君。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認同,甚至認為紂王不僅不是無道昏君,還是一代聖君,年輕有為。
  • 夏商周黃帝後裔,王權爭奪激烈「武王伐紂」商湯建國到商紂自焚
    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衝殺當即得勝。昏,周佔有商都,殷王紂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武王伐紂是指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髮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 -紂),最終建周滅商的歷史事件。
  • 【中國史】西周:生於武王伐紂,死於幽王犬戎
    周武王伐紂之後,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
  • 西周建立之初,武王的兄弟們做了哪些事情
    周武王乘著商王朝主力遠徵東夷,商都虛的機會,親率西周全部精銳大舉伐商,據《史記·周本紀》記載:空周王率領的軍隊有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其中虎賁是周師的精銳,這裡所謂的「甲士」,就是伴隨戰車作戰的步兵。
  • 學習歷史的二個層次之武王伐紂、三監之亂
    關於夏、商、周三代之間的關係,我們並不能夠想當然的用後世的傳承關係來套。這三個符號代表的更多的是三個族群,而不是三個朝代。如果從族群的角度來定義的話,他們之間並不存在誰先誰後的問題,或者說三個族群都是同時存在於同一時空的。
  • 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2020-09-04 0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封神榜上有仙名:他在伐紂之路上敗仗連連最後還被商紂王斬於馬下
    就這樣南方二百路諸侯的負責人就變成了鄂崇禹的兒子鄂順,當周武王姬發舉旗造反的時候,他也響應起兵反商。在武王伐紂的路上,有一個「三山關」伐紂大軍在這關口被阻攔了很久,其實在《封神演義》中因為周武王姬發算是第一個造反的,因此商紂王先是命令「三山關」的兵馬攻打西岐,剛開始的魔家四將就率領兵馬攻打過西岐這鄂順領兵與其遭遇了,被打的打敗而逃,後來魔家四將被黃天化幹掉了,後來「三山關」來了個鄧九公出兵討伐西岐,姜子牙和哪吒楊戩他們剛開始都被打的大敗,鄂順不用說也是敗戰連連,等到鄧九公因其女兒鄧玉嬋下嫁給了土行孫被勸降後
  • 史記、尚書之錯誤點補正
    司馬遷史記記載了太康失國的史實,然而簡單粗暴,使后羿代夏之事淹沒,太史公之罪,其在於完全沒有提到后羿、寒浞、虞公思等人,此處不如《竹書》,或太史公選擇素材時或沒有看到關於太康失國的具體過程,或是看到而有意忽略不錄,因為《左傳》明確提到了,而太史公棄而不錄,是其治史之罪也。5、夏諸帝史事缺失的問題?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摘要]日本古代教育中,《史記》是重要的教科書。日本古代設有專門講習歷史的「紀傳道」,修習「紀傳道」的學生被稱為「紀傳生」。《史記》是這些「紀傳生」的必讀之書。《史記》是歷朝國王經筵中必講內容。大臣往往借講史之際,聯繫現實政治,提出參考建議,以便更好地治理王朝。燕山君時期,領事魚世謙對國王說:「進講《史記》,欲觀古人已行之事,法其善、戒其惡也。」明宗時期,有大臣上疏曰:「自上聖學高明,《四書》必講之後,當以《史記》進講。治亂興亡,人物邪正之易知者,莫如《史記》。」可見,總是將治國之事與講《史記》聯繫起來,這樣,使經筵日講有經世致用之功效。
  • 周朝建立後,幫助武王伐紂的神仙都哪去了?
    後來紂王殘暴,盡失民心,在武王姬發的帶領下,八百諸侯國一路高歌猛進,於牧野大敗紂王的七十萬大軍。當時紂王的軍隊包括:普通士兵、奴隸以及從犬戎等部落抓回來的俘虜,大多都不願意為極端暴虐的紂王賣命,臨陣倒戈的大有所在,否則諸侯國聯軍能不能贏還是個未知數,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概就這意思吧。
  • 歷史觀丨日本新版教科書再倒退:南京大屠殺「殺害」表述改成「波及」
    在出版社出於日本政府壓力或自主審查後,部分教科書在歷史認識問題的描述上再現倒退,不僅增加了有關中國釣魚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的表述,關於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表述方式也出現了把日軍「殺害了眾多俘虜和居民」修改為「波及俘虜和居民,出現了眾多死傷者」之類的修改,妄圖淡化日軍責任。 韓國政府6日發表外交部發言人聲明,強烈譴責日本政府審定通過進一步主張「獨島」主權的初中歷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