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遷《史記》朗誦合集
:司馬遷《鴻門宴》(上)中華經典資源庫:司馬遷《鴻門宴》(下)《鴻門宴》司馬遷《高中必背古詩文》 33 司馬遷《屈原列傳(節選)》《史記·陳涉世家》司馬遷》司馬遷《石奢李離執法》司馬遷《遊俠列傳序》司馬遷《滑稽故事三則》司馬遷《陳涉起義》司馬遷《張良受書》史記
-
司馬遷之「想見」與「被想見」 | 閱讀《史記》
……「想見其為人」和「想見其人」頻現我之閱讀中。難道他們真的那麼迷、那麼「粉」、那麼「想見」?(「見」且不作「現」解,並模糊兩種「想見」之差別。)當我在《史記》中一而再地看到司馬遷也因讀之書文而「想見其為人」的表達時,我確信這是真的;同時確認:司馬遷當是中華如此「想見」的「始作俑者」。
-
從《史記》看司馬遷的民族觀:不論蠻夷,都應是炎黃子孫
雖然在《史記》龐雜的篇幅上,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的比重並不大,但依然可以看到司馬遷不吝筆墨對其的精心塑造,表現出作者的情感態度。透過司馬遷對於少數民族首領的記述,我們可以感受到其匠心獨運的寫作藝術,更能見識到他獨特進步的民族史觀。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司馬遷身影
我通常講到這些課文時,總是免不了要介紹作者司馬遷其人,而介紹作者時又往往會講到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的兩句非常有名的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然後就這樣來解釋魯迅先生的話,《史記》有極高的史學成就,所以是「史家之絕唱」,同時也有很高的像《離騷》那樣的文學成就,所以是「無韻之《離騷》」。基本上就到此為止了。
-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
《管晏列傳》是春秋中後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平仲的合傳。在該卷中,司馬遷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跡,轉而「論其軼事」,著重選取了管鮑之交、晏平仲推薦越石父和車夫的故事,娓娓動人,相映成趣,於細微處見精神,字裡行間滲透著太史公的愛憎。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而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為一言,故寫管鮑之交,以及晏嬰贖越石父,無不是通過借題發揮,來抒發自己的胸懷。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司馬遷的童年,就是在家鄉龍門度過的,他「耕牧河山之陽」,與農夫牧童為伴。在兒時,司馬遷不僅聽到了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故鄉的山河名勝,還陶冶了他豪邁靈秀的性格。公元前140年,六歲的司馬遷跟隨父親司馬談,來到了京城長安。司馬談的遠祖世代為史官,他之前的幾代曾一度中斷,這時司馬談又被召入京師做了太史令。
-
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但是他在序中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云云,又大談孔子作《春秋》之意,可知《史記》紹敘《春秋》之意甚明,而史遷隱隱間也是以孔子的繼續者自居的,因此要想知史遷作《史記》之本意,此節不能不明。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
-
周振鶴:司馬遷理解人性,所以寫了《貨殖列傳》
我們知道先秦有著名的富商範蠡(無錫有一個蠡園,據說是範蠡的遺蹟)、儒商子貢、「治生之祖」白圭等人。如果不是司馬遷把他們一一地寫出來,我們就不會知道先秦時期有這麼多豪富。有任何重要的經濟活動,司馬遷都把它一一列出來,所以《貨殖列傳》是寶貴的資料,也是寶貴的認識。 班固說司馬遷的《史記》寫得很好,但也指出他有三個大缺點。
-
司馬遷《史記》中的十大名句,內含大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史記》中那些富有大智慧的經典名句。
-
儒墨不同家,為什麼墨子的小傳,卻被司馬遷放在儒家列傳末尾?
造成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司馬遷的《史記》一書應該說起了很大的作用。《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人們了解漢代以前的歷史主要是靠《史記》。司馬遷在對待儒、墨兩家的態度上是有偏頗的,他取的是揚儒抑墨的態度。在《史記》中,有《孔子世家》,有《仲尼弟子列傳》,有《孟子荀卿列傳》,這樣不只道出了儒家的「源」,還生動具體地描畫出了儒家的「流」。孔子弟子有名有姓的就列出了五六十人。而墨家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了。在《史記》中,既沒有墨子的專傳,也沒有弟子傳,很多資料就此湮沒不彰了。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寫《史記》時的司馬遷是克制的,他並不輕易向人彈奏心曲,只是偶爾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憤懣,略微表露下心跡,例如在《伍子胥列傳》的結尾,他寫下這樣一句話:「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夫子自道。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最近,央視熱播歷史古裝電視劇《大秦賦》刷爆了朋友圈,的確,《大秦賦》的劇情編排有電視藝術成分,但基本上是圍繞史書,堪稱一部正史大劇。其創作始終離不開《戰國策》等史書,更離不開《史記》。也正是因為有《史記》等書的記載,這部大劇才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完整地構建整個故事邏輯及線索,為我們展現出一個事件飽滿、人物生動的故事,也呈現了一個強大王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水利等領域的成就。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的《史記》共69篇列傳,其中68篇是故事型的,只有1篇不是故事,那就是伯夷列傳。而且,作為人物傳記,伯夷列傳整篇寫伯夷的內容只有不到一半,甚至通篇看下來,司馬遷真正想作傳記的人也不是伯夷,更像是在發洩情緒。那麼伯夷列傳到底寫了什麼?他到底想寫什麼?為什麼說他發洩情緒?
-
史記|《卷九十四·田儋列傳》
《田儋列傳》是秦末和楚漢相爭之際的齊國的田氏家族的合傳,以記述田儋在反秦戰爭中的事跡為主,故以「田儋列傳」為卷名。相較於《史記》中的其它卷,《田儋列傳》篇幅較短,容量較大,記載了當時的田氏家族的十幾個人物,描繪了當時的齊魯大地上的多起重大事件。由於本卷所記載的人物多、事件多,倘若沒有一條主線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枝葉繁生、不著邊際。
-
文義跌宕,情思幽微,司馬遷究竟想在《伯夷列傳》中表達什麼?
《伯夷列傳》位居《史記》中七十列傳之首,無論從文體還是主題來看都有其獨特之處,明顯區別於其他列傳。從文體上看,「列傳」 作為一種人物傳記,以其傳主的生平事跡為主,最後司馬遷在篇末以「太史公曰」四字開端,來寫他自己對人物的評價。
-
讀《史記·魏公子列傳》
公子,顯然是對人的尊稱,而這裡對信陵君的特殊化,我想便是司馬遷的個人喜好了,司馬遷必是格外欣賞讚揚信陵君的品格(後來發現文中一直稱其為「公子」,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慕與讚嘆可見一斑),信陵君又居於四君子之首,這裡的「魏公子」讓人肅然起敬。開篇便直接描述了魏公子「仁而下士」(「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
《史記·魏公子列傳》|司馬遷為什麼對信陵君魏公子推崇備至?
《史記·魏公子列傳》是太史公司馬遷為信陵君魏公子無忌所做的列傳。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小兒子,是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戰國四公子,都是愛結交賢士之人,但是司馬遷唯獨寫信陵君魏公子的時候,不直接稱呼他的封號,而名為《魏公子列傳》,文中稱「公子」也有一百四十七次,而且司馬遷還借平原君之口給了信陵君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公子天下無雙」。
-
《史記》中「二人密談」之類的細節,是司馬遷腦補的嗎?
比如,有朋友認為: 「看《史記》有個重大問題,就是很多兩個人密謀怎麼洩露出來。」 「感覺《史記》很像小說,很多細節描寫司馬遷根本不可能知道,只能是腦補出來的。」 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