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一刻|有骨氣!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2020-12-14 澎湃新聞

藝術一刻|有骨氣!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2020-09-04 0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編者薦語:

授權轉載,文化虹口為您講述藝術史的三兩事

以下文章來源於藝速課artroom ,作者放大十倍看名畫

藝速課artroom

用創意短片,講藝術知識

採薇圖 | 李唐(南宋) | 絹本水墨

縱27.2釐米,橫90.5釐米 | 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代大畫家李唐精於山水畫和人物畫

宋徽宗時入北宋畫院

深得趙佶賞識

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

逃往臨安,以賣畫度日

在窮途末路之時

曾作一詩感嘆

雲裡煙村雨裡灘

看之如易作之難

早知不入時人眼

多買胭脂畫牡丹

南宋恢復畫院後

李唐經人舉薦再次進入畫院

《採薇圖》

並不是個浪漫抒情的畫作

它的題材來自於商朝末年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的兩個兒子

兄弟二人投奔了西伯姬昌

也就是周文王

△ 周文王

周文王死後

其子周武王要興兵討伐紂王

伯夷、叔齊攔馬諫阻

認為臣子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武王的侍從要抓他們

被姜太公勸阻救下

並稱:「此二人是義士」

周武王伐紂成功後

伯夷、叔齊深以為恥

表示再也不吃周朝土地上的任何糧食

兩人隱居到首陽山

每天採「薇」這種野菜充飢

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

圖繪半山之腰

蒼藤、古松之蔭

伯夷、叔齊面容清癯

相對而坐

兩人均束髮系巾

長鬚,穿草履

著寬袖粗服

背向畫面的是叔齊

一手撐地,一手筆劃

面帶憂憤,目光炯炯

在向伯夷說著什麼

畫中的伯夷面容清瘦

倚樹而坐,雙手抱膝

雙眉微顰

但目光堅定,從容平靜

二人身旁還有裝薇的籃子和採薇的鋤頭

點出此畫的主題

兩人臨死前作了一首《採薇歌》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

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在感傷中

透露出不屈的意志

司馬遷把《伯夷列傳》列入史記列傳之首

並於《太史公自序》贊稱

末世爭利,維彼奔義

讓國餓死,天下稱之

作伯夷列傳第一

除了《採薇圖》

李唐的存世作品還有

《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等

△ 《萬壑松風圖》

按住左右滑動查看

△ 清溪漁隱圖

信息來源:藝速課artroom

原標題:《藝術一刻|有骨氣!司馬遷把這個故事排在《史記》列傳之首》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司馬遷《史記》朗誦合集
    :司馬遷《鴻門宴》(上)中華經典資源庫:司馬遷《鴻門宴》(下)《鴻門宴》司馬遷《高中必背古詩文》 33 司馬遷《屈原列傳(節選)》《史記·陳涉世家》司馬遷》司馬遷《石奢李離執法》司馬遷《遊俠列傳序》司馬遷《滑稽故事三則》司馬遷《陳涉起義》司馬遷《張良受書》史記
  • 司馬遷之「想見」與「被想見」 | 閱讀《史記》
    ……「想見其為人」和「想見其人」頻現我之閱讀中。難道他們真的那麼迷、那麼「粉」、那麼「想見」?(「見」且不作「現」解,並模糊兩種「想見」之差別。)當我在《史記》中一而再地看到司馬遷也因讀之書文而「想見其為人」的表達時,我確信這是真的;同時確認:司馬遷當是中華如此「想見」的「始作俑者」。
  • 從《史記》看司馬遷的民族觀:不論蠻夷,都應是炎黃子孫
    雖然在《史記》龐雜的篇幅上,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的比重並不大,但依然可以看到司馬遷不吝筆墨對其的精心塑造,表現出作者的情感態度。透過司馬遷對於少數民族首領的記述,我們可以感受到其匠心獨運的寫作藝術,更能見識到他獨特進步的民族史觀。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司馬遷身影
    我通常講到這些課文時,總是免不了要介紹作者司馬遷其人,而介紹作者時又往往會講到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的兩句非常有名的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然後就這樣來解釋魯迅先生的話,《史記》有極高的史學成就,所以是「史家之絕唱」,同時也有很高的像《離騷》那樣的文學成就,所以是「無韻之《離騷》」。基本上就到此為止了。
  • 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
    《管晏列傳》是春秋中後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和晏平仲的合傳。在該卷中,司馬遷略去了二人的主要事跡,轉而「論其軼事」,著重選取了管鮑之交、晏平仲推薦越石父和車夫的故事,娓娓動人,相映成趣,於細微處見精神,字裡行間滲透著太史公的愛憎。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護而身受腐刑,平生所交不為一言,故寫管鮑之交,以及晏嬰贖越石父,無不是通過借題發揮,來抒發自己的胸懷。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司馬遷的童年,就是在家鄉龍門度過的,他「耕牧河山之陽」,與農夫牧童為伴。在兒時,司馬遷不僅聽到了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故鄉的山河名勝,還陶冶了他豪邁靈秀的性格。公元前140年,六歲的司馬遷跟隨父親司馬談,來到了京城長安。司馬談的遠祖世代為史官,他之前的幾代曾一度中斷,這時司馬談又被召入京師做了太史令。
  • 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但是他在序中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云云,又大談孔子作《春秋》之意,可知《史記》紹敘《春秋》之意甚明,而史遷隱隱間也是以孔子的繼續者自居的,因此要想知史遷作《史記》之本意,此節不能不明。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武品文史|文【本文共 2134個字,11 張圖片】《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商君列傳》裡面,千百年來傳誦不絕,是一個非常富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
  • 周振鶴:司馬遷理解人性,所以寫了《貨殖列傳》
    我們知道先秦有著名的富商範蠡(無錫有一個蠡園,據說是範蠡的遺蹟)、儒商子貢、「治生之祖」白圭等人。如果不是司馬遷把他們一一地寫出來,我們就不會知道先秦時期有這麼多豪富。有任何重要的經濟活動,司馬遷都把它一一列出來,所以《貨殖列傳》是寶貴的資料,也是寶貴的認識。 班固說司馬遷的《史記》寫得很好,但也指出他有三個大缺點。
  • 司馬遷《史記》中的十大名句,內含大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史記》中那些富有大智慧的經典名句。
  • 儒墨不同家,為什麼墨子的小傳,卻被司馬遷放在儒家列傳末尾?
    造成這種現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司馬遷的《史記》一書應該說起了很大的作用。《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人們了解漢代以前的歷史主要是靠《史記》。司馬遷在對待儒、墨兩家的態度上是有偏頗的,他取的是揚儒抑墨的態度。在《史記》中,有《孔子世家》,有《仲尼弟子列傳》,有《孟子荀卿列傳》,這樣不只道出了儒家的「源」,還生動具體地描畫出了儒家的「流」。孔子弟子有名有姓的就列出了五六十人。而墨家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了。在《史記》中,既沒有墨子的專傳,也沒有弟子傳,很多資料就此湮沒不彰了。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寫《史記》時的司馬遷是克制的,他並不輕易向人彈奏心曲,只是偶爾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憤懣,略微表露下心跡,例如在《伍子胥列傳》的結尾,他寫下這樣一句話:「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夫子自道。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關注 陝西韓城旅遊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過客吾城 | 有故事的韓城 有味道的旅程最近,央視熱播歷史古裝電視劇《大秦賦》刷爆了朋友圈,的確,《大秦賦》的劇情編排有電視藝術成分,但基本上是圍繞史書,堪稱一部正史大劇。其創作始終離不開《戰國策》等史書,更離不開《史記》。也正是因為有《史記》等書的記載,這部大劇才可以根據歷史資料完整地構建整個故事邏輯及線索,為我們展現出一個事件飽滿、人物生動的故事,也呈現了一個強大王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水利等領域的成就。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司馬遷的《史記》共69篇列傳,其中68篇是故事型的,只有1篇不是故事,那就是伯夷列傳。而且,作為人物傳記,伯夷列傳整篇寫伯夷的內容只有不到一半,甚至通篇看下來,司馬遷真正想作傳記的人也不是伯夷,更像是在發洩情緒。那麼伯夷列傳到底寫了什麼?他到底想寫什麼?為什麼說他發洩情緒?
  • 史記|《卷九十四·田儋列傳》
    《田儋列傳》是秦末和楚漢相爭之際的齊國的田氏家族的合傳,以記述田儋在反秦戰爭中的事跡為主,故以「田儋列傳」為卷名。相較於《史記》中的其它卷,《田儋列傳》篇幅較短,容量較大,記載了當時的田氏家族的十幾個人物,描繪了當時的齊魯大地上的多起重大事件。由於本卷所記載的人物多、事件多,倘若沒有一條主線的話,很容易讓人覺得枝葉繁生、不著邊際。
  • 文義跌宕,情思幽微,司馬遷究竟想在《伯夷列傳》中表達什麼?
    《伯夷列傳》位居《史記》中七十列傳之首,無論從文體還是主題來看都有其獨特之處,明顯區別於其他列傳。從文體上看,「列傳」 作為一種人物傳記,以其傳主的生平事跡為主,最後司馬遷在篇末以「太史公曰」四字開端,來寫他自己對人物的評價。
  • 讀《史記·魏公子列傳》
    公子,顯然是對人的尊稱,而這裡對信陵君的特殊化,我想便是司馬遷的個人喜好了,司馬遷必是格外欣賞讚揚信陵君的品格(後來發現文中一直稱其為「公子」,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慕與讚嘆可見一斑),信陵君又居於四君子之首,這裡的「魏公子」讓人肅然起敬。開篇便直接描述了魏公子「仁而下士」(「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
  • 秉筆直書的司馬遷,為何撰寫史記時,隻字不提大名鼎鼎的中山國呢
    提起中山國,或許大家對這個諸侯國感到陌生。在百家爭鳴,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中山國位於如今的冀北之地,疆域被燕、趙二國挾裹。據近些年相關墓葬出土資料來看,中山國應該是被趙武靈王所滅。可讓人奇怪的是,實力達到"千乘之國",且曾經稱王的中山國,為何卻沒有進入《史記》世家系列?
  • 《史記·魏公子列傳》|司馬遷為什麼對信陵君魏公子推崇備至?
    《史記·魏公子列傳》是太史公司馬遷為信陵君魏公子無忌所做的列傳。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小兒子,是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戰國四公子,都是愛結交賢士之人,但是司馬遷唯獨寫信陵君魏公子的時候,不直接稱呼他的封號,而名為《魏公子列傳》,文中稱「公子」也有一百四十七次,而且司馬遷還借平原君之口給了信陵君一個至高無上的評價——「公子天下無雙」。
  • 《史記》中「二人密談」之類的細節,是司馬遷腦補的嗎?
    比如,有朋友認為: 「看《史記》有個重大問題,就是很多兩個人密謀怎麼洩露出來。」 「感覺《史記》很像小說,很多細節描寫司馬遷根本不可能知道,只能是腦補出來的。」 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