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為什麼喜歡《史記》,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2020-12-22 醬知兒

千百年來,《史記》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其實六個字就概括了「不虛美,不隱惡」。

不虛美,就是不向權勢低頭,不美化強者,好的東西不吹上天;不隱惡,就是實事求是,不為尊者諱,壞的東西不藏起來。

當然,《史記》的魅力除了價值觀上的「正」,還有寫作技巧上的「神」。

魯迅先生對《史記》評價很高,稱其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為什麼?因為司馬遷既是史學家,又是出神入化的文學家,他既善於寫「奇節」和「壯行」,也善於諷刺和揶揄,最重要的一點,他的文字和語言愛憎分明,仿佛話劇對白一樣,讀來令人血脈噴張,具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除了文學上的講究,《史記》在史學技巧方面也別出心裁。同一時代的人物,難免在經歷上有交集,司馬遷為了讓每篇傳記避免重複,於是創造了嶄新的敘事手法「互見法」來撰寫《史記》。所謂「互見法」,簡單來說,就是將一個重要人物的事跡拆分,揉碎,以其本傳為主,同時散落在與他有關的其他人的傳記中。這種寫作手法,讓讀者有一種玩歷史拼圖的感覺,只有通讀整本書,你才能對整個時代有清晰的了解。

古代統治者為什麼不喜歡《史記》?

古代統治者,尤其是漢朝,以及自認為繼承漢朝的曹魏,都特別討厭《史記》,據《漢書》記載,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為公開發表了《史記》,被人認為是對朝廷懷有野心和怨恨(「怨望」)後來被漢宣帝給腰斬了。

漢宣帝作為一代英主,心胸廣博,他都受不了《史記》的內容,更別說其他資質平庸的皇帝了。所以,《史記》在漢朝、三國期間屬于禁書,官民都不能隨便閱讀,而且被封禁的《史記》,還被刪除了《孝景本紀》《孝武本紀》等10篇內容,其他地方也有刪改。

那麼,古代統治者為什麼討厭史記呢?有兩個原因。

古代統治者不喜歡《史記》的第一個原因:帝王討厭信史,不喜歡秉筆直書的內容。

古代帝王都想自己青史留名,誰想落得遺臭萬年的待遇?所以,對帝王來說,把他們的腌臢往事隱去不寫,只編造白蓮花事跡的史官就是靈醒人,就是覺悟高的史官,然而司馬遷不是這樣的人,《史記》也不是為尊者諱的作品。

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記載了一件事,魏明帝對王肅說:司馬遷因為受到宮刑的懲罰,所以懷恨在心,寫的史書夾帶私貨,隱去真正的歷史,用史記非議貶低漢武帝,實在令人不齒!

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王肅(195年-256年)是三國時期經學大師,曹魏重臣王朗之子,也是晉王司馬昭的嶽父。他是個明白人,司馬遷在漢武帝面前有多大能耐,他敢胡說嗎?頂多是記載史實而已。於是回答:司馬遷記載歷史,不過分讚譽名人,也不避統治者的忌諱,所以劉向(編纂《戰國策》的那位漢室宗親)、楊雄(模仿《易經》寫《太玄經》的文學家)都嘆服司馬遷敘事的手段,說他是個好史官,寫的東西都是信史。

漢武帝當年聽說司馬遷寫了《史記》,很感興趣,就拿來寫他爹漢景帝和寫他自己的本紀閱讀,讀完之後氣得七竅生煙,把書直接扔了。從此之後,《史記》中的這兩篇只有目錄,而沒有正文。所以您想想,不想讓真實歷史流傳於世的,其實是漢武帝,而不是司馬遷啊!

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古代統治者不喜歡《史記》的第二個原因:所有肉食者(官員)都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討厭「照妖鏡」一樣的史書。

我們這次舉的例子跟《史記》關係不大,但是能反應古代精英為什麼討厭耿直的史官。

東漢末年董卓當政,他雖然是個武夫,但特別敬重文人蔡邕和王允。蔡邕因為才學超群,經常在朝堂上辯論的時候,駁斥得王允啞口無言。您想想,都是一殿稱臣的精英,王允老說不過蔡邕,難免讓人恥笑,王允就恨上了蔡邕。董卓死後,蔡邕作為一個書生,為知己者董卓留了幾滴淚,這就成了罪過了。王允大肆宣傳,說蔡邕哭董卓,這明顯是叛漢呀,得殺了他。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心想你王允當年也巴結董卓,董卓死了,你不光沒有任何表示,反而說人家蔡邕有問題,你這人鐵石心腸啊。

很多人也勸王允,說蔡邕是人才,寫歷史一把好手,殺了可惜了。王允這人記仇,對蔡邕的恨還沒消,就說:當年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誹謗的史書流傳於世,現在國家動蕩,到處打仗,不能讓蔡邕這樣的奸臣寫史書,要不然咱們幾個以後在史書裡都不是好人啊!

幾個勸王允別殺蔡邕的人一合計,自己確實沒幹過多少好事,算了,就聽王允的吧,於是蔡邕就死在了獄中。這件事記載在範曄《後漢書.蔡邕列傳》裡:

「王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後令吾徒並受謗議。」邕遂死獄中。」

蔡邕的遇害,與《史記》長期遇冷的原因一致,很多古代精英,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他們希望獲得高大的歷史形象,但自己的所作所為往往又腌臢不堪,於是十分厭惡秉筆直書的史官。無論是蔡邕還是司馬遷,一旦他們企圖用史書記錄真實的歷史,就成了自慚形穢者的敵人。

百姓喜歡《史記》,肉食者不喜歡《史記》,其實道理是一樣的,那就是史記「不虛美,不隱惡」。司馬遷用執拗的性格,秉筆直書,不為尊者諱,不抹黑小人物,也不美化統治者,力求真實,還原真相,所謂真,其實就是美,美的文章自然受到大眾歡迎。

相關焦點

  • 好玩的《史記》| 司馬遷為什麼寧願受宮刑也要寫史記?
    這位李廣是司馬遷非常喜歡的人,我們以後還會講他的事。到司馬遷寫作《史記》這個時代,李廣已經不在了。李廣的孫子也是他的長孫,叫李陵,李陵這個人曾經在漢武帝的主要宮殿建章宮做過宮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宮殿的警衛隊隊長。此外,他也擔任過皇帝的侍從警衛,像秦時的侍從一樣,叫郎中這樣一個職務,司馬遷也幹過這個職務。
  • 《史記》:「獨尊」朝代的思想寬容
    如果這麼看的話,司馬談的意思是,這六家學說都是有益於「治道」的,只是他們要從各自不同的途徑達到社會治理的目標,這就要看統治者能不能看到他們各自的價值了。這樣理解對嗎?接下來,司馬談就分別一一指出六家的各自局限和優長。從下文內容來看,上面我對「省」(或「不省」)的隱藏主語的猜測也是順暢的。那麼,司馬貞為什麼從六家學派傳承的角度來理解「省不省者耳」一句呢?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才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皆聖賢發憤而所作為也。」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自當學生以來,我先是聽過負荊請罪、圯上納履、胯下之辱、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等情節生動的故事;後來,又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史記》選本中的白話文本;再後來,潛心看了一些《史記》文言文原著和《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更是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 陳正宏:今天的《史記》為什麼丟了14651個字?
    本報訊 8月12日,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先生攜新作《時空:〈史記〉的本紀、表和書》(中華書局出版)在上海書展與讀者進行交流。    「我講《史記》,關注的問題是:司馬遷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作《史記》的?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摘要]日本古代教育中,《史記》是重要的教科書。日本古代設有專門講習歷史的「紀傳道」,修習「紀傳道」的學生被稱為「紀傳生」。《史記》是這些「紀傳生」的必讀之書。同時,朝鮮還從《史記》中編選了許多著作,而以朝鮮國王正祖御定的《史記英選》最為引人注目,其內容選自《史記》。此書雖為史抄之書,但出自朝鮮國王正祖御定,長期為其宣教所用,此後更被奉為經典,指令群臣朗讀背誦,充分體現了此書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史記》對朝鮮的深遠影響。朝鮮古代史書體裁與中國一樣,最為重要的乃編年與紀傳二體。
  • 《史記》中的16句經典語錄,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不順耳的話像良藥一樣,甜言蜜語卻像病菌似的。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應當作出決斷時而不決斷,最後反而給自己招來禍害。3.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無可奈何,你還知道哪些與《史記》相關的成語?
    典故:漢武帝時,由於統治階級對內以嚴酷的手段進行治理,對外又不斷地進行擴張,對百姓強徵暴斂,使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廣大農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們紛紛舉行起義,起義隊伍大的數千人,小的幾百人,自立旗號,攻打城池,奪取武庫,釋放死囚,殺官員,在鄉裡搶劫富豪,救濟貧民,響應者不計其數。
  • 讀《五帝本紀》——《史記》札記之1
    司馬遷,以及司馬貞《史記索隱》都認為「黃」來源於顏色,按照陰陽五行學說,這位始祖獲得的是土德,土的顏色是黃的,所以稱「黃帝」。這種解釋,現在看來是胡扯,但在古代陰陽五行歷史哲學體系中那是很有權威的。估計是先有這麼一位部族首領,後來人們推演五行再命名為「黃帝」。
  • 史記原文及白話文(十表)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範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
  • 讓人細思極恐的《史記》揭露人性現實,字字珠璣,別等到40歲才懂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產生了儒、釋、道、墨、名、法、陰陽、農、雜、兵等各家學說,湧現了一大批思想大家,給我們留下了浩瀚如煙的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大量鴻篇巨製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線上共讀 | 陳正宏教授和你一起讀《史記》
    本書按照《史記》的內容順序,詳細介紹了說帝王故事的《本紀》、穿越時空呈現歷史的《表》和記錄古代各項制度的《書》,分三部分講故事、說文化。作者以幽默的文風和三十年從教的經驗,用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切入話題:什麼叫改朝換代,為什麼分分合合總是需要一個王,史上為何大王輪流做,分封與為官的背後又有哪些可說與不可說?
  • 《史記》52萬多字,常用漢字有3500個,為何唯「談」字很少出現?
    可縱覽「史記」全文,我們會發現,「談」這個字在整本書中少之又少,又是後讀完一遍若是不在意的話根本就不會發現這個字的存在,而「談」字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天都不算是生僻字,都是常用的漢字之一,以「談」字在書中的出現頻率來看,司馬遷顯然是有意避開此字,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 古人為什麼喜歡又高又硬的枕頭?馬未都如此解釋,看完才恍然大悟
    導語:古人為什麼喜歡又高又硬的枕頭?馬未都如此解釋,看完才恍然大悟哈嘍大家好,今天繼續由阿毛給大家講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漢語中有個形容放鬆警惕,平安沒事,不用擔憂的成語叫做高枕無憂。意思就是把枕頭枕高睡覺,無憂無慮。
  • 《史記》在國外的流傳
    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對於《史記》在國外的流傳情況及其研究,了解不多。近年來有零星的著述出現。值得介紹的是,青年學者覃啟勳出版了《史記與日本文化》,系統地介紹了《史記》在日本的流傳情況及其影響,填補了學術空白。張新科、俞樟華二人所著《史記研究史略》一書,寫了《國外史記研究概述》一章,也作了簡略介紹。這裡據二書提供的資料,撮述其要。
  • 跟著陳正宏教授,發現不一樣的完整《史記》
    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如今給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完整《史記》——《時空:〈史記〉的本紀、表與書》。「不一樣」在哪裡呢?其一,正如書名,陳正宏教授講的是涵蓋全體的《史記》,包括了《表》和《書》,不是《史記》的名篇節選。用陳老師自己的話說:「為什麼連表和書也要講呢?
  • 《史記》中一大漏洞,我們從小聽過的故事,竟然是司馬遷編造的
    圖:商鞅但《周禮》裡面有一個原則:「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也就是說肉刑不能夠對大夫以上級別的人使用,為什麼呢?《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經過了這件事後,百姓才真正地認識到商鞅這一次變法不是兒戲,不是政治作秀,而是非常嚴肅認真地貫徹新法。
  • 出自《史記》的幾個成語
    《史記》是中國古代史學和文學的經典著作,不少來源於《史記》的成語現在廣為流傳和使用,但其中有些成語的意義已並非原意。
  • 2020高考全國1卷作文:難住了家長,喜歡《史記》的考生笑了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其實,喜歡《史記》的同學,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三人的故事應該不會陌生。三人的事跡記載在《齊太公世家》和《管晏列傳》。
  • 《史記》裡的「那些細節」,司馬遷不敢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那劉啟為什麼以非嫡子的身份成為太子呢?史書記載, 在漢文帝被召進長安當皇帝的那段時間,代王王后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她的三個兒子也在劉啟被立為太子前先後病死。這不符合漢文帝的性格。漢文帝是一個戀舊的人,在坐穩皇位之後,他就曾經返回自己當王的代地,跟以前的百姓一起敘舊飲酒。他怎麼可能會忘記給自己生下三個兒子的王后,在當皇帝之後,不對她進行一些追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