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的魯班事跡,都是後人杜撰的 | 短史記

2021-02-23 短史記-騰訊新聞

文 | 楊津濤

魯班在中國算得上家喻戶曉。

大多數中國人都曾在語文或歷史教科書上,了解過一些魯班的事跡。

教科書中的魯班

舊的人教版語文教科書上,長期收有出自《墨子》的《公輸》一文,其在注釋中對主人公「公輸盤」的介紹是:

「魯國人,公輸是姓,盤是名,也寫做『公輸班』或『公輸般』,能造奇巧的器械,民間稱他魯班。」

在小學語文S版(語文出版社和十二省小學語文教材編委會共同編寫)教科書二年級下冊,有一課《魯班造傘》,說魯班和妹妹在西湖遊玩,突然下起雨來。這時,魯班看到一群孩子頭頂荷葉,在雨中玩耍,於是深受啟發,回去後發明了「能開能合的傘」。

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還收有一篇《魯班和櫓板》。課文大意是,魯班坐船時,看到老艄公撐船十分吃力,於是思考怎麼才能讓他更省力。上岸後,魯班受鴨子划水動作的啟發,按照鴨子腳蹼的形狀,用粗木棍製造了掛在船尾的「櫓板」。

圖:《魯班和櫓板》課文

歷史教科書,在上世紀80、90年代,對魯班也有很多介紹。比如,1981年人教版《中國歷史》第1冊《戰國時期的文化》一節,對魯班描述如下:

「戰國初期魯國的公輸般,又稱魯班,是一位著名的工匠。他不但會建築房屋和橋梁,還改進生產工具,作出了許多創造發明。據《墨子》一書記載,他削竹片和木料製成飛鳥,能在天上高飛三天不落下來,這是人類想飛上天的一種初期試驗。傳說他還製造了木人來駕馭木車馬。後世的木匠尊奉魯班為祖師爺,稱他為『魯班爺』。」①

現行歷史教科書對魯班的介紹已很少。人教版歷史教科書高中第一冊,只在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發展時,提了一句「能工巧匠魯班還被喻為中國木匠的祖師爺」。

綜合而言,出現在語文及歷史教科書中的魯班,是名副其實的能工巧匠,名下有木鳥、雨傘、櫓板等眾多發明。

然而,這種形象並不符合史實。

圖:現行統編本語文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上冊中的「魯班造鋸」

公輸盤可能不是魯班

在先秦典籍中,我們可以找到有關公輸班(或稱「公輸子」、「公輸盤」、「公輸般」等)的不少事跡。

如《禮記·檀公下》說,季康子的母親去世後,公輸般建議用他發明的機械下棺。曾收入語文教科書的《墨子·公輸》說,公輸盤曾經受命為出國建造雲梯。

圖:公輸盤與墨子對談示意圖

在《孟子·離婁》中也有一句,「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意思是說,離婁的視力好,公輸子的手巧,但要是不用尺子等工具,也畫不出規整的方形和圓形。

此外,《呂氏春秋》《戰國策》《淮南子》等書,也都提及過公輸班這個名字。②

魯班和「公輸」的對應關係,最早出現在東漢人所作的注中。趙歧為《孟子》作注,稱「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高誘給《戰國策》等書作注,說「公輸般,魯班之號也」。

由於趙歧等人沒有解釋公輸班與魯班為一人的依據,也沒有注意到《禮記》中「公輸般」(春秋時期,約與孔子同時代)和《墨子》中的「公輸盤」(戰國時期,約與墨子同時代)生活年代的差異,以至他們的觀點未被後世學者普遍接受。

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說,「班(魯班)、輸(公輸班)、倕、狄(墨子),機械之聖人」。在這裡,他把魯班和公輸班作為兩個人,並列在了一起。

圖:民間流行的「魯班先師」像

唐代顏師古為《漢書》作注,他對書中「班輸」一詞的解釋是,「班輸,魯公輸班也,一說:班,魯班也,與公輸氏為二人,皆有巧藝也。」顏師古不肯定魯班與公輸班是否為一人。晚唐時期的段成式,亦將魯班、公輸班視為兩人。③

另有學者注意到,典籍中「公輸X」的名字有班、般、盤等寫法,進而猜測,不同典籍中的「公輸X」未必為一人。比如,《禮記》中的「公輸般」為其本人,而《墨子》中助楚攻宋的「公輸盤」則是「取古人以為號者」,即借用古人的名字,以顯示自己的才能。

晚清學者高步瀛綜合諸說,認為「魯般之名,前有所因,後世猶有襲之者,其殆為巧人之通名也。」④按照他的解釋,無論魯班,還是公輸,都是古代有名的巧匠,後世的人將這兩個名字作為了巧匠的代稱。

由此進一步引申,《禮記》之後各書中的「公輸」,可能都只是某人的綽號,好比《水滸傳》中「賽仁貴」「病尉遲」之類。

魯班並沒有發明什麼

魯班被人稱頌,並成為語文、歷史教科書中的「常客」,和其名下發明諸多有直接關係。有人總結了各種典籍中所記的「魯班發明」,大致如下圖所示:

圖:見於典籍的「魯班發明」(此圖摘自解靜《<魯班經>版本研究》,蘇州大學2010年)

這些發明中,比較重要的是曲尺、石磨、鋸子和圓規。

曲尺可能是魯班最知名的一項發明,有「魯班尺」之稱。但從現存史料來看,中國至少在商周時期已使用尺子丈量土地,作為徵稅依據了。

圖:現在的「魯班尺」被用於測風水

目前所見最早的石磨,出土於河北省的一座漢墓,距今約2100多年。戰國時期有沒有石磨,我們尚不清楚,自然更無法將魯班確定為石磨的發明者。

鋸子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遠早於魯班所生活的戰國。陝西省北劉遺址出土的一件「蚌鋸」 ,經碳14測定,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湖北李家嘴遺址出土的「銅鋸」,屬於商代二裡崗文化。截至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各地出土的殷周時期銅鋸、鋸條至少有75件。⑤

圓規等基礎工具的應用年代,也早於魯班。從湖北盤龍城遺址看,一些商代建築已經頗為工整,顯然是在建造中使用了尺規等工具,印證了《尚書》中「惟木以繩則正」的話。⑥

小學語文教科書所講述的魯班發明雨傘、發明櫓板的故事,同樣不可信。

傘在先秦時期被稱為「簦」,從外觀上看,很像戰車上的「車篷」,有學者認為,車篷才是最早的傘。而且,在古代傳說中,發明傘的乃是魯班的妻子云氏,而非魯班本人(當然,這種傳說同樣不可信)。

《魯班與櫓版》一文說到的尾櫓,目前最早見於初唐時期的壁畫上,此前有無尾櫓,與魯班是否有關,完全無從考證。⑦

此外,掛在魯班名下的其他發明,如墨斗、輔首、刨子等,同樣疑點重重,不再一一贅述。

總之,魯班名下可確認的發明,幾乎沒有。

魯班被不斷神化

以目前可見的史料來看,魯班的生活年代、籍貫,及發明等都不可考。

其生平傳說,在唐代大量出現。唐人段成式曾如此感嘆:

「今人每睹棟宇巧麗,必強謂魯班奇工也。至兩都寺中,亦往往託為魯班所造,其不稽古如此。」

這話聽來有點誇張——當年唐人見到好看的建築,都要說那是出自魯班之手。但這種對魯班的想像,一直延續了下來。在一本元人著作中,建造趙州橋的功勞,也被算在了魯班名下。時至今日,西安的大雁塔、武漢的黃鶴樓等,也還被一些人認為與魯班有關。⑧

成書於明代的《魯班經》(全稱《新鐫京版工師雕斫正式魯班經匠家鏡》),是神化魯班的集大成之作。

圖:《魯班經》的配圖

該書在正文之前,有一篇《魯班仙師源流》,詳細杜撰了魯班生平。

書中說,魯班「諱班,姓公輸」。還杜撰了他的父母姓名、出生年月等,個人資料一應俱全。書中大談魯班出生時的靈異——「白鶴群集,異香滿室」。又說魯班兒時貪玩,直到15歲,才發奮讀書,遊說列國「尊周」失敗,隱居山林;然後得異人指點,開始關注「雕鏤刻畫」,發明尺、規等工具,成為一代巨匠。40歲時,羽化登仙。

《魯班仙師源流》一書末尾,歷數了從戰國開始,漢、唐、明等歷代帝王對「魯班仙師」的封贈和祭祀。⑨

為供奉魯班,海內外很多地方都建有魯班廟、魯班庵、公輸子祠等。⑩

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神化,魯班已成為一種眾所周知的存在。但教科書應該有一說一,傳說的歸傳說,歷史的歸歷史。現行人教版歷史書上只簡單保留一句「能工巧匠魯班還被喻為中國木匠的祖師爺」,大體是合宜的。

圖:天津薊州區的魯班廟

①陳光中、臧嶸編:《中國歷史(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47頁。

②田華:《魯班傳說研究》,湘潭大學2003年。

③李永先:《魯班與公輸般是一個人嗎》,王弗主編《魯班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第55—57頁。

④(清)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第一冊》,中華書局1985年,第304、305頁。

⑤王心喜:《鋸子非自魯班始》,《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⑥丘光明:《中國度量衡》,新華出版社1993年,第30頁。

⑦席龍飛:《中國古代造船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07頁。

⑧汪漢昌等:《魯班祖師》,《魯班志》,第88—90頁。

⑨《繪圖魯班經》,浦士釗校,鴻文書局1938年,第1頁。

⑩陳雲霞:《近代上海城市魯班廟分布及功能研究》,《歷史地理》2013年第1期。


民間版畫為「證」:甲午戰爭大清贏了

拔罐,其實是一種西方傳統醫學

《三十六計》《推背圖》都是「偽國學」,沒什麼價值 

真實的歷史,遠比虛構的「龍母屠城」殘酷 

慈禧並沒有「向全世界宣戰」

在清代,想做「奴才」不容易

三則謠言,深度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

相關焦點

  • 教科書關於「武王伐紂」的表述欠妥 | 短史記
    但甲骨文及先秦史籍所見的商周鼎革,並不是教科書呈現的這種面貌。周文王回國後,維持對商朝表面上的臣服的同時,積極擴張,先後滅了密、黎、邘、崇等諸侯。共行天罰or解決饑荒?周武王「替天行道」討伐作惡多端的商紂,此說所依賴的主要資料是《史記》。按照《史記》描述,周武王組織「孟津觀兵」,其他諸侯都說「紂可伐矣」。武王卻說「汝未知天命,未可也。」
  • 《史記》曾是日本古代教育中重要的教科書
    [摘要]日本古代教育中,《史記》是重要的教科書。日本古代設有專門講習歷史的「紀傳道」,修習「紀傳道」的學生被稱為「紀傳生」。《史記》是這些「紀傳生」的必讀之書。《史記》是歷朝國王經筵中必講內容。大臣往往借講史之際,聯繫現實政治,提出參考建議,以便更好地治理王朝。燕山君時期,領事魚世謙對國王說:「進講《史記》,欲觀古人已行之事,法其善、戒其惡也。」明宗時期,有大臣上疏曰:「自上聖學高明,《四書》必講之後,當以《史記》進講。治亂興亡,人物邪正之易知者,莫如《史記》。」可見,總是將治國之事與講《史記》聯繫起來,這樣,使經筵日講有經世致用之功效。
  • 聚焦 | 這些歷史人物已從教科書中消失,背後原因都有哪些?
    經公眾號「短史記"(微信ID:tengxun_lishi)授權轉載。
  • 扁鵲被歷史教科書刪除?成都出土9部醫書,專家:可能有兩個扁鵲
    接下來要說的便是古代四大名醫之一的扁鵲,扁鵲救治世人的事跡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是在2017年的歷史教科書中,關於扁鵲的事跡卻被刪除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對此,人們可謂是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扁鵲不存在的觀點,但早在2012年的時候,這一觀點已經被否認了。
  • 教科書人物故事補6:司馬遷與「謗書」《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成書好多年後,到西漢宣帝時才流行。流行的時候,有所缺損,其中沒有《武帝本紀》,漢武帝的事跡散見於《封禪書》等文中。事實上,《史記》所載武帝之事是確有其事。既然是確有其事,並不是司馬遷所故意捏造的,而是直書其事,所以並非毀謗,以此也就不能斷定《史記》是謗書。當然,司馬遷被漢武帝處以宮刑,不能不有些憤激情緒,含憤著書,有所褒貶。但正是《史記》中流淌的這種飽滿的激情,才奠定了《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歷史地位。
  • 有關魯班木的內容以及魯班木的種類
    時間:2019-09-15 10:07:33 瀏覽:1次 魯班木我想大部分的朋友都是不了解的,而魯班木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從戰國時代就有魯班木了。
  • 小學課文被指杜撰 原來我們學的都是「假課文」
    曾幾何時,我們在小學教材上,學習到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秀故事,可是你想過那些故事的真偽嗎?近日,小學課文背指杜撰,稱小學課文裡很多東西,都是違背常識的,而那些所謂的教育小故事,也基本都是杜撰出來的。該篇課文主要說的是,愛迪生7歲那年,媽媽得了闌尾炎,由於來不及上醫院,家裡燈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鏡子聚光的辦法,使媽媽手術成功。
  • 我國教科書上記載的4件史事,經考證純屬胡編,為何民眾仍深信?
    這無疑是發生在教科書上的,如題目所述。毫無疑問,把違反史實或在歷史上模稜兩可的事情寫進教科書,甚至改變事實,都是錯誤的。它不尊重歷史,不對人民負責,對人民的影響無法估計。也許有些人會說,這是前人的過失,與我何幹?但是,我要說,歷史的責任在於每一代人。既然我們有能力,就必須毫不懷疑地不辱使命地糾正它。
  • 端午冷知識——屈原歷史上竟不存在?
    前兩年聽聞中醫鼻祖扁鵲及詩人屈原雙雙被初中歷史教科書給刪掉了。這也足見教育部門的嚴謹。是值得稱讚的。當然,不論屈原是否真實存在,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積澱,他早已作為一個文化符號而深入民心,其本人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屈原與端午節從文化的層面講已經成為了我們國家與民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精神像徵,所以即使他並不存在,也不影響我們繼續吃粽子。
  • 考古出土一批竹簡,證實史記中的錯誤,內容讓人難以置信
    華夏五千年文明中,出現了數不勝數的人才,這些人才都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珍寶。這其中就有很多古籍資料。只不過在歷史上,由於戰爭的原因,導致了很多古籍資料沒有能夠流傳下來。舉個例子來說,就是現如今的《道德經》、《資治通鑑》等古籍資料,都是不完整的。
  • 需要的桌椅板凳,遇到魯班的後人,都不叫個事
    來到此地後,為了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勤勤懇懇,沒日沒夜的經營著,他們的「一畝三分地」。也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終於是過上了吃飽穿暖的日子。經歷了若干年後,這一年還算風調雨順,糧食的收成不錯,陳家的兒子長大了,老陳著手給兒子準備結婚的事宜。現在,自己家裡的糧食是自己種的,雞鴨鵝也是自己養的,喝的酒也是自己釀的,一切的吃喝基本上是不用花錢置辦。
  • 神秘的魯班法術
    現在市面上小書攤上擺滿了萬法歸宗,同樣傳說中的魯班法上下冊也擺在那裡,還有港臺的賣法術的書多的是,很多人喜恭恭地買回去,花大力氣去練,法壇也擺上了,咒語與手訣一樣都沒有落下,辛苦地練了四十九天或者一百零八天,結果什麼也沒有。事實上,還真不能練出什麼法術來。所以魯班絕法看一眼後就能用嗎?其實這只是一種傳說。哪怕是法本擺在那裡,還得有人教才能學會。不過有兩種情況例外。
  • 民進黨主張廢除孫中山的「國父」地位 短史記
    ⑦這種做法,固然有助於臺灣樹立有關中國的新記憶,但強制灌輸下的完美無缺的歷史形象,也必然激起民間心理上的反彈。有學者就認為,當時教科書對孫中山三次去臺灣的歷史一再不厭其煩地宣講,但對一些有爭議的關節(如孫與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間的交往)則簡略處理,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 魯班顯靈建寺,有了風鈴傳說
    風鈴傳說 魯班顯靈,風鈴聲落寺廟起  風鈴寺因何得名?劉天鳳說,關於風鈴寺,還有一個魯班顯靈的傳說。相傳當年因生活窘困,村民們寄希望於神靈庇護,便決定修建風鈴寺。修建該寺,匯集了周圍幾個村子的能工巧匠。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到了工程最終的關鍵時刻,卻還缺少49根椽子。  椽子是房屋結構的基礎,工匠們左找右找,只找到一個大樹墩,卻都不知道該如何下鋸。
  • 因題材不合規 《陳涉世家》60年來首次遭語文教科書刪除
    《陳涉世家》為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一篇,講述的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吳廣舉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以反對秦王朝殘暴統治的故事。被收編至初中語文教科書多年了。
  • 【說略】《史記》其書體例
    因此,它既是作者所處時代的歷史認識水平的一個側面的如實反映,同時也是作者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學術上的生動體現。從這樣的理解出發,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史記》開創的五體史例的重要意義。《史記》體例由五體構成:《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原題《太史公書》,東漢桓、靈之際,始名《史記》。
  • 一代木匠魯班,勤勞聰慧的代名詞
    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她們對魯班有過很大的幫助。比如說,魯班在做木活用墨斗放線,以前是讓他的母親拉著線頭的,後來實驗了很多次,這母子倆找了一個小鉤子把線頭鉤住了,在放線的時候,就用這個鉤子鉤住線就可以了,在幹活的時候可以省下一個人。後來的木工為了紀念這個創造,都把這個鉤子叫班母。
  • 讀《白話史記》,知曉人性人心,得待人處世智慧
    2000多年前,史學家司馬遷立下宏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耗費畢生心血,將上至上古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一一記錄。在他筆下,「成者為王」的漢高祖大有流氓氣,「敗者為寇」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
  • 《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其實都是後人瞎編的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是一個BUG般的人物,雍正在登基之路上的幾乎所有重要節點都是鄔思道在出謀劃策,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鄔思道就沒有雍正皇帝登基的那一天。但是很遺憾的是,這麼一個經天緯地的人,歷史上卻並不存在。關於他的諸多故事,其實是清末時期杜撰的。現在網絡上關於介紹鄔思道的文章(尤其是百度百科)也全部都是網友們瞎編的,沒有什麼歷史依據。
  • 古時候科學家的故事,魯班, 從「 班門弄斧」 說起
    從「 班門弄斧」說起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這是明朝詩人梅之渙瞻仰了李白墓之後寫的小詩。其中「 魯班門前弄大斧」一句,為 後人所傳誦,以至有人添了一句,變成對偶句:魯班門前弄大斧關公面前舞大刀「魯班門前弄大斧」,出自成語「 班門弄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