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闖攝□本報記者王闖
劉朝明扶著屬於自己的感動濟陽人物獎盃,若有所思。記者王闖 攝□本報記者 王闖
寺前劉村,顧名思義應是一個附近建有寺廟的劉姓居多的村莊。好多村裡上了年紀的人都聽說過,早年間村北有個風鈴寺,然而除了寺名,他們卻一無所知。直到記者找到村裡88歲的老教書先生劉天鳳,謎底才慢慢揭開了。
昔日輝煌 方圓百裡的商業中心
寺前劉村位於回河鎮西北部。全村162戶人家,共672人,有劉、張、趙、伍等姓氏,尤以劉姓居多。提起「寺前劉村」這個村名的來歷,村裡的年輕人大都沒有印象。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聽說過,早年間在村北有個風鈴寺,村子就以此命名,到他們記事時,風鈴寺就已不復存在了。在寺前劉村西邊,還有一個「寺西張村」。
村裡有位88歲的老教書先生劉天鳳,是村裡好多老年人兒時的老師。劉天鳳介紹,風鈴寺是何時修建的早已無從考證,他兒時對風鈴寺的印象就只有四面牆壁了。據老一輩的人說,風鈴寺當年有五座大殿,每座建築的四角都有風鈴,風一起,就會發出悅耳的鈴聲。
據傳,風鈴寺鼎盛時期香火很旺,每逢節日,附近十裡八村的鄉親都會到風鈴寺來祭拜。正因如此,當時寺前劉村的集市也很火,是方圓百裡的商業中心。
劉天鳳回憶,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村北邊遭遇轟炸,被水淹沒了,風鈴寺的院牆內就成了住難民的地方。為了防止敵人把風鈴寺作為據點,八路軍就把風鈴寺僅剩的院牆拆除了。
風鈴傳說 魯班顯靈,風鈴聲落寺廟起
風鈴寺因何得名?劉天鳳說,關於風鈴寺,還有一個魯班顯靈的傳說。相傳當年因生活窘困,村民們寄希望於神靈庇護,便決定修建風鈴寺。修建該寺,匯集了周圍幾個村子的能工巧匠。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到了工程最終的關鍵時刻,卻還缺少49根椽子。
椽子是房屋結構的基礎,工匠們左找右找,只找到一個大樹墩,卻都不知道該如何下鋸。從其他地方再運木料來,又會耽誤工期。而工期對於修建寺院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眼看工期將盡,工匠們快要絕望的時候,不知從哪兒冒出來了一個搖著鈴鐺的乞丐。他一手搖著鈴鐺,一手拿著破墨斗子,醉醺醺地來到樹墩前,用破墨斗子在樹墩上煞有介事地畫了幾道。當工匠們不屑一顧地嘲笑過他之後,卻再也找不到這個搖著鈴鐺的乞丐去了哪裡。
更為讓人咋舌的是,樹墩突然按照乞丐畫好的墨線斷開,規規整整,變成了一根根的椽子。工匠們在回過神來之後仔細一數,這些由樹墩散落開來的椽子不多不少,正好是49根。
這時工匠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乞丐就是他們的祖師爺魯班。有了這49根椽子,工匠們很快將寺廟建好。回憶起祖師爺當時搖著的鈴鐺,他們在寺廟的每座建築上都掛上了風鈴,表達對祖師爺的感激之情。
風鈴後傳 敬老模範成了新「風鈴」
儘管村民們對古老的風鈴寺大都沒有印象,而當談起村裡的劉朝明、劉桂蘭夫婦,村民們卻都打開了話匣子。「劉朝明夫婦是村裡的道德領袖。」村民們都說,劉朝明夫婦先後贍養家中11位老人,被傳為一段佳話。劉桂蘭的養父母、父母、祖母、三伯父、三伯母、二叔,劉朝明的外祖母、父母,都由他們夫婦二人養老送終。多年贍養老人,不僅使劉朝明家中的經濟狀況非常拮据,也使他的身體過度勞累。三年前,他不幸患上了膀胱癌。
村民們介紹,劉朝明自幼由他的外婆撫養,他的妻子劉桂蘭8歲時過繼到她的姑姑家中。1965年,劉朝明和劉桂蘭結為夫婦,婚後與劉桂蘭的養父母一起生活。
婚後第二年,劉桂蘭的三伯父在城裡遭受打擊被遣返回鄉,由於心理壓力過大導致雙目失明。半身不遂的伯母受到牽連,被送至平原老家。考慮到一對老人身患疾病又兩地分居,劉朝明把他們接到了自己家中。1970年,劉朝明又把他寡居多年的外祖母從垛石鎮接到家中,隨後接來的還有劉桂蘭80多歲的祖母。
1971年春天,劉桂蘭的養母又癱瘓在床,臥床不起十年之久。常年臥床,使她的脾氣變得十分怪癖。劉朝明想把她送到醫院治療,起初老人並不同意。眼看家中快要無米下鍋,老人又要到醫院去進行調養。老人說要吃魚,劉朝明借錢跑到集上去買了鯉魚。做好之後老人只動了一筷子又要吃燒雞,劉朝明又找人湊錢,去買了燒雞。
劉朝明先後贍養11位老人的事跡曾經轟動一時,曾多次受國家、省、市、縣級表彰,1998年,他還被選為濟南市人大代表。當見到面容慈祥,身板硬朗的劉朝明,實在難以想像這是一個患有膀胱癌三年的病人。劉朝明告訴記者,他所做的事都是本就應該做的,能多次獲得表彰,實在擔當不起。而村裡人卻都把他們夫婦二人當成了尊老、敬老的教科書,風鈴已去,夫婦二人的敬老故事成了村裡最悅耳的鈴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