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兵敗垓下,漢軍四面楚歌,士兵們集體大合唱:
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
歌聲悠揚婉轉又動聽,漢軍唱,楚軍和,生死敵人唱成了親生哥們兒。
項羽一聽,想:我徵戰一生未嘗敗績,雖然剛剛第一回吃了敗仗,但是要比唱歌,咱可輸不了!
於是,扯起了他沙啞又充滿磁性的嗓子,唱了起來: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白話翻譯:
想我項羽武功蓋世,一統江湖啊。
可是老天瞎了眼吶,不保佑我。我的寶馬車也沒了油,開不動。
車開不動了咋整?
哎,我的虞美人啊,虞美人,我該拿你怎麼辦呢?送了,心疼!殺了,肉疼!
這首詩不知道讓多少善男信女流下了同情的淚水,也讓痴男怨女們,重新地相信了愛情。
只不過項羽直到死,都還沒搞清楚自己是怎麼死的。死到臨頭,怪老天不保佑,怪馬兒跑不動,和虞姬的愛情也成了他最承重的負擔。
但是成王敗寇,不是比誰更慘。要說比慘,對面的劉邦也不會怕了他。只是項羽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怪不了誰。
項羽的一生命不長,死的時候才31歲,卻有著漫長的作死之路。
項羽,楚國名將項燕之孫。項氏一族在楚國時代為將,名門之後。
小的時候不讀書,讀書識字只能寫個名字。不學劍,學劍只能和一人對砍。他要學「萬人敵」的本事。於是叔叔項梁叫他兵法。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秦始皇稱帝之後,常常帶著浩浩蕩蕩的大軍旅遊、封禪、刻碑、斬蛟龍、尋仙山、找仙草……
遊到會稽(今紹興)的時候,項羽也跑去看熱鬧,看著那個高高在上的千古一帝,脫口而出一句話:「他是可以被取代的。」嚇得旁邊的項梁趕緊捂住他的嘴巴,說:「再亂說,我項家就要被滿門抄斬了!」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群雄雲集響應。會稽太守殷通對項梁說:「小梁啊,江西人全部都造反了,大秦要完了。我準備發兵先發制人,我做老大,你來做老二。」
項梁嘴上回答說:「好!」心裡卻想:做老二?一天到晚悶在褲襠裡,不見光也不透氣啊!
於是乎先發制人,授意項羽先做掉殷通。叔侄二人先設計,項羽砍下殷通的頭,佩戴殷通的官印,殷通部下驚慌混亂一片,項羽一連斬殺殷通部下一百人。項梁做了會稽太守,項羽成了老二。
《史記·項羽本紀》: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後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眾乃皆伏。於是梁為會稽守,籍為裨將,徇下縣。
公元前208年,項梁沒打過章邯被殺,章邯隨後大破趙國,趙王敗走巨鹿,章邯率四十萬大軍圍攻巨鹿。
《史記·項羽本紀》: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
公元前207年,楚懷王封宋義為上將軍,做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還是做老二),範增為老三,末將。
宋義領軍到安陽,逗留了一個半月不前進,項羽建議:「秦軍圍困巨鹿,我們要趕快引兵渡河,和趙軍來個內外夾擊!」
宋義不幹,說:「你懂個球!」
項羽不想再做個球,就砍下了自己老大的頭,自己做了老大。
《史記·項羽本紀》: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範增為末將,救趙。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
接下來就是我們熟知的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的巨鹿之戰的故事,自此項羽名震天下。諸侯「跪」服。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等項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打敗了秦軍主力,劉邦早已優哉遊哉攻破了鹹陽,兵守函谷關。項羽大怒,要打劉邦,從名義上來說,這時候劉邦還算是友軍。
範增等人也勸他趕緊幹掉劉邦,以絕後患。
《史記·項羽本紀》: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鹹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範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採,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接下來就是耳熟能詳的鴻門宴的故事,項羽最終沒有聽取身邊謀士的意見,放走了劉邦。詳情就略過不談了。
在鴻門宴上,如果項羽有心要殺劉邦,那就是一揮手,甚至是一個眼神的事,哪裡用得著自己動手?
只是,此時才27歲就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項羽的眼裡,看不見敵人、看不見朋友、也看不見身邊的智者。
防微杜漸?虛心納諫?呵呵,開玩笑!我只知道在劉邦的胸前射一箭!
有誰不服我就打到他服!霸氣!
從歷史的結果來看,項羽此舉是親手放走了以後給自己挖坑埋葬自己的人,也好。
劉邦入關,和秦民約法三章而退,好色的他連個美女也沒敢帶走,真是憋屈啊!
項羽入關,血洗鹹陽城、殺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阿旁宮……
佔盡了天時地利,他眼裡卻看不見天下,帶走了無數的香車寶馬和美女,留下了夕陽餘暉下他那瀟灑的背影。
《史記·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趕走了劉邦,火燒了鹹陽,項羽回到故鄉依舊是個少年郎。
他就這麼回到自己的地盤上去了,準備舒舒服服地過自己的小日子。自立為西楚霸王,其他的手下敗將,比如劉邦、章邯什麼的,都給他們封個王噹噹。
《史記·項羽本紀》: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分封完之後,在西楚霸王看來,各個諸侯王就該乖乖地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從此天下太平,相安無事。
我自己還是個「王」,上面咋還一直飄著一個「帝」?雖然事情可以做主,但是會有人礙手礙腳,不爽!於是暗殺了義帝。
《史記·項羽本紀》: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可惜,項羽學周武王分封天下的那一套已然不適合時代發展的趨勢了,各諸侯王也不是當初的親戚兄弟。再說這個老大分東西,怎麼分,小弟們也不會滿意。
所以,接下來的日子裡,項羽就是在不斷地救火的路上,引火燒身。
公元前206年八月,齊、趙諸侯叛亂,項羽怒,一邊拖住劉邦、彭越,一邊攻打齊國。徵召英布,這傢伙居然不聽自己的話,恨他!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聞漢王皆已並關中,且東,齊、趙叛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令蕭公角等擊彭越。彭越敗蕭公角等。……而北擊齊。
《史記·項羽本紀》:徵兵九江王布。布稱疾不往,使將將數千人行。項王由此怨布也。
同年十一月,項羽坑殺秦卒20萬。秦統一天下時,秦軍把諸侯的人當做牛馬來驅使。以前把他們當做牲口,現在卻反過來要做他們的狗,秦軍當然要搞事情。
所以項羽一合計,決定斬草除根,永絕後患。
《史記·項羽本紀》: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坑殺秦卒或許是無奈之舉,但是卻會讓天下人感到心寒。
公元前205年四月,劉邦率五路諸侯人馬五十萬攻楚。項羽自率三萬精兵救援彭城,把劉邦打出了屎,又差點把劉邦打回自己的屎裡淹死。
《史記·項羽本紀》: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大破漢軍漢軍皆走,……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我項羽只認拳頭,其他諸侯也認,重新歸附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
公元前205年冬,項羽平齊,燒毀房屋,殺死降卒。想著把俘虜來的人都遷走,他們就不會造反了,他們在路上也被殺掉大半。
《史記·項羽本紀》: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隨後劉邦採用陳平計策,離間項羽和範增成功。這下項羽終於耳根清淨了。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與範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範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公元203年,攻下滎陽,繼續追趕「劉跑跑」。
《史記·項羽本紀》:楚下滎陽城,……漢王逃,獨與滕公出成皋北門,渡河走脩武,從張耳、韓信軍。
項羽的滅火效率其實很高,刀鋒所指,哪哪都滅。只是那些被自己分封的諸侯王東邊不亮西邊亮,自己雖然有三頭六臂,但是分身乏術。
在和劉邦對峙的過程中,無奈的他居然提出了要個劉邦單挑的要求。
項羽提出要和劉邦單挑?這波操作,可讓對面把媳婦和兒子踹下車的劉邦自嘆不如啊!
「你是單挑無敵的天下第一猛男,我是晚上連媳婦兒也「單挑」不過的糟老頭子。我的腦袋被門夾了才會跟你單挑,不過我看腦袋被門夾的是你!呵呵……」請原諒劉邦不厚道地笑了。只不過被項羽在身上多射出了一個菊花。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漢王不聽,項王伏弩射中漢王。
接下來,項羽大將龍且打不過韓信,被殺;自己親自去打彭越。劉邦打敗又無腦又不聽項羽話的曹咎,項羽腹背受敵,難受地送還俘虜來的劉邦家眷,雙方籤訂「鴻溝盟約」。
《史記·項羽本紀》: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
此時項羽早已眾叛親離,盡失民心。「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道理劉邦懂。盟約?對我劉邦來說,就只是一張紙唄。
劉邦單方面撕毀盟約,追擊項羽。但是劉邦無論是單挑還是帶小弟,都幹不過項羽,又被項羽摁在地上摩擦了一番。
項羽:雖然看起來是我在逃跑的樣子,但你劉邦就是打不過我。
《史記·項羽本紀》: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
沒辦法,劉邦只好給其他幫派的大哥「畫大餅」,然後沒忘記給他們的豬鼻子上插上了兩根大蔥,說:「我們一起幹掉項羽,共享天下。好兄弟嘛,除了媳婦兒,都可以共享!」
於是,韓信、彭越等被哄得覺得自己真的就是一頭大象,屁顛屁顛就跑過來了。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曰:「併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接下來就是我們熟知的「垓下之戰」的故事,就回到了文章開頭,雙方深情對唱的場景。
在項羽唱完動人的情歌之後,懷裡的虞姬感動得哭了,也和了一首:
《和項王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唱完,拔劍自刎。回應了項羽的「虞姬虞姬奈若何」。你不知道該把我怎麼辦,我就在你面前自行了斷。
項羽的結局我們都知道:自刎烏江。
最後,劉邦端坐高堂南面稱「孤」,堂下文武百官拜倒在地山呼「萬歲」。
他可以肆意地調侃大臣,故意賣了一個關子,問道:「來來來,大家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為什麼贏了項羽擁有了天下?大家暢所欲言,都不許說假話,騙我的話小心我打你們的小屁屁!」
「陛下英明神武!」、「陛下武功蓋世!」、「陛下長得最帥!」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
劉邦捋著自己的鬍鬚,摟著懷裡的美人,搖搖頭微笑道:「非也,非也!我不如張良、蕭何、韓信牛逼,但是我會使用他們!」說完,開懷大笑。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群臣一臉懵逼,「漢初三傑」心裡:mmp!
而項羽真正地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光杆司令的那種。沒了子民,沒了愛人,沒了小命。
拋開其他比如經濟、政治、軍事以及生產力等大的社會環境因素不談,就光從人物性格特點來看楚漢爭霸。劉邦表現成熟得近乎於「老奸巨猾」,而項羽則是幼稚的近乎於「弱智和反智」!
讀《史記·項羽本紀》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回想起來會自嘲的衝動,那就是:皇帝不急太監急。恨不得能鑽進書裡面去給項羽指點一下江山,只恨手握棋子的人不是自己。
但是冷靜想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不無道理。
失敗者只會藉助失敗者的故事,來為自己的遭遇留下同情的眼淚,並且這個眼淚是為自己而流,而不是為了故事中的失敗者!
---小李上學,讀詩學史,喜歡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