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之事,多是一團亂麻。如晚唐後主李煜所言:「剪不斷,理還亂」,初讀不解其意,經年之後,明白其中含義後,卻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事物皆有兩面性,比如說那可憐之人,佛家說「今日之因,皆是他日之果」。於是有人說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何以產生如此想法?那麼「可恨之人」,又當作如何解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單純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未免有些太過「武斷」。武斷的另一種解釋就是片面,顯然此處的「可憐之人」只是一小部分人,於是乎整句話,便可理解為是揭示生活哲學問題,和對少部分人的批判。
在這句話剛剛說出口的時候,大多數人是不在意的,曾經魯迅先生在其筆下的《孔乙己》中,曾經引用了這句話,大體意思是對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近些年來,隨著網絡的發達人們的眼界愈發開闊,逐漸看到一些奇葩的人和事,不知被誰提起,「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再一次被人頻繁引用。
「同情」是人類所獨有的美德,可是當同情遇上人類的陰暗面,則更加容易被欺騙。近些年來,雖然碰瓷現象少了很多,但從未斷絕,正是因為此類事件的惡劣影響,讓大家在去同情他人時變得更加理智,或者說很難再相信他人的可憐。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可以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總是被動的等著別人的幫助,或許其本人「看起來」確實可憐,當他人的熱情幫助越多,他們的自力更生的意願便會越低。於是乎,可憐人就會變得更加可憐。
曾經看過一個窮人努力想要變得富有的故事,一位窮人整天幻想著自己能擁有豪宅,成為世界上頂尖的富豪,他沒有一天不這樣幻想著。
一年之後,他的所有嘗試都失敗了,但他仍然沒有停止幻想,兩年之後,他又做了少數的嘗試,但依然失敗,就這樣直到如今。窮人的腦海裡,不再去思考如何變富,因為他已經習慣了貧窮。
理智是正確的,因為很多時候也需要一些熱血和衝動,比如在面對真正的不幸之事,比如天災,地震、旱澇、先天性疾病,面對這一類群體,我們理應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從此次疫情來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顯然咱們國人,並沒有因為生活中的陰暗面而喪失同情之心,大家的「衝動和熱血」,讓整個世界為之注目。
再看這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就很好理解了。他們沒有努力擺脫可憐的意願,那麼,只能一直可憐下去。而旁觀者則會飽含著恨鐵不成鋼的意願,覺得他們非常可恨。那麼,可恨之人呢?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處
人世間沒有誰是天生的反派,必然是其後天的經歷、或者說傷害,導致其走向了一條不歸之路。
對大秦帝國來說,胡亥與趙高是不可饒恕的罪人。但從另一方面說,胡亥與趙高也是可悲的人。胡亥的可悲,在於其帝國亡在了他的手裡,千古一帝的榮光埋藏在歷史長河中,這種歷史的負罪感是常人難以理解的。
而對胡亥本身而言,登基之日,他還僅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在趙高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將帝國與自己送上了一條通往深淵的道路。
趙高的可悲之處,在於他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皇宮之中,弱肉強食,弱者歸附於強者,否則就會被剷除殆盡。趙高進宮之日起,便失去了一個男人最寶貴的尊嚴,顯然他自己並不是自願的。
科學研究表明,歷史上許多人在當了太監之後,心理上會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
既然國待我不公,我為何還要這國?趙高是一個聰明人,在其大權獨攬之後,不但沒有對大廈將傾的秦帝國有任何同情之心,反而恨之入骨,於是秦帝國橫徵暴斂,百姓更加民不聊生。
從這一點來看,趙高顯然是可恨之人?但是從他最後的結局與其所處的環境及其經歷來說,他又是可悲之人。
歷史上這樣的人物很多,只不過因為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他們站在勝利者的對立面成了可恨之人,他們的種種劣跡,或只是為了歌頌勝利者的豐功偉績。如此說來,這些史書上的可恨之人,又莫不是可悲之人。
結語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可憐之人不去努力擺脫可憐,那只能一直可憐下去,對待可悲可恨之人,也不要一味強行否定,溯其本源,或許另有一番可悲。
簡而言之,世間沒有絕對之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古人用最肯定的語氣告訴我們,人生在世,需要學會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