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亮: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他到底有什麼苦?

2020-12-17 辣社評

文|社評妹

近日,江西發生一起震驚國人的連環殺人案,犯罪分子曾春亮出獄不到3個月在幾天內接連殺死三人,最後逃往大山,後被抓捕歸案。案件公開後,舉國之眾,無不被犯罪分子的殘暴而震驚,一片譴責之聲。然而,除了譴責聲外,還有一種不協調的聲音,那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並且有這樣觀點的人還有很多。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實際上是在為可恨之人開脫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可恨之人之所以做了令人痛恨的事,一定是有原因的,你不了解別人所經歷的苦楚,就不要去評價別人的可恨。比如曾春亮殺人,就非常的可恨,可是,他為什麼要殺人?這背後一定是有原因,沒有平白無故的愛,也沒有突如其來的恨。

那麼,曾春亮真的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嗎?如果是,那他到底有什麼苦楚,以至於讓他喪失人性,殺害老人和孩子以及無辜的駐村幹部。

其實,社評妹認為,之所有有人有這樣的觀點,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因果論思想的影響。

「因果論」是佛家的一套理論,按照這套理論的解釋,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都不會平白無故發生。甚至,這個因可能是一個人前世就種下的。所以,按照這種說法,曾春亮連著殺死三個人,儘管這個原因,目前警方尚且沒有透露詳情,但一定是有原因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些人認為曾春亮殺人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在他殺人的背後,他一定經歷了難以承受的折磨和痛苦,才做出了這種常人難以理解的殘忍行為。其實,對於因果理論,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放到這樣的情景中分析這樣的事情,鄙人認為還是牽強,並且不合時宜的。

第二,受害者激怒了他。

關於曾春亮的殺人動機,網上有一些聲音說他是因為在被害人康某家中盜竊被發現後威脅他們不要報警,可是康家人還是報了警,這一行為激怒裡曾春亮。於是就激發了曾春亮報復性的殺人。而至於後來又殺害駐村幹部,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可能是殺紅了眼,想著殺一個還是兩個,反正都是一死。

這種觀點也就是說,之所以曾春亮殺人,是因為受害者激怒了他。就好比說,明知道他是一頭狼,會傷人,幹嘛還要激怒他呢?人家都說了敢報警就殺了他了,為什麼還要報警呢?其實,這種想法也很滑稽,如果都這樣忍氣吞聲,不是對犯罪的縱容嗎?如果大家都迫於他的淫威,不敢報警,那難道要讓他就那樣為禍鄉鄰嗎?

再多理由,都不能成為曾春亮剝奪她人生命的藉口!

社評妹認為,以上關於曾春亮「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的說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因為即便一個人承受了再多的苦,都不能成其剝奪他人生命的藉口。

雖然我不反對佛家因果理論的說法,但是,我也看到在現實的生活中很多「好人不長壽,禍害遺千年」這樣的現象。因果只是一個大的框架性的原則,但是具體到某些具體的事情,我們並不能完全用因果理論來解釋。因為果只有一個,而因卻是多方面的,我們很難從繁雜眾多的因中找到根本原因。

所以,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這種說法,只不過是在給曾春亮開脫的理由,我想不明白的是,對一個如此人性泯滅,連老人和孩子都不放過的殺人犯,為什麼還會有人再給他辯護,這樣的三觀,真不敢恭維。

/完/

相關焦點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什麼是可恨之人?
    魯迅與孔乙己那些「可憐可恨」之事說起俗語,我最先想到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這句話出自哪卻無從考證,不過魯迅在《孔乙己》中有說過這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魯迅借孔乙己諷刺了那些四肢不勤的「封建遺老」,如果孔乙己生活在今天,那就是個手高眼低的人,總覺得自己很在行,實則幹啥啥不行,出不起飯的時候,還看不起身邊「碌碌無為」的人。這樣的人什麼時候都有,可能出身和自身條件都不錯,但因為過於孤高自傲,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所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憐與可恨,既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又有著前因後果的關係。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什麼是可恨之人?看看魯迅怎麼說
    魯迅與孔乙己那些「可憐可恨」之事說起俗語,我最先想到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這句話出自哪卻無從考證,不過魯迅在《孔乙己》中有說過這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確實如魯迅所言,孔乙己是個可憐之人,他的可憐有環境的原因,也有個人原因導致的。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實還有下一句
    比如孔子曾經說過一句話「以德報怨」,很多人就以為這話的意思是別人對你不好,你要對別人更好,以此來感化別人。這其實是後人理解錯了,因為都忽視了下一句,其實孔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就是,你對對你不好的人更好,那又拿什麼來報答對你好的人呢?所以了解後大家是不就明白了,以後不要用這句話勸人向善了,孔子的意思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別人。
  • 可憐之人真的必有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事實真的如此嗎?何為可憐之人,無家可歸之人,孤寡殘疾之人,生活貧苦之人,眾叛親離之人,身傷苦病之人,這些人都是可憐之人。這些人都有可恨之處?萬事沒有絕對,相信他們之中絕對有一部分人是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不斷地作,才把自己作到可憐地步的。可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卻給天下所有的可憐人都定了性,讓他們都成了可恨之人。而且還有許多人視這句話為真理。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下一句,十人九不知,更是直戳人性
    有句話相信大家都聽過、用過,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看起來十分可憐的人,他肯定會有令人痛恨的地方。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一書。出自《增廣賢文》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其實後半句更為經典,但是幾乎十人九不知,這後半句更是直戳人性,更加令人深思。關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有一個典故:在春秋時期,鄭莊公有一個弟弟十分狂妄、膽大妄為,經常做一些不合規矩的事情。但是鄭莊公卻一直驕縱他,對弟弟的這種行為視而不見。
  •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一句是精華,不妨反省一下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一句是精華,不妨自我反省一下最能體現一個千年大國的自我修養便是關於其傳統文化的延續,中華上下五千年之久到了咱們這代,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又有多少人還願意去學?這些經驗或許對於現在代人來說有些落後,但卻有值得翻新的價值,尤其是一些關於為人處世的做法,不管時代怎樣變遷總有其存在的意義。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作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名句其實還有下半句,你知道嗎?
  • 古人講「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可恨之人呢?蘊含人性的弱點
    世間之事,多是一團亂麻。如晚唐後主李煜所言:「剪不斷,理還亂」,初讀不解其意,經年之後,明白其中含義後,卻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事物皆有兩面性,比如說那可憐之人,佛家說「今日之因,皆是他日之果」。於是有人說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何以產生如此想法?
  • 黃聖依被淘汰:一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必有可悲之苦!
    從《乘風破浪的姐姐》開播之初,黃聖依就一直被罵,穿一件漂亮的裙子被罵「張揚」、「博熱度」;孟佳端水金晨提鞋,網友的攻擊點在黃聖依沒有說「謝謝」二字,罵她滾出節目,不要擺豪門少奶奶作風,把其他姐姐當丫鬟使喚。
  • 前NBA球員薪資超千萬,淪落街頭受欺凌,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視頻裡的韋斯特面容憔悴,不修邊幅,雙手被綁,對著鏡頭大喊大叫,模樣看起來既猙獰又有一些可憐。按理來說,韋斯特在NBA裡效力了足有八年時間,並因曾效力於騎士隊,與詹姆斯做過隊友而被大家熟知。他職業生涯場均能砍下9.7分2.9籃板3.6助攻,雖然不能說是明星球員但也絕對可以說是實力派。
  •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揭示了人性,問世間多悲憫
    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出自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已」,喝過「墨水」四肢健全,卻堂而皇之的講著「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因為可憐,終究做出了許多讓人不齒的可恨之事,也或許是因為可恨,最終的解決也是分外可憐。要說她也沒有什麼錯,只是自私的愛著自己所愛的人,不想與他人分享,但是這理由也不是她做出那些事情的藉口。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需要我們去理智的區分什麼是「真可憐」,什麼是「假可憐」。
  • 《惡之花》幕後兇手白熙成養成記: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年紀相仿的他們,恰恰都是高顏值的美男,果然長得好看的人都在一起玩。憑藉著《惡之花》中讓人驚豔的反派演技,金志勳再次收穫了很多人氣。作為演員出道的金志勳,也是SM歌手練習生出身。他曾經在KBS2綜藝節目《Happy Together》中透露因為想要成為歌手,暫時待在SM娛樂公司,自己也算得上是「EXO的祖先級」。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其背後是權威暗示效應下的逃避行為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10個字和2個半角字符,經由存儲與解析,清晰的作為唯一回復,展示於這座信息孤島之中。信息孤島中孤苦的老人,並不在他的考慮之中。他必有可恨之處,也就不值得憐憫。同時,在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話「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處」;如果我們用通俗的語言進行轉化,則成為了:「可憐的人,因為他們的可恨之處導致了可憐結果,而他們的可恨之處卻是由於可悲之苦導致的結果」。這樣看起來似乎邏輯通順了許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有一個老師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測試:在白紙上用鋼筆點了一個點,然後問學生看到了什麼。所有的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黑點。老師的臉變嚴肅了:「只是一個黑點嗎?你們沒看到這麼大的一張白紙?」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十年婚姻的煎熬,怎能只怪女人現實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十年婚姻的煎熬,怎能只怪女人現實!很多人都說,現在的女人都現實了,特別是農村裡的女孩,對於物質生活追求與崇拜,早已忘卻了曾經的純樸,在瞿櫻沒說她的故事之前,我也曾天真的這麼想過,當聽了瞿櫻的故事,不禁反省中對著現實,有多少男人正在走同樣的路。
  •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處!治崎廻值得同情、值得理解,卻不能被原諒
    寫獨家漫評,做良心推薦,大家好,我是鹹魚——一個有態度的創作者!在《我的英雄學院》第四季的「黑道篇」中,最大的反派死穢八齋會的少主治崎廻最後落得一個被敵聯合背叛雙臂盡廢無法施展個性的下場,雖然治崎廻做了很多錯事,但他其實也是一個可憐的人,所謂「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處」在他的身上有了一個完美的詮釋。
  • 家暴到底怪誰?聽聽她怎麼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無論經過怎樣的懺悔,永遠都有下一次的犯錯,狗蛋兒這些年有過無數次自殺的念頭,但都由於對孩子的不舍或者是求生的本能,最後都活了下來,這一次,狗蛋兒終於鼓足了勇氣,說出了這一切,說出了自己被丈夫翠花兒(花名)用各種方式,各種工具施暴的經歷,狗蛋兒從那一刻起終於解脫了……《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也有幾年了,但是家暴事件層出不窮,不知是清官難斷家務事還是怎樣,結果就是並沒有起到理想的效果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一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人!
    雖說虛榮之心人皆有之,但虛榮之心已經讓年輕一代不堪重負,傷痕累累!孔乙己的虛榮讓他成為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哪個人是完美無缺的,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別人的談資。無論什麼事。但是現在的虛榮卻是吞噬一代人的幸福生活!孔乙己的的虛榮以我淺見來看無非是吃吃喝喝,說他虛榮吧,別人虛榮都是穿著光鮮亮麗,而他卻衣衫襤褸。這貌似和虛榮有點衝突。
  • 俗語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直指人性,頗為經典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的含義是指一個老犯錯、吃盡苦頭、貌似可憐人,在現實中悲慘的現狀讓人同情!但面對他屢教不改的行為,卻惹來眾人的埋怨與責備!結果是悲催的,共叔段奪取王位失敗被迫外逃流浪,人們也覺得他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其實鄭莊公心裡知道弟弟過分,卻只是縱容,不糾正,多少做得有點不厚道。但如果不是共叔段仗著母親寵愛處處挑戰哥哥的位置,也不至於淪落到逃離鄭國。在史學家看來,共叔段就屬於典型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你對哪個角色恨得咬牙切齒
    每出一個劇情大火的劇必少不了反派角色,(當然了理智追劇沒不要上升到演員本身),反派人物更能推動劇情發展,當然了這些反派讓我們恨得咬牙切齒,可是細想下來這些角色也很可憐。今天一起看看這些可恨之人的可憐之處。1.
  •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40歲慈禧何以絕境逆襲,低谷重生?
    有想法的人很多,誰會成為吃到蛋糕的人?世界是殘忍的,慈禧正要面對喪子之痛,但對於有些人,他們卻又在暗中激動。對於黑髮人送黑髮人的慈禧,她的喪子之痛的比其他人更加深刻。雖然同治有三宮六院,卻來不及留下一個子孫。慈禧知道,她此後將無依無靠,將來在紫禁城的位置會非常尷尬……恭親王奕多年領班軍機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門下政要遍朝廷,同治此次一病不起,批閱奏摺的權力已經轉到了奕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