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2020-12-14 騰訊網

  《史記》裡的10個成語典故,博古通今,發人深省。

  1. 天下無雙

  原文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李廣是有才氣之人,他是出類拔萃,獨一無二的將才。

  2. 以暴易暴

  原文《史記·伯夷列傳》:「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他們依託暴力去取代暴力,到現在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 前功盡棄

  原文《史記·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如今你率領著軍隊,經過兩周,背對著韓國,進攻大梁,如果不能夠取勝,從前建立的功勞,都將不復存在。

  4. 汗馬之勞

  原文《史記·蕭相國世家》:「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蕭何沒有一絲戰場上的宮瀨,智慧舞文弄墨,發表言論,沒有參加過戰爭,為什麼得到的封賞在我們之上呢?

  5. 四面楚歌

  原文《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項羽兵敗至垓下……夜裡聽到四面八方都傳來楚國的歌聲。項羽大驚。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大勢已去的處境之中。

  6. 獨當一面

  原文《史記·留侯世家》:「良進曰:『……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張良曾經向劉邦進言「漢王你率領的將領中,只有韓信能夠成就大的事業,獨自率領軍隊,迎戰一面之敵。」

  7. 多多益善

  原文《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問韓信說:「我能帶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最多能帶十萬兵馬。」劉邦問:「你能帶多少兵馬呢?」韓信說:「我當然是帶得越多越好。」

  8. 作壁上觀

  原文《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等到楚軍進攻秦軍的時候,那些將領們都在壁壘中觀看。指坐等成敗,不去幫助。

  9. 運籌帷幄

  原文《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在軍帳中出謀劃策,決定千裡之外戰場的勝負,我是比不上張良的。

  10. 紙上談兵

  原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趙括小時候學習兵法,談論軍隊上的事務,認為全天下沒有誰能夠比得上他。曾經同他的父親奢談論兵事,趙奢也不能難倒他,但是趙奢並不讚許他。

相關焦點

  • 一起來看,《史記》中的成語典故與常識考點
    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一下高頻考點《史記》中的成語典故及其考點。 典故 01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西漢剛建立時,漢高祖劉邦宴請群臣,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會失敗?」大家眾說紛紜。
  • 《史記》中的10個成語典故,精闢透徹,感悟深刻!
    《史記》中的10個成語典故,精闢透徹,感悟深刻!   1、取而代之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巡幸到會稽,讀過浙江的時候,項梁和項羽都去觀看,項羽說:「我可以去取代他。」
  • 博古通今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滿腹經綸、真才實學、見多識廣,反義詞有:不學無術、寡見少聞、孤陋寡聞,博古通今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稱頌人。博古通今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成語釋義:博:廣博;知道得多;通:通曉。
  • 發人深省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發人深省,發:啟發;省:醒悟。啟發人們深思而有所醒悟。出自:唐 杜甫《遊龍門奉先寺》詩:「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近義詞有:發人深思發人深醒,反義詞有:執迷不悟,發人深省是中性成語,兼語式;可作謂語、定語;用於講話與文章。
  • 關於發憤讀書的四個成語和六個人(八卦史記95)
    這個話題是從《史記·蘇秦列傳》中萌發的,在發憤讀書必須知道的四個成語六個人中,蘇秦佔了半個成語一個人。 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說了兩個典故,兩個人。懸梁是指東漢的孫敬,刺股說的是戰國的蘇秦。囊螢映雪 這個成語同樣說了兩個典故,兩個人。囊螢是指東晉的車胤,映雪說的是東晉的孫康。 《晉書·車胤傳》裡說,「車胤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 《二十四史》中的10個成語典故,很現實、很理智、很深刻
    《二十四史》中的10個成語典故,很現實、很理智、很深刻。 1. 老生常談 出自《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談。」這是書生經常將的話題,沒有任何新意。比喻事物陳舊令人生厭。 2.
  • 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淮南:一千成語一座城
    源自壽州古城的成語典故同樣不勝枚舉。春秋時期,蔡國在淮南延續國祚半個世紀之久;戰國時期,楚文化遺存豐厚,影響深遠。此後,壽州古城始終是淮南重鎮,一方之都會。琅琅成誦傳習不廢成語典故作為體現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融歷史、哲學、文化於一爐,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漢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徵和獨特的心理結構,其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價值體系,至今仍有廣泛基礎和應用,有些成語直到現在還有著深刻影響。很多《淮南子》成語典故,堪稱語境下的正能量教化。西門豹治鄴的典故是《淮南子》原創,司馬遷《史記》記載時附載了許多傳說。
  • 《史記》中10句經典名言,句句發人深省
    今天詩詞君為大家分享的這10句經典名言: 半生以後再次品讀,竟生發出不同的感悟, 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他們不是愛好早晨厭惡傍晚,而是所希望得到的東西在傍晚的集市裡已經沒有了。您失去了職位,賓客都離開了,不值得因此埋怨士人,從而徒然斷絕了賓客的來路。希望你照過去那樣對待賓客。」 【詩詞君】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馮驩主張不以怨抱怨,而以豁達大度待人的處事態度則是非常值得人們學習的。
  • 《論語》裡的十個成語典故 一起學習
    《論語》裡的十個成語典故 一起學習 發布時間:2019-08-01 14:28:41      來源:教育部—微言教育   成人之美、溫故知新
  • 了解開封成語典故 看這裡
    開封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退休幹部趙孝斌歷四年多時間,參考古今118部典籍,編撰了一部長達40萬字、共收錄成語典故故事295條的《開封成語典故故事》。這部書以成語典故為主線,串聯了從先秦到清代的賢達之士滿溢聰慧謀略的詩文、品德與言行;融思想性、資料性、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為一體,讀來引人入勝。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天下無雙,你還知道哪些與《史記》相關的成語?
    1.天下無雙 [tiān xià wú shuāng]基本釋義:天下找不出第二個。 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典故: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後,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趙國。他聽說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請。但兩人不肯來見。他打聽到毛公藏在賭徒中,薛公藏在賣酒人家,便去尋訪,終於結識了兩人。平原君知道後,說:「以前聽說信陵君為人天下無雙,今天看來他行為荒唐,徒有虛名!」信陵君說:「既然平原君恥笑我,那我該離開這兒了。」
  • 除了「堯天舜日」 關於堯的成語典故還有哪些?
    那麼跟堯帝有關的8個成語典故,除了「堯天舜日」以外,還有哪些呢?你知道多少?比如第4個成語說的是堯帝眉毛有八種顏色,第8個是「洞房花燭」的出處,做為一名中華兒女,有必要了解這些常識。「三皇五帝」的說法向來有很多種,但最普遍的看法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堯是父系社會後期「陶(音yao)唐氏」部落聯盟領袖,名放勳,史稱唐堯。
  • 了解開封成語典故 看這裡(圖)
    開封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退休幹部趙孝斌歷四年多時間,參考古今118部典籍,編撰了一部長達40萬字、共收錄成語典故故事295條的《開封成語典故故事》。這部書以成語典故為主線,串聯了從先秦到清代的賢達之士滿溢聰慧謀略的詩文、品德與言行;融思想性、資料性、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為一體,讀來引人入勝。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無可奈何,你還知道哪些與《史記》相關的成語?
    出處:《史記·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咕囁耳語。」典故:灌夫,字仲孺,西漢時代人。他性情剛直,講究信義,說出的話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員,而對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貧賤,他越敬重。
  • 忠言逆耳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近義詞有:良藥苦口、持平之論,反義詞有:甜言蜜語、花言巧語,忠言逆耳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分句;常與良藥苦口連用。
  • 大失所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近義詞有:大失人望,反義詞有:大喜過望、喜出望外、如願以償,大失所望是貶義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對人、事、物。 大失所望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大失所望(dà shī suǒ wàng) 成語釋義:表示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 成語出處:《史記·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22個與讀書有關的成語典故
    讀書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為什麼要讀書?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6.韋編三絕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    【出自】: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 曙光第二小學——跟著成語遊邯鄲(十) 價值連城
    在人們日常所用的成語當中,相當一部分產生於邯鄲。 2005年10月26日,中國文聯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河北省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據專家統計,與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共有1584條。
  • 成語忠言逆耳之典故
    忠言逆耳又有著怎樣的典故呢? 又見《史記·留侯世家》 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大家都知道楚漢相爭是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之間的一場爭奪天下的戰爭,也正因為此戰役,使得劉邦戴上了小人的帽子。
  • 曙光第二小學「成語典故 薪火相傳」跟著成語遊邯鄲
    曙光第二小學推出的跟著成語遊邯鄲系列校本課程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還能鼓勵學生積極走出家門實地了解邯鄲的歷史典故和風土人情,做到了「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的知行合一,使得經典成語文化在學生心目中深深紮根並推陳出新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