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史記》.」

2021-02-19 璞玄居士

讀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熟讀這種殘局,我們就能下棋了;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史記》是中國古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視為君臣士人的必修教科書,即使在現當代,也有重大影響。

其以各朝各代治亂興衰為線索,在記錄歷史的同時,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惡,治國理政的政策得失,總結王朝更替的經驗教訓。載史明鑑之同時,《史記》仍不乏文學色彩與哲思光芒,其中無數驚世醒人的歷代往事與振聾發聵的名言警句,使人過目難忘,品味不盡。它可以怡情,可以增智,可以導正,可以借鑑,是人生不可多得之良言。

據說曾國藩曾多次研讀過《史記》,對之愛不釋手,他曾經評價說:「竊以為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史記》。」   能這樣評價,是因為這部書不光講道理,還通權變,即「窮物之理、執聖之權」。


《史記》的文學性與抒情性

對中學生提高閱讀水平有重要意義

《史記》中有相當一部分作品的寫法類似今天的小說,如《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田單列傳》《荊軻列傳》《淮陰侯列傳》等等,它們都是詳細地敘述故事、生動地描寫情節場面、繪聲繪色地為作品人物設計個性化的語言。

我們細讀一下項羽失敗後的東城之戰與垓下自刎;讀讀李廣失敗被俘後的匹馬逃回,憑著這些細節,我們稱項羽為「戰神」,稱李廣為「飛將軍」,誰能說不合適?這就是司馬遷如椽大筆的描寫工夫,是《史記》文學藝術的巨大成功。青少年多閱讀這樣千古傳誦的作品,不僅會對歷史進行深刻的了解,也在不斷地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作文及閱讀的水平。

另外,本書配有全彩色插畫,以及每篇原著後都伴有詳細的譯文解釋,十分適合青少年群體。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就是這套《史記》精裝函套珍藏版。精裝書的設計和排版,本身就是一門深奧的藝術。精裝書說白了就是流傳後世的,傳給子孫萬代的!下面我就簡單說說古版精裝書的好處。


 字大,不傷眼睛。

現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最新版史記(精裝版)的書,和古書相比,字的大小几乎差了十萬八千裡。真正讀書,還是字大的好,保護視力,不傷眼睛。現在孩子的學業重,大街上都是拉著箱子裝書的孩子,看著就是心疼,進了課堂一大半帶著眼鏡,這個也是深深的傷做父母的心。


《史記》精裝函套珍藏版


原價:360元/套(共4本)

小編力推價:218 元

重要提醒:由於新疆、西藏運費較貴,所以新疆、西藏的朋友如要購買,每套書需補收30元運費差,請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單,感謝您的理解!


  小編提醒:

1、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滿意,可聯繫寄件人處理;

2、7天內可與寄件人協商退貨,15天內仍為您保留換貨的權利;

3、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購買方式: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填寫姓名、電話、收貨地址即可下單,這邊會儘快發貨,貨到付款。

↓↓↓

相關焦點

  • 曾國藩:傳統文化的最後代表,西學東漸的拓荒者
    聞「桐城姚郎中鼐之緒論」,始開閉塞,而有所謂學問之取徑,是以「國藩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姚鼐是桐城派宗師,以文鳴於乾嘉之世,而意不僅僅在於文辭之間,「其論文根極於性命」,「探原於經訓」,多近宋儒宗旨,以為「必義理為質,而後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曾國藩師法姚鼐,無疑於詞章之學受益孔多,但桐城派以因文見道為家法,他所有會於心的是一種「立言」境界。
  • 曾國藩告誡家人要常讀這4本書,你都讀過嗎?
    但是曾國藩又懂得「博觀而約取」,一輩子最愛讀的書只有那麼幾本,而翻看《曾國藩家書》就看找到答案:公元1844年,曾國藩在「致溫弟沅弟」的信中說自己每日要讀10頁的「熟讀書」:《易經》、《詩經》、《史記》、《明史》、《屈子》、《莊子》、《杜詩》、《韓文》。
  • 曾國藩說史記裡十之六七是寓言故事,你怎麼看?
    這事讓曾國藩非常好奇,想一探其原因之所在。幾番思考後,曾國藩召集手下的幕僚,將領,復盤一下曾經打過的戰役。在復盤的過程中,曾國藩發現,即便是這些人,他們對於整個戰役的描述也相差迥異,頗有些類似盲人摸象,對於同一件事情,每個人說的都不盡相同。「雖同見同聞同局中人,而人人言殊,不足憑信。」
  • 曾國藩的寫作之道 | 洞見之選
    他悟古人文字意趣,知「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之情理,以為某人慾立懿言,則必令氣勢、識度、情韻、趣味集融一身。這就必在立德立功上作功夫。    在同治元年的家書中,曾國藩多次表達了對於自家鼎盛、盈滿之際的憂慮,「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這固然是因為他深知「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自然之道,也是因為他從祖父那裡繼承了「做不盡」和「善退財」的庭訓。所謂「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最合適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以時時自警。
  • 曾國藩作品精選,《曾文正公集(套裝共2冊)》評分高達9.5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曾國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
  • 【說略】《史記》其書體例
    從這樣的理解出發,就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史記》開創的五體史例的重要意義。《史記》體例由五體構成:《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原題《太史公書》,東漢桓、靈之際,始名《史記》。
  • 好書推薦(第9期)||資治通鑑(全本全譯十八冊)一部毛澤東讀過十七遍的治國理政寶典 與司馬遷《史記》並稱「史學雙璧」
    【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資治通鑑(全本全譯十八冊)一部毛澤東讀過十七遍的治國理政寶典與司馬遷《史記》並稱
  • 史記、尚書之錯誤點補正
    又講七年,禹崩,三年喪畢,天下歸啟,作者竊以為此處是戰國史家所注文,因為後面就是帝啟元年癸亥,去帝禹元年壬子,差11年,去帝喪3年,說明大禹在帝位8年而非7年,大禹攝政17年而舜崩,即大禹攝政元年在帝舜在位統年之34年,又說禹立四十五年,則在帝舜在位統年之17年,時舜在帝位之6年,舜依堯故事,而立禹為嗣帝儲君,即禹之嗣立其後34年而舜崩,禹服舜喪3年之後而在帝位8年,凡禹之立至禹崩,共統年45年。
  • 《史記》神農氏世衰裡面的「氏」和「世」怎麼理解?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五帝本紀》裡面有記載「神農氏世衰」,現在很多人對這個記載迷惑不清,因為這五個字存在歧義,歧義之字就是氏字和世字,正因為世存在世系的含義,所以有的人認為神農氏可能不止一人,而是類似一個朝代,而神農則就是這個朝代的創造者、擁有者。
  • 皇極經世書選載
    據晁說之所作《李之才傳》,邵子數學本於之才,之才本於穆修,修本於种放,放本陳摶。蓋其術本自道家而來,當之才初見邵子於百泉,即授以義理、物理性命之學,《皇極經世》蓋即所謂物理之學也。其書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起於帝堯甲辰,至後周顯德六年己未,凡興亡治亂之跡,皆以卦象推之。厥後王湜作《易學》,祝泌作《皇極經世解起數訣》,張行成作《皇極經世索隱》,各傳其學。
  • 曾國藩謀略之成功心法——慎獨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城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慾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於寡慾,皆不外乎是。
  • 曾國藩: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人生自修之道
    今天讀《曾國藩家書》,其中一篇為《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是曾國藩過完自己六十大壽後,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出的四條修身經驗,希望子侄能夠以此互勉。這四條分別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 劉蓉經世思想略論
    劉蓉在致曾國藩書中道出了這一思想變化:「王氏之學… …弟往歲常讀其書,亦恍若有得焉,以為斯道之傳,果出語言文字之外,彼沾沾泥書冊求之者,殆未免乎澤藪之見也。其既以措諸事而窒焉,徵諸古而無據焉,反諸心而不得其安焉,向所謂恍若有得者,乃如星飛電馳,不可得追… …困而自悔,始撿孔、孟、程、朱之訓,逐日玩索,乃粗得其所」。
  • 曾國藩家訓
    然果能利之者,鮮矣。何以言之?今之為後世謀者,不過廣營生計以遺之。田疇連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麥盈倉,金帛充篋笥,慊慊然求之猶未足,施施然自以為子子孫孫累世用之莫能盡也。然不知以義方訓其子,以禮法齊其家。自於數十年中勤身苦體以聚之,而子孫於時歲之間奢靡遊蕩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娛,又怨其吝嗇,無恩於我,而厲虐之也。始則欺紿攘竊,以充其欲;不足,則立券舉債於人,俟其死而償之。
  • 《樂經》是文字典籍而非曲譜辨
    《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此所謂「六藝」即後人所說「六經」。尤其是《詩》《禮》《樂》教育,在《論語》中多有記載。今人因有《詩經》、《尚書》、《易經》、《春秋》三傳和「三禮」等文獻存世,不敢否定《詩》《書》《禮》《易》《春秋》為文字典籍,而《樂經》沒有公認文本,所以否定起來比較容易。
  • 曾國藩論讀書修身之法與道:實唯「專精」二字而已(建議收藏)
    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以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左傳》,曰《莊子》,曰《離騷》,曰《史記》,曰相如、子云。柳子厚自述其所得,正者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旁者曰《穀梁》,曰《孟》、《荀》,曰《莊》、《老》,曰《國語》,曰《離騷》,曰《史記》。
  • 王齊洲:《樂經》之存亡
    《漢志》云:「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二者相與並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以音律為節,又為鄭、衛所亂,故無遺法。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世在樂官,頗能紀其鏗鏘鼔舞,而不能言其義。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得其樂人竇公,獻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
  • 曾國藩:買書不可不多,但細看不必多
    勸讀者安安靜靜地讀自己的書,別理會那些吹噓,攪得自己不淡定。曾國藩還勸孩子少讀書呢!他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買書不可不多,而看書不可不知所擇。以韓退之為千古大儒,而自述其所服膺之書,不過數種:曰《易》、曰《書》、曰《詩》、曰《春秋左傳》、曰《莊子》、曰《離騷》、曰《史記》、曰相如、子云。
  • 當我們身處逆境之時,不妨讀讀曾國藩的這3副對聯
    晚清名臣曾國藩一輩子「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而他的一生更是充滿波折與坎坷,遭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磨難,他都是如何面對人生困難呢?我們從曾國藩留下的文字中,就可以發現端倪。當我們身處逆境之時,不妨來讀讀曾國藩這3副對聯。人生不順時,反覆品讀曾國藩的這3副對聯,令人豁然開朗!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