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神農氏世衰裡面的「氏」和「世」怎麼理解?

2020-12-19 歪史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五帝本紀》裡面有記載「神農氏世衰」,現在很多人對這個記載迷惑不清,因為這五個字存在歧義,歧義之字就是氏字和世字,正因為世存在世系的含義,所以有的人認為神農氏可能不止一人,而是類似一個朝代,而神農則就是這個朝代的創造者、擁有者。如李唐裡面的李就是唐朝皇帝,唐朝的建立者、擁有者。

而氏是虛指還是實指。虛指的話氏就是指前面的神農。如果實指那么氏就是整個神農世系。如果這裡把世理解為世系,一代不如一代,那麼前面的氏就實指,指的整個神農世系。如果特指前面的神農這一個人,那麼世就不是世系的意思。

古漢語因為言簡意亥,加上時間的流逝導致字義產生變化,現在所常用的字義與最初字義大不同甚至相反。另外一個,上古時代因為字少所以有很多的字用通假字代替。現在解讀起來所熟知的字義可能和原來的所假借的本字背道而馳。

現在要求完全理解古文,只能依靠猜測來推斷,最早記載神農的史籍是春秋時代,後世認為炎帝就是神農。顯然,神農是一個人,那么氏字就是虛指,類似張三的妻子李氏一樣的意思。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而出現神農記載的是逸周書和易經

《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種之;作陶治斤斧,為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與助,百果藏實"。

這兩個典籍中,神農和神農氏也是一個人。既然是一個人,自然不會有世衰的可能,那麼世就不是世系的意思。

這三個記載都早於史記,在這之前,也沒有神農是一個世系的相關記載,顯然司馬遷不大可能記載出神農是一個世系的可能。那麼,歪史認為,氏字是特指前面的神農這個人,不存在其他特殊的含義。

再氏字確定含義以後,那麼就是世字了。既然神農是一個人,世不存在世系的含義。由於古代有通假字的存在,歪史認為這裡的世字應該是一個通假字。根據原文記載: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這裡世字肯定是呼應後面的衰,那麼他應該就是一個通假字,參考衰字和他的含義,歪史認為世字就是「勢」的通假字,這樣神農氏世衰,就可以完美解釋,神農氏勢力衰減,失去權威性,所以諸侯互相侵伐。

相關焦點

  • 《山海經》——神農氏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於姜水(傳說是神龍的子孫,因為龍頭長得像羊頭),故以姜為姓,名石年,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 雲中吟系列·炎帝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姜姓,長於姜水,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感神龍首而生炎帝,生而龍顏。有聖德,都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鳳鳴岐山。對於神農氏名稱的由來,《白虎通》曰:「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神農之時,民多疾病,神農氏遂「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氏亦「磨蜃鞭茇,察色,嘗草木而正名之。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對發熱、咳嗽、乏力改善等症狀,中藥起效非常快,對肺部炎症的吸收和病毒轉陰都有明顯效果。」由此可見中醫藥的確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
  • 你所不知道的關於神農炎帝的故事!
    所以本期視頻我將為大家大概整理一下炎帝的記載,並結合較主流說法與自己的理解為大家講述。如果你有其他的補充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本期視頻將大家整理以下兩點:1. 炎帝和神農氏的聯繫;2.嘗百草的神農與黃帝時期的炎帝的聯繫。《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 軒轅氏歷史與現狀
    魯迅先生在日本所作願以熱血報效祖國的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董必武老在廣州為起義烈士紀念亭所題匾額「血祭軒轅」,都是以軒轅表示祖國或民族的。我國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通史著作<<史記>>,是由居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的黃帝作開篇第一人的。
  • 軒轅氏定鼎天下的兩大戰役——阪泉戰役與逐鹿之戰
    軒轅氏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氏統治時期,完成了華夏民族由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軒轅氏歷經兩次戰役,完成了九州一統,是遠古諸部族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建立了華夏民族,為日後的中華民族奠定了基礎。
  • 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從藍田猿人到神農氏
    猿人已經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他們在艱苦的生存鬥爭中不斷進化。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裡,發現了一種原始人,這種原始人的大體模樣和現代人已經很像了。我們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能夠製造出石斧和石錘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把野獸的骨頭磨製成骨針。有了骨針,人們能把獸皮縫製成衣服,不再赤身裸體。
  • 略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及炎帝神農文化特徵
    《白虎通號》:"古之人民,皆食禽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繹史》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    "和藥濟人"    在將植物發展為農作物的過程中,發明了中藥。《世本·作篇》雲"神農和藥濟人"。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
  • 查氏頭條:查氏家族簡介
    以後,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查氏、柤氏,二氏實一,世代相傳至今。源流五源於楂樹圖騰。傳說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樹為圖騰,因而世稱其為「查人」。(據傳說,濟陽曆城是炎帝丹鳥部族農耕之地,丹鳥氏居濟陽,建齊國。周初周武王封姜尚於齊。
  • 卓氏
    ⑷.蒙古族卓巴魯特氏,亦稱卓巴魯忒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balut Hala。蒙古族卓巴魯特氏在明朝時期即冠漢姓為卓氏,滿族卓巴魯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冠漢姓為卓氏。⑸.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吉林西部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orgut Hala。
  • 【家譜】海陽桃林于氏世系
    【編著注】本平臺發布的所有家譜資料均不做考證,僅供宗親研究參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記載,請宗親撰文並提供佐證資料和大家分享,本平臺第一時間予以推送。民間有傳此三支于氏之祖本俱為同族兄弟,不知何年何代因何分宗,今已不可考,桃林守澤支于氏本平臺此前已多次推送,不再重複介紹,近日海洋雲飛先生查閱地方志、96版桃林村志、于氏族譜等資料,于氏宗親點擊加入于氏全球群又遍訪諄公支于氏老人,重新整理此支于氏世系,此支于氏世居桃林村東關,自諄公始,已傳二十世。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莊氏族譜
    >莊南靖奎洋莊氏家譜十世期魁系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484閩臺館莊南靖奎洋莊氏族譜十一世貞毅系(宣統鈔本)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485>閩臺館莊南靖奎洋莊氏族譜十一世昭毅系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486閩臺館莊南靖奎洋莊氏族譜十四世貞裕房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487
  • 向氏慶榮公源流考
    >加入向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向;請點擊上面「向氏大家族」關注,擁抱中華向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向氏文化,共建繁榮向氏,傳播向氏正能量但墓聯和官書只能說明向文皋脈屬向敏中,而不能證明向文皋是向子諲之後裔,向子諲後裔史記、譜記中查不到關於向文皋之記載。 向宗彥的影響及其裔族勢力在湘西蓋過向敏中,為什麼不世宗彥而世敏中,實為不能忘祖之故。
  • 【姓氏志】長陽司馬氏
    長陽司馬氏,人口主要分布於漁峽口鎮及縣城等地,是本省公安縣司馬氏的一個分支。司馬氏源流司馬是一個古老的中華複姓。其得姓,大多認為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據專家考證,西周時,開始置司馬一官,掌管國家軍政和徵戰,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周宣王時,司空程伯休父因屢有戰功,被周宣王允許可以以官職為姓,其後裔遂有司馬氏。
  • 姓 氏 略 考 - 包 姓
    →荊王熊康(熊毋康)、熊紅、熊執疵→荊王熊延→荊王熊勇→楚王熊嚴,改荊為楚→楚熊霜熊季徇、熊仲雪、熊叔堪(叔熊)→楚子熊咢(熊徇)→楚若敖熊儀→楚霄敖熊坎→楚蚡冒熊昫→王孫包胥(申包胥)……顯然,合肥包氏若指認自己出羋姓熊氏,就是源出姬姓一系,而非出自姜姓神農氏一脈,更非申呂!
  • 孔子為何姓「子」而不姓「孔」,古代的姓與氏要如何區分
    隨首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之後便由母系氏族進入到父系氏族社會。同姓越來越多,區別自然發生,加之父系氏族的分化。如此,「氏」便應運而生,「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各個父系氏族總有一個首領,首領的氏便是部族之氏,如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這些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的歷史狀況。那么姓與氏的區別主要何在?
  • 「姓」「氏」到底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說姓氏是一個詞,而在姓氏制度初創的上古到秦漢時期前的這段時間裡姓和氏是分開的。其中姓表血緣,氏表地位、屬地,所謂「男稱氏,女稱姓」以區別尊卑血緣。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
  • 【關注】解讀:福建張坂鎮曾氏
    浮山曾氏高窗四房祖厝獺窟曾氏始祖,名淮,號思齋(武城第五十四派,龍山第十九世),誥授都督同知光祿大夫。據曾氏族譜記載,梁山兜曾氏乃唐光啟年間(885-887年)曾參的第36世裔孫曾延世公(曾氏龍山衍派一世祖)之11世孫沂公之一支裔孫元靖公傳承。元靖公又生五子:淮、沂、渭、潮、汙。次子,沂卜居山兜,又生五子:均進、均毅、均賢、均禮、均智,分為五房,諸子各擇地各自謀發展。頂房子孫拓地開基黃岺村(60世元輔公分衍黃岺村),才有了黃岺曾氏。
  • 錢江施氏家廟
    如家廟中綜敘其家族歷史的長聯所表達,錢江施氏源溯於魯惠公後人施父。「父生順伯.順伯生謙.謙生損.損生孝叔,孝叔生愷,愷生直及端,端生之常……」自周代於東晉,世代歷歷有緒。尤其自孔子門人施之常(宋代封為臨濮侯)而後,十世皆為閣朝大夫,「十世簪纓」成為家族的榮耀。   至唐昭宗時(880—904),錢江施氏始祖施典,官秘書丞(主掌藝文圖籍),為避中原戰亂,由祖籍光州固始南遷福建。